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灵的焦灼

[奥]斯台芬·茨威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7-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奥]斯台芬·茨威格  

页数:

538  

字数:

301000  

译者:

张玉书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心灵的焦灼》是茨威格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相比他的中短篇,《爱与同情》的情节并不复杂:少尉霍夫米勒偶然认识贵族女子艾迪特。艾迪特是一个下肢瘫痪的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心灵的焦灼》着重于心理层面分析,细腻剖析着“同情”在外界作用及内心意志的互搏下,呈现出来往往是失去控制的两面性。

作者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书籍目录

导言
心灵的焦灼
关于《心灵的焦灼》

章节摘录

  这个故事始于一件鲁莽行径,一件全然无辜的笨拙行为,或者像法国人说的,一件gaffe。然后我便试图挽回我干的这桩蠢事的影响。可是如果过于匆忙地想要修理手表的一个齿轮,往往会把整个表都毁掉。今天,事隔多年,我还说不清楚,我的鲁莽究竟在哪里结束,我真正的过错又从哪里开始。说不定我一辈子也没法把这事弄清楚。  我当时二十五岁,在轻骑兵某团当现役少尉。我不能说,我曾经对军官阶层有过特别的热情或者觉得自己天生该当军官。可是如果在一个旧式的奥地利公务员的家庭里,有两个姑娘和四个老是吃不饱的男孩围着一张伙食粗陋的饭桌等着喂养,那是不会去多问他们爱好什么,倾向何在,而是很早就把他们推出去就业,以免他们成为家庭包袱的时间拖得过长。我的哥哥乌尔里希,在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看书过多弄坏了眼睛,他们就把他塞到神学院去学习。我因为筋骨结实,就给送进军官学校。一上军官学校,人生的道路就自动向前发展,不必再去过问。国家把一切都安排停当。不出几年,国家就按照规定的模式,把一个半大不小、脸色苍白的小子免费培养成一个长着乳毛胡子的候补士官,作为可用的成品,送到部队里去。有一天,正好是皇帝陛下寿辰,我从军校毕业,那时我还不满十八岁。不久我的领章上就缀上了第一粒金星,就这样我达到了第一站。从此以后,我就可以隔一段适当的时间,按部就班地自动步步上升,直到得了痛风症告老还乡。就是在骑兵部队这种开销相当可观的部队里服役的事也并不是我个人的愿望,而是我伯母黛西的异想天开。她嫁给我伯父是第二次结婚,那时候我伯父刚离开财政部到收入较丰的一家银行去当经理。我这位伯母既有钱又势利,她不能容忍在她的亲戚当中,有人也姓霍夫米勒,可居然在步兵部队服役,“玷污”她家的门楣。她这异想天开害得她每个月得补贴我一百个克朗,所以我一有机会就得俯首帖耳地向她表示感激涕零。到底在骑兵部队服役或者当现役军官对我自己是否合适,这个问题谁也没有深思过,我自己想得最少。只要一骑上马鞍,我就怡然自得,我的思想从来也没有超出过马脖子以外。  一九一三年那年的十一月份想必有一道什么命令从一个衙门传到另一个衙门。我们的骑兵中队便一阵风似的一下子从雅罗斯劳调到匈牙利边境的一个小城去驻防。我究竟是不是用真实的地名来称呼这座小城,全无所谓。因为同一件军服上的两粒纽扣也不可能比两座奥地利外省的驻防小城更加相似。无论在此在彼都是按照规定拥有同样的设备:一座军营,一个练马场,一个操练场,一座军官食堂,外加三个旅馆,两家咖啡馆,一爿点心铺,一家酒店,一家简陋寒伧的歌舞剧院,献艺的是些被大剧院解雇的歌星,她们还操风流的副业,周旋于军官和服役一年的志愿兵之间。无论在哪里,服兵役都是同样的忙忙碌碌,空虚单调,每一小时都是按照一百多年来铁板的死章程规定得死死的,便是空闲时间也变化不大。在军官食堂里看来看去尽是那么几张脸,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话,在咖啡馆里打的还是那几种纸牌,玩的还是台球。有时候我们觉得奇怪,亲爱的天主竟然会有心思,至少让这么一座小城的七八百座屋顶上面布上另外一张苍穹,安排另外一番景致。  当然,我这个新的驻地和从前在加利西亚的那个驻地相比有一个优点:这里是个快车车站,一边靠近维也纳,另一边离布达佩斯也不太远。谁要是有钱——在骑兵里老有各式各样的阔少在服役,还有那些志愿兵,他们有的出身名门贵族,有的是工厂主的子弟——只要及时溜号,就可以乘五点的火车上维也纳,然后乘两点半的夜车赶回来,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上剧院,在环城马路上溜达,扮演一下骑士的角色,偶尔还可以寻芳逐艳;最最受人艳羡的人当中有几个甚至于在维也纳留着个小公馆,或者一个落脚地。凭我每月菲薄的收入,这种使人心旷神怡的风流插曲可惜我都无福消受。只剩下进咖啡馆或者点心铺成了我惟一的消遣,既然我觉得玩纸牌往往输赢太大,我就在那儿打打弹子或者再便宜些,下下象棋。  有一天,大概是一九一四年五月中的一个下午,我正好也这样坐在点心铺里和人对弈。和我下棋的碰巧是黄金天使药房的老板,同时也是我们驻防的那个小城的副市长。例行的三盘棋我们早已下完,只是因为懒得动弹,还坐着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在这个无聊的小窝里还能上哪儿去呢?可是谈话也没精打采,就像一支快灭了的烟卷,有气无力地冒着烟。这时候突然有人打开店门,一袭迎风飞舞向四下飘开的大裙子,夹着一股新鲜空气,把一个漂亮的姑娘带进屋来:这个姑娘长着一双褐色的杏仁形的眼睛,黑黑的皮肤,衣着讲究,丝毫不显得土气,主要是在这天可怜的平板单调的环境里出现了一张崭新的面孔。可惜的是这位俊俏的仙女对于我们这些满怀敬意凝神注视的人看也不看一眼,她迈着急促矫健的步伐,从铺子里的九张大理石的小桌旁走过,径直走向柜台,在那里马上订了十几个各式蛋糕和一打烧酒。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灵的焦灼 PDF格式下载



