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写作冷思考(下)
2008-9
花城出版社
喻季欣
624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的口才是公认的。有一次我问他:主持人应该是什么人?他稍加思索道:“首先应该是人。”他大概猜得到,我是因为有自己的答案想与之交流才那样提问的。我的答案是:“主持人应该是口头文学家。”我的这个答案强调了主持人的文学修养和表达的美学价值及哲学思考。为喻季欣的作品作序,竞从朱军谈起,是因为喻季欣是记者,也是一位作家,是笔头文学家,一生追求写作,一生重视写作。当下。传播媒介形式不断出新。但任何媒介传播新闻,都离不开新闻写作。即使一些特殊的现场口播或直播,实际上也是传播者先有“腹稿”,或在脑海中迅速“成文”。没有新闻“写作”的新闻,其有效传播是难以想象的。我曾经在《新闻是发现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信息不等于新闻。如果说信息是自然生长的百草,新闻就是神农筛选的良药。”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说,真正的新闻是从纷繁的信息中发现、提炼出来的有广泛传播价值的东西。因此,新闻写作,重要的是表现新闻价值。新闻写作是在“发现”新闻后进入传播的重要环节,即“表现”。它既是新闻传播过程重要的一环,其自身也是一个艰辛的锤炼过程。这个过程锤炼的,就是如何最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
本书以新闻实践与传播理论两个基点为切入口,突出新闻采写编的实际操作及理论思考,在新闻实践、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教学中具有多重意义,尤对新闻写作富有帮助,为深化新闻实务与新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文本。本书既可做新闻专业的辅导教材,也可当做新闻爱好者的普通读物。
喻季欣,文学硕士,二级作家,高级记者,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出版作品6部,多次获全国和军队文学创作及新闻奖。
第一辑 人物春秋(2002—2006) 一 专谈专访 在更高的开放与合作水平上把深圳建成国际化城市——访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李鸿忠 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访东莞市市长黎桂康 在大珠三角中参与分工 协调发展彰显特色——访中山市市长陈根楷 在珠三角延伸发展与山区资源开发中建设经济强市——访云浮市市长郑利平 从乡里放牛娃到广州大学校长 在互动合作中加快海口发展——访海口市市长陈成 泛珠三角成为中泰合作的桥梁——访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倪密先生 建立“泛珠”反走私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访广东省副省长、省打击走私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李容根 对“泛珠”合作再认识——访广东省发改委主任陈善如 龙尾驱动促进共赢——“泛珠”合作一年访云南省省长徐荣凯 创新“泛珠”反走私长效机制——访广东省政府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罗欧 “泛珠”合作,意义深远的“1+1>2”——访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佐洱 共创“泛珠”铁路网跨越式发展新模式——访铁道部总经济师黄民 在务实合作中共赢——访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打造湘粤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访湖南省副省长杨泰波 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庆延 长征,永生难以磨灭的记忆——走访三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杨挺 二 侧重一记 医生苦尽病人甘来 “黑脸班长”赤诚心 亲和是一种魅力 税官正气篇 一辈子听党的话 