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典音乐一本通

阿申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阿申  

页数:

304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是否意识到,你正一步一步地陷入“耳朵”设下的埋伏之中。  说到耳朵,它也许并不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不过,耳朵的这种“不复杂”只是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如果将视线转到人类的精神领域,则情形大为逆转!我们惊讶地发现,以耳朵和眼睛为代表的五官,较之那些为维系生命而不可或缺的五脏六腑之类,显得更为重要!要知道,人类灵魂的七情六欲,概由此而来又由此而出。  不可否认,作为动物,人类也有追求快乐、贪图享受的本性。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改变客观世界得到自身的满足。这种满足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才是精神的。吃喝玩乐固然是一种快乐,但是,即便那些看起来并不快乐的东西,如孤独、苦闷、彷徨、忧愁等,在有思想的人看来,也同样是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上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快乐”,比浅层次感官享受更让人刻骨铭心!遗憾的是,在物质和精神面前,人们往往更看重前者。诚然,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肌肤,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属于“现世”的享受。而精神快乐则更像不可捉摸的幻影,是“来世”的虚构,不仅不可学,而且还很难立竿见影出成果。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就是说从没见过追寻高尚美德的人比喜欢美色的人更多,亦即这个世界上好色之徒远比谦谦君子要多得多。孔子将“色”归于浅层次的物欲享乐,而“德”则属于更高级的精神愉悦,很明显,追求物质的人比追求精神的人要多一些。有趣的是,几乎与孔子同一个时期的柏拉图在地球另一端的古希腊也大发感慨:“(音乐)只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尤其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在柏拉图看来,能够从音乐中得到快乐的人,不能说凤毛麟角,至少也是群体中最优秀的一员。他们像苦行僧一样,在觐见精神王国的道路上执着前行,苦苦求索。而一旦修得正果,那么由此而生的快乐绝非任何物质所能取代。音乐史上,无数史实都印证了这个道理。譬如,追求“来世”快乐的巴赫比贪图“现世”富贵的亨德尔享有更尊崇的地位,“愈痛苦愈像一个圣徒”的莫扎特拥有更纯净的内心世界,阿炳(不要忘记他曾经是无锡雷尊殿的道士)用音乐这种精神力量化解物质的匮乏……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在视觉与听觉两大阵营中,听觉(在此可简单理解为音乐)处于艺术“生物链”的顶端,是艺术门类中的最高级形式。康德说过,“音乐借助于没有概念的感觉说话,因而不会像诗歌那样留下反省回思的余地,然而它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而且更强烈地——尽管是俄顷之间——激荡人的心灵。”费尔巴哈认为,“音乐高于其他一切艺术,因为唯它无需思想作为媒体,而是作用于情识,是心灵直接与心灵说话。”这与黑格尔所说的“只有绘画和音乐艺术,才适合表现心灵的生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当所有语言都丧失作用的时候,唯有音乐才是最后拯救世界的工具!由此可见,音乐之于心灵是多么重要。  “我们沿着一条神秘的道路,漫步走向心灵深处……”但愿德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这句诗能成为我们欣赏音乐的美妙写照。