在900公里的行程驶过三分之二时,我看完了此书。开篇有十几页引言,身为作家的‘我’偶然认识了在一战期间获得过最高勋章的霍夫米勒。随着交谈的深入。霍夫米勒决定说出自己深藏了几十年的故事。二十五岁的少尉霍夫米勒在维也纳任职,事情开始于一次正常的社交。经人介绍,少尉参加了当地富商开克斯法尔伐家的一场交际会。少尉出于好意邀请富商的女儿艾迪特跳舞,然而少尉这个举动深深伤害了艾迪特,因为她双腿瘫痪。事后深感不安的少尉决定赔礼道歉,这个决定也改变了他和艾迪特一家的命运。年轻的艾迪特瘫痪后情绪变的喜怒无常,这让其父苦不堪言,看到少尉的到来让艾迪特变得对生活增添了希望。开克斯法尔伐想尽方法维持少尉与艾迪特的关系。然而艾迪特的情绪依然时好时坏,这让少尉身心倍感疲惫。大夫康多尔是书中最富理智的人物,他清楚的知道什么对于才康是真正有益的。康多尔与少尉进行了一段本书最为精彩的谈话也是此书的核心思想,即关于两种同情的理论。医生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娶了一个双目失明的病人,康多尔知道只有这么做才能够彻底拯救她而且从未为此后悔过,这是真正的同情。而少尉霍夫米勒的同情只是怯懦和畏惧,并不是真正的同情只是心灵的焦灼。恰逢此时,艾迪特给少尉写了一封表达爱意的长信,这无疑是将霍夫米勒往绝路上逼。霍夫米勒决定离开维也纳,康多尔请求他只需要再坚持几天,而艾迪特的父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女儿声泪聚下的恳求少尉。霍夫米勒的同情心又占据了上风,不过这是最后一次。看到艾迪特愈加疯狂的举动,他终于意识到这么做会害人害己,然而悲剧已经酿成。艾迪特在得知霍夫米勒已经离开维也纳时,选择了自杀,其父也在不久后死去。深陷愧疚中不能自拔的少尉投入到了最危险的前线。作战极为勇猛的霍夫米勒只是因为不肯原谅自己,渴望用疯狂的战争来使自己忘记他做过的事情。文章末尾,霍夫米勒道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要良心有知,任何罪过都不会让人忘却。


心灵焦灼的人为了冷静下来,要么疯狂于狂欢,要么沉下心来读一本心理学或哲学著作。


第一次看的是译为 爱与同情 的电子书版本,为了写毕业论文,重新看了一遍,发觉文字更美了,也许是张玉书翻译过程中也雕琢了不少吧


茨威格很成熟的一部著作,我在其中学到很多,心灵的启发和反思。


从《昨日的世界》开始喜欢茨威格


茨威格的长篇仅有两本,而在他在世时的长篇仅此一本而已,因此值得珍藏阅读,这个系列的书装帧也非常好,很喜欢!


茨威格的书心理描写简直神了,这本还没看,应该错不了


即便是长篇小说,节奏也是一起合成的


很好看,和他的其他中短篇小说一样让人沉醉


内容还没有看,在同样的内容的情况下,新文本译丛的书还是性价比很高滴~


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很好,稍微有些难懂,很多地方引人思考。


书很好,是新书,但一块送回来的另外基本都是开封的。


还在继续看,看过两百页啦。。喜欢


书很好看 但是译名感觉不如我看过的那本 以前那本译名是 永不安宁的心


代朋友买的,很满意


好喜欢非常满意!


这个风格我喜欢


还没正式看,但看了引言还不错。


书是好书,送给舅舅了,包装也很好看,满意。


值得静下来好好思考的一本书


不愧是茨威格,各方面的描写十分出彩,可读性也很强,只是结尾最该写的死亡与焦灼却草草收场,令人遗憾。


作为茨威格稍有的长篇,情节紧凑,没有拖沓,最吸引眼球的始终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够细腻!


印刷不错,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感觉一般般,远远没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种细腻震撼的感觉。


喜欢茨威格的文风,喜欢那如水一样流畅的语言。刚开始看这本书,感觉还不错。


我还没读完,不过还挺好的,描写的很细腻。


爸爸推荐给我的书 找了很久 貌似有很多名字


外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与我们相差太大,很多地方比较难理解。当然不是文字上的,而是行事作风上。


如果便宜一点那就更好了


这本书挺好的,包装还可以,感觉比想象中要厚,呵呵。


译本挺好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