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下梅画语

徐晓燕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

徐晓燕 著  

页数:

176  

前言

人文,使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历史延绵、文化积累的印迹,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艺术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焕发出独有的智慧光芒,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历史悠久,人文遗存丰厚,延续传承这些渐逝渐远的精神家园,是义务责任,也是一种情怀。在近代民族文化变迁中,我们时常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失去文化领地的土壤上,除了对原生性物种的破坏,就是长出了变异的、侵略性的物种。今天,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更要以人文传统的回归作为标志,在武夷山组织“人文武夷”中国古村落艺术调查活动,试图尝试寻找回归的途径和脉络,或许能有所收获。武夷山是福建古村落发育较早的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的活动、迁移,从干栏式到砖,木、石雕构建的精美建筑,及至明清时期,村落营造已有了较好的规划,加之人文元素的注入,并受理学、风水术数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倾向、价值,反映出移民耕作方式,田园山水意境,退世隐居情结和自然诗画气氛。这些村落还保留着原住民,保存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个个文化生态博物馆,虽然时代变迁使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许多,有些房屋不同程度损毁。这也正是我们从组织“印象武夷”风景写生、”意象武夷”中德艺术家交流互动到“人文武夷”艺术调查的缘故口巴。

内容概要

  《人文武夷:下梅画语》不是画册,却秉承了作者自《秋季风景》系列作品以来的创作思路,关注生存与环境、人文与环保的绘画理念。风格朴素,但热情饱满;画幅虽小,但倾注了她对下梅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人文武夷:下梅画语》不是文集,却能表达作者对下梅古镇淳朴民风的敬意、尽可能翔实的风土人情,以及对传统生活的继承和发展。文笔稚嫩,但却是真情实感,没有放大发挥想像空间,也避免猎奇,以保证与画作的协调性。

书籍目录

总序(郑春)前言(叶廷芳)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拯救走街串巷 之一 邹家后人 之二 听邹全荣讲故事 之三 万寿宫 之四 素妹的茶庄 之五 “美人靠” 之六 浣衣女 之七 凤凰蛋 之八 下梅的夜晚扯东话西 之一 “应该说是前景看好” 之二 在下梅开酒店 之三 村里的老理发师 之四 砖雕保护功臣 之五 制茶小作坊堂前宅后 之一 邹氏家祠 之二 隐士居 之三 景隆号 之四 西水别业 之五 闺秀楼 之六 孙氏宅第 之七 下梅的“三坊七巷” 之八 下梅的砖雕会说话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今天赶上了节日,看到很多村民都在万寿宮里祭拜。还有人在门口点爆竹,“噼噼啪啪”的声音震耳欲聋,真是热闹非凡。位于当溪边上的这个庙很小,里面却挤满了村民。男女老少,忙忙碌碌的,都显得热切而亢奋。有在桌子上写祈福信条的,有拿着香烛烧的,有拿着签筒求签的,还有在向管理人员索要黄字条的。小彭告诉我们:今天是”受生节”,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大家都是来祭祀它的。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的地藏王菩萨,应该是头戴毗卢冠,身披架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身下是一头形状像狮子的坐骑。但是在万寿宫里供奉的,分明是许真君仙人和三位奶娘神。这实在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其实,中国乡村中的民间信仰与那些名山大寺里的正统宗教是很不相同的。它们很少会去研究教理经义,也没有形成严格的教会组织。实际上是一种完全世俗化、功利化的泛神崇拜,世俗化和功利化是平民社会的一大特征,平民大众祈求子神灵的,无非是趋吉禳凶,避祸求福,希望在今生来世太平顺利,万事如意,以求得精神上的抚慰和满足。因此。他们对于庙宇里供奉的神祗并没有什么讲究,甚至都没有想要好好弄个明白的愿望,在武夷山的许多乡村中,我们看到释道佛三教合一的庙宇随处都是,有的甚至还与民间神灵一起供奉在一个庙堂之中,照样相安无事。就以万寿宮为例,它在清代中期时,是来下梅做茶叶、药材生意的江西商人购地兴建的一所会馆,供奉的是道教中的神医许真君。如同关云长被尊为关帝一样,许真君也实有其人,三国时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瘟疫流行之时为民治病消灾,所以也被供为神仙。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许真君仙的生曰,那一天也成为下梅的一个盛况空前的庙会,”文革”时,万寿宫里的神像、神龛、供桌全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宮庙也被改成农业中学的校舍。改革开放后,村民们主动集资,重建神坛,除了供奉许真君仙,还请人塑了文昌帝君、鸣山帝君。

后记

《下梅画语》历经近三年的时间才成书,真是始枓不及。她容纳了我为她创作的近百幅画作,收录文字也有四、五万字,算比较充实了;书不厚,却显得沉甸甸的。《下梅画语》不是画册,却秉承了我自《秋季风景》系列作品以来的创作思路,关注生存与环境、人文与环保的绘画理念;风格朴素,但热情饱满;画幅虽小,但倾注了我对下梅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书中的文字有些甚至只是点滴的想法,只言片语的描述,不夸大,不造作,因为我相信下梅就是这个样子的。《下梅画语》不是文集,却能表达我对下梅古镇淳朴民风的敬意,尽可能翔实的风工人情,以及对传统生活的继承和发展,文笔稚嫩,但却是真情实感,没有放大发挥想像空间,也避免猎奇,以保证与画作的协调性。当然,文字部分有很多是我女儿岂霏的工作业绩,她利用假期陪我一同住在下梅,做了大量的采访、录音和文字整理,帮了我很大的忙。文字方面确实是我的弱项,这一点早被龚云表老师识破。去年六月,我和岂梦光、女儿岂霏一起与龚老师在瑞典相遇时,龚老师正在卡廷纳托庄园主持一个“中国文化节活动”,他乡遇故知,我们坐在富丽堂皇的西洋古典园林中,却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中国的造园艺术,而后又谈起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话题很快又落到了下梅。岂霏当时在意大利米兰学习时尚设计,虽然初到欧洲才一年多,却已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注意到了本土文化的价值,对我们的话题也有较浓厚的兴趣。龚老师也就顺水推舟,将她拉了进来,做了《下梅画语》文字部分的助理。


编辑推荐

《下梅画语》:人文武夷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下梅画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