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幸福了吗?

白岩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白岩松  

页数:

28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之后,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简介

白岩松,42岁,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主持人,曾主持《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新闻会客厅》《感动中国》等节目,出版作品有《痛并快乐着》、《岩松看美国》、《岩松看日本》。

书籍目录

代序:幸福在哪里
01 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过客
02 身在名利场
03 让敏感的不再敏感
04 中国病了
05 我们都是灾民
06 与泪水相关的故事
07 古老中国的成人礼
08 十年“球事儿”
09 三进台湾
10 靖国神社与垃圾分类
11 美国,美吗?
12 感动,有没有用?
13 我也是“80后”
14 成长的营养:好听的好看的
15 谁,影响并改变着我?
代后记:明天,开始信仰

章节摘录

插图:老头们必须承认,我喜欢很多老头,也愿意靠近他们,不仅得到智慧与启迪,还可以就近靠近榜样们。在我的人生目标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将来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就像我现在喜欢的好多老头一样。比如黄永玉。听说他是全北京最早开私家车的几个车主之一,而且是高层特批的。在这个故事里,真正让我感慨的是,开车时,他已经过了六十。后来,各种好车都喜欢,有空就过把瘾,只是到近几年,年纪大了,才只看不开了。老爷子似乎对好多事情都如对汽车一般感兴趣。大家一提到他,就会想起画家这称谓,可在我眼里,他是文字第一,木刻第二,画画第三。这可不是故弄玄虚,不信,您翻翻他的书看一看,从头到尾,你都能找到开怀大笑的机会,然而文章写的可不都是喜剧,甚至更多是悲剧,但文字中,总能释怀并化解。当然,湖南人笔下,怎会没有嬉笑怒骂的辣,可各种情绪总是被他调适得很好,让你笑中有泪地完成一段文字旅程。甚至我认为,当下中国文坛,各路写散文的高手,超出老爷子的少之又少,更何况,面对黄永玉这个名字,想占有他一幅画几乎没可能,但花百八十块钱,占有他写的几本书并因此分享他的智慧、思考与幽默本事,这便宜占大了。老爷子还写诗,写成一本诗集,然后一本正经地到书店里找一帮老友慢慢地读,退了的李瑞环都来帮忙,没什么起立握手,大家都玩得开心。而在北京的东郊外,老爷子大手笔建了一个园子叫万荷堂,时常高朋满座,有重要聚会就由老爷子寄出亲笔书写的请柬,把游戏也正规对待。我接到过请柬,但还从未去过,一来机缘不巧,二来也怕搅了老爷子的清静。然而,一想到他,还会很开心。这个时候,你不太怕岁月的侵蚀,原来老去,不过意味着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甚至你会好奇,岁月中那么多的苦难,都去哪儿了呢?写到这里,我该停笔,因为想到老爷子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只大鸟,这不奇,旁边一行字把我看乐了:鸟是好鸟,就是话多!我估计,这画说的是主持人,所以,话就到此。丁聪是黄永玉的老朋友,我在十几年前因为采访而走进“小丁”的家,以后就多了一些思念与牵挂。前些年,一场大病,老爷子进了医院,出来后,我看到他,慰问,没想到老爷子依然笑容满面,“我该走了,可问了一圈,人家不收。”于是,我们爷儿俩接着聊,老爷子又一句话把我逗乐了:“住院手术真有好处,你看,我一下子瘦下来几十斤,这下省心了!”仔细一看,还真是,老爷子真瘦了太多,但是乐观没变。其实,这一辈子,折腾他的可不只是病,比如黄金岁月去东北养猪,可回过头,老爷子会骄傲地对我说:“我养那猪,特肥!”一想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没点儿乐观真不行。估计也有不少好老头,被折腾给挡在老年之外,也就靠着乐观与豁达,丁聪们走到人生的终点。2009年,老爷子走了。面对这一消息,我没有伤感,既然老爷子用自己的一辈子,把笑容变成了一种力量,那我们干吗不用笑容来纪念他?黄苗子、郁风是一对历经苦难的神仙伴侣,老年时,可爱加剧。有一次,郁风一本正经地问我:“西班牙邀请我去,你说,我去还是不去?”问话时,老人家还摆出西班牙弗拉门戈舞的造型,神态如少女,而此时,她已年近九旬。年轻时,她们一群同学向往过西班牙,但后来时代动荡变迁,西班牙终成梦,年近九十,机会来了,老人的心动了。我自然回答:“去啊!”老太太乐了,这时,旁边的黄苗子插话了,“你帮她联系神舟飞船吧,她还想上太空呢!”大家全都哈哈大笑,谁都忘了这是一对接近九十的夫妇。再说一位年轻的。今年七十四岁的韩美林,两年前做了一次大手术,出来后自我感觉“比以前聪明多了”!其实,他以前就聪明,要不然,不会让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从他手上诞生。但对待这个作品,他习惯轻描淡写,因为过程中,“不懂艺术的人话太多。”你看,老爷子的话不比画差吧!而这样的话多着呢。做为政协常委,开会时,见很多人好话说尽,老爷子一笑:“各位,咱们到这儿来,是来献计献策,而不是来献媚的!”一句话掷地,满屋子的尴尬和沉默,但之后是掌声。在北京通州,韩美林艺术馆里,各种作品琳琅满目,吸引着人们参观欣赏。某日,他接到通知,第二天,有大人物要来参观,放下电话,韩美林收拾行李,买了张机票,跑了,一个沉默的空城计。写到这儿,可能会出现一个尖锐、苛刻、满身是刺不好合作的老头形象,其实恰恰相反,那得看对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总是慈眉善目,笑容满面。虽然一辈子受了太多苦,可他的作品几乎全是乐观的,“因为人民需要。”这位迎来艺术生涯六十年的大家,最近逢人便讲的一句话是“我的艺术快开始了!”我同意,大艺术家的境界必回到童年!提起季羡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严肃与严谨,其实,老人偶尔也会露出可爱幽默的一面。记得有一次去看他,在聊其他话题的中间,老爷子突然托我转告失眠者一件事。原来,在二战时,季老正在德国留学,因战事,他十年无法归国,这期间,染上失眠症状,开始吃安眠药,从此再也扔不了,一吃就是七十年。老人让我带话:都说吃安眠药不好,我是活例子,都吃了七十多年了,不也没事吗。告诉害怕的,没事儿!有一阵子,我这个学俄语的人来了兴趣,报了华尔街英语班,在一次学校迎接老布什的聚会上,我身边坐着一位老人,看着像六十多岁,其实已过八十,一聊,得知,他是北京友谊医院的前院长。我很纳闷儿,“您也在这儿学英语?”老人回答:“是啊。”我更纳闷儿了,“您是医生,又是院长,英语一定不错啊!”老人回答:“还行,可我的英语都是学术英语,太老,我想学学这美式英语怎么回事。”这一番对话,让我永远难忘,记得在那一年的年终回顾节目时,我特意讲了这个故事,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为了兴趣没有任何功利心地学习,年轻的我们该如何感想?这,可能正是老人的力量与意义。以上写到的老人们,我与他们的交往并不多,因而还是有点儿远,但读他们的故事,听他们的话语,琢磨他们的人生滋味时,却又觉得近。时常会心一笑,时常感慨万千,于是,他们也像亲人一样,时常在我身边。写下来,是为了感谢。话要说回来,一个社会,如果可爱的老头老太多了,这社会必可爱,而对于我自己,一直在想着,几十年后我这个老头儿会怎样?我希望是古典音乐摇滚乐依然都听;老夫聊发少年狂,半夜拉着夫人去吃一回冰激淋的事还得干;在年轻人面前永远是笑容是宽容甚至是纵容,多欣赏多为他们搭台,不固执并继续学习,绝对不摆出这个瞧不惯那个瞧不起的老夫子样;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时代前行的阻拦者,而依然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有些话,年轻人顾忌,不好说,就让老头儿来说,夕阳正红,没什么可畏惧的;然后让家中永远为年轻的人和年轻的事物开放……够了,如果我能做到这些,我依然在今天渴望年老,而是否能够做到这一切,却并不仅仅取决于明天,今天的中年,决定着老年的诸种可能。老师们改革三十多年,我们“废除”了很多过去的常用称谓,首先“遇难”的是“小姐”,接下来“阵亡”的是“同志”,再然后是“教授”,问题是,现在“老师”一词也被泛滥,满大街地使用着,不过,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写的是真正的老师们。我成长于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母亲、姑姑、舅舅、舅妈、嫂子……都是老师,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习惯产生一种幻觉,经历过的老师便像是亲人,事实也如此。现在的父母,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是要“择校”的,认为选上一个好学校,一切皆有可能。可依我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择师”才是最重要的,只不过,校可以择,师,往往不可以择,这才一门心思去择校。其实,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不厌倦学习,是否养成好的习惯,是否自信,真正的关键,是你最初遇到了怎样的一个老师。一路上,你所遇到的老师,从某种角度说,决定了你的一生。也许是我幸运,上学时成绩虽然起伏巨大,好时名列前茅,差时名落孙山,一路上也挨过老师很多批评,但只要有成绩,总得到鼓励。自信,从来未被真正摧毁,反而在老师一路细心的照看下,有勇气向前。记得高中同学前几年在家乡聚会,临别时,大家一起出门送班主任,拥抱、叮咛之后,老师走了,这个时候,我们看着老师慢慢前行的背影,突然发现老师真的老了,满头的白发,行走已不敏捷,在孩子的搀扶下一步一挪。怎么就老了呢?在大家的心目中,老师还是那个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都盯着我们,大事要讲小事要管,刀子嘴豆腐心的利落形象。可一想,怎能不老?连我们都人到中年,老师也年过七十。只不过,回忆,把形象定格罢了。到了大学,本以为不会再有像中学时那样日积月累的师生情谊,然而八十年代末特有的氛围,还是让我们难得地有了亲如一家的师生关系,尤其是临毕业时的特殊风波,更是把老师变成保护神,如父母一样为我们牵肠挂肚。按理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一拨走了该照顾下一拨,但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在特殊的背景下,即使已在天南海北落下脚来,此后的成长、变化与境遇,还是让老师们迟迟放不下关注,长久地牵挂着。以至于我们的曹璐老师过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同学们依然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几十口子人,真像家一样,陪着老师热闹了近两天。而现如今,日子风平浪静,不知道,大学校园里,是不是依然制造着这样的师情画意?曹璐老师资格老,于是,也有她前面的学生后来当了我们的老师,师生关系就在几代人中传承,像我们的班主任丁俊杰,就是当初曹老师的学生。在校园里,这样的几世同堂,更是温馨的画面,不过,有时,也会留下特别的故事。曹璐老师的一个学生,八十年代中期火透中国文坛和新闻界,他的一篇又一篇关注现实的报告文学横跨文学和新闻两界,其实也扮演着舆论监督最初的角色。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大学生来说,这个大师哥的名字自然如雷贯耳。然而没过多久,他真的进入学校,成了我们的老师,讲授报告文学。说句实话,他的报告文学写得很好,但讲课的魅力似乎不如他的文笔,可有机会让“如雷贯耳”的人物来做老师,那一个学期的报告文学课很特别。不过,我们毕业那一年的风波,他似乎陷入其中,之后去了美国无法还家,又是多年之后,他的夫人终于在带人情味的默许下,去国外和他团聚。没想到没过多久,喜剧变成了悲剧,夫妇俩开车,在超越前车时,迎面来了一辆大货车,夫妇俩无法闪避,发生了车祸。还好,生命保住了,夫妇俩住进同一家医院抢救。我的这位大师哥艰难地爬起来,颤颤巍巍地挪步去相邻的病房看夫人,看到几乎呈现出植物人状态的夫人时,他含着泪水说出四个字:“我要回家……”那一瞬间,没有政治,没有主义,没有恩怨情仇,只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刚刚拥有一个伙伴时,上帝又失手把她打碎了……以上的这些内容,都是我的这位大师哥在写给曹璐老师的信里讲述的。曹老师告诉我,这越洋的信中,“我要回家”四个字周围,依然清晰地看到泪水的印痕。而这么多年过去,时代变迁,人心变化,有些话题敏感或危险,但这封信依然能够寄给老师,因为在老师这里,可以犯错误,可以说委屈,可以坦白交待,可以一如既往地等待点拨。所以,好的老师,不只代表过去的助推,还是漫长岁月里随时可以找到的避风港。难怪有人会说:医生与教师这两个职业最为神圣,一个为肉体治病,一个让精神健康。于是“医”与“师”的后面,都有一个“德”字。离开校园,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成长中,身边太多的人依然不断地推动我,其实,他们是接过“老师”这一棒的人。从我二十一岁工作到现在,这二十多年里,扮演我老师角色的人太多,不过,感恩,于我,不仅仅是当面致谢,更重要的是,当自己有机会时,加倍地将过去得到的帮助返还给需要帮助的年轻人。每个人,不是只能回忆老师,其实,你也有机会做老师,这个时候,你是否会想:我比我的老师做得更好吗?同学们人到中年,常听到旁边的同龄人自嘲:老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则是:过去的事情一清二楚,而今天上午做了什么,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如果这就意味着老了的话,那自己恐怕早已老去,因为每一次同学聚会,局面都大致如此。上学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被挖掘出来,知道的不知道的都知道了,然而聚会前后那几天怎么过的,好像都忘了,因为注意力都在聚会当中。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儿子与同伴们十来岁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学聚会。而我,也经历过,昨天晚上刚刚和高中同学喝完大酒,今天上午十点,小学同学已经在家门口守候,中午喝之前,还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同学的聚会,万万不可被酒冲昏了头脑,可酒杯一端,誓言烟消云散。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常聚会,一来要看上学时期班级的气氛和友情的密切程度,二来要有几个热心张罗的人,用他们的辛苦与热情点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同学,第三,还需要组织者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聚会的理由。比如我的高中班级,十年一大聚,五年一中聚,有同学从外地回了老家就是一小聚。而在北京的中学同学,在日常聚会之外,还开创了每年九月一日必聚的传统,因为“开学了”。有一次在飞机上,看杂志上一篇对导演康洪雷的访问。他和我一样,也是内蒙人,每年,他都会回草原,和同学们在一起,不用说《士兵突击》,不用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就说过去,就是大口大口地喝酒,而且行也行不行也行,只要酒下得顺利,同学们和自己都会很释然:这小子没变,还是咱们的那个老同学。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只好合上杂志,再没看剩下的半本。没办法,感同身受。大学同学不在草原,不用拼喝酒,但也不少喝。我的一位天津同学如马三立般留下一个经典感慨:每次咱们班聚会,我都只记得前半截,后半截都是下次聚会时同学们讲给我听的。因为每次后半截,我都喝多不记事了。其实,好多人恐怕都和他一样。大学入学二十年,我们组织聚会,起名“至少还有你”,用意十分明显,不管怎样世事无常,不管路途顺还是不顺,不管眼泪多于笑容又或者相反,值得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你。在聚会前,我们收集了每个同学提供的校内旧照,稍加编辑,制作成一个大大的专辑。在聚会的开场,我们几十个中年男女,重新汇聚在校园内原来的教室里,老师们也都请了回来。一开始,就是老照片播放,二十年的岁月,不要说有时认不出别人,估计连自己都难以辨认,在一片“这是谁”“这是我吗”的七嘴八舌中,慢慢地,开始“老泪长流”,师生都如此。这时,看着有人带来的孩子依然快乐地在课桌间游戏,突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错觉,这是过去,还是现在?二十年时光真的消失了吗?在同学的聚会中,常常会有笑话。比如一位男同学对一位女同学敬酒,真诚地借着酒劲说道:“上学时,我一直暗恋你,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满座哄堂大笑,男同学只好干杯为敬。聚会时,同学们的惯常语是“没变没变”,大家互相陪着慢慢变老,自然觉得彼此没变。但隔一会儿走进校园,看着校园里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正和自己当初上学时年龄一样,大家才哑然失笑,“没变没变”,纯属自欺欺人。有聚会就离不开音乐,一次,我们将过去校园里最流行的歌曲与舞曲,编辑成二张CD,长达两个半小时,聚会中的舞会,正是在这过去的旋律中行进的,而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大家似乎得以安慰,不觉年华老去。还有一次聚会,晚餐也结束了,舞会也结束了,酒醉的人也醒了,大家意犹未尽,就席地坐在外面的水泥地上,将所有现在能想起来的上学时的歌唱了一遍,直到脑海中一片空白。2009年就更宏大,毕业二十年,于是组织了全年级的聚会,之前光策划会就开了近十次,最后几百人云集校园,踢球、跳舞、大联欢会。组织者尽力,同学尽情,学校尽心,成为又一段难忘的记忆。以至于一年后,很多同学又要组织庆祝大聚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聚会。聚会固然好,然而副作用就是,聚会之后重新回到现实中难。并且岁数越大越是如此,甚至让你产生幻想:人世间,为什么不能一直上学到永远?正是在这样的失落中,一天一天,艰难地从纯真校园岁月再回现实的混乱世界里。而同样难的,是从干干净净的同学友情中,再回到人心隔肚皮的竞争或拥有距离的环境中。不过,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正因此,才有了同学聚会的价值,也才使同学聚会日益时尚并大踏步向产业方向发展吧!对于我们,同学聚会已经像一个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开之后,反而似乎比大学校园里还亲还互相牵挂。聚会多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亲情,每一次聚会,都使得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也因同学在那里,聚会在那里,平日里一些日子才不那么难耐,起码都知道,不必担心岁月匆匆,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没关系,想不起来的,同学替我们记住。当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来不再让人期待,至少我们还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


