第一图书网

九三年

(法)雨果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法)雨果  

页数:

212  

译者:

叶尊  

Tag标签:

无  

前言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 整个十九世纪。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始终充满 了矛盾和斗争。早年他受夏多布里昂的影响,最初的作品歌颂君主制度 和天主教。后来受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在尖锐、复杂的斗争 中改变立场,抛弃了保王主义,成为共和派人士。他的《 序言》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在漫长的创作岁月里,雨果写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他的 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 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饱含着爱 国主义的激情,在法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世界文坛 的一份宝贵遗产。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八六二年雨果还在根西 岛流亡时就开始为酝酿中的这部小说搜集材料,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书 籍,作了充分准备,十年后动笔写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于 一八七四年二月出版。 九三年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七九三年这个充满急风暴雨的年 代,也是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展开生死搏斗的年代。这年年初,新生 的共和国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进行疯狂的 反扑;国外,英国伙同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组成反法同盟,从 东、南、北三面进攻法国;国内,保王势力在旺代发动叛乱,威胁巴 黎,企图里应外合,把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复辟封建王朝。革命政 权采取果断措施,大力平定旺代叛乱,严厉镇压反革命,造成了法国历 史上著名的“恐怖对代”,使共和国转危为安,为法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奠定了基础。 对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展开的生死搏斗的正确描写是这本小说的 基本价值所在。雨果以深邃的社会历史眼光和磅礴雄伟的气魄,用如椽 的巨笔,描绘了一幅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小说以旺 代叛乱与平定叛乱的斗争为背景,以三个孩子的命运为线索,描写了革 命与反革命、共和与保王两党之间那场血与火的惨烈严酷的内战,再现 了新旧两种制度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殊死较量,揭露了保王势力的 凶残没落,歌颂了以国民公会为代表的新生革命政权,同时也表现了作 者一贯的人道主义思想。 《九三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着郭万、西穆尔丹、朗德纳克三个主 要人物来构思的。雨果为他们安排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分别是两个 敌对阵营的首领,却又有着不解之缘。叛军首领朗德纳克是镇压叛乱的 共和军司令官郭万的叔祖,而共和军中公安委员会的特派员西穆尔丹却 曾经担任过郭万的家庭教师,一直把郭万视为自己的“精神之子”。这 样巧妙的构思,不仅加强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法 国大革命的深度。正如西穆尔丹所说:“这不仅是国家内部的战争,也 是家庭内部的战争……人民要想获得伟大的新生,就得付出这样的 代价。” 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和一七九三年的革命原则不 可能一点没有冲突,人道和暴力的矛盾贯穿全书的始末,也左右着作者 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 朗德纳克是一个流亡国外的侯爵,他在旺代发生叛乱时,在英国 的指使下潜回法国,充当叛军领袖。他是一个极其顽固的保王党,充分 意识到自己作为叛军首领所肩负的重任。