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书坛批判

毛万宝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毛万宝  

页数:

321  

内容概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书坛,以前所未有的展赛热、研讨热、培训热、组织热、报刊热与出版热等形式,极大推动了书法向前发展,这是不容抹杀的基本事实。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而且这些不和谐音已严重影响到书法在民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鉴于此,《毛万宝书学论集:当代书坛批评》慷慨直言,给予了尖锐而有力的批判。此为“时弊针砭”。另外,本书更多内容则指向“理论反思”、“学术争鸣”、“创作摭评”与“书法嘹望”,它们虽以学理观照为主,但也不乏批判锋芒。读本书,可获“痛快淋漓,为浮一大白”(曹宝麟语)之享受。

作者简介

  毛万宝,男,安徽六安人,1961年11月生。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师和公务员,2005年3月应聘浙江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任副所长并主持该所工作至今。199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致力书学研究近30载,完成著述达百篇(部)300余万言,均公开发表或出版。部分论文为国家级权威学术刊物所转载。1990年获全国书法理论奖“书谱奖”;2002年和2006年均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2010年获全国书法理论奖”“康有为奖”。2010年起任“全国书法批评家提名展”评委。长期坚持书法美学研究,到兰亭之后,则以兰亭学研究和当代书坛批判为主攻方向。

书籍目录

序(陈仲明)
试说书法理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
也谈书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论书法学体系的文化困境
试述沙孟海的书法史论研究
写手刻手问题的发现者并非沙孟海
论熊秉明书法研究的西化立场
关于“书能表现一般情感”论之我见
论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就两个书学观点答陈方既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么?——就书法定位问题向熊秉明请教
难以实现的乌托邦 ——《关于代表作的思考》之思考
关于精品战略的几点构想
学术后应:展览走向成功的标志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的思考
书法主义现象管窥
关于古今流行书风的比较分析
书法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命运
当代书坛的“后现代文化”景观
谈谈当代书法理论的对话能力问题
当代书家学养问题之思考
论当代书家的诗人情结
解缚.开道.造势——近二十年书法理论对书法创作影响摭谈
阐释:当代书法理论的成功抉择
自立自强:21世纪书法的文化战略
“如何”、“为什么”与当代书法理论主流——读沈鹏新年寄语《祝愿》随感
媒体:书法批评的平台——当前书法批评生存状况略谈
组织官僚化:21世纪书法的悲哀
2005年书坛焦点词释
走出误区 重铸辉煌——给安徽书坛的几点建议
关于书学讨论会的主题及其他
头衔.笔名。通稿——读季羡林《在病中》随感
权术改写历史——当代书协组织“去功能化”走势透析
后记

章节摘录

  至于“反叛传统”,就是旗帜鲜明地站到传统的对立面,向传统宣战,与传统作彻底之决裂。作为集体事件,最初发生于1985年,后来一浪接一浪,至今而未息。“反叛传统”者,参与人数较多,类型与内容亦较复杂,本文无意一一道及,只选取三个典型聊作解剖。  典型之一是“85现代书法展”集体亮相。在当时,整个书坛还沉醉于“经典”与“亚经典”之中,都认为书法应该是“传统”的,没想到竟诞生了所谓“现代书法”,而且它的创作者--一批画家还叫喊着:传统已到尽头,书法的未来当由他们来主宰。于是愤怒者有之,反击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口号是响亮的,立场是鲜明的--反传统,但人们看过作品却不禁大失所望,原来他们不过是用“画法”来改造“书法”而已,有的将素描头像与英文字母搬上作品,有的字配画,有的字被扭曲成画,有的以字组画,有的以“版画”汉字代替书写汉字,线条狰狞狼藉毫无艺术质量。我以为,“85现代书法展”对当代书坛的观念冲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践意义。有口号,有立场,就是没有像样的作品,反传统急先锋一上阵便溃不成军。两年后,原班人马好像又举办了一个“二展”,但再也引不起人们的关注了。  典型之二当推“书法主义事件”。书法主又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活跃于90年代上半叶。书法主义最初的口号也激烈反传统,但自二届展览“宣言”起却改变策略,口头上不再反传统,而承认传统之存在,只是此刻之存在,要由大一统中的唯一之存在转向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元之存在,换句话说,也就是劝传统离开“中心”位置,向“边缘”地带靠一靠,腾出的地盘即由他们书法主义来填充。有人说,这是一种巧妙的反传统,笔者深以为是。鉴于“85现代书法展”的命运,书法主义吸取教训,不再明火执仗对抗传统,这样既能麻痹传统,也利于自己作为新生事物的存在与成长。书法主义反传统的彻底性,在于它只借用“书法”之名,行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之实。在他们的作品中,谁也看不到传统书法的影子,充斥画面的要么是现成品拼接,要么是游戏笔墨--孤立的点、孤立的线与支离破碎的仿汉字结体。  最后一个典型就是“学院派书法”。“学院派书法”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的宣言口口声声尊重传统(即“必须是书法”),然而它的实践却表现为地道反传统(即“又是从未有过的书法”)。统观学院派书法,一言以蔽之,临摹加拼贴而已。临摹虽以传统中的“经典”、“亚经典”为对象,但临摹品的本身却代表不了传统,况且临摹品到了学院派那里,不是被“截取”就是被“肢解”,一一碎片化,独立性与完整性统统见鬼去了。在传统书法中,临摹品就是临摹品,而决不会充当创作品;但学院派却以“临摹”代替“创作”,观念上显然与传统大相径庭。其实,以“临摹”代替“创作”,正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名称叫“戏仿”或“戏拟”(如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经典油画《蒙娜丽莎》复制下来,然后在上面加几撇胡须,就变成“我”的作品--《带胡须的蒙娜丽莎》)。而拼贴手法,则更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发明,学院派借用之,一下就使作品“画”面陌生化,给观众带来“从未有过”的新奇感。但这只能保证第一次展览如此,第二次、第三次观众就不会再为之惊叹,说不定还要走向失望:原来不过如此!  也许,传统如同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肥沃的历史土壤之中,枝叶繁茂,超级稳固,谁也别想将它撼动,更不用说将它推翻了。从事书法者,若想成功,就得老老实实地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至于“经典”、“亚经典”与“非经典”,各人自可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择而师之,无须强求一律。如今,“疏离传统”者虽大有人在,但前途渺茫、不容乐观;“反叛传统”者已相继集体退场,把一度强行侵占的艺术空间又一一还给了传统书法。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书法传统,从“经典”(见图22)加“亚经典”转向“亚经典”加“非经典”,再转向“疏离者”加“反叛者”,命运是何等坎坷、何等多舛啊!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书法传统依旧活在当代最广大的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心中。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书坛批判 PDF格式下载



在购买书的时候就很期待里面的内容,拿到手后,阅读了几个章节,觉得是一本很好的书,特别是对有意于研究上世纪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人,作用很大,至少在资料显示、观点表述上是很有价值的。。


对书法的评价还比较客观,就是图例有些不是很清晰。


还没看完,很好,值得仔细研读


很有学术深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