编辑推荐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 这个人,也是你 《幸福了吗?》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写作的又一部发力之作!相比十年前还相对青涩的《痛并快乐着》,该书凸现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读“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重量级作品。白岩松试图以自己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事所为、所思所想,解读这个看似简单,却事关人人的重大命题。于是,书中几乎无一遗漏,生动深刻地记述了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大事小情。有影像、有故事、有哲理、有思考,妙语警句,满目皆是。比如:“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古人聪明,把提醒变成文字。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显然,他在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更关注个体的命运在其中如何发展,更关注“焦虑”、“浮躁”“不安全感”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高速发展的“副产品” 。白岩松的言论,一向以有勇气、有价值著称。相比十年前,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书,改变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怀,而不变的则是无处不在、让人难以无动于衷的浪漫主义激情。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文字如静水深流,真诚、温暖、撼动人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幸福了吗? PDF格式下载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之后,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爱写点东西。他还爱足球。从《幸福了吗》我了解中央电视台还有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他1995年去美国,同样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能做到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他说的许多话非常值得人们思考。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尊严这两个字的提出,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他努力了,也收获了。孔圣人才40不惑,谁是圣人?!我40岁突然觉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40岁开始。十年后他想写一本书《终于信仰》或者《闲--试着与生活讲和》。他十年后的目标是:健康、开心、平静、踢球并进球、头发还剩不少、体重增加不多、对世事依然好奇、还会愤怒也会流泪,慢慢来。。。务实多了。但是,被迫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幸福了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2010年,白岩松中学毕业25年聚会,酒席上,轮到他发言,他说自己掏心窝子的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所谓名人,首先或本质上只是个更多人知道他(她)名字的人,有好有坏、被更多诱惑也有更多约束的人。白岩松说。“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白岩松说央视大火:“当然也不是坏事,也照出了央视之后该走的道路。大火,或许正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也不是什么坏事,似乎“火”还是好意头了。柴静回忆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点滴,“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其实,白岩松仅说对了一面,应该是: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物质上最痛苦的,心灵上是最纯静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才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意味深长。


听说白岩松来保定签售了,可惜我没有赶上,不过本人已有一本他亲自签名的书.哈哈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出版作品有《痛并快乐着》、《岩松看美国》、《岩松看日本>

此书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

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

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

《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白岩松的言论,一向以有勇气、有价值著称。相比十年前,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书,改变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怀,而不变的则是无处不在、让人难以无动于衷的浪漫主义激情。   在涤荡悲喜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在哪里?”以及对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吗?”文字如静水深流,真诚、温暖、撼动人心。


这个题目,是我在读完白岩松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想到的第一句话,我的幸福和你有关,这是对于许多来说,可能不是太接受的事儿,我的幸福,怎么会和你有关系呢?而如果你深入想一下,或许就会发现其中的端倪。      我想,一个人,或许和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团队,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集体,有着一样的联系。那些我们经常走过的路,都一点点的脉络,你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因果,你今天种下的因,最后在过了许久之后,都会收获果。不会有无果的因,也不会有无因之果。这样的理论——或者是法则——对人、时代、国家、团队或者是集体都很适用。      或许就是因为相信了这样的因果,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抱有学习和窥探的心理,我愿意把自己摆在一个谦卑的角度,愿意让自己可以心平气和来看到白岩松书中所写所想,这十年之间,他的种种变化,他的种种困惑,还有他的收获。      书的推荐语写,这是作者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写作的成果,是凸显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依然清醒、平和的心境。其实整本书看下来,我觉得还是非常搭配这样的宣传文案。我不得不说,在经历了十年之后,当洗尽铅华之后,他最后剩余的,更多的是平淡、脱离和冷静。      说平淡,是因为他作为媒体人的一种态度,或许他看多了许多的新闻报道,或许他已经见惯了在这个圈子里并不光彩的种种事件,但他都有一种抱有解读、理解和旁观的姿态去看待,十年之间,人可以变得更加成熟,人也可以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更可以将看似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和容易解决,而白岩松或许就是这样的态度,所谓存在的即是真理,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管是故事、不管是思考、不管是更多的体验,他都会有一种平淡的口吻来娓娓道来,你不会觉得那些看似惊心动魄的事情有多么的撩动,你甚至可以说,那确实——比起更为重要的事情——没什么了不起。      说脱离,也要说到言论部分,我看过了他主持的各种节目,不管是最早的东方时空,还是之后新闻频道的种种节目,他的那种态度,我觉得随时隐藏在他的话语里,并非不是嫉恶如仇,并非不是大智若愚,而是他能够真正将事情的真相和虚假完全剥离开去,也能够将自己和这些事情完全脱离,以更加客观和冷静的方式去探讨、去讲述、去评价。他说:走的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他应该是时刻铭记这句话的人,你要说他是为明哲保身,但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好,起码他知道,要做的,能做的,是什么。而不是像某些媒体人,先不说负责人的态度,就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就很让人觉得难过。      说冷静,是他的深刻,他这本书中的大小事情,都已经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显然,在记录一个时代十年变化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如此的平静,但却能够用更加平缓的态度和一种更加关注的神情去讲述他们,去体味他们。他愿意倾听来自多方的声音,他也愿意接受不同的宪法和思想,这种难能可贵的容人之心,是值得尊重。而往往这需要勇气,需要一种完全独立的思想体统在紧紧支撑着他,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加有价值的新闻。而睿智、进取、理智,这三样媒体人必备的素质,也是他应该在这么多年里最能够让我们看到的。      当一个进入了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回过头再去回顾自己过去的十年,我觉得是需要勇气的,你知道有些事情其实无法回首,正如一些往事都已经过去,再来回想如何能好?但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小阶段的梳理和小结,并且与人分享,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个中年人,就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告诉你,其中的平淡和真实,其中的深刻和感悟,这都是让年轻一代,尤其是同行,值得去阅读的。而当他经历了更多变故,比如抑郁症,比如职场风波之后,能够平淡如水来讲述曾经,我觉得,是需要鼓掌。      经历生命的挣扎,需要看透的是尘世中的某些外在东西,需要警惕的是那些附加在自己身体之上的欲望和虚妄,需要理解的是在前进当中的停顿和后悔,需要放弃的是那些急功近利和浮躁虚荣,需要铭记的是最初梦想的坚持和回归的起点。      而对于他自己来说,我觉得每次的经历,更像是一场战争,你需要与自己对抗,与顽固对抗,与现实对抗,甚至于曾经坚持的东西对抗,这需要我作为年轻人无法想象的经历和想法,更需要历练,这并不是我所能够评价的,我只能看到结果,从中去思量那些过程。人生往往充满了不如意,而如果将这其中幻化出的种种情绪和阻力,变成给自己有利的事情,是我在这本书中一直想找到的答案,而最终,我觉得,顺其自然,用尽全力,是我找到的原点。      对于人生当中的种种,不管是快乐也好,不管是痛苦也罢。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梳理方法。一切不要强求,一切不要勉强,你要有一种将人生看透的想法,才能够对自己此后的人生有希望。争一些虚无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抢一些花哨的名头更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以平常心来对待人事,往往就会有不错的风景,而一直以这样的人生,来走人生,最后才能够看到圆满。      你也应该明白,人生当中,其中大部分的时间,其实是庸庸碌碌、平平淡淡,最终我们殊途同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我们没有必要委曲求全,要用尽全力去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事业去打拼,有这样的信念,才能够去得到更多,这样残酷的社会,都必须要求每一个人,有这样的狠劲,才能够生存。      顺其自然和用尽全力,并不是矛盾,而是在面对不同的角度,用的方法不同而已。有些话是透了就没意思,有些事情,做完了也觉得无聊,所以还是给自己留有后手,还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个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这种关系,使得我们各自都为个体,但是又彼此联系,成为了一个整体。      某些时候,或许真正的幸福,就在身边,只是我们忙着赶路,我们忙着奋斗,我们忙到连自己都无法关注,更不用提去关注别人。而在其中,我们又必须低下头,好好看自己的路,幸福的道路如此漫长,不管是顺其自然,不管是用尽全力,都是想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且——你明白——任何的突兀和激烈,都是将幸福推远的愚蠢动作。      我不能说我完全读懂了这本书,或者领会了其中的全部意味,但我学会了,善待他人,善待关心和爱护你的人,善待这个社会,因为从小就明白,蝴蝶翅膀的会引起海啸,怎么就不会明白,在这样悲欢离合之中,在社会大熔炉的历练之下,我的幸福,和谁有关呢?


十年之后,名嘴白岩松再次出书,让我回想起十年前他在《痛并快乐着》中写的一段文字:“按常规,在十年之后,我应当再写一本这样的书,名字也许叫《在痛并快乐中继续》,那一本书,我相信,一定会更犀利,更言无禁忌,更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当然,快乐也许会比痛苦更多一些。我真盼望十年之后,在我人过四十之后,有很多问题,已经真的不惑了。”
当人生这一页真的翻过去时,《在痛并快乐中继续》却成了《幸福了吗?》。果然少了几分“痛”,却增添了一层 “惑”,更多时候他是用文字去关注人以及自己的内心。

其人其事

和很多同时代的人类似,白岩松的故事中离不开诗歌、摇滚、足球、朋友等关键词。
从少年到青年,从学生到知识分子,从人云亦云到独立思考,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从读到北岛、顾城等诗人的诗歌开始的。这些诗歌给了他难得的怀疑,他开始学会用怀疑去寻找现实的答案。没有诗歌的滋养,也许就没有如今的白岩松,他成长的岁月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诗歌的标签。他也喜欢摇滚。在国外流行音乐界,除去迈克尔·杰克逊,对他影响和震动最大的,当属迷幻乐队的平克·弗洛伊德。看似理性的白岩松在第一次去美国时,竟用极其有限的美元买回了乐队伦敦现场演出的录像带,让同行者大为不解。摇滚不仅安抚了他躁动的青春,更丰富了他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摇滚给了他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长激素,不仅书写了他成长过程中的精彩,更赋予了他叛逆的精神和批判的眼光。现如今的白岩松,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人,他身上的“新闻精神”不也是一种无声的摇滚吗?
白岩松喜欢踢足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不仅踢球,还爱看球、聊球,世界杯期间他参与主持的《三味聊斋》至今仍为观众所津津乐道。 “我为球狂”的他,在读大学时甚至一直觉得自己是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毕业的。“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叱咤球场的白岩松却依然没有丢下足球,他担任队长的新闻评论部足球队,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打过公益比赛,也捐建了多所“东方时空”希望小学。2007年的“足球梦魇”,让他在一场比赛中不幸骨折,踢球不专业的他,受伤却绝对专业。可手术三天后就因工作需要被抬到了演播室录制节目,电视机前的观众肯定想象不到西装革履的白岩松居然是这样一副尊容。正如前国家女足守门员高红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每次训练,都会早去一会儿,趴在草地上闻一闻那草香,真正享受足球与生命给自己的快乐。”足球,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路走来,白岩松的生命中有过许多值得自己回忆并感激的良师益友。他喜欢很多老头儿,也愿意接近他们,不仅得到智慧与启迪,还可以就近靠近榜样们。在书中他用不乏幽默的文字记录了一个个可爱又可敬的老头儿:黄永玉、丁聪、韩美林、季羡林等,以至于白岩松的人生目标中最大的一个便是成为一个像他们那样好玩的老头儿。他拥有很多朋友,也经历过失去好友的痛楚,使我们更近距离地感受了他的坚强与软弱。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他人生故事的关键词,在此不一一赘述。套用现代流行的话,这些都是关于“岩松是如何炼成的”。

新闻人的梦想

《幸福了吗?》以他个人的视角回顾了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十年一梦,在他的文字中我们重温了这交织着荣耀与泪水的十年,更看到了央视在这十年中的起伏和前进。对于CCTV这艘大船来说,“他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主人,但更多清醒地明白自己也就是个过客”。因为是主人,才会充满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是过客,可以拥有一份冷静与客观。
中国电视媒体的变革之路并不平坦。举世震惊的“9·11”发生后,请战心切但最终未果的白岩松彻夜无眠。当凤凰在内的媒体全程直播时,CCTV却陷入了尴尬的“失语”。这个被他视为永远无法抹去的“伤口”,开始真正让人们集体思考媒体的职责与本分。正因为有了一次次的“受伤”,中国新闻事业才一步一步地迈向成熟。才有了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等“空前”但“正常”的直播。脱敏,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清晰痕迹,它能让我们更理直气壮地坚守原则和自己的利益。我们不仅听到了个人的呐喊,更看到了中国新闻人的锐意进取。
出于时代“风口浪尖”的白岩松不免忘乎所以:在中国申奥成功后的演播室里,几位主持人开环畅饮,他是最忘形嚣张的那个;《感动中国》一炮打响,白岩松也有着《感动中国》办公室黑板上那行“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一样的自得。然而身为新闻人的他,更多的是一份特有、应有的责任感和批判性:在举国沉醉于奥运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时,面对金牌第一却并没有洋洋自得,因为中国的新闻人不再只有金牌崇拜,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人性关怀和包容精神。他深知老子“杯满则溢”的哲理,从《东方时空》到《新闻周刊》,再到《新闻1+1》,他的前方始终没有终点,也不止一个起点。正是源于这种“不安分、不顺从”,他比别人多了几分挑剔和叩问。在《感动中国》大获成功后,“感动”之余他却反思:感动,是否真的有用?这份忧患意识才是一个新闻人真正应该具备的品质。他在《幸福了吗》也带着我们去看世界,但他希望将别人当做中国的一面镜子,看到的是还是我们自己。
幸福,不仅是他个人的梦想,更是这个时代和国家的梦想。