他坚毅、沉着、勇敢,又富有 军事才能;而且,他还有着一个叛军领袖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他的 领地在旺代,在当地有着极大的声望和号召力。在他从海上登陆的当 天,就有七千人投奔,在一个星期内,就有三百个教区揭竿而起。他又 相当冷酷、残暴。他下令焚烧村庄,杀死伤兵,屠杀俘虏。他的残暴不 仅是由于他的本陛,也由于他对革命的刻骨仇恨。为使旺代牢不可破, 他千方百计地想让正规军成为农民军的轴心。因此,他不惜出卖民族利 益,一心一意要引英国人登陆,利用外国军事力量来和巴黎革命政权打 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他是共和国的最凶恶的敌人。 他的对手,共和军的年轻司令官郭万也出身贵族,而且是朗德纳 克的侄孙。在大革命中他站到了共和派的一边。为了保卫共和国,平息 旺代叛乱,他身先士卒,冲杀在枪林弹雨之中。多尔一战,充分显示了 他智勇双全的军事胆略和指挥才能。他胆大心细,临危不乱,运用“前 后夹击”的战术,以弱克强,以少胜多,一举击溃了朗德纳克的六千人 马。他认为朗德纳克投靠英国人策动叛乱,是法兰西不共戴天的敌人。 因此他大义灭亲,签署了对朗德纳克“一经验明正身,立即执行枪决” 的布告。雨果笔下的郭万是共和军中光彩照人的将领形象,又是人道主 义精神的化身。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他宽待俘虏, 医治伤兵,对俘虏进行说服教育,释放叛乱地区的妇女、儿童,甚至教 士,这与当时国民公会的“绝不宽大”的命令是相违背的。但是,郭万 自有他的逻辑:“我只在自己有流血的危险的时候才愿意流血……如果 人们不能宽恕,那么就根本不值得去争取胜利。让我们在战斗中是敌人 的敌人,胜利后就成为他们的兄弟。”在这一点上,他和既是“慈父” 又是“战友”的西穆尔丹产生了根本的分歧。作者显然倾向郭万的“人 道”,而不赞赏西穆尔丹的“原则”的。 西穆尔丹是下层平民出身的教士,早年作为郭万的启蒙老师,他 在这个孩子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和他的学生的分离曾经使他 异常痛苦。大革命的洪流使他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急流旋涡。他对封建 专制制度充满强烈的恨,对共和军战士及一般贫苦群众却怀有深深的 爱。他懂得对敌人就必须有一副铁石心肠,而不能优柔寡断,心慈手 软,那样只会贻害革命。他说:“革命有一个敌人,就是旧世界,革命 对旧世界就要冷酷无隋。”他在被委任为公安委员会的特派员的时候坚 定地表示:“假如交给我的那个共和党首领犯了过错,我就把他处 死。”他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但在他毫不踌躇地判处郭万死刑 后,他才真正感到法律的残酷和无情,他才开始意识到革命是多么 复杂和令人难以置信,革命暴力居然会变成一把既对敌人又对自己 的双刃剑。雨果按照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肯定西穆尔丹坚决革命 的积极一面,但是也通过他的不幸结局,批判了一味盲目使用暴 力,不会灵活处置的革命者。 《九三年》的结尾素来引起人们的争论,雨果安排这样的结局一方 面自然是为了追求浪漫主义的效果,使故事发展曲折动人,在读者思想 上引起波澜;另一方面却也为了阐述长期以来他个人对革命、暴力及人 道的思考和探索。雨果认为革命需要暴力,但是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 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 人。这就需要人道的力量。只有人道的力量才能战胜邪恶,消除人与人 之间的对立。他相信善就在恶的旁边,它们相伴而生,而且善最终必然 战胜恶,人陛一定会复归。基于这种观点,残酷的斗争在天真烂漫的孩 子面前土崩瓦解,坚强的意志让位于温柔的心灵。已从暗道逃出城堡的 朗德纳克,在听到眼见自己的亲生骨肉快要葬身火海的米歇尔·弗莱沙 尔的悲号后,动了恻隐之心,竟然不顾个人安危,返回城堡救出三个孩 子;郭万置革命利益于不顾,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 西穆尔丹虽然是毫不妥协的革命原则的化身,但是内心却爱郭万胜于一 切,郭万人头落地,他也开枪自尽。 《九三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产物。它的篇幅 虽然不像雨果的其他几部长篇小说那么大,但结构却颇为完善,情节发 展也很紧凑,很少有什么枝蔓繁冗之处,充分显示出雨果晚年圆熟的艺 术技巧。小说的第一第二部为全书确定了背景和框架,给此后的故事发 展作好铺垫。在第三部中,三个主要人物终于在拉图尔格的攻防战中正 面相遇,此后节奏明显加快,情节起伏跌宕,一步步导向那撼动人心的 结局。《九三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雨果一生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也是作者艺术形式最为完美成功的作品之一。 叶 尊 二○○三年三月

