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

杨匡汉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杨匡汉  

页数:

23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项目。本文从“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双重边缘性与母性的声音;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母题的艺术变奏”四个方面进行阐释.遵循四个着眼,及着眼传统,着眼整体,着眼文本,着眼‘和而不同’,对于母题的概念特征结合中国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做出新的理论阐释,打破长期以来各抱一段文学,名守一种文体的惯常研究状态,是跨学科跨文类研究的一次实践。

作者简介

  杨匡汉,当代学者,文学批评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和诗学研究多年,出版著作30余部。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文学中母题的意义与价值一 母题如是说二 母题的民族性与人类性三 中华文化母题的沉积与展开文化之脉意识之链习性四 “中国性”问题第二章 双重边缘性与母性的声音一 文化负载者的阳关二 离散与反离散三 根的寓言与家园想象四 “把汉字钉入鞋底走路”第三章 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文化母题一 乡愁母题“乡愁也是一种国愁”文化乡愁古典的与现代的二 放逐母题文化形态与放逐释义空间错失与放逐书写个体流亡与放逐话语远行天涯与放逐诗学三 火浴母题漂泊者的悲情生存者的磨难自强者的救赎四 山水母题家山烟树与他乡明月仁山智水与生态山水美境与美语五 围城母题婚姻文本中的复述难以突破的人生困境身份认同与“围城”内蕴六 适性母题“适人”之适性:欲荣恶辱“自适”之适性:独钓空濛“忘适”之适性:陶然至乐七 因果母题因果报应与文化思维被神圣化与世俗化的因果之链因果与文本的逻辑脉象八 圆缺母题圆兮缺兮相依“东半球”的圆缺“西半球”的圆缺第四章 母题的艺术变奏一 同一文化母题的文本变奏因视点不同而变异因情态不同而变异因认同有别而变异因时移境迁而变异二 由意象到图腾:母题的生长与演进母题的意象化从“鱼尾狮”到都会图像母题演进的策略三 参古创格:母题的置换与移用尚友千古望今制奇“母题套语”的功能放大四 扇形展开:母题的跨界叙说越地域之界越文化之界越族群之界越性别之界越文体结语灵根自植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中华文化迢递五千年,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呈现出“圈”的语义场。此“圈”有三:核心圈,中国本土,两岸四地;周边圈,东南亚华人族群;海外圈,留居、侨居各国的中国人及其后裔。“文化中国”因之而跨出了国土疆界、语言疆界和社区疆界。  不过,在“周边”和“海外”,都属本土之外,华文文学确实存在“双重边缘性”问题,即相对于中国文学是“边缘”,相对于居住国主流文学亦属“边缘”;也确实存在一些文学上的困惑,诸如有身份迷失、笔墨喑哑、后继乏人等等现实问题。然而,唐山在,汉魂不灭。文化负载者们仍有心中的阳关, “离散”的境遇仍有“反离散”的书写,精品佳构中仍有“根”的寓言与家园想象,简洁优雅的汉字仍伴随着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学苦旅,他们并非疏离落空了中华文化,那母性的声音依然在母题的叙述中回响。  一 文化负载者的阳关  如果切断了传统文化的根脉,尽管有可能在现代化的世间获取自我意义的欲望满足,却也同时成了无根的漂萍;如果割裂了中国人文的精神延续性,尽管可能形成某种俗世与幻象结合的新个体形态,却也同时无法从神性的维度获取文化负载者的依据;如果丧失了母语存在的家园,尽管有可能扩大了某些思维的边界,却也同时难以下潜到相应的文化深层——那才是使人的头脑和文学的精灵获得充分发散的温床;如果剥离了公共家园和先祖家园的关联,尽管可能赢得一场物质性的生命棋局,却也难以逃脱意义迷惘、身份焦虑和求证自我的迷狂、错乱,造成某种程度的人格残障。而一旦陷入了存在的迷津,将导致生命目的的意义上的失落,从而无法要求他们对所属的“文化共同体”,作出主动的道义担当。  当一个海外华文作家确认自己是一个“文化负载者”时,他必然会认同心中的阳关——作为文化生存方式和传承方式的民族传统。