白岩松试图以自己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事所为、所思所想,解读这个看似简单,却事关人人的重大命题。于是,书中几乎无一遗漏,生动深刻地记述了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大事小情。有影像、有故事、有哲理、有思考,妙语警句,满目皆是。比如:“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古人聪明,把提醒变成文字。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题目的灵感缘于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所以可以说是血淋淋的抄袭,嘿嘿,是的,我崇拜白岩松。究其原由,首先我向往他的职业,可以周游世界,可以洞悉国内外的风云变幻并表达自己的思考,其次我们关注一个事件,一条新闻,往往会因为遇到知识缺乏的障碍,不能看到事件内在的本质,而从一个新闻评论员的角度去看世界,很容易把握住事件变化内在的规律。恰当深入的引导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渊博,更需要博大的胸怀,这是最让我崇拜的地方。
时代需要偶像,榜样的力量在不同的年代都或多或少影响着民族的价值观,伟人往往是后人的评判,身上多少有些时代的色彩,并不一定值得去追逐,现实生活中的偶像更能为精神的航海指引方向。可是当今的偶像观已经被扭曲,造星运动的大行其道成就了无数俊男靓女的明星梦,以至于更多的人把这条道路当成一步登天的捷径而趋之若鹜,殊不知在名利的博弈场上拿什么去抚慰原本的音乐梦电影梦,通俗的艺术一旦遇上名利便是俗不可耐,艺人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把重心回归到艺术创作本身,不要动不动就是什么耍大牌闹绯闻,中国的音乐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抄袭日韩欧美。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需要给明星一个正确的定位。无可否认娱乐产业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生活,但是明星值得喜欢,并不值得崇拜。明星的表象往往经过层层的包装,其内涵并不能为我们的精神提供实质性的意义,抛开明星的作品过度关注人家的私生活更是无聊之极。当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被冠以作秀,想出名的言论横行于世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思考,什么才值得去崇拜。
假如有上帝,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没有私心的。对于我们最珍贵的时间青春从不曾因为名利多少而增加或减少。有人会反驳:在这样一个拼关系,拼爹的年代,我们还没有出发,就已经输了。这种现状我无法改变,但我知道抱怨永远是无意义的。静下心来,去做该做的事情。
十年一梦,21世纪的头十年对于80末90初的我们意味着成长。世纪之交的奥运会让懵懂少年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人。一年后的申奥成功,第一次为自己的国家自豪了一把,尽管并不知道那究竟意味着什么,虽然北京奥运会已在绚烂中落幕,但记忆之花从不曾凋谢,这便是后话。接踵而至的911事件,国人的表现更多的是幸灾乐祸。一个民族同样需要时间去成长,七年之后的日本大地震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国人放下仇恨展现了人性关怀的一面。03年初火药味在世界的范围内弥漫,对于经受无数次战争洗礼的中国更能体会到战争带来的苦难。伊拉克战争蓄势待发,就在自己生活的年代。生命在强权和武力的威胁下变得不堪一击,死亡触手可及。也是在这个时刻,在遥远的中国,一种高智商的病毒正在肆意的蔓延,它以广州为根据地,紧接着向中国的首脑北京发起进攻,然后蔓延全国。生命变得如此脆弱,战争是可见的,病毒杀人却是于无形。不得不思考生命,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对死亡的恐惧是缘于对死亡的无知,死亡本应是一种回归,不要太羁绊生活中的琐事,快乐一些,物质浮华生不带来死不带走。04年雅典奥运会深深爱上中国男篮,尽管止步前八。可以说点燃我的运动激情,从此对于篮球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仅仅当观众并不能体会到体育的魅力,而在于实实在在的参与。中国从体育强国到体育大国的道路上少不了每个人的参与。亲,今天运动了吗?08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幼稚的以为这只是天气异常,其实不然,人类的活动已经触怒了自然,这样的惩罚只是个开始。全球经济的惨淡也仅仅是高考作文的素材,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汶川成了我们共同挂念的家。感动,坚强,无私等等原来感觉很远的词汇顿时集结于心头。每一次关注,每一份捐助都是对抗震救灾的参与,每一次落泪,每一次感动都是内心的成熟。汶川坚强,四川坚强。还有之后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大地震,太子港大地震等等。我们的地球到底怎么啦?过度的开发利用污染是不是让我们的母亲生气啦。中国传统哲学所阐述的天地人和,我们有没有违背这样的真理。是时候做一下检讨了。高考,人生的分水岭。饱含家人老师的期望,对于梦想的追求等等压力之下,惨败收场。痛定思痛,裹泪前行,时间从不止步。北京奥运会交织着梦想与荣耀,但是当烟火绚烂之后,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奥运究竟留下了什么。历史已经证明,自满于过去是愚蠢的。2008注定是每个中国人的成人礼。一切可预见的情感都在这一年得以被感触到。二十几岁的年纪,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渴望成熟又带几分稚嫩,貌似坚强却因孤独而落寞,迷茫着,追求着。国家大事,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我们可以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摩拳擦掌,也可以为物价的攀升而抱怨政府。事实证明,对于爱国我们缺乏理性,对于民生我们缺乏明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藏独分子活动猖獗,风传家乐福出资赞助,国人愤起围攻家乐福,显然几家家乐福超市的倒闭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甚至更多的是影响一些中国员工的正常生活。爱国需要理性的方式。恐惧往往缘于无知。抛开经济去谈政治,只是空谈,宁愿去相信经济学家的预测,也不要去谈韩寒的抱怨,如果能了解到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攻占华尔街之间的联系,那么会对政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多一些明智少一些抱怨。
在这被物质浮华充斥的世界里,有谁会甘于平凡?当生命的脚步习惯匆匆而过,不会为一束花的美丽而驻足的时候,浮躁也就理所应当。我们是否想过,我们为何而活。钱?难以否认近一段时间拜金已经成为媒体炒作的噱头,几个厚颜无耻的小丑闯入公众的视线,遭受到了大众价值观的强烈鄙视,但是每当我们回到现实的生活又会加足马力,向钱看齐。为什么呢?我猜是欲望。一个缺乏信仰的生命很容易迷失沉沦。当看见身边的人开豪车住别野的时候内心会迸发出一股强烈的羡慕嫉妒恨,虚荣与对物质享受的渴望共同驱使把本已菲薄的信仰冲击的荡然无存,于是欲望便占领了高地。欲望不加节制便会发展为贪婪,然而现实的状况不能跟上欲望发展的脚步,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便会去抱怨,这便形成中国社会的心情——抱怨。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的理解是幸福,正如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个奔头,比如我的祖辈,他们的奔头很简单就是为了活着,他们经历过战争,逃亡,饥寒的折磨,他们生存的信念就是为了活着。我的父辈,虽然他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难以忘记与饥饿斗争的那些记忆,他们追求的是富足的生活。再谈怎样幸福地活着之前,我要说: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生活便会有不一样的追求,但是无论怎样选择,必须以‘能从生活中体味到快乐’为前提。机械得追求财富只是欲望的爆膨,也必将食到上文提到的苦果。如下是一些非主流的个人想法。怎样才算成功?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的意义要更深远于学校的教育的意义,关于教育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谈及,在此不再多说。在受教育阶段,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好好学习,找一份好的工作。进入社会,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努力工作,争创业界精英,艰苦创业,创造社会价值。可是这样会幸福吗 ?(我并不是反对努力奋斗,相反我认为这是实现个人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子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中度过,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抱怨。面对财富的日积月累和精神世界的干瘪,大老板们重新审视财富与生活的关系,慈善往往只是对精神的慰藉,这不是顿悟,而是无奈。幸福更应该回归生活本身,没有物质的生活只是空谈,为了物质而绑架生活那肯定是白痴, 平凡的世界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


本书是白岩松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  这个人,也是你  《幸福了吗》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写作的又一部发力之作!相比十年前还相对青涩的《痛并快乐着》,该书凸现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读“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重量级作品。


内容深刻,很丰富,值得一看。《幸福了吗》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写作的又一部发力之作!相比十年前还相对青涩的《痛并快乐着》,该书凸现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读“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重量级作品。


前段时间买了本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写的《幸福了吗?》,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很久没有读过这样一本触动心灵,引发我对生活对人生对幸福的思考的书了。书中白岩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着这个见证自己的成长的时代,让我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的新闻人眼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所经历的变化,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忧国忧民的炙热的心。正如他在书中所描述的,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员,前方海面上有任何好与不好的信息,都要拿着望远镜看到,然后告诉船长和乘客,以便决定这艘大船怎样航行,如果记者只报告前方海面的好消息,而不告诉不好的消息,那么这艘大船会不会成为泰坦尼克?我感受到,他们这群人,正以他们的方式,在思考着什么,在为社会的进步做着什么,而这也就是新闻人最神圣的使命所在。纵观这本书,就像他的主持风格一样,他的睿智有时甚至是尖锐的言语能让人明白什么是责任、该怎样承担责任,什么是批判,又为什么要批判,更重要的是让人明白自己到底要追求些什么,比如幸福。该书自序以“幸福在哪里”为题,文章从越来越多的人为祈福而戴在腕上的手串,写到季羡林、梁漱溟等大家对时代变迁与内心安宁的解读,从三聚氰胺的肆虐、豪华车主的跋扈,写到选秀演员们眼中再无纯真,只有宝马和别墅。在这部长达30万字的随笔集中,白岩松不遗余力地记载了近10年来他所亲历的大小事情,以此表达时代与个人际遇的变迁,尤其是前者。然而就像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也是白岩松在书中不断提到的问题。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物质方面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极大的丰富,然而幸福并没有伴随物质目标的实现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斥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也抱怨,穷的抱怨,富得亦抱怨。在这样一个十三亿人的大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现实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冲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幸福呢?墨西哥那个著名的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却又很近的寓言似乎能告诉我们一些。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 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了什么出发?幸福了吗?小小的“幸福”二字背后,其实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幸福感似乎在逐年减少,甚至在我们迷茫时它都能缥缈到寻不见芳踪了。我们更多的在回想小时候的美妙时光,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洒落到皮肤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光影,和小伙伴们嬉闹着,追逐着,弯弯曲曲的楼道,斑驳的墙壁都留下了我们最无邪的笑声。而如今,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回归那最纯净的笑容呢?是我们弄丢了幸福。幸福,其实可以很容易拥有,它是偎依在母亲怀抱里的温暖;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痛苦大于快乐;忧伤大于欢喜;悲哀大于幸福。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不属于痛苦的东西当作痛苦;把不属于忧伤的东西当作忧伤;把不属于悲哀的东西当作悲哀;而把原本该属于快乐、欢喜、幸福的东西看得很平淡,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快乐、欢喜和幸福。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记得念大学 时,有位老师曾经提问过我们“什么样的生活你认为是幸福的?”有的同学回答,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的说,幸福是一生平安;有的说,幸福是衣食无忧;有的说,幸福是一辈子健康;也有的说,幸福是每一天都快乐……我相信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它无法描绘,它只能用心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绘,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情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那怎么样才能寻觅到幸福,品尝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甘甜呢?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个平静的灵魂,不平静,就不会幸福。虽然现在我们的身边四处流窜着这样的一个声音“偌大的中国,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内心的平静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有的时候却成了奢侈品。然而我坚信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感悟,幸福和悲伤、痛苦、失落一样,只是我们诸多生命感悟中的一种,人的一生到底是幸福多一点,还是悲伤多一点,取决于我们怎样理解“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愉悦,有人说幸福就像脚上的鞋,合不合适自己最清楚。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别人眼中的幸福并不一定就适用于自己。幸福是简单的,是朴实的,是琐碎的,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是冬天使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瑞雪;是“露似珍珠雾似纱”滋润着的万物;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舒服;是令你经常“蓦然回首”的微笑。只有我们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追求,幸福就会与我们相伴。据说人最在乎的便是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幸福或许便是这样一种东西,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还不曾拥有或者已经失去,于是“幸福”便几乎是所有人都在孜孜以求的东西。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你已经是一个被“幸福”包围的人:还算称心的工作,美满的婚姻,乖巧懂事的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让旁人羡煞了眼球,只要不是那种十分追求完美甚至是对生活有着某种苛求的话,还有什么能让你感觉到不幸福呢?不要总是在意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上回领导批评了几句,今天跟爱人为做家务起了点小纷争,孩子这回小测验班级排名退后了五位等等。孰不知,领导批评那是看好你有意培养你,婚姻中怎么可能一直甜甜蜜蜜,偶尔吵吵闹闹也是一种调味剂,孩子学习退步了反倒是一种鞭策,要相信孩子会调整好状态努力追上其他优秀的同学的。其实,幸福很简单,并不需要惊天动地。毕淑敏认为,生命中温暖的瞬间、美妙的时刻,那种在我们心中可以久久体味的真情,就是幸福最朴素的本质。最实际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摆脱妄念和虚荣,幸福自在心中。


继《痛并快乐着》十年后的最新随笔作品,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书中,在“不惑”与“惑”之间,白岩松用犀利的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展示他对人生的思考。


  按理说这本白岩松写的《幸福了吗?》早就该读完了,中间由于出去了一趟,所以导致这本书最后又搁置了近两周的时间才读完。因为中间隔得这个时间是出去游玩,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在那几天里我很幸福,所以等回来再看《幸福了吗?》总觉得在情感上有错位感,故而让自己沉淀几天,让自己从游玩的兴奋心情落回来之后再继续把这本书看完。
  最初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是白岩松问自己的,也是问全中国人的,里面一定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对幸福概念的认知写在书里的。等看过之后,我发现自己只猜中了一部分。白岩松的确是在写自己进入新千年后这十年来的经历,并以此来寻找“幸福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只不过他的笔触更多地是理性和积极意识的体现,捎带着表达在面对这十年来中国发生的一些变化时的无奈和叹息。
  的确,不同心态的人对于事物的看法是有区别的。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大学时偷去外语系上外教课时,外教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一个人飘落在荒岛上,手中瓶子里的饮用水还剩半瓶。你的心理会怎么去想呢?你是想“就只有半瓶水了”,还是“还好还有半瓶水”?如果你选择第一个,那说明你是个悲观主义者。你看到的是仅剩半瓶水,之后就没水了。而第二个反应说明是个乐观主义者,因为你庆幸自己还有半瓶水喝,总比没有强。在面对这样问题时,我没有选择,因为我忘记后面那个外教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也就仅仅成为了记忆。
  现在,我有把这个故事翻出来,我可能会去寻找第三个答案。那就是“只剩半瓶水了,我要好好计划喝掉它”。这是种理性思维。白岩松的书中充满了理性的分析,只不过,他用的是“还好有半瓶水,我要好好计划喝掉它”这个积极性更强的理性思维。
  他身处中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之中工作,接触的事看到的事多之有多,对生活的感触也是多之又多,对于人们对央视和央视工作人员的误解也是了解内幕的。他也在苦于身在这个圈子里的多种无奈,也体会到了这个圈子里的人的变化,工作上的变化。他的一句话说的很好,“以前的人都忙着做事,现在的人都忙着做人。”一语道破很多。从他的十年总结和叙述中,的确是可以感受到中国和中国的传媒界一些或细小或巨大的积极变化,同样,这背后也有许多停滞甚至倒退。而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他或是努力争取,或是无奈面对。正如在本书最后,他认为对于个人制定的未来十年的目标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对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期望却不一定能够看到,因为这个不在他掌控之中。
  幸福了吗?这个问题横在所有中国人头上并发现它无解。很多人一定会说不幸福。为什么不幸福?原因一定有很多很多!如果究其根本,幸福关乎于人的内心,而内心又多受外界因素干扰。而目前的中国,外界的干扰显然太多太大,所以导致我们失去了去了解,去安抚,去思考内心的时间和精力,中国人一直疲于奔命地在忙。
  在忙什么?不知道!总之就是忙!忙完了一整发现还是很空虚,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忙完了发现闲下来比忙着还要痛苦,因为忙着就会忘掉很多,而闲下来之后却发现忘掉的竟然是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为了避免让自己产生恐惧,那就继续去忙。
  在书中,白岩松对于“忙”字的解读很好。他用“盲”作为引子。“盲”就是眼睛死去;“忙”,则是心死去。心死了,人就会空虚,空虚就会茫然,茫然了,你还懂得什么是幸福吗?这个时候,浮躁的社会通过各个渠道不停地向人们灌输拜金主义,最先抵抗不住冲击的人开始屡屡冲破道德底线,贪官也用自己的肆无忌惮挑拨着已经心死,已经茫然的大众,这个时候,再去问他们幸福了吗?!幸福成了什么?幸福变成了金钱,幸福成了不受道德约束的纵欲,幸福成了滥用职权换来的为所欲为。这个还是幸福吗?幸福就这样被曲解了。
  幸福了吗?这是在拷问谁?拷问你?拷问我?拷问他?拷问中国?还是拷问整个民族?
  幸福了吗?你知道如何回答吗?如果不知道,请先将什么是幸福搞清楚,将她拉回到原本应该的解释上来吧!