内容概要

  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清洁,生动地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一七九三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小说结尾: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则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杀。全书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802年生于法国白桑松,上有兄长二人。父亲为拿破仑麾下大将。少年时期家庭因父亲职业而追随军旅迁徙各处,虽然家庭环境困难,仍然持续接受教育。
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
43岁时法王路易·菲利普绶予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处死刑。雨果于此时期四出奔走鼓吹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第三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同名音乐剧即依此小说改编而成。
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第二共和),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无论政治或文学,均有贡献。
1885年,雨果以83岁高龄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在海上第一卷 索德雷树林第二卷 克莱莫尔号军舰一 英国和法国混杂在一起二 黑夜笼罩下的军舰和乘客三 贵族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四 TORMENTUMBEUU五 ⅥSETⅥR六 天平的两端七 航海就得靠运气八 九对三百八十九 有人逃跑十 他逃脱了吗?第三卷 阿尔马洛一 话就是道二 乡下人的记忆力抵得上船长的学问第四卷 泰尔马克一 沙丘顶上二 AIJRESHABET.ETNONAUDIEI、三 大号字的用处四卡义芒五 郭万的签名六 内战中的意外转折七 绝不宽大(公社的口号)绝不饶恕(亲王们的口号)第二部 在巴黎第一卷 西穆尔丹一 当时巴黎的街景二 西穆尔丹三 没有在冥河里浸湿的一角第二卷 孔雀街的小酒馆一 弥诺斯、埃阿科斯和刺达曼托斯二 MAGNATESTANTURVOCEPERUMBAS三 深层神经的震颤第三卷 国民公会一国民公会二在幕后的马拉第三部 在旺代第一卷 旺代一 森林二 居民三 居民和森林的默契四 地底下的生活五 战斗中的生活六 土地和人息息相关七 旺代断送了布列塔尼第二卷 三个孩子一 PLUSQUAMCIVIIJlABEUA二 多尔三 小部队打大仗四 这是第二次了五 一滴冷水六 胸部的伤治好了,心还在流血七 真理的两极八 DOLOR0sA九 一座外省的巴士底十 人质十一 像古代一样可怕十二 准备救护十三 侯爵在做什么十四 伊马吕斯在做什么第三卷 圣巴托罗缪的屠杀二四五六七第四卷 母亲一 死神经过二 死神说话三 村民们的议论四 伏击错了五 VOXINDESERTO六 形势七 准备进攻八 喊话和咆哮九 巨人与巨人的争斗十 拉杜十一 绝望的一伙十二 救星十三 刽子手十四 伊马吕斯也逃脱了十五 不要把表和钥匙放在同一个口袋里第五卷 INDAEMONEDEUS一 找到了,又失去了二 从石门到铁门三 孩子们醒了第六卷 胜利之后的斗争一 朗德纳克被捕二 沉思的郭万三 司令官的风帽第七卷 封建与革命一 祖先二 军事法庭三 表决四 西穆尔丹既是审判官,又是主宰一切的人五 地牢六太阳出来了

