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嘘三叹论文学

王彬彬 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彬彬  

页数:

39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鉴。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览。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县人。1982年7月毕业于洛阳外语学院,在部队工作四年。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1989年春提前进入同一专业博士学位攻读阶段。1992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9年在南京军区创作室工作。1999年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已出版《在功利与唯美之间》、《鲁迅晚年情怀》、《为批评正名》、《城墙下的夜游者》、《给每日以生命》、《独白与驳诘》、《文坛三户》、《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等著作多部。

书籍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自序第一辑林道静、刘世吾、江玫与露沙——当代文学对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叙述“城市文学”在当代的消亡与再生——从《我们夫妇之间》到《美食家》流氓的变迁——谈王朔的小说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再谈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及其他余华的疯言疯语残雪、余华:“真的恶声”?——残雪、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城墙下的夜游者——论毕飞宇的小说《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我看王小波我喜欢汪曾祺,但不太喜欢《受戒》其实汪曾祺也善写恶人——说《鸡毛》鸟比驴好,也比狐好——关于《绝唱》学者之怒与诗人之忧——说说何满子与邵燕祥杂文与相声花雨狐——朱文颖小说印象比喻砌成的《围城》——钱钟书对比喻的研究与运用第二辑良知的限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何其芳文学道路批判瞿秋白的“名誉”邓拓的本来面目“主席?哪个主席?”——“革命样板戏”中的“地下工作”与“武装斗争”“文革”结束了吗——与郝铁川先生商榷所谓“红色经典”理解浩然随笔集《太平杂说》与电视剧《太平天国》对电视剧的最低要求金庸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金庸:雅俗共赏的神话面对“金迷”重提小说的“认识价值”——米兰-昆德拉的启示昆德拉在当代中国对昆德拉的接受与拒绝“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读昆德拉小说新作《无知》第三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我们是否配谈读经旧调重弹说读经何谓“素质教育”才华与情怀守旧的勇气“小说化散文”说不清楚的概念“民间”这块招牌关于文学奖的东扯西拉文学奖是我曾经是上帝“圈外人”的文艺评论在文学的名利场上——漫说批评i破与立中的理论勇气和审美自信——读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被遮蔽的与被误解的——读《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还要荒谬多久呼唤权威对权威的批评学术规范与学术标准留在沪宁线上的鼾声——谨以此文纪念陈独秀辞世六十周年骂鲁界里无高手从“尾”谈起——驳王德威《从“头”谈起》胡适的“最低限度”唐德刚笔下的胡适胡适的二道贩与我们的三道贩鲁迅笔下的无赖儿郎——也谈鲁迅对流氓文化的批判也说“动物上阵”不成问题的问题——鲁迅与胡适比较中的问题之一关于胡与鲁之比较的读书研究计划开放、敏锐而又切实的“问题意识”——读《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学院之外的学术——序房向东《山榭集》二胡的“反党”——谈谈胡适与胡风跋:在“五四”的旗帜下——说说王彬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嘘三叹论文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