上个学期看完的一本书就是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并且开启了我写读后感的日程。这个学期继续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自然他另外一本书《幸福了吗?》也是我必读的了。
从一个资深媒体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的发生的N多事情,无论是国内的、国外的,还是自身的。总之,依着章节的顺序来读书,仿佛就是在重新阅览了这十年的大事件,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像911事件、SARS的爆发、乌鲁木齐“7•5”事件、拉萨打砸抢事件、伊拉克战争、北京申奥的历程、北京奥运会、世界杯、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感动中国》的制作与出炉等等。而媒体就是在这十年间,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不断地变得成熟与稳重。
如果说上本书讲述的大都与自身有关的事情,那么《幸福了吗?》更多探讨的是媒体如何作为、未来的方向在哪里的问题。正如书中提到的普利策的一个说法: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员,前方海面上有任何好与不好的信息,都要拿着望远镜看到,然后告诉船长和乘客,以便决定这艘大船怎样航行。如果新闻媒体无法做到公开透明的话,只会引起社会和老百姓更多的疑虑和误会,同时也会被一些特别的人钻个孔子,利用这种误会,激起群众的愤怒,扰乱社会和人们能正常的生活秩序。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去年温州7•23动车事故来说,事故发生后,校内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迅速散播,而我自己也看了大量的有关事故和铁道部的报告和视频,这些信息引起了我的愤怒,我当时很想扁那些官员们。不过后来在官方发布的信息中,我又看到了不同的版本,我这才冷静了下来,仔细地想了想,是不是我们情绪被挑起来,失去了理性地思考,被那些认散布谣言的人利用了,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是对的,而政府和相关部门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合格的,让群众不满意。然而,真相告诉我们这些愤青是错的。但是我这里想说的是,媒体应当在第一时间出来公布相关信息,而不是对于群众的疑问不予答复。这样的误会还不止一个两个,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也是一个好的例子,当时911发生时,中央台对于这个有着极强的政治敏感度的事情左右摇摆不定,最后决定放弃直播这次报道。后来白岩松在《岩松看美国》的节目中提到一个细节,在华盛顿一个新闻博物馆的展板上,时间是2001年9月12日,即911事件的第二天,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报纸的头版,几乎是同样的选择,都是写的有关“9•11”事件,而中国的大报纸头版头条都是其他的内容,“9•11”的内容只是一个小豆腐块藏在了其他的文字之中。而这一段话,被一些人利用了,在网上大肆宣传,说中国为什么对其他国家无偿帮助却得不到一个真正朋友的原因,白松岩认为这个原因就就是中国与世界价值观不同,当时我在书上看了这句话,才真正地明白什么是“求真相”。
其实还有一个引起共鸣的就是,咱俩都是足球迷,为足球而疯狂。不过我们有个区别,我最支持的球队是中国国家队,而他从接触足球开始是一直支持者阿根廷的。


读着《幸福了吗》,一股温暖油然而生——语言风格很熟悉,像个老朋友;接着便是脊背发凉——那是一种久违的自省与反思。回想起年少时那最初的梦想,不禁唏嘘和汗颜,我的坚持在哪里?我的幸福在哪里?
《幸福了吗》封面上有两行小字:“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短短二十个字,已然概括了白岩松写作的初衷,还有过程的艰难。他说:“上一个十年,痛或快乐是大问题;这一个十年,幸福成了大问题。 ”
白岩松对幸福的探讨与理解,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也属于同时代人对生活的理想和意义的追寻。
作为一个资深新闻人,在他的新作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如何成为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时代热诚的思考者和冷静的记录者。深谙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及历史潮流密不可分,他作为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了这十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小事件,以及“名利场”上的冷暖百态。
每一个人的脚步都急匆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问自己:幸福了吗?幸福是什么?这就是白岩松对自己的提问,也是对一个时代的追问: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幸福到底是什么,什么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白岩松觉得“幸福”是个话题,也依然是个问号。随着年岁的增长,幸福在减少。他怀念年轻的时候。快乐可以是五秒钟,但幸福一定是能持续很长时间、内心平静,每天渴望早起,看到阳光灿烂就会会心微笑,从你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得出来,周围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对于四十岁的人来说,留给自己感觉幸福的时光不像二十多岁时感觉那是无限的,如果知道自己不那么幸福,就要想点儿招了。起码要把脚步放慢。


这是作者继《痛并快乐着》之后的第二本书。以前总认为这些名人出书只是附庸风雅,赚取稿费而已。但看完本书,白岩松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看来,“央视一哥”的名号不是浪得虚名的。本书是作者十年来从事新闻工作的手记,选取了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让我们看到许多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在这些工作后面作者的所思所感,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十年来的心路旅程。视角独特,有一些观点也有其独到之处。其实,我更喜欢他所写的序《幸福在哪里》及后记《明天,开始信仰》,这应该是作者这十年工作的最深刻体会和反思了,也是映衬书名的所在。对我们当前身处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社会如何抚慰内心心灵,找寻丢失的幸福,序中有一个寓言说得很好:“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你幸福了吗?我想,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有必要这样经常问问自己。


12.09看完第一章,我是CCTV的主人也是过客,看别人的文章有自己的感触,我们都是主人与过客的身份活在这个世界,看媒体人的生活吧,2001年的911不能现场直播的新闻人,世界报刊博览里的唯一中国不是911头条的报纸,人在行政面前的无奈,伊拉克战争里走了又回的水均益,顶峰之后消失的央视年会,“央视新大楼的大火,本台消息,本台记者报道,本台着火了,”“原本为北京奥运会准备的大楼等到了伦敦奥运会”以及央视的改革,我们是主人也是过客。看到别人笔下的经历,想想那些年懵懂的自己,原来我活在小小一角。

12.21看完几章

身在名利场、让敏感不再敏感、中国病了、我们都是灾民、与泪水相关的故事

20日的夜晚看的,一本书,不是小说的时候我愿意用一段时间来阅读,来回味,但这次似乎又有点快速了。让我回想下其中的经典吧

更多人开始作人而不关心做事,认领任务少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与冲劲。(我认同,但我不认为认同之后我会变成他希望的敢于提出异议的年轻人,我还想继续成熟、安稳)

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经历与舍去,所谓混得差的,也必然有他的安定与幸福,就看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拥有的。

身在名利场,小心太阳升到顶,那就重新来过回到地平线再升起,不要以为背靠大树就认为你是一个大树,对自己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我尽量的不去想他的背后是怎样的人脉关系,其实站在我们看他的角度,他无疑代表的是更高阶层的圈子。)

一个出名的主持人和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是一个概念,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问问自己。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更多的时候我们该听听别人不同的观点看法。

汶川之殇,我们哭了,非典到来,祥和的过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两会的召开于是非典的隐瞒,在那个被封校的年代。一条内裤、一个口罩挂在一根绳上,除此再无它物,一个是尊严的底线,一个是生命的防线,中国阿,那场没有硝烟的非典战争。

2008年抵制家乐福运动,60年代的人在89热血了一把,70年代的人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时候热血了,80后在奥运火炬传递时的抵制家乐福热血了,之后的汶川见识了80后的成长。

北京申奥,悉尼奥运,白岩松照片满地啤酒瓶的背景,国家在进步,个人也要发展。

人生怎么可以不在球场上奔跑-----打开电视看球关上电视开骂不是一个球迷的全部,还应该真正的奔跑在人生的球场。

2011.1.20一本书好久也没有看完,后续的台湾行、日本行、美国行,世界是多彩的,以及活在80的人,有机会我也要去看看这些地方,看看靖国神社,看看台北故宫,看看华尔街。。。。。就快到书的主题,幸福了吗?明天,开始信仰。。。。。。。我不知道看完后我会不会信仰个。。。。但是该做一棵成长的苹果树是真的

2011.2.07 终于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被我读完,终于幸福,原来这是一个年过40的男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透过他睿智的眼睛让我了解一些不能了解的,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会相同但经验可以共享,所以我们都要书写自己的画卷 一个人,和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人到中年回看与前望,让我也借鉴他的人生,当年轻时我们该奋斗进取,当中年时成为社会的支撑承担该有的责任,当年老时为后来的年轻人开路指引,做好自己的角色

其实一个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是否养成好的习惯,是否自信,真正的关键在于是你最初遇见了怎样的一位老师。。。。。。


之前在图书馆看到就借了,白岩松的言论一向在我的心目中是有勇气、有价值还十分的犀利!没有想到白老师的文字如静水深流,真诚、温暖、撼动人心。一个人的眼界,心境,胸怀,决定着幸福的源泉和力量!看过这本书后,每一个焦虑忙碌的现代人都应该思考下:“你,幸福了吗?”
非常好的一本书,这次当当的活动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连同《痛并着快乐》,阅读中!


“现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开始做人了,谁做事呢?”。“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开完会之后我发问‘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为什么你们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表达愤怒?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不,应当这么做!’”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白岩松所赞成正确的工作状态是为了办好事可以争执、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不妨碍在平时彼此成为好朋友。直率与不妥协才能真正办好事。表面上的和谐,没有一点的争执并不是真正为了把事做好,没有了意见与建议,任何工作只会停滞不前。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应真正尊重现场,更多的报道要来自一手的现场;文风要变,要从空话套话中解放出来;中央台应重新回到重视业务部门的传统上,而不是行政为中心。”我看出新闻得贴近人民,得讲实实在在的事。9.11没有直播,非典刚开始在广州爆发没有告知民众都影响了CCTV的公众影响力。任何一项新发生的大事件,每个人有权利也十分想第一时间得到真相。这也是新闻生存的价值所在。在网络发展无比迅速的如今,消息源也越来越大众化了。新闻正努力证明在电视中的生存能力。

“CCTV必须服从命令,而我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卒子,请战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许有人担心,我们的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因此‘大气’一些,不直播吧,但恰恰这一个‘大气’,小气了许多,也错过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我看出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上层”的压力。在伊拉克战争时期,就算自己抱着豁出命来的拼命想法,但是却在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就仿佛有时当事者大义凛然,但想成事却阻力重重一样。

这本书表达在这个世界,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过别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学者工人,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静下心来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静下来思考以后,获得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说“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是最赋禅机的一句。就像有首歌《春天里》唱的那样,“记得曾经一无所有,可当初是那么快乐。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时过境迁,在拥有了许多物质条件的同时,疲于奔命,绞尽脑汁,在层层压力下并不能获得幸福。所以物质的富足并不代表人的真正幸福。我想,内心强大,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是真正的幸福吧。许多事自己看的更透,便快乐更多一些。也有些说着容易做着难,仍然执着,不得轻松,所以佛说:放下。


莫名其妙的,从开两会之前一直到闭幕,乃至期间的日本大地震,再到现在的利比亚被疑似前主子收拾,都没怎么见着白岩松出现在直播里。纳闷之余上网肉了一通,原来,到处签售书来着,其中,就有这本《幸福了吗》。而我正好在这段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酷爱足球、铁杆的阿根廷球迷、马拉多纳和巴蒂的粉丝、喜欢古典音乐、喜欢电影(他说那三部片子也是我认为最经典的现代国产作品)……
这些是白岩松的喜好!很荣幸,这恰巧也是我的爱好。这就是我和名人间唯一的一点关系。貌似很牵强附会,颇有点紧挨着使劲蹭上去的那种虚荣感,但咱实话实说,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还真不晓得有此关联。也正因此,对小白桶子多了一份天然的亲近感,那么爱屋及乌,接下来的字里行间褒多贬少,也当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首先说好听的,好象大家伙儿都这习惯。
这是一本非常严谨的书。整本书,没有一个错别字。不太厚却也不太薄的书,这是相当难得的。作为读者,我感念白岩松及相关校对人员的一丝不苟。这些年来,想找本没有错别字或错处的书,那简直比想去中南海参观还难,就连那各种字典辞典甚至教材,错漏百出,比比皆是。那真叫花钱买罪受,照着吸收了还有副作用,跟三聚氰氨似的,懒得举例,说了生气。
整本书,出现“细节”这两个字的地方共计26处——每看到一处就标上个序号。我不晓得在将近26万字的一本书里,同一个词出现了26次的频率是否算多,但只要是听他的评论和主持,看他的文字,我会不自觉的过滤这两个字。即便他用“细节”二字能到让我起老茧的程度,却依旧乐此不疲。这恰恰是我们需要他的地方,也或这就是他存在的价值。因为这个时代忽略了太多细节,才失去了敏锐的思维和逻辑的判断,也因而催生了许多捕风抓影的伪细节。
或许,这本书的序,也只有白岩松自己来写是最为合适的。可能就是他的那种让我又爱又恨的“腔调”吧,决定了他人很难以一种引领的姿态导入该书的正文。
白岩松,有时候就是那种你即将进入临射状态时搁耳边跟你说诸如“你准备好和她结婚了没?你备好房贷钱奶粉钱没?”这样的话的人。你不能说他有什么错,但你总觉得他让你哪儿有点儿不对劲。可能他已自觉不自觉的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时代话筒。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需要他的这一份完美,而这个时代也回馈了他的这份努力。我甚至臆想,他是委身于某种假象以求得适当的话语权,以便在字里行间游离的缝隙且关键必要的时候出其不意的一击,事后牵扯各方还都觉得有理。这,就是一种能耐,一种智慧。
足球那一章节,是本书最让我畅快淋漓的。因为有足协一帮蛀虫的铺垫,可以知无不言,尽情表述,可以不带丝毫忌讳,可以不带任何的政治考量,可以尽情调侃,仿佛是最民间的娱乐事件。而越是如此,越是透出对中国足球的伤情,真球迷,能体会出其中的痛。
很多时候大家都可能同时站在历史真实面前,只不过有人可以前排就坐,有人却只能站在后排。有人在正面,有人在侧面。当然,没有能够进场的就更多了!历史会赋予每个人相应的角色,当然,戏份也不尽相同。我常常想,如白岩松他们,何止千百次经历那些于历史而言重要的时刻,甚至有的时候,他们本身虽然不是缔造者,却是历史里那一部分有相当戏份的参与者。对于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经历,理所当然会多了一些沉重的使命感,多了一些反思的触发点。我想,这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民族情感的媒体人的应有吧。当然,我很不喜欢,那也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就是有些所谓的媒体人,因了职业的便利满世界的转了几圈,回头就满嘴说教,张嘴就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妄自菲薄,一付上帝派来拯救百姓的使者嘴脸。谁乐意成天没事找多个爹或妈在耳边唠叨自己的不是告你该去这去那儿来着?
看完这本书,就能找到“幸福”的影子或者踩到“幸福”的尾巴了?我看不见得。一本书读下来,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滋味和体验,五味杂陈,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断章取义的事故发生。我们要搞明白我们为何要看书读书。我是为了找乐子去读书的,因而我常会把所读书中一些让我快乐的段子摘抄下来,在一些让我思考的句子旁会涂鸦上自己的感想,那也是记录下了自己走过日子的一种方式。
有苦有乐的日子,有不同经历的日子,懂得取舍的日子,才能算是真正幸福的。
幸福,其实就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
如果非要说点不好的,那就是一本书在封面、扉页(不是一般的纸,整本书因了它拿手里总沙沙响,闹腾)和封底拢共弄了自己四个大头像!这自恋的得有点过了哈!那白衬衣,8错!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分段读完的白岩松这本《幸福了吗?》。细读的时候,感受其宁静的思考,感受其温和的讲述,感受其浮云之上的评论。感受其每一句的精辟,仿佛句句入心一般的感同身受。自我感受这本书与十年之前的那本《痛并快乐着》相比少了一些犀利,多了一份平实,少了一份腔调,多了一些家长理短的亲情味。(也可能是我自己的感受在这10年中变得不再犀利与挑剔,然而这个变化是相对的)友情可以任时间与压力而发酵出亲情,我想我对他的这份信任也可以任时间而发酵,这种发酵让我更平和的去品这书中的味道。困惑,但其中有光亮,仍可从希望出发,无奈,但其中有坚持,也许这就是一种信仰,犀利,只想把自己表达的更清晰,只想让更多的自己找到本来的自己,简单,但内心充实,其中更多是的敬畏,因为它与幸福有关。