内容概要

  《古典音乐一本通》以时间为序,用最幽默、最时尚、最轻松的方式解读古典音乐。资深音乐DJ倾情演绎古典音乐家们背后的故事—— “音乐之父”巴赫,“含着眼泪微笑”的莫扎特,“李尔王”贝多芬,“海顿老爹”,“疯人”舒曼,高贵的勃拉姆斯……趣闻轶事和名曲佳作尽在书中,带给读者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古典音乐一本通》以大量图片和音乐术语解释,令古典音乐不再高深莫测,以亲切而优美的姿态走近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阿申,小提琴家,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小提琴学会首届会员代表(理事),楚天音乐广播频道(FM105.8)古典音乐栏目《阿申爱乐》主持人。直播音乐节目近五千小时,演出音乐会三百余场,出任数十所大学、国家公共图书馆、公益讲(论)坛以及专业音乐厅定期主讲人,兼诸报章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文艺专著及演奏唱片辑,作品屡获国家级政府大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使最优秀的人快乐--早期音乐七大文艺之冠格里高利赞美圣咏行吟诗人谁创造了中国音乐从“民乐”到“华乐”第二章 虔诚·笃信--巴洛克什么是巴洛克神奇的复调“音乐之父”巴赫“英国人”亨德尔威尼斯与维瓦尔第其他人物第三章 贵族庇护制下的维也纳--古典时期音乐之都维也纳古典不古板“海顿老爹”莫扎特“含着眼泪的微笑”“李尔王”贝多芬俯瞰古典时期第四章 北部的浪漫--德国、北欧、东欧的浪漫时期末完成的“冬之旅”“疯人”舒曼“银行家的儿子”门德尔松高贵的勃拉姆斯不同的“施特劳斯”“五人团”与俄罗斯音乐褒贬不一话“老柴”“火车迷”德沃夏克其他作曲家第五章 南部的浪漫--意、法的浪漫时期意、法之争乔治-桑的法式沙龙与撒旦“结盟”的帕格尼尼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民族音乐协会”比才与《卡门》“印象派”克洛德·德彪西拉威尔其他作曲家第六章“所有错误的音符都是正确的”--近现代音乐德国与奥地利法国与比利时意大利与西班牙芬兰与荷兰东欧俄罗斯英国美国第七章 花腔与咏叹调--歌剧篇法国喜歌剧与意大利谐歌剧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理查德·瓦格纳“萨佩罗的天鹅”罗西尼威尔第的“真实主义”其他歌剧作曲家第八章 乐池里的文官武将--战士与武器声乐与器乐分不清的乐器币中类乐手们的共同“领导”--指挥弦乐器的五大声部靠吹气吃饭的人:市管与铜管打击乐与弹拨乐“黑白牙齿”话键盘第九章 神来之笔--作品赏析(上)J·S·巴赫巴赫家族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罗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小约翰·施特劳斯瓦格纳德沃夏克格里格马勒理查·施特劳斯伊萨依西贝柳斯勋伯格巴托克币斗达伊埃乃斯库兴德米特第十章 神来之笔--作品赏析(中)维瓦尔第罗西尼威尔第帕格尼尼柏辽兹圣·桑拉罗德彪西弗兰克肖松马斯涅福莱拉威尔萨拉萨蒂米约梅西安法雅格拉纳多斯罗德里戈埃尔加布里顿沃恩·威廉姆斯第十一章 神来之笔一作品赏析(下)鲍罗廷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格什温阿隆·科普兰第十二章 音乐与生活--观众宫廷音乐会与公共剧院现场演奏与唱片录音衣着、迟到与说话鼓掌抑或不鼓掌生活中的音乐附录 常用简明音乐译名索引