章节摘录

  第一卷 索德雷树林 一七九三年五月的最后几天,在桑泰尔率领的从巴黎来到布列塔 尼的那几营士兵中,有一个营正在阿斯蒂耶的那片阴森可怕的索德雷 树林里搜索。他们的人数还不到三百,因为大部分士兵都在这场激烈的 战争中阵亡了。当时,经过阿戈讷、热马普和瓦尔米战役,本来有六 百名志愿兵的巴黎第一营只剩二十七人,第二营只剩三十三人,第三营 只剩五十七人。那是轰轰烈烈的战斗年代。 从巴黎派到旺代的几个营共有九百十二人。每个营有三门大炮。这些 营都是迅速组建成的。四月二十五日,忠告区公所提议派遣志愿军去 旺代,当时戈耶是司法部长,布绍特是陆军部长。公社的社员吕潘作 了报告;五月一日,桑泰尔已经作好准备,派遣一万二千士兵、三十门 野战炮和一个炮兵营出发。这几个营虽然组建得十分仓促,却十分完 善,直到今天还被视作典范。现在的战斗部队,就是按照这些营的编制 组建的,改变了以往士兵和下级军官人数的比例。 四月二十八日,巴黎公社向桑泰尔的志愿军下达了命令:“绝不宽 大,绝不饶恕。”到了五月底,从巴黎出发的一万二千人已死了八千。 进^索德雷树林的那营士兵时刻小心戒备。他们并不急于前进,在 前后左右四处张望;克莱贝尔说过:“士兵的背上是长眼睛的。”他们 走了很久。这会儿应该几点钟了?究竟到了一天中的哪段时间呢?谁 也难以说得清楚,因为在这么荒芜的林莽中,光线总是十分昏暗,在这 片树林里,从来就没有光亮。 索德雷树林是个悲惨的地方。从一七九二年十一月起,内战就是在 这片树林里开始了它的种种罪恶。凶恶的瘸腿穆斯克通就出身于这片 阴森茂密的树林;这儿发生的凶杀的数量多得令人毛骨悚然。什么地方 都不像这片树林这么森然可怖。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往树林深处走去。 到处鲜花盛开,他们周围是一道树枝形成的瑟瑟抖动的墙壁,树叶那沁 人心脾的凉意就从那儿袭来;幽暗的绿色树丛中疏疏落落地透进几道阳 光;地上,菖兰、沼泽鸢尾、草地水仙、预告晴天的小花一雏菊、春 天的番红花织成一块厚厚的植物地毯,上面点缀着各种形状的苔藓,既 有像毛毛虫的,也有像星星的。士兵们轻轻地拨开灌木丛,悄悄地一步 步前进。鸟儿在刺刀上空啁啾。 从前,和平时期,人们夜晚常在一些丛林里猎鸟(这种狩猎被称作 “乌舍巴”),索德雷就是这样一片丛林;如今这儿狩猎的对象是人。 丛林里长的都是桦树、山毛榉和橡树;地面很平,上面长着苔藓和 厚厚的野草,士兵们走在上面,听不出什么响声;林中没有什么小径, 就算有的话,一转眼的工夫就又不见了;到处是枸骨叶冬青、野李树、 羊齿草、密密层层的芒柄花和高高的荆棘,十步以外就见不到人。 不时有一只鹭鸶或一只黑水鸡从树枝间掠过,表明附近有沼泽。 士兵们向前走着,茫然地信步走去,心里惴惴不安,生怕发现他们 寻找的人。 他们时常看到安营扎寨的痕迹:烧焦的地面,踩倒的野草,扎成十 字形的木棒,血迹斑斑的树枝。这儿有人烧过饭,这儿有人做过弥撒, 这儿有人包扎过伤兵。可是,路过这儿的那些人早已渺无影踪。他们究 竟在哪儿呢?也许在很远的地方,也许就隐藏在附近,手里拿着喇叭口 短铳。树林里好像荒无人烟。全营士兵备加小心。地方越是偏僻荒凉, 越是不能掉以轻心。他们一个人也没见到,就更担心会遇上什么人。他 们搜索的是一片声名狼藉的森林。 很可能这儿有敌人的伏兵。 三十名侦察探路的精壮士兵由一个曹长率领,和全营主力隔开很大 一段距离,走在前面。营里的随军女酒保也和他们在一起。女酒保们都 乐意跟先头部队呆在一起。这么做自然会有危险,但是可以开阔眼界。 好奇心是女性勇敢无畏的一种表现形式。 突然,这一小支先头部队的士兵就像猎人接近野兽巢穴时那样打了 一个寒噤。他们听见灌木丛里像有喘气的声音,仿佛看见树叶丛中有人 活动。士兵们相互打了个手势。 士兵们在执行这种侦察和搜索的任务时并不需要军官的指挥,自动 地就会完成该完成的事隋。 不到一分钟,有动静的地方就给包围了。枪口组成的一个圆圈把那 个地方团团围住,从四面八方一齐瞄准黑糊糊的树丛中心,士兵们手指 勾住扳机,眼睛盯着那块可疑的地方,只等曹长一声令下就开枪扫射。 这时候,女酒保大胆地朝灌木丛里张望,曹长正要下令“开火”, 她喊了一声:“慢!” 接着她转身向着士兵们说:“别开枪,同志们!” 她冲进灌木丛,大家都跟在她后面。 果然有人在那儿。 烧树根的木炭窑在树林里造成许多块圆形的小空地,就在这么一块 小空地的边上,灌木丛的最茂密的地方,有一个树枝形成的洞穴,样子 很像树叶盖成的房间,犹如一问凹室那样一半敞开,里面有个女人坐在 苔藓上面,正给胸前的一个婴孩喂奶,膝盖上还有两个睡着了的小孩的 余发蓬松的脑袋。 这就是伏兵。 “你到底在这儿干什么?”女酒保嚷道。 那个女人抬起头来。 女酒保气冲冲地补上一句: “你呆在这儿难道疯了不成?” 接着她又说: “差一点你就没命了!” 女酒保回头对士兵们说: “一个女人。” “不错,我们早看见啦!”一个士兵说。 女酒保继续说: “到树林里来找死吗?真想不到会干这种蠢事!” 女人叉晾又怕,吓呆了,像在梦中似的望着周围这些步枪,这些马 刀,这些刺刀,这些凶狠的脸。 两个孩子醒了,叫起来。 “我饿了,”一个说。 “我害怕,”另一个说。 婴孩继续吃奶。 女酒保对婴孩说起话来。 “只有你做得对,”她对婴孩说。 母亲吓得说不出话来。 曹长朝她嚷道: “别害怕,我们是红帽子营。” 女人从头到脚直哆嗦。她望着曹长,曹长粗犷的脸上只看得见眉 毛、胡子和两只亮闪闪的眼睛。 “就是以前的红十字营,”女酒保补上一句。 P3-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九三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