关于幸福是什么?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我想,如果此刻,你是静心来回答的话,那也一定很简单,其中幸福的某一事,此刻还能让你从心底漾出微笑。幸福有时很善于伪装,只有你完全抛开那些缠绕着你的而并非真的属于你的钱与权之后,才会真得发现幸福只和自己有关,只和自己的宁静内心有关。正如书中言“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此书以一个年长我们的哥哥的口吻,向我们讲述着我们共同经历的困惑与成长,单就他独特的视角也该细品一回。因为幸福关乎自己,关乎切身。与他人无关。



从明天起,开始信仰,

面朝大海,心暧花开。


白岩松用他惯有的风格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


昨晚捧读了白岩松的新作,扉页上引用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一首小诗,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为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在这部近30万字的随笔集中,收录了作者50多篇生活随笔,与读者共同探讨幸福的真谛,寻找幸福的源头。“幸福”这个字眼,一直是人们苦苦所求。在这个满布浮躁、焦虑的社会转型年代,白岩松也一直在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他也不落俗套,也渴望幸福、追求幸福。而他作为一名记者,有机会接触、采访更多的人,于是,就比常人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回味。
  经过多年思索的白岩松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下时代最大的奢侈品,不是香车别墅,也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心灵的宁静。宁静,才是最大的奢侈品。
  仿佛石破天惊,让我们心里猛地一震。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我们一直在放眼远眺,我们一直在瞻前顾后,希望追寻到一种能使自己炫耀的资本、一种显摆的身份、一种光彩的行头,以为这就是成功,这就是幸福。
  我们在竞相追赶中,渐渐地丢掉了最宝贵的一种东西,那就是宁静。
  


白岩松在《幸福了吗?》里自称“80后”,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确可以称为新时代新一代的人生感悟。他对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应当怎样诠释幸福,怎样寻求幸福,怎样感受幸福,都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和解读,也许,可以作为大家在前往幸福人生道路上更新幸福观、提升幸福观的启门之钥。

书的代序“幸福在哪里?”中就写到:“中国三十余年改革......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由此发端,贯通全书的都是作者对幸福问题的思索和探讨,让读者随着他在中央电视台镜头中的身影,近距离地采访报道国家大事、世界大事的同时,一步一步走向这次幸福观探秘之旅的终点。

从《岩松看台湾》,到《岩松看日本》,到9.11后、金融风暴中看美国;从《东方时空》,到《时空连线》,到《感动中国》;从报道全国抗非典,到报道几届奥运会,到报道汶川、玉树、舟曲大灾......白岩松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也拓展了对国人幸福观的考量。这种考量,对前几代人甚至有史以来人类研究不深或者无暇认真思索的幸福观问题,提到了新的更高的层面。真的很难得--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少见多怪。

身在国家最高层的现代媒体中,白岩松有他的独特优势,别人难以比肩。然而,让我更感兴趣的是:白岩松用来垫高自己眼界的基础。这本书的第14、15章,应该是个答案。我看到了白岩松和远古的老子,和现代的三毛,和武侠的古龙金庸,和朦胧诗的北岛海子,和中国的曾国藩,和外国的辛德勒,和电影电视音乐,和老头们老师们同学们等等,皆为“成长的营养”、思索的源泉、理念的支撑。由此也更钦佩白岩松的广泛涉猎和勤奋求索,否则,再好的条件、再好的材料也一样会出废品劣货。

此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终极的答案,但书中处处都有答案,解决了许多我们心中的问题,同时又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正如同书名中的问号,279面的书中到处都是,问别人,问自己,问星空......

还是白岩松说得好:“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


这是一位长者的记忆,确超越了谆谆教诲的范畴。
在这里,认识了大国心态:
骂,是一种自由;爱,也是一种自由。无论遇到对我们的什么评价,都放松面对,才是大国崛起后姿态。
自信,是最好的药,治自己的伤,治别人的偏见。使心脏强大,才能对敏感因素脱敏。
通过一些实例,我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国家官员的反应、媒体的适时报道;看到了很多人的探索。

在这里,体会到了国民心态:
人可以与国家有同步记忆。白岩松将自己的四十余载与国家的大事小情自然对接。
伊拉克战争、申奥、世界杯、SARS、感动中国、汶川地震、奥运会;这些字眼在我们眼前掠过时,你又会有怎样的触动?
岩松看台湾、看日本、看美国,沿着他的足迹、伴着一个独特的视野,想到了求同存异、学习细节。

在这里,寻找幸福的源泉、回归心灵:
知道了处事时,办公室是可以吵架的,和谐不是没有争论,太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这要先从办公室、从身边做起。
面对自然,一旦心灵与生命被尊重,自然也必被尊重。面对人,有一种欲望,与物质无关、却离心灵很近。批评给了我批评者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温暖;泪水,也是一种浇灌良心所用的水。

在这里,兴许还有一些意外的回忆:
学会反思:感动中国,感动了,然后呢?感动真的有用吗?2003年SARS席卷全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惊世人,而这些灾难的“后救援”进行的如何?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灾难中的受害者及他们活下来以后的日子……这只是反思中的几例。
学会浪费时间,如果时间不是“浪费”与好听的好看的,人又怎么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时间又有何意义?
看到主持人滑稽家常的一面
看到新闻的双面性……

这本书带给了我太多上一代人的时代记忆,我又会有自己的时代烙印等待自己去探索;很高兴认识这样一位好玩的长者。


十年,我长大了很多很多,懂得了很多很多。
十年,白岩松也成熟了很多很多。
或许变得不是我们,是这个世界。
又或者,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太多太多。
总之,我很庆幸自己和偶像即使改变,但从未走失本心。
我们依然是我们,在痛苦中,依然对世界怀揣最美好的向往。
希望,下一个十年,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岩松的节目和文字作品给人一种理性,客观,有时带着一点灰色幽默,偶尔也有四十岁男人的真幽默的感觉。我一直关注着,正如这次关注这本书一样,很喜欢他送给自己四十到五十岁的十二个字,在这里送给大家“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看书时能感觉白岩松就在身边评论时事一样,全书用了七个晚上才看完,每晚都是哭着看完的,看到实在是哭的不行了才肯睡觉。
首先是这个男人太有魅力了。虽然很“正经”但也很生动,比死板的理工男可爱,比风流的文艺男刚强。有想法、有观点,并有勇气讲真心话、做良心事,这些说起来简单但是能有感染力和推动力的人又有几个。
其次是书中每一个细节都流淌着对新闻职业的热爱和激情。尽管我不是干这个的,但那种力量依然能激发我对新闻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和热忱。所以此书可当励志书一看。
最后是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很遗憾没有看过白岩松十年前的书,但是能感受到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是亢奋的,因为《幸福了吗》是冷静的。在我年轻的时候,激昂的时候,看了这么成熟冷静的作品,感觉自己一下老了很多…记得书里白岩松有提到老头,写了几个他仰慕和崇敬的老头,其实白岩松对我来说也是老头,看了这个老头的内心独白,我也是获益良多的~~~


从喜欢人到喜欢书,和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一起见证着中国新闻媒体从谨小慎微到步履蹒跚的开放过程,也窥探着他自身的成长历程。和他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相比,成熟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在变,时代在变,思想不变,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没有买到一直是我的遗憾,《幸福了吗》终于一上市就买到了。花了两个晚上读完,感慨良多,很多地方要细细品味才能明白个中真意。晚上有很多评论,说白岩松站着说话不腰痛,第一,他正是在为很多没有站着的人说话,才会有这本书。第二,很多人看都没看过这本书就胡说白道,实在浅薄、第三,好书要多读,寄希望一遍都完全明白那是不可能的。第四,现在有多少人站在高位,拥有话语权却直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白岩松却一直敢于说真话!序言里,他甚至写了主义比宗教先灭亡,很多人可能不懂这句话冒了多大的风险,那请好好想想,我们这个偌大的国家一直在倡导什么主义,再回想下,宗教曾经被当作迷信,在一些特殊时期是非常“反”的事儿,“宗教自由”实行与否,大家心知肚明。作为一个在体制内的人,白岩松的话甚至比许多体制外的人更超过尺度,更有胆识。为真理为信仰而战的人,是真正懂得人性,懂得人权的。白岩松是我最敬佩也或者是欣赏的一位主持人,每周六的《新闻周刊》和《新闻1+1》我都不会错过!他的很多观点想法和解说内容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则是他整个价值观的体现。其实,不能认真静下来读一本书,本身就是一种浮躁的表现,而浮躁,是无法幸福的。也或许是老白一直强调书出版后就和他没关系了的原因。读者自己读不懂找不到静不下,那是自己的问题了。与老白何干?


语录:
1、人类面临有三个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提及,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2、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3、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4、每一代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
5、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6、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慢,都觉得快,可中国人怎么显得那么着急地往终点跑? ——提及,一位老人
7、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后面了,我要等等它。(如果走的太快,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提及,一个墨西哥寓言
感悟:
这些是代序里面的句子,细细读下来,思绪也渐渐的慢了下来,学会了平静。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幸福,少了当初的纯真,少了当初的简单,可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所以,我们又开始快马加鞭的寻找幸福,幸福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怎么的信仰去支撑这个寻找幸福的过程?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为心事过重,而走不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诗


断断续续,今晚终于读完了白岩松的新书《幸福了吗?》,在尾页写上“2010年11月10日阅”几个字,而不是像很多人书一买回来就在扉页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书店”。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因为还没有哪一家书店值得让我把名字写在心爱的书上;二来是觉得书买回来只是在形式上占有,真正读了并消化吸收才是完全拥有,不如写上阅读的日期更有意义。

遗憾的是,几年来,我第一次这样做。也就是说,几年来我没有像样地读过一本书。理由和托词总是那么单调到老套:没时间。以致于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这样说:我第一大爱好是买书,第二大爱好是不看书。虽是笑言,内心却不免自责。人们常用“书非借不能读”来表达读书人的荒废,而此事于我,显然更甚,虽然我并不是“读书人”。

……再也不能拿没时间当借口,来与惬意的阅读时光擦肩而过了,如果时间不是“浪费”于好听的与好看的,时间又有何意义?

这本书书不算厚,26万字,可能都比不上我一年的工作量,但却凝聚了白岩松十年来的思想精华。书中绝大部分笔墨都用在了其在央视近十年来的工作大事素描与思考上,同为新闻人,我自然有很多感触与共鸣,也深表钦佩:白岩松的思辨能力、理性思考和专业精神,实为标杆(至少在中国可以竖得很高)。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青少年生活的追述、成长历程的总结、“好听的好看的”的呈现和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娓娓道来,这些偏“个人化”的东西,让共鸣更来得轻松愉悦并富有营养。

正如白岩松所说,人生还长,之所以还可以忍受很多白日里的痛苦慢慢前行,就在于你知道,前路中还有很多好看好听的。当然,这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书末,正在变老的白岩松还像十年前一样渴望年老,只是他提出要“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何不一道呢?


时间的快,体现在生活诸多细节中,或者是一句话,一首歌,一丝皱纹,一缕白发,或者,是一本书。

十年前,读老白的《痛并快乐着》,我近20,他过而立。十年后,读他的《幸福了吗》,我奔三张儿(好一个可怕的数字),他过不惑。酣畅淋漓、手不释卷的快感,久违了。头脑饱满也算是一种幸福,每翻一页,都希望它不要结束,但也知道必定会有最后,当凌晨1点看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头脑中一直在找寻他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之于我,只有两个字,“平淡”,也许正是老白想说的,也许他想说的更多。眼前展现的是一个人站在山顶远眺的画面,只有一个背影的轮廓,但这个背影,逆光且坚定,这个背影,是老白,也是所有人。

欣赏他的文字,顺畅,通达,简单易懂却仍深邃,如他对“忙”的解释:“盲”,由“目”“亡”组成,意味眼睛已死,那么“忙”是不是心死了呢?精彩的提问,让每个人不自觉开启思考的阀门,果真如此,我宁可慢慢的走,缓缓的欣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当削去太多繁枝杂念之后,剩下的就是本质。我们走的太快,把灵魂丢了,要驻足等它跟上来,而当我们跋山涉水的时候,却都已忘了为什么出发,也忘了要去哪里。可跋涉的终点,恰恰是自己的内心,之前会讲“心之安处,即为吾乡”,现在,会讲“心之安处,即为归鸿”。


搁下《浮沉》与《杜拉拉》,内心平静,没有因此引起共鸣,不过是办公室里的斗智斗勇,姐我见多了,可是刚刚开始翻阅白岩松老师的《幸福了吗》,便引发对自己工作的一系列思考,我在心里问自己,幸福了吗?很幸福,但并非是由工作带来的,也许还正是所缺乏的。



09年二月进入现在的公司,当时,选这家公司的原因很简单,双休,离学校近,这两项对我的学习非常的重要,那时我对广州还没有任何的情愫,我只是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等待着BF的毕业,在公司没有想过有更好的发展,也从不与别人争什么,很平静的做着自己的事,很激烈的反对自己不想做的事,对公司的不认同都会一一的表现出来,那时的领导都认为我很尖锐,很高傲,我不在乎,这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期,我一直这么想



BF毕业了,留在了武汉,而我也即将毕业,我开始幻想他在武汉稳定后我奔过去以及往后种种幸福的生活,更无心于这间公司的发展,依然每天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想把自己的份内的工作做好,不需要更多,不需要表扬,也不需要夸奖,我只想离开,只想和BF在同一个城市去开创我们的未来



可是在我等待他稳定工作的日子里,他自己却发现了武汉这座城市限制,他说他要出来,我说行,咱去深圳,深圳是他所学专业在全国都是排列前五的城市 ,可笑的是,他过来以后,深圳投了很多简历,没有人约他面试,没投广州的公司,却总有打电话要他去面试,而且都是他们那个行当里的大企业,于是他正式留在了广州,而我似乎没有了离开现在这家公司的理由,刚好遇到我们橱柜行业大展,我也因这两场大展连着晋升两级并从此成了部门真正的主心骨,一切都是那么巧合,而我的心开始正式留在了公司,我开始思考以后的发展,开始想要好好表现,开始想着要更高的晋升,可是我的心却越来越疲惫



累在哪里了?白老师书中举的一个例子让我映象深刻,他说在有一段时间里,感觉团队里的气氛越来越糟糕,大家都在忙着做人却忘记了做事,有天开会,他布置完任务在那里坐着等了很久没有任何一个下属会发言对此提出异议,他说,你们都没有什么建议吗?下属均摇头表示没有,是啊,没有,如果你有,如果这个领导是个不喜欢你有问题的人,那么你在领导面前便从此失去了信任



我不知道别的公司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在我现在的公司,表面真是一片河蟹,以前在工作中的任何会议上我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而老板虽然不一定一一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但至少他会听进去,有些好的他们也会接受,可是现在不,提出只要与公司现有制度或现状违背的问题,她们就会觉得你是异类,甚至像我这样的老员工提问题,更是给了新员工不好的影响,慢慢的,我开始在会议上绝对的沉默,因为我不能说真话,所以,我宁愿什么也不说



原来与领导的相处也绝不仅仅是把你的工作做到圆满就好,还需要心智与智慧,无论多好的结局,在过程中都需要在她面前表现乖顺,唯唯诺诺,并且装出勤勤恳恳的样子,这样,她才会看到你的努力,此团队一片河蟹,可是我就是看不得装,当然了,这是别人的爱好,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无论此间吃多少闷亏也绝对不想改变自己成为这样人,因为以后的工作中我希望自己遇到更英明的领导,我会有更好的工作模式,而且有一天我自己也会是领导,我不希望有这样的下属,可是我又想,到底是下面的人先就有了这样装腔作势的工作态度呢,还是领导们给了下级这样的暗示呢