章节摘录

  莫扎特作为音乐神童,青少年时代红得发紫。三岁时他就能登台演出,四岁时开始创作(现存最早的作品是其七岁时所作的钢琴奏鸣曲,为了与姐姐共同登台演奏而作)。关于作曲这件事,说来颇有趣:在音乐学院里(莫扎特时代就有音乐学院了),学校能够保证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胜任工作,惟独作曲系除外。管弦系、钢琴系以及声乐系的学生,通过悉心学习,都能在专业上大幅提高,与进校之初判若两人,但是学作曲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敢保证他毕业后成为作曲家。莫扎特的例子就能从反面来论证这个现象。没有人知道莫扎特的作曲是从何学来,是谁人所教。虽然他老爹会一点作曲,在他三岁时教了一点写写画画的玩意儿,但是这点儿“学识”与他后来的大师级学问,虽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是老实讲,相距甚远。事实上,莫扎特四岁就可以作曲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随后,他开始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受到王公贵族的争相宠爱。  与许多作曲家一样,莫扎特的外貌算不得英俊潇洒。他五短身材,四肢柔弱,喜欢漂亮的装饰物,只有佩戴这些物品时心里才能安稳。他的初恋对象是阿洛西娅·韦伯小姐,但是这位小姐嫁给了当时维也纳著名的宫廷演员约瑟夫·朗格,莫扎特只得移情别恋,与她的妹妹康斯泰采·韦伯谈起了恋爱(有人说这是她母亲的阴谋)。  虽是一母所生,这两个女孩性情却大不一样。康斯泰采平庸愚钝,但身子骨却比公主还要娇弱,稍有不周,便会大病一场。她每年都要去南方泡温泉,莫扎特不仅要为此花费大笔的金钱,还要花时间伺候她。对她而言,生活中的“他”应该是一个有钱的庸才,而不是莫扎特这种恰恰颠倒过来的“天才穷光蛋”。说来可悲,在这个问题上,莫扎特与海顿两人境遇相似。据说莫扎特死后,她改了嫁,才慢慢发现了莫扎特的好处。当全世界都纪念莫扎特时,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拥有过一个世界上最棒的老公。  说到莫扎特的死,坊间流传着多种版本,这些版本大都与《安魂曲》有关。我们不妨借大作家司汤达的口吻来讲述这个离奇的故事:一天,当莫扎特正沉浸在一首伟大的幻想曲中时,一辆马车停在门口。一个陌生人要求和他说话。这个人穿着体面,举止文雅得体。  “先生,我受一位要人之托来拜访你。”“他是谁?”莫扎特问。  “他不想透露姓名。”“那么,他找我有什么事?”“他刚刚丧失了一位挚爱的人,怀念她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他很想每年举办一次神圣的仪式来悼念她,所以想请您写一首安魂曲。”莫扎特被这一席话打动了,那严肃的语调、神秘的气氛令他决定写一首《安魂曲》。  陌生人继续说:“用您所有的才华去创作吧,它注定要由一位行家来完成。”“这样最好。”“您需要多长时间?”“一个月。”“那好,一个月后我会来取。您的酬金是多少?”“一百金币。”陌生人数了钱放在桌上,随后就消失了。  莫扎特出神了很久,突然要求拿来纸笔墨水,尽管妻子乞求他别写,他还是开始了。这种创作的狂热持续了好几天。他夜以继日,热情似乎越来越高,但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无法支撑这种激情。  一天清晨,他失去了知觉,被迫停止了工作。几天后,他妻子试图把那种阴郁的预兆从他脑海中引开,他却粗暴地说:“我是为自己写这部《安魂曲》的,我的葬礼上就要演这首曲子!”当他继续写作时,他感到身体中的力量日渐消逝,作曲进展非常缓慢。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陌生人再度光临。  “我发现不可能兑现原来的期限。”莫扎特说。  “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陌生人说,“您还需要多长时间?”“还要一个月。这作品比我预期的更有趣,我在起先的构想上大大加深了内容。”“那样的话,我会多付您酬劳。这里是五十金币。”莫扎特非常惊讶,问道:“先生,你到底是谁?”“这不重要,一个月后我会再来的。”莫扎特立刻派人跟踪这位重要人物,看他到底是谁。但跟踪的人缺乏技巧,不久就跟丢了。  莫扎特于是认定那陌生人不是凡人,必定来自另一个世界,向自己宣布死期将近。他更加虔诚地投入到《安魂曲》的创作中,将之视为自己天才的丰碑。他在工作中被一种严重的昏厥病困扰,当陌生人如约前来,莫扎特已撒手人寰。  这个加进了很多文学演绎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莫扎特晚景的凄凉。虽然他去世时年仅三十五岁,但此时已债务缠身,家庭负担沉重,事业上磕磕碰碰,人际关系也多次出现危机。他去世后,遗体被几个朋友抬去埋葬。那天雨雪交加,送葬的人们还没走到目的地就都折回了,遗体被匆忙投进乱坟堆。康斯泰采当时重病卧床,没能到场。当她数日后前往坟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现今,维也纳只存有一座象征性的莫扎特墓,以至于今人想去莫扎特坟头祭拜都不可能。  值得后人感叹的是,一个阅尽人间沧桑、饱受痛苦的人,其音乐风格却永远清新纯净,并无阴暗晦怨之气。他受苦愈深,愈像一个圣徒!他的音乐以明朗开阔的大调为主,绝少用到忧伤低沉的小调(四十一部交响曲中,用小调者仅两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充满着朝气,予我们以阳光与微笑,此即“含着眼泪的微笑”!莫扎特音乐的“微笑”,兹举几例:1778年,莫扎特母亲病逝巴黎,然而,这一时期前后的音乐作品(如D大调第三十一号“巴黎”交响曲)却毫无忧伤情绪,如果不知情,仅仅听音乐,倒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快活的人呢;1782年,莫扎特与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事业不顺,前途未卜,但此时创作的歌剧《后宫诱逃》却是一派喜庆,“充满了青春的欢愉”;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即便是可以借机抒发郁闷不满的“震怒之日”,更多的还是强调音乐性与合唱之美,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藏之心中,不影响他人。  英国史学家P·伍德福特说得好:在音乐史上有这样一个时刻,各种对立都一致了,所有紧张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这个灿烂的时刻!  ……


编辑推荐

  听中国最资深的古典音乐DJ讲古典音乐,从名家名曲到乐器乐队,音乐常识一网打尽! 《古典音乐一本通》用最幽默、最时尚、最轻松的方式解读古典音乐,是古典音乐入门者的最新导读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典音乐一本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