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陶行知

谭斌 著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谭斌 著  

页数:

292  

内容概要

  这套丛书收入的五本专著分别是:台湾学者曹常仁先生的《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香港学者何荣汉先生的《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以及大陆学者储朝晖的《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吴擎华博士的《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谭斌博士的《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陶行知》,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学者专著都有了,呈现出陶行知研究新的态势。  近30年来,陶行知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这套丛书是大量成果基础上的一片新芽,这片新芽显露出陶行知研究的新气象,各本著作资料翔实,写作规范,视野宽广,思考深入。尤其看到青年学者们成长起来,作为陶行知先生唯一在世的四子心情尤为激动,乐为序。并以陶行知先生诗句赞扬五位青年学者:世界将起变化,火把要换人拿,但愿天翻地覆,青年领着老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陶行知研究的一种尝试——文化冲突作为一种分析视角第一节 国内外陶行知研究现象的初步描述第二节 文化冲突作为一种分析视角第三节 本文在解释历史时所遵循的原则第二章 陶行知现象与陶行知形象的政治性建构——在私人言说与公共叙事之间第一节 政治化对“自我”的胜利第二节 陶行知的各种形象第三节 陶行知形象的政治性建构第三章 从精英向平民的转换——陶行知思想和行动的结构第一节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冲突第二节 陶行知的思想历程第三节 陶行知的心路历程第四章 陶行知与晓庄学校——“知行合一”的儒学实践第一节 五四前后中国教育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化第二节 晓庄试验的思想渊源第三节 晓庄的生活教育第五章 在公共写作与私人话语之间——对陶行知文本的一种解释第一节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陶行知与写作第二节 陶行知的私人话语:家书第三节 作为大众诗人的陶行知结语从“知行合一”到“无为而教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致良知”中,判断“良知”和“私欲”的标准是“私”与“公”的范畴,“良知”是与“私”相对立的“公”,是“大道”,“良知”必须是符合天下苍生的利益。因此,“知行合一”规定了“良知”的一个方面,即其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展现“行”的力量;“为善去恶”规定了良知的另一个方面,即不能是私欲。因此,凡能成大事业、并被后人所深深怀念的伟大人物,都是符合“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标准的。  另一方面,王阳明认为,朱熹曲解儒学,用天理为“礼”去强压“人欲”,既道貌岸然,又使社会风气流于假大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善恶是以人心论,道德也是以人心为准则,而不是抽象的天理。“致良知”所要求的不是教条主义地坚持“死理”,而是以人为本,还原人内心善恶的“活理”,并有策略有智慧地去实践这个活理。活理就在我们所做的具体的事情里,需要个人在“做事”上下工夫①。王阳明摧毁了朱熹以来僵化的教条天理--三纲五常,开始了明代中后期如同近代西方文明一样的“人文和人道的关怀”。  王阳明对陶行知的影响是深远而广大的,这在陶行知的很多文字中都有所体现,如《金陵光》中的很多文章。拿陶行知1930年所写的《生活即教育》一文为例,就能看出王阳明对他的影响。陶行知认为,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生活教育是有冲突的,因为中国以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而这些脚镣手铐就是“以天理压迫人欲”,做什么事情“总要以天理为第一要件”②。陶行知认为“以天理压迫人欲”的原因在于把天理看成一件事,人欲看成另一件事。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人欲是有地位的,不能用天理来压迫人欲。因为“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的挂在天空的;欲并不是很坏的东西,而是要有条有理的”③。“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顺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④。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陶行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