现在的会议已经成了固定的模式,领导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下面的人思绪都是飘在千里之外,没有人真正听进去她在讲什么,而且说真的,她们也不过每日重复一些固定的官方语言,没有自己思绪,一片紊乱也没有新意,我不乐意听也不会发表意见,可是我对这样的状态很失望,我多希望我们在每次的会议上都能各抒己见,即使是争论纷纷,可是那是多么激情又多么快活的一件事



周六加班去楼上公司参观了一下,同样的广告公司,可是管理模式完全不一样,他们是电视媒体,我们是平面媒体,他们处处都是很开放的状态,对于我们这些外人,丝毫没有介心,甚至个个都敞开门对我们说,欢迎你们参观,我很喜欢,整个公司的装修也很时尚大方,我们有同事大喊说我要跳槽,我知道她们都只是说说而已,但是也可以看出,即使是新人,也知道公司的问题出在哪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闭门造车,每天关在这个办公室里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上级不停给你灌输你的客户需要什么,你要怎么去沟通,可是实际上,她们根本没有弄明白客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可能同事会看到这篇日志,但毫无保留的说,我不喜欢现在的团队,很不喜欢,当然,我没有理由去批评一个人的价值观,可是我在她们身上看不到刚刚大学毕业二十二三岁时那种青春气息的影子,我觉得她们很可怜也很可悲,在最青春的日子里,被这样的随时可能丢掉的工作压的喘不过气来,我觉得这里根本不适合刚毕业的人去发展,也许对于像我这样的老油条来说更合适,记得去年七月,我被提出可能担任某个团队的领导,当时我想也没想便直接对总监说没有这个打算,我知道很多人面临这样的机会可能都会想去试试,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自己根本不成熟,只是因为某一阶段或是某种方式的成功,去带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毕业或是还没有毕业的新人进来需要你培训,你说你自己要摸索要学习,可是你有可能会影响一个初出社会的新人从此以后对工作的认知度,至少在当时,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觉得我还需要沉淀,我希望将来我的团队每一个人不仅仅只是天天面对公司这样没有丝毫没有技术含量的截稿,我希望他们学习更多的东西



可是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怎么去学习,对于现实情况,有忧虑,却没有去做除忧虑之外的事,每个人生活都很简单,上班,下班后做饭吃饭洗澡睡觉,生活一成不变,仿佛外界的很多事都会她们无关,也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生活,就是固守现有的一方天地,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也许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我们的青春被万分的压抑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我有一个我很欣赏的同事曾说,别整天抱怨公司的不完美,如果它完美了,还要你干嘛呢?之所以很欣赏她,是因为在工作上她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很大方也很认真,在生活上,每天把自己装饰的光鲜亮丽,看书,美容,旅游度假,参加各种聚会。。。每天的日子很丰富,我喜欢这样的女子,很有魅力,而且在青春飞扬的日子里,生活应该更浪漫一些,不要年纪轻轻的就那么功利和现实。还有她的话也很有道理,可是,这些不完美能否因为我们的存大一一去改变,还是它始终坚实着自己并不合理的方式依旧去不完美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因为未来,我也需要更大的成长



在名人圈儿中,白岩松还是有真本事的。十年前读他的《痛并快乐着》,感觉充满了苦涩;十年后再读这本《幸福了吗》,感觉白岩松开始具有一种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关于幸福去哪儿寻找,他没有给出答案,但给出了他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以飨读者。值得深思。


一直觉得,白岩松算是央视少数几个敢说真话的人。喜欢他犀利的点评,因为每周六晚的《新闻周刊》,所以越加关注他的主持。文中提到的《岩松看**》系列,不避讳当地的缺点,也不夸张优点。缺点提醒着我们,优点让我们看到差距。从上一本《痛并快乐着》到这一本,跨越十年,这十年他经历过的大事,对我们这些80后而言都并不陌生,甚至是就伴随着每一件大事的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与生活。申奥成功,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奥运会,金融危机……看到他的描述,也总是让我也或悲或喜。不错!力荐!


喜欢白岩松是很久的事情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记不得了,或许是当他主持节目时,也或许是看了他那本《痛并快乐着》那本书开始的吧,《痛并快乐着》那是在我人生最暗淡的日子里读到的,里面他那段迷茫的日子让我感同身受。书后他说10年后会再出本书,所以当时间进入2010年时,我就一直在想他的那本书什么时候会出,里面会写些什么呢?终于等到9月他出书了,一阵狂喜,然后给自己买了一本又送了朋友一本,一口气读了半本,发现很多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所以十一放假就在家里细细品上了,十年的变化,真得很让人感慨,岁月的流逝与无情。很羡慕和他同时代的人,有这样一个朋友在诉说和回忆过去,做为80后,他说他心疼我们,我懂他的心。的确,我们物质比他幸福,可精神未必。很不错的书,极力推荐,还有他主持的新闻周刊,每周必看的,真得很不错。感谢有这样的新闻人在旁边。祝他下个十年,更好,更幸福。


这部长达30万字的随笔集中,白岩松记载了近十年来他所亲历的大事小情,以及他个人的很多故事。比如,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和几任领导吵架的记录,以及他对如今职场上流行的“和谐”氛围的不认同,“大家都开始做人了,可是,谁来做事呢?” 步入不惑之年的白岩松的10年回顾,在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他展现了对个体的命运,对“焦虑”、“浮躁”“不安全感”等社会高速发展的副产品的关注。他说:“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最大的奢侈品。”


古人聪明,把很多的提醒早变成文字,放在那儿等你,甚至怕你不看,就更简单地把提醒放在汉字本身。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说“忙”,因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看这本书是因为一直很喜欢白岩松,四十岁的男人,经过波折、经过沉淀、经过重生,淡定、从容、通透,而又不失他最本真的品质--善良,真是魅力四射,磁场强劲,真的很喜欢!“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曾失去过什么、放手过什么。”这句话,不是谁都能懂的。


本书系的是他的言行,尤其是他的十年关于社会变迁和人们精神状态的感悟。愤青怎么严格定义我也说不好。反正觉得白岩松在真本书中的言行和那些在街上喊砸烧的人思考方式不同。显然他不是什么战略专家,评论的时候也就没了那么多官话和套话。他在体制内,自然有些话不好说,但是我觉得他在书中的言论已经尽可能的真诚透明详尽,尤其是他看日本看美国的节目(还是再看看《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比较好),显然他的甚是角度很现实也有长远的眼光。虽然这里面也会有好多网民等等大家共同的力量,但是本书反映的关于国内外大事小事发生之时,央视是人员和动作如何成长的介绍的很详尽。当然书中也有许多关于他本人成长方面的足球音乐影视人物等等。书不错,能增添好多理性的思维。


那天和妹妹一起去书店。改建后的新华书店宽敞明亮,配套设施也相当人性化,每个楼层都有排排座椅,甚至还有用于置物的小桌子。妹妹也是书痴,坐在那里迟迟不肯走,我就接连粗略翻看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后来的某天,当当购书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列入书单。

他早已过而立之年,与帅毫不相干,又戴着眼镜,总之绝对不合我的眼缘,而且直到现在,我也只是知道他是央视知名的节目主持人和新闻评论员,其他的并不十分了解。但是,他还是给我非常好的印象,知性与感性兼并,睿智与从容共行,他就是这样一个与我站在不同的高度审视生活,审视时代,审视世界的人。而阅读过程,也每每经历着感动和感慨。

印象最深的章节是《靖国神社与**分类》和《美国,美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没办法,我们还处于用物质来奖赏生命的阶段,离背起行装去山水中激活生命还有距离,还在这个阶段就要面对,谁也无法一跃而过。”

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哈尔滨,虽然是个二线城市,但我并不嫌弃这个城市小,并不嫌弃这个城市落后,可是,我嫌弃这里绿化带少,嫌弃这里的“没有素质”,这里的公民连过马路都不会等红灯,每每站在街角等待红灯的时候,都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异类。排队的问题,就不要提了。而在北京或上海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永远走在中国城市的前端,而我所在的城市只是发展中的城市,就好像拿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一样,中国的脚步迈的再快,毕竟也还是发展中国家。

不就是这样吗?中国的每一个步子,每个国民都必须参与其中,想逃避吗?那只有努力工作成为富有之人,然后去移民。

所以我想,等到中国人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房和车都齐备了,不用再为生活整日奔波劳累了,那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要提升国民素质了,到时候,就不会有人乱丢**了,也搞**分类;到时候,人们过马路时都等红灯了,不再在车流中穿行;到时候,超市里都排队,无人夹塞;到时候,中国人久以蒙尘的爱国主义情结会再生,重新唱主旋律;教育、医疗、环保……所有国之根本全面开花!

也许,我们不够幸运,因为不能够生在中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时代,但是,我们也是足够幸运的,因为至少没有生在抗日战争那饥不果腹人命不如草芥的年代。

时代与社会,那是政界的事情,像我这样的平凡人,只在客观事实上予以了解和感知就够了,我的生活,其实只关乎于我自己和我的家人,好好工作和生活就好啦。所以,问我“幸福了吗”,我会回答“一直幸福”!因幸福不是绝对值,永远都是相对论!


幸福了吗(附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完整版光盘1张)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当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当当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最后在好评一下当当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当当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近日来,被白岩松吸引,细读了他的两本书《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和演讲稿《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两本书分别是在他年过三十和四十岁时所出版,主要是他人生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悟,估计是依他生活中逐渐积累的随笔所整理修编而成。
白的文字优点之一是富有思想和睿智,且态度诚恳,对人频有触动和启发,也不时能产生共鸣。其二是言辞分寸把握恰当,感性和理性并存,赋予读者的想象空间丰富,文字充满张力,是他作为主持人多年训练的结果。其三是以个人之眼观察思考贴紧社会和时代大事,读时饶有兴趣,读罢满口余香。
在《痛并快乐着》中,白坦称了自己在古文化、英语、电脑方面不行,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形象更加丰满可敬。补短的成效在《幸福了吗?》中未提及,估计没补多少,也让我对他更相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曾豪言壮语踌躇满志,结果往往无疾而终。个人的短板一般都不可完全弥补,能认识到并做到扬长避短就很不错了。
白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有在主持人岗位才能最大发挥综合优势。他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酵的结果。除过天赋和机遇外,阅读、音乐、足球、勤于思考和练笔应该是很重要的因素。他是幸运的,找到了一份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反思自己,今天之所以未取得如白般的成就,上述各种因素都有些不足吧。


特别喜欢白岩松在耶鲁的演讲,不愧是央视第一新闻主播,有内涵有见地,说话滴水不漏,非常佩服!这本与他前十年写的"痛并快乐着"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宏大的视角,他对幸福这一命题的寻求与判断引起了我这个同龄人深刻的共鸣,真希望有更多的人看看这本书!


虽然知道老白的前一部《痛并快乐着》的大名,却没机会拜读,这次父母买了在住院时候读的。之前对他的印象只是朝廷台严肃的新闻主持人,后来因为接触足球才知道白岩松另外的一面,当然当年的“央视内部春晚”把那个角色描画的最为深刻。虽然不是同龄人,但这本书所包含的白岩松在央视近10年发生的事情,正巧对应了我初中到现在的日子。伴随自己思想逐步成熟,也越来越能和老白的文字、理性的思考以及自然地情感有所共鸣。希望更多的新闻人能用跟您一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推动媒体的发展,也愿大家能在国家逐步转变进步中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国庆假日在家里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欲罢不能,于是又读了他的《痛并快乐着》,看完两本,再重读一遍。读他的书,知道了什么叫相见恨晚。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读他的书?于是猛然警醒,读大学到研究生到参加工作的很多年,几乎一本闲书都没有看过,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太悲哀了!
白岩松是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他让我这个不是蒙古人却原本就喜爱《蒙古人》这首歌的人越发地喜爱《蒙古人》。“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辽阔无边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那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赞叹他的文笔,在他睿智的思考下,竟也能如此出色的表达与展现,佩服!我想是不是口才好的人文笔也好,而文笔好的人未必口才好呢?
白岩松所记述的20年也是我求学工作的20年,时间相同,事件不同罢了。所以有共鸣,有辛酸的回忆。回忆过后,有时审视自己的生活,常常纠结于到底是考上大学留在城里,还是没考上大学就呆在老家好?曾经得到后又失去和从不曾得到哪个更好?白岩松告诉了我他的答案。“只不过和今天相比,我会在没什么诱惑的小城里,过着一种没什么幸福也没什么痛苦没什么追求也没什么失落的平常日子。回望过去,依然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所以,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我想他是对的。


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从积极的人或者物或者事上吸取他所需要的营养。我这一阶段比以往更多地需要各种知识去丰富自己,滋养自己,所以我选择了看书。
最近“认识”了白岩松。
当然认识他,最早就在CCTV上,最近才买了他的第二本《幸福在哪里》,读后,认识了他,也认识了自己。
一直在揣测,这是一个怎样的新闻人?正直、风趣、敢说真话、睿智、喜爱足球、看武侠、听摇滚、读诗……不可否认,我认同了他,认同了他的很多思想,并且把他作为我成长的一种标杆或者在一阶段影响我的人。
《幸福了吗?》是他的第二个十年的类似于自传类的书,但又不完全是。他认为人是一直处在被影响与改变的过程中,主体是人:别人或者自己。慢、思考、坚持、看淡、把握……这些都是思索着的。很多事情很多东西,最后是要剔除表面的虚浮,露出最本质的内容的。而我一直在这条路的过程中,有时候很需要像白岩松这样的人物给予自己心理与精神上的支持。
多看看,多听听,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并从他们身上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当我老的时候,我也要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太婆儿。


爱上这本书是从网上看到下面的文字:

中国梦美国梦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一直在跟美国的三任总统打交道,但是今天到了耶鲁我才知道,其实他只跟一所学校打交道。但是透过这三位总统我也明白了,耶鲁大学的毕业生的水准也并不很平均。

接下来就进入我们这个主题,或许要起个题目的话应该叫《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我要讲五个年份,第一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乱,在法国有它的这个,巨大的街头的骚乱,在美国也有,然后美国的总统肯尼迪遇刺了,但是的确这一切的原因都与我无关。但是那一年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的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站起来。

但是当时很遗憾,不仅仅是我,几乎很多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梦想,因为当时中国人,每一个个人很难说拥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与美国的距离非常遥远,不亚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但是我并不关心这一切,我只关系我是否可以吃饱。很显然,我的出生非常不是时候,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似乎都有些问题。

1978年,十年之后。我十岁,我依然生活在我出生的时候,那个只有二十万人的非常非常小的城市里。它离北京的距离有两千公里,它要想了解北京出的报纸的话,要在三天之后才能看见,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存在新闻这个说法。那一年我的爷爷去世了,而在两年前的时候我的父亲去世了,所以只剩下我母亲一个人要抚养我们哥俩,她一个月的工资不到十美元。因此即使十岁了,梦想这个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我从来不会去想它。我看不到这个家庭的希望,只是会感觉,那个时候的每一个冬天都很寒冷,因为我所生活的那个城市离苏联更近。但是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的时候,不管是中国这个国家,还有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那是一个我们在座的所有人,今天都该记住的年份。

1978年的12月16号,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那是一个大事件。而在中美建交两天之后,12月18号,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那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一年的开始。历史,两个伟大的国家,一个非常可怜的家庭,就如此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还是大的国家,其实当时谁都没有把握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1988年,那一年我二十岁。这个时候我已经从边疆的小城市来到了北京,成为一个大学生。虽然我们今天在中国依然有很多的人在抨击中国的高考的制度,认为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陷,但是必须承认正是高考的存在,让我们这样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当然,这个时候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它变得很具体,它也不再是那个过去口号当中的“美帝国主义”,而是变成了生活中很多的细节。这个时候我已经第一次地尝试过可口可乐,而且喝完可口可乐之后会觉得中美两个国家真的是如此接近,因为它几乎就跟中国的中药是一样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非常狂热地去喜欢摇滚乐。那个时候正是迈克尔杰克逊还长得比较漂亮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那一年中国开始尝试放开很多商品的价格。这在你们觉得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迈进,因为过去的价格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但是,就在那一年,因为放开了价格,引起了全国疯狂地抢购,大家都觉得这个时候会有多久,于是要把一辈子都用的食品和用品,买回到家里头。这一年也就标志之着中国离市场经济越来越近了。