当一个海外华文作家同时又确认自己为“艺术主体”时,他也必然会将个体精神本位和族群精神传统绾结一起,即便是“流外”的处境,也常常给自己带来文化负载的刺激。  白先勇的写作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且看他的自述:  初来美国,完全不能写作,因为环境遽交,方寸大乱,无从下笔,年底圣诞节,学校宿舍关门,我到芝加哥去过圣诞,一个人住在密西根湖边一家小旅馆里。有一天黄昏,我走到湖边,天上飘着雪花,上下苍茫,湖上一片浩瀚,沿岸摩天大楼万家灯火,四周响着耶诞福音,到处都是残年急景。我立在堤岸上,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觉,那种感觉,似悲似喜,是一种天地悠悠之念,顷刻间,混沌的心景,竟澄明清澈起来,蓦然回首,二十岁的那个自己,变成了一团模糊逐渐消隐。我感到脱胎换骨,骤然间,心里增添了许多岁月。黄庭坚的词: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不必十年,一年已足,尤其是在芝加哥那种地方。回到爱我华①,我又开始写作了,第一篇就是《芝加哥之死》。②  即使是高楼矗立万户灯火福音响遍,那个辽阔而古远的“故国”便是愁思中的乡关。文化乡愁成了文学母题(在下面的章节里将进一步阐述),成了“去国”后被放逐的无限惆怅。  在另一段文字中,白先勇继续写了这种文化乡愁滋生的过程:  在那段期间,对我写作更重要的影响,便是自我的发现与追寻。像许多留学生,一出国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产生了所谓认同危机。对本身的价值观与信仰都得重新估计。虽然在课堂里念的是西洋文学,可是从图书馆借的,却是一大叠一大叠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艺术的书,还有许多五四时代的小说,我患了文化饥饿症,捧起这些中国历史文学,便狼吞虎咽起来。看了许多中国近代史的书,看到抗日台儿庄之役,还打算回国的时候,去向父亲请教,问他当时战争实际的情形。  暑假,有一天在纽约,我在little Carnegie Hall看到一个外国人摄辑的中国历史片,从慈禧驾崩、辛亥革命、北伐、抗日、到“戡乱”,大半个世纪的中国,一时呈现眼前。南京屠杀、重庆轰炸,不再是历史名词,而是一具具中国人被蹂躏、被侵害、被焚烧的肉体,横陈在那片苦难的血泪灌溉得发了黑的中国土地上。我坐在电影院内黑暗的一角,一阵阵毛骨悚然的激动不能自已。走出外面,时报广场仍然车水马龙,红尘万丈,霓虹灯刺得人的眼睛直发疼,我蹭蹬纽约街头,一时不知身在何方。那是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彷徨。去国日久,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乡愁日深,于是便开始了《纽约客》,以及稍后的《台北人》。  特别的时空触发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在白先勇那里,“乡愁”并非只是一个“文化空巢”。他知道,把那些容易流失的历史遗存留在自己的作品里,让乡愁有个见证者,正是一个华文作家的心灵归宿,也是一种地域精神的聚集与回首。于是,他更加关注自身的认同问题,对自己离开的地方予以返视性的“寻根”与认知,也就有了《梁父吟》的辛亥革命,《冬夜》的五四运动,《岁除》的北阀,《秋思》的抗战,《一把青》的国共内战。夏志清因之而说,读完《台北人》,就像看完一本历史书。这本书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从现实中游离出来的文化乡愁,一种人生命运的矛盾和根源性的苦恼,从而更接近“我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的方向性哲学命题,纵然时光流逝,仍然会引起对人性的部分产生共鸣。  另一位旅美作家聂华苓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则从一般意义的游子破碎的乡情乡思中进一步超越出来,用充满寓言式的笔墨叙写了流落海外“失根的一代”的生存状态。作品的女主人公桑青,出身于书香门第,天真而单纯,憧憬着鲜花与春天。但日军侵华和内战造成了接二连三的社会动乱,使她卷入了难民的人流。不断的逃难,失了根也失去了生存的规范,终于于怅惘和迷乱中一步步走向堕落和毁灭。她随丈夫逃到台湾,不久夫婿挪用公款而遭通缉,她也东藏西躲,整天提心吊胆。后来她又流落到美国,受到美国移民当局的盘查和刁难,不停顿地转移居所,和移民局捉起迷藏来,颠簸与周旋使她最后成了到处乱跑的疯子——“桑青已经死了,我是桃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