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市场经济,也会有次贷危机。当然我知道那一年1988年对于耶鲁大学来说格外的重要,因为你们耶鲁的校友又一次成为美国的总统。

1998年,那一年我三十岁。我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成为一个一岁孩子的父亲。那一年在中美之间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角就是克林顿。也许在美国你记住的是性丑闻。但是在中国记住的是他那一年访问了中国。在六月份的时候,他访问中国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和***主席进行了一个开放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又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个开放的演讲,这两场活动的直播主持人都是我。

在北大的克林顿的演讲当中,由于整个克林顿总统的演讲,用的全是美方所提供的翻译,我猜想有很多的中国观众,是一直知道克林顿的确在说话,但是说的是什么不太清楚。所以我在直播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我说看样子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时候要从语言开始,而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当然也是在这一年年初,我开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辆车。这是我在我过去从来不会想到的,中国人有一天也可以开自己的车。个人的喜悦,也会让你印象很久,因为往往第一次才是最难忘的。

2008这一年,我四十岁。很多年大家不再谈论的“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在这一年我听到太多的美国人在讲。看样子奥巴马的确不想再接受耶鲁占领美国二十年这样的事实了。他用“改变”以及“梦想”这样的词汇,让耶鲁大学的师生在为他当选总统之后,听说你们举行了游行,甚至庆祝。

而这一年也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它就像全世界所有的伟大的梦想都要注定要遭受很多的挫折一样显现出来。无论是期待了很久的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七号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当中行走,那都是很多年前我们期待了很久的一个梦想。但是,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让这一切都变得没有我们期待中的那么美好。八万个生命的离开,让整个2008年中国人度日如年。我猜得到在耶鲁校园里头,在每一个网页、电视以及报纸的前面,也有很多的来自中国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为这些生命流下眼泪。但是就像四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却让“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站得更高,站得更久,站得更加让人觉得极其有价值一样,更多的中国人也明白了,梦想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度过了自己的四十岁的生日。那一天我感慨万千,因为时间进入到我的生日那一天的时候,我在直播精彩的比赛。二十四小时之后,当这个时间要走出我生日这一天的时候,我也依然在直播。但是这一天我觉得我非常的幸运。因为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四十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故事背后的中国梦。

正是在这样的四十年的时间里头,我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梦想的,一个遥远边疆的一个小城市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全人类欢聚的一个大的节日里头,分享以及传播这种快乐的新闻人,这是一个在中国发生的故事。而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相距并不遥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需要。布什总统据说度过了他作为总统以来在国外,一个国家呆的最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

美国面临了一次非常非常艰难的金融危机,当然不仅仅是美国的事情,也对全世界有重大的影响。昨天我到达纽约,刚下了飞机,我去的第一站就是华尔街


先说说我的幸福观,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样才算是幸福,我记得我当时毫不思索的回答说: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是大一的答案,现在呢,经历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幸福就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这个爱不只是爱情),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起来确实很简单,简单的难以实现......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我是幸福的。
说说白岩松吧,老白,各种名誉光环暂且不说,喜欢老白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熟、睿智与谦虚。留个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便是一条狗,在央视混得时间长久了,也照样会成为一条公认的“名狗” 。
老白说“不平静,就不会幸福”。平静来自何处?每个人境遇和生活背景都不同,有着各自的快乐和悲伤,有着各自忙碌复杂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琐事,有着人心隔肚皮,有着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这一切,能真正做到平静的不多。然而平静的心去哪里寻找,真的能够很平静的面对一切不幸吗?可以平静的而从容的面对得失荣辱吗?可以平静而坦然的面对生死离别吗?太难了吧……那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我不知道而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但现今时代的青春却拥有肉眼可见的艰难。时代让正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职场上的游刃有余。可这样的成功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像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年华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爱情都成了难题。成功了,有车有房了,难道就是得到幸福了吗?我想说80后有着太多的无奈。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短短二十个字,已然概括了白岩松写作的初衷,还有过程的艰难。他说:“上一个十年,痛或快乐是大问题;这一个十年,幸福成了大问题。”


最近在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这是我近十年来看的最认真,最完整看完的一本书。当某一天偶然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或者说促使我去买下静下心来看的动力并不完全白岩松是主持人或明星,(主持人,明星写书的很多)主要是书名:幸福了吗?这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其次经过一些人和事以后,自已从内心想要静下来、慢下来,试着谈定下来,再其次想他是一名主持人,一名新闻工作者常与政客为伍,一定有很好的逻辑性,这是我要学习的。书,是读完了,还会再次翻阅,因为看完后觉得值得有事没事的时候再翻翻,因为从中可以找到儿时的记忆,青春期的回忆 中年的纠结……感同身受。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事……


十年后又一次给我们惊喜。
读完《痛并快乐着》和《幸福了吗》
从序言中就可以发现
随着年龄经验阅历的增长,一个人会愈发成熟。
白岩松又一次以其成熟的犀利文风,引发了我们对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思考。
如果书看了不思考,不如不看。


看完整本书后多了很多对内心的审视,困惑之后的反思,反思之后的认识,认识之后所寻找的出路。
一直很喜欢余华,他能给人大悲大喜,大虑大思,大彻大悟的感受。
这样的感受在这本书里也处处都能体会到。
在书中写到圣火传递的过程,“传递开始,当常昊把火炬传递给我之后,我们俩用一个下围棋的方式完成了交接;接下来我停了下来,用右手的单手指伸手向天,仰望蓝天,静默了三四秒钟,然后起跑。这三四秒钟,时间上很短,而在我心中,却已停留了很久。很多人懂了,不过也有人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喜欢足球的人都知道,当不幸有队友去世,他们的队友,往往在下一场比赛进球之后,用手指向天,静默几秒钟,就是为了告诉逝去的队友‘你看见了吗?我们依然在一起,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而这个举动都是为了汶川地震中遇难的人。
看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就已经泪流不止了,每看一遍泪就流一遍,这是白岩松带给我的震撼,像这样的震撼书中处处可见,从政治到人文,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他一直以一个新闻人敏锐的洞察力,提醒着自己也提醒着世人,人活着不能只是活着,毕竟文革过去了,毕竟我们已经在进步中慢慢的要步入高峰了。‘活着’显然不再只是余华笔下的那个富贵了,更多的是自我的认识。
很喜欢‘我也是80后’这个章节,羡慕那个年代的人的单纯和梦想,炙热得那么真诚,所以在那个年代才出了那么多真性情的作家,还真是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代人啊。现在这个社会在给人评价的时候,更多的是‘这个人很假’,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是怎么了,净出些个假冒伪劣的产品。
还喜欢他在书中介绍到的人物,很多人物是经过他的简介后才了解到的,比如顾城、海子,虽然之前有看过他们的诗选,但是都没有更多的了解他们的人生。看完书后,在网上大量的找了两个诗人的相关资料,看完后很是沉重。
这本书于我而言是个思想上的引导者,前行路上的指引者。



这是一本记录着中国十年成长的书。当你与白岩松的另一本《痛并快乐着》相比而读时,你会发现他在成长。你更会发现你所待的时代也同样在成长。而你也属于这成长中的一员。那么,到底是时代带动你成长,还是你促进时代成长?在成长中,你又做了什么,你快乐过吗,你幸福过吗,你信仰过吗?或许,书中你并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但至少你会离答案更近一步。这说明你与他与时代在一同进步!


曾经读过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那时还是少年。如今读《幸福了吗》已经为人妻人母了,除感叹岁月之匆匆,就是觉得与作者的很多关点都能够形成强烈的共鸣,是对这个时代的总结,他在书中写到人要有信仰,也正是我这个阶段所思考的问题,但思考归思考还是没找到自己的信仰,总是在找目标其实这个目标也就是我的信仰吧。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一章接一章的读,读到最后忽然发现结束了,有一种不解渴的感觉,跟朋友说起这种感觉,朋友说那你要再等十年了,因为老白每十年写一本书。也许我需要沉淀消化一下再读一遍细细体味。


10年前读他的书《痛并快乐着》,10年后再读《幸福了吗》,觉得白岩松作为一个记者、媒体人,越来越有风格,锐利,敏感,看一个媒体人还原社会大事件的本真,感受他成长历程的同时也回顾自己的十年。


看过新闻人白岩松写的新书,更能了解那些熟知的重大新闻背后的新闻。比如东方时空内部晚会视频的流传,比如在莫斯科北京申奥直播的惊险意外,比如非典前期央视抓新闻的过程,比如汶川大地震时刻白岩松在云南的反应等等。在十年来真实的新闻幕后事件徐徐道来后,希望有乐子,希望有感动,希望有常识,希望有理性,希望有更普世的幸福观成为作者个人过去经历的感受的总结,成为作者本人和他所理解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也包括他孩子一辈的人群向着未来岁月的发问。
什么是幸福,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幸福之类问题太哲学,作者在书中不太可能说清。俺能说清楚的是:阅读该书的时刻以及阅读后回想起书中真实事件的片刻,俺是幸福的。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白岩松才有了深入的了解。一直把他当做一个有名的CCTV主持人、时评人,却从未多留心关注他。很庆幸买了这本书,不仅了解了白岩松,这位值得关注的新闻人,同时更好的梳理了这十年发生的大事。这些中国人一起经历的事,有回忆,有共鸣。


之前看过《痛并快乐着》,十年后,白岩松给了我们这样一本书,一些文字,真诚,用力,看得出来,他和我们一样,都在认真的生活认真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举一动和决定都不由自己控制,但让我们坚持的,依然是那些内心存在的信仰,依然是对真理的执着追寻。
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做到,问一句“您幸福了吗?”然后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争取能够有一个最佳的状态,去迎接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一直很喜欢白岩松的主持风格,犀利,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难得的还算犀利!书中的内容很真实,让你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我也是一位媒体人,看了白的书,很多问题开始释然,原来央视这种龙头老大内部,也会有那么多的困惑与无奈,更何况地方媒体了,做一名记者真的不容易,要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记者就更难。一位媒体的法律顾问曾经说过:现在的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太多,甚至是有些越权了,而媒体自身也累也危险。原因何在?因为本不该媒体承担的责任,媒体在承担;原本不该是媒体解决的问题,即便媒体壮着胆子曝光了,也未必能解决;因为媒体只是媒体,真的只是媒体而已,他本身是没有任何职权的,面对很多社会问题,有太多的力不从心了。看到书中白说,有猎头要挖他,被拒绝那段,我很理解,是啊,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新闻人,物质上的诱惑,很难动摇他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责任感。还记得一次庆祝记者节的访谈节目时,他说,什么是记者的良知:就是良心+知识!我想他一定是这样鞭策自己的,而之所以不会离开,因为毕竟在现在的环境下,还只有央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他更好的践行记者的良知!发挥存在的价值。不是想神化他,只是发自肺腑的共鸣而已。想想该再买本《痛并快乐着》看看呢~


一直以来很喜欢白岩松主持的节目
渐渐延伸到喜欢他写的书
个人认为他是中国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的主持人
有一颗新闻心 一个新闻人的良知
看到出了新书就马上买了 一读 果然没让我失望
如果几年前的 痛并快乐着 还有点不够客观冷静
那今天的 幸福了吗 就更加成熟稳重许多
目前只看了一半 非常喜欢


之前买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没看完,紧接着看这部“幸福了吗”吗,觉得十年后的力作挺值得给大家推荐的,延续了白岩松新闻1+1的,阐述的方式,讲述了这十年之间的重大事件,和一些在央视的栏目上的改进,一些对事件上的观点和看法,总体来说还不错。


这是一篇在火车卧铺的所思所想。刚刚看完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感觉与孟非的自传不同。相同的是,这两位,都是我所欣赏的人。欣赏孟非,是因为他的身上总有一种很特殊的气场,这气场,使他即使主持综艺类节目,也同样会发人深省。喜欢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很真,要知道,在这时代,不装,很难。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如果看我的自传会让你捧腹,那实属不易。的确,我没笑,甚至有时会觉得有些枯燥。到这些又有什么影响呢,因为喜欢,所以关注,这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至于白岩松,则是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他的优秀,他的坚持。他的书,让我随着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也会热泪盈眶,也会忍俊不禁。这种旁若无人的自在,或许只有年轻的时候才可以进行挥洒。由书,进而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圆了预谋已久的旅程,却也经历了出发首天,钱,身份证,银行卡都丢失的惨痛经历。好友的各种担心,自己的郁闷纠结,一切在珠的陪伴下都变得那么惬意。依旧如初的旅程,甚至比预先还要玩的疯狂。我跟珠说,好喜欢这种感觉,想吃什么,一个眼神就好。想要什么,直接拿,珠付账。累了,席地而坐,然后让珠奔波问路,回来接我。知道自己不懂事,到有的时候,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正如岩岩的那句,你的生活,好像电影,而我们的确是彼此生活的主角。PS,感谢岩帮我成功拿到户口本,安然登机~依然在路上,少了些羁绊,多了分洒脱。虽有责任,也不忘快乐的能力。感谢那些在我生命中出现的人。记得昨天跟欧说过的话,要喜欢自己~尤其是现在的自己。要知道,生命中的每个阶段,不可复制…以省略号结尾,图个未完待续的意思吧~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可以说最喜欢的就是白岩松了。 他主持风格突出,发表的言论也很深刻。
这本书是他总结2000到2010这十年的书,不仅是他的回忆,也能帮助我们回顾这10年。 10年后,回头看看我们当初的样子,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幸福了吗?

纸质用的是环境友好纸,可能手感不是太好。


该书是白岩松对其职业生涯经历的记叙,包含了作者对当今各大热点事件的独特看法与深刻剖析,也有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幸福、信仰的追寻。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更睿智,更立体,更平易近人的白岩松。他对一些问题的阐释也同时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性、平和的心,坚持信仰,找到幸福。


我是看了鞠健夫的博客后知道这本书的,买来后读得很慢,很好奇为什么鞠健夫两天就读完了,我读了很久很久,很多地方不反复咀嚼很难懂,比如第一章“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过客”,白岩松对央视那种复杂的情感,体制内的人要发出怎样尺度的言论,才能既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不违反体制的隐形规则,都是很难的事儿,所以文字的甄选很费力气,有的话说得比较隐晦,读几遍才能明白。
很喜欢“东方红时空”那一小节,让我一边笑一边湿润了眼眶。有的时候人性真的很奇怪,就像东野圭吾的《恶意》里面的谋杀犯一样,总是想要去破坏一些美好的事物,见不得别人好,受不了别人比自己过得幸福快乐,就想法设法去毁掉——那些指责《东方红时空》内部年会“哪像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样子”“自由主义”的声音,充分暴露了人性的恶,用正义道德的嘴脸,行打击消灭的之事。让人又是欷歔又是愤怒。其实不光是CCTV有这样的事,很多行业亦然。我们是一个喜欢用“体制”给自己设套的国家,道德卫士、伪君子太多太多,让人觉得窒息和恶心。真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情况会改变,我们可以重新回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中。
谢谢白岩松,给浮躁的生活带来一丝清醒的凉风。这不是读后感,一些感慨吧,沉淀一下再好好写一篇。


今天在看白岩松的新书《幸福了吗?》,泪水常常不自觉地落下。是不是到了这个年纪,特别脆弱,为何哭点这样低?只能说是白岩松的真诚打动了我。沿着他的叙说,近10年来中国的大事件一一道来,里面有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也有我的休戚相关,毕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身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躲不掉的。信仰和主义谁先消失?我看不到那一天,但是没有信仰的活着,一定是没有理想、没有坚持、没有信念的。

暂时的休闲,使我忘掉了9月以来的纠结,好似那些纷纷扰扰都与我无关,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人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动物。我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恍惚。难得的平静与安宁。好友发来短信,和老公矛盾想到死,为什么女人一感到痛苦就想死去?为什么一点点事情就会让我们绝望,对生活绝望,对老公绝望,对工作绝望。其实看看老白的书很好,我第一次有了与作者对话的感觉,从他的娓娓道来里,我体味到,自己的,小女人的痛苦真是算不了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比我们更需要帮助更加痛苦得多的人还在挣扎着要好好活着。就像白妈妈所说:人的一生不管贫富贵贱,最后加减乘除,一算分,都一样。那些外在的东西,与幸福并不真正挂钩。你、我、他、她,其实本质上都一样,在人生的考场上,只有小分的差别,没有总分的不同,上帝给我们的都是义务教育,没有选拔考试,从起点,到终点,殊途同归,幸福不幸福其实是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信仰里,而不是路上的风景。


这本书是在书店看了,喜欢上了白岩松,回来又买了当纪念的。他的文笔很好,不做作。除了让我们知道一些电视背后的故事,也分享了他这一路走来的感受,还有对”幸福“定义!支持白岩松,还补买了他的第一本”痛并快乐着“。他说下一个十年还会出一本,我们期待着 !


我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在第二天的阳光下,又看了一遍。突然心中有种很幸福的感觉,我为自己可以读到这样的书感到幸福,为中国有白岩松这样的媒体人新闻人感到幸福。
白岩松,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新闻人,不说他的学识,不说他的文化底蕴,我觉得他是一个真正把新闻当做信仰的人,都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人们活的比较迷茫,没有方向,没有信仰,于是就没有前进的动向,奋斗似乎也没有幸福感。但是白岩松,这本幸福了吗,我感受得到,新闻就是他的信仰,真实的为人民展示国家,以及世界的事情,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就是他的信仰,他为之奋斗,并且感到幸福。而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我为能读到这样的书而感到深深地幸福。
从此刻起,白岩松在我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新闻人,在我眼里他已经成为一个有信仰的幸福的人。我深深的希望我自己也可以成为他这样的有信仰并且感到幸福的人。


记得有一句话:幸福其实很简单,难的是想过得比别人幸福。喜欢白岩松的文章,从他的《痛并快乐着》到这本《幸福了吗》,都可感受到他对生活、工作的思考。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一直是我的追求,看他的书,常能感到共鸣——很多思想感受可能我们大家都会有,会有那种一闪而过的感悟,但我们没他那种叙述的才华,或者是我们没他的勤奋,仅限于想想而已。
“我突然有些无能为力甚至困惑,幸福是什么?永远有多远?投入有多深,伤痛就有多深,从此我们还相信什么?当虚幻的世界和现实合二为一,哪里是我们的避难所?”很多类似的思考,在现在这急功过利的时代,能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心灵好好沟通,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我常好奇,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怎样才能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如何才能克服惰性?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为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幸福说到底是个信仰的问题。
  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摧毁每个理想主义者的信仰。直到把你同化,把你异化,最后让你成为它的附属品。老白在书里说,现在的人们喜欢美化八十年代;但我想,没人可以否认那个闪耀着理想光芒的时代。
  所以我固执地信仰着什么,因为我知道那些不是幸福。



  有一位哲人说,
  人要活得幸福,需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 尽情的享受生活,
  第二, 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
  第三, 成为一个思想家或哲人。
  
  白岩松,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我们开始信仰,然后奔着幸福,大步向前!
  


白岩松的这本书,可以说他十年之后的又一本大作,相对于痛并快乐着的青涩,这本书中,岩松成熟了很多。其实在合上书本感慨的同时,我们失去的,何尝不是自己的十年时光呢?


本是想自己写个书评,但是偶然发现豆瓣才女一说出一样的感受“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坠落一边升腾,谁,不在挣扎?”看了他的代序我总算理解了许久前见到的这句话。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是老白讲“大裤衩”被烧后,抓起来的那个叫徐威的人。据说是负责人,老白自然不便多做评论,但他讲述了一个细节,描述徐威“一双布鞋,一个小军跨,席地而坐,替小兄弟的班”朴实的画面,老白在书中评价他曾是“一个心里有兄弟的人”可央视一把大火……我不禁在想面对诱惑几人经得起呢?我还真不敢想象如果自己面对几个亿的诱惑会不会动心?还好这辈子估计我也不会有机会为这种问题纠结。
白岩松的文笔 很朴实也很犀利,当他儿子看过日本侵华图时问他“我可以说脏话吗”他说可以。一个敢于直言的公共人物已不多见,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新闻人眼中的社会。读到四川地震的时候,我又看哭了。这本书我读的有点久,中间总有些七七八八的事。整本读下来还是感觉不错,值得一读。
总之,就是很好很罕见的书,幸福,也就是在这点滴中吧~~


每一个人生的十年都可以很丰富,每个人身上也总有许多思考,每个人也有对幸福的理解和执著,幸福了吗?其实我们偶尔也会这样问自己,只是答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传说犹太人教育孩子读书,会在书页上面撒些蜂蜜,目的是告诉孩子知识是甜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阅读时一种“甜”的感受。当然我说的是阅读时候的那种快乐,并不是说这本书是教科。
人生其实挺长的,当然也很短,只是我还是很相信作者说的他十年之后还会出一本书,那我便作为一个读者也这样虔诚的相信这样一个约定,十年后在买白岩松的新作,不管书名是什么,我想我将不会失望。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随笔集《幸福了吗》,经过五次修订正文,三次修改版式,并有近二十个封面方案被否决后,终于于2010年9月7日举行了首发式,揭开神秘面纱。
  《幸福了吗》全书共计30万字。在该书5000多字的序言《幸福在哪里》中,白岩松从人们手腕上带的祈福手链,写到季羡林、梁漱溟等大家对时代变迁与内心安宁的解读;从三聚氰胺的肆虐、豪华车主的跋扈,写到选秀演员眼中再无纯真,只有“宝马和别墅”。字字句句,无一不是对当下这个时代的审视与叩问。


读完了,就像读《痛并快乐着》一样把它读完了。白岩松十年前后写这两本书的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我用一样的心情把它读完了。同样是以记述历史的形式写中国21世纪前十年的风雨历程,但这段历史离我更近、更真实,虽然也有痛,也有快乐,更有光辉的历史时刻……但感觉不一样了,这是他与中国共同的成长之路,也像是我自己的成长之路,它还教会你如何从事件背后用心去感知幸福!非常值得一读,我很喜欢它!


很喜欢白岩松的主持风格,也喜欢他的《幸福了吗?》。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十年也来了一次回顾——幸福了吗?十年,人生一个不短的时间段,作为一个不惑之年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已不单单停留在一时的快乐、满足,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正像白岩松所说: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够拥有幸福。这本书让我尝试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慢慢体会幸福......


我记得我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的翻看着了。白岩松,一个新闻主持人,这本书大体是讲了他一个十年所经历过的生涯,书里也融合了他对当时事件的观点想法。一本激励人的书,受益匪浅。他还有另外一部早些年出版的书籍《痛并乐着》,我打算慢慢琢磨。白岩松的书值得看、


十年,从《痛并快乐着》到《幸福了吗?》,社会逼得白岩松成长了太多。


从来不知道白岩松的文章写得这么好。很久没有这么废寝忘食地读一本书了。利用一切空挡时间4天读完,只有一个字:好!
新闻人的理性,文科生的感性,糅合得这么好。央视人的冷静,草原人的乐观,让人在思考与迷茫中寻找未来十年的亮光和方向。记住了,你的十二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这是中国、整个社会、学校、家庭乃至每个人都应努力的目标。这就是解救现在中国社会困境的良药。虽然如何落实不得而知,但至少给各界指明了方向。


一直很喜欢白岩松的睿智和深刻,买了他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又买了他的《幸福了吗?》,会一直支持他的。


从高中时期,就比较关注白岩松,喜欢他犀利的访谈和独特的视角,也看过他的痛并快乐着,而今,买了他的这本书,是三天时间看完的,我很少这么快的看完一本书,这本书让你从多个角度了解一个真实的人,他并不遥远,有时候感觉近的就如身边的真实,也让我们对媒体有了更多的信心,多一些如白岩松这般的记者,中国的新闻事业将发展的更快。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大人物的细节,以及伴随白岩松成长过程中曾经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书籍及影像,是一本会给你启发良久的书。


幸福,让人向往,在当今世事下通向幸福的路是多么艰难!幸福,貌似很美好的一个词,做起来多难? 白岩松通过自己经历淋漓尽致的说出了十年间的事情,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让人佩服!在这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形形色色的社会怎么还会有幸福而言?现在人吃的都不安全,怎么那幸福当幌子来掩盖血淋淋的事实?社会发展了,人心变冷漠了。时间还有真爱吗?幸福不是拘手可得的,社会的本质变了。最后我很赞同白岩松说的人就应该有信仰,有信仰的人最终会获得幸福的。信仰不会使人迷惘,回归信仰,活出属于自己人生的境界!


很喜欢白岩松主持的节目,感觉他是一个很有实思想的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白岩松的生活经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过去十年里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这些时间背后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读白岩松的书,带给你的将是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感悟!


不惑之年的白岩松 给了我不一样的成长感受
以前读痛并快乐着 觉得像是电视事业的记录 是那个时代的记录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然的那个尖锐的他变得内敛沉稳
记录的内容更加生活化
很喜欢这本书
假如再过十年 他再出书 我还会一如既往关注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 “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都意味深长。 这本书只是白岩松生活的点滴记录,读这本书,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中国这十年。


很喜欢这本书,也买了几本送给身边的人,大家评价都挺高,因为白岩松离大家都很近,因为这本书里描述的这些媒体事件也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眼前的的,打开电视,能看到新闻,打开这本书,能看到新闻背后更多更丰富的经历,也许一个在观众眼中已经习以为常的节目,背后却有着一段我们不知道的兵荒马乱的艰难岁月,每个人都需要成长,节目在成长,做节目的人在成长,观众也在成长。看白岩松娓娓道来这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电视机的放大效果背后他执着着的追求,也能看到他对自己对社会的深刻反思,这些反思很多都是我们没有触及到的,“幸福”和“信仰”,我们都缺失,但是为什么会缺失呢?白岩松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看完这本书,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反思!


白岩松的《幸福了吗》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他以一种新闻人特有的语言和思维观察着这个世界,多的是近十年来世界的变化,当然其中也包括白老师这位站在新闻顶端的工作人自身对世界的看法,我很是敬佩,我读了现在有三分之二,始终“手不释卷”,那些像我一样想对这个世界和社会有所总结和了解的人,很建议读一下。


两会伊始,好像关于“幸福”的词汇一下子那么频繁地出现在新闻和公众的眼前,是人们物质越发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越发关注自己的精神建设了吗?白岩松十年一记录,多半也是纪念自己过往,圆关于“幸福”的梦吧,即便它从来就是充盈的。买这本书,因为有对他人格的崇敬,更有关于叩问自己内心成长以及困惑的需求。


从《痛并快乐着》开始就很喜欢白岩松的文笔,简单、随性不失犀利,没有那么多矫揉造作的东西在里面!
昨天当拿到《幸福了吗?》的时候,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立刻拆开包装,坐在直播台前嘻嘻品读起来,字里行间依旧是那么的简单、犀利,一页一页翻过,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幸福!
这是读到一本好书的幸福感!


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


现在的我们 几人可以说自己真的幸福?
幸福,常常是一念观感。道不尽说不明......
喜欢白岩松的文字,在里面徜徉,感悟他的十年
然后默想自己的这十年。
2000~2010
三个阶段
小学 中学 大学
十年,我们也长大了
却经常回忆小时候的美好,是现在不够幸福吗?
人慢慢长大,看法也随之改变,但我又能说我幸福吗?
就业的压力、学校的**,都让我如此无奈
好好的面对,快乐的过每天,绝不能只是个口号
你做得到吗?


看《幸福了吗?》,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央视不过如此,一个为中国的民主、自由鼓与呼的机构,一个舆论监督的机构(真的也在这么做)。很讲政治,很多潜规则,很多不自由。
在这样一个潜规则、官僚气、不自由的地方,有白岩松、崔永元、柴静等名嘴,有《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栏目实属意外收获。
读这本书最佩服的是白岩松敢说,比如说对于年会的失望,对于伊拉克战争的采访的终止的真相。也许是白岩松真的无欲则刚了;也许是白岩松虽然在央视不是官,但还是潜在的有了影响力,没人敢动他。
这书我并没看完,讲台湾、讲美国的,我就没多大兴趣,因为这方面的更权威的论述可以在别处找到。
附送的白岩松哈否演讲的光盘很差劲,现场应该不是同声传译,所以有了一段话后又有英文翻译。而光盘没把这翻译掐掉,弄成了无声,白白浪费时间。


长久以来,我们纠缠在柴米油盐,工作,生活的琐碎又具体的烦恼中,不停地在抱怨着我们的生活,抱怨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和体制,抱怨着社会中种种黑暗面,那一刻,国家离我们好远,但是另外一方面,面对汶川地震的惨状,我们无数次流泪;面对在国外中国人捍卫奥运火炬时的壮烈,我们热泪盈眶,面对从利比亚升起的飞机,同胞共唱国歌时的动人场面,我们情不自禁。这一切在《幸福了吗》中有了答案,而且这种答案冷静中透着睿智的光芒;他不仅让我看到了媒体人的力量,更让我看到了我的国家,艰难却不曾放弃的对人权、民主、之路上的前进,然而这又不是盲目的骄傲自大,问题很多,弊病很多,面对美国,面对日本,我从前是非常憎恶的,也盲目地觉得自己的国家有些许懦弱,然而这一切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顿觉其中的不成熟,不理智。感谢,白岩松。亲切中给了快速前进中的我们冷静思考的机会,在狂热的骄傲中让我们正视自我,看到了,中国的力量。这不仅让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找到了,该以怎样的视角看社会。也让我们反思每一个人,该怎样面对生活,面对我们生活的世界。


十年磨一剑,白岩松的十年,让我看到了一个睿智、通达的学者,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人,比起十年前,更加理性,也更加敏锐,带给我的思考更多,感谢在这样的社会,还有这样的一群人,温暖着我们。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的向上攀爬着,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有时停下脚步,不知道自己在奋斗是为了什么?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那几天一直在捧着《幸福了吗》在看,真的很喜欢白岩松的节目和语言风格,只要有他的《新闻1+1》必看,每周的《新闻周刊》必看,他那一贯了严肃表情和引人深思的幽默式反问,一次次的再我被逗笑之后,收敛笑容,回味着那句话。
他的精神世界是真正为自己服务的。他懂得适可而止,懂得自己心中需要什么,懂得什么是自己所能驾驭的。。。而这都是我们往往所欠缺的,也许正是这样,不要贪恋,一天的苦事一天当就够了,明天自有明天的烦忧。
强力推荐白岩松的节目及作品,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幸福了吗》正在认真读,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读的过程是十分愉悦的,白岩松将自己十年来对于生活的思考用文字表达出来,与天下人分享,真是太好了,还有就是关于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份和时间感觉特别珍贵,是帮助记忆的好资料


这本书入情入境,一切源于生活,真实得触手可及。看着白的每一次心灵感触,不禁想起曾经写日记的日子。那时的自己,用心的捕捉着每一刻可能发生的精彩,试图在日记里填上一点下情趣,一点小深刻,久而久之,人不由得多愁善感。这本书就好比一本日记,记录着白岩松不平凡的生活,读的时候感慨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共鸣我们我们有着同样的思考,幸福我们仍能品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本书很值得读。当慌张,烦躁时,一杯咖啡,一盏灯,读着它,心一定会重归宁静,找回曾经以往的美好。


大牌主持人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通过这本书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白岩松对人生的思考对我们读者有启示作用,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