回国创业:选择深圳喜人之处也有忧 亦文亦武是将军 把桥架在广东和湖南之间 三 全景扫瞄 黄德明:做一名人民满意的代表 搏击疫魔好军医 廖焕辉:家电王国创业曲 激情燃烧的事业 行政管理研究领域的拓荒与创新——中国行政管理学欧阳雄飞学派其说其人 广州科学城升起星星 原创精神——一个海归创业与一种精神的追寻 好“街官”是于出来的第二辑 时事通讯(2002—2006) 一 时代主题 深圳以高新技术产业冲刺新高度 党委会的匾额格外醒目 条条建议聚焦机制创新——张德江与广东省政协委员共勉拼搏进取 围绕总量结构问题做文章——广东省政协委员纵论“就业”和“再就业” 创新为党建添彩 珠江涌大潮当惊世界殊 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必然与泛珠江文化互动的必要 从论坛走向“商坛” 粤港澳经贸合作展开腾飞翅膀 大珠三角规划出无限前景 扬帆济沧海共赢兴泛珠 大东北,大谋略,大未来 松花江上飞出振兴的歌 乘风破浪会有时(年终专稿) 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泛珠”合作在平稳中推进发展 项目:“泛珠”合作与发展的新亮点 “泛珠”走进百姓生活 我们怎样拥有一条清流的珠江 第三届“泛珠”洽谈会首日签约1322亿元 “泛珠”合作通过系列专项规划 “泛珠”向东盟伸出橄榄枝 “泛珠”与东盟,共谋双赢 二 社会事件 深圳清逐“黑律师” “黑律师”专骗打工仔 “人才居住证”招揽四海贤才 深圳宝安以园区带动经济发展 200博士公明开讲 服务升级“险”中求胜 万里追逃犯一年擒税魔 志愿者展现文明新风尚 中外零售商巨头深圳“开采” 高新产业推动南山迅跑 与时俱进谱新篇 法律意识同少年一起成长 火热青春奉献蓝天白云 创造人口管理新模式 深圳以建设国际化城市新目标加快发展 龙华:城市化变革中的人和事 湘粤携手久合作创辉煌 湘粤农贸大市场市场广大 宁乡县为广东打造“技工之乡”劳务品牌 浏阳广东300年的情缘如今更深切 罗湖桥:新姿新貌连接珠三角 深圳与泛珠三角区域航线“热对接” 贵州的水景 深圳:打造华南国际货运枢纽港 追问珠三角“民工荒” 长三角珠三角齐喊“缺工”? 宝安人高高兴兴城市化 “微型广交会”震动马来西亚商家 深港“黄金通道”创物流新高 缺工:展示分享发展成果诉求与产业转型契机 “十一五”西电送广东将翻番 两岸三地联手智擒毒枭 广东文艺“新星”巡回展演 粤滇共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接 百年学统铸精神 六十载传媒教育弦歌播四海 三 中心工作 蓝色盐田捧出“黄金海岸” 爱心暖人间美德播文明 创一个教育品牌 造就一代适用新人 广东严控建筑市场 深圳抗“非典”有独到之处 群防群治增警力 南山,那道风景 泛珠三角城市合作与发展步入峰会 深圳:破解出租屋管理难题 迎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实践与启示 “双拥”也是发展动力 清远:经济速度与效益协同发展 努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第三辑 消息速递(2002—2006) 一 现场动态 深圳四千人冲刺“司法” 广东省运会在深圳开幕 做出“关”上漂亮文章 华服集鹏城霓裳“秀”深圳 南山:双拥共建统筹社区营区 企业和大学生互搭“直通车” 执勤武警也讲ABC 炸堤令在凌晨两点解除 党员越先进,企业越兴旺 深圳皇岗口岸从此不闭关 南航深圳公司:应急药品随到随运 深圳航空市场客货两旺 广州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架桥 二 简讯快报 全国出入境者近半罗湖过关 深圳彩民纳税八千万 深圳发票防伪功夫了得启用至今没见“李鬼” 创建老百姓的“连心窗” 华人设计高手平面斗智 深圳国税海关联手打击走私骗税 广州出租车“航母”启航 南山计生中心胜诉 深圳关外不动产销售飚升 深圳整顿税收见成效 深圳企业私营占了“半壁江山” 深圳边防查获5100万元走私大案 深圳地税全年增收50亿 深圳龙岗进入全面小康 深圳国税8年收逾2000亿 驻粤部队无偿献血走在社会前列 中东战事不影响南方航空 文汇中学特色教育启智育人 南航深圳开出“天使”机票 深圳工商严查非法传销 方寸天地铭记不朽真情 公开曝光25欠税大户 令人耳目一新的马王堆书法艺术 珠三角3年建成文明社区 “广州人文社会科学交流会”开幕 宝安两村实行“村改居” 深圳诞生全国首家房屋租赁行业协会 宝安首推党员“电子身份证” 湛江:“十百千工程”构筑反走私防线 深圳先进性教育深入社区街道党工委纷纷关注民生 意大利将组团参加今年广东7个会展 穗青年官电影城荣获“五星级” “墨香琴韵一刻钟”课程儒雅学子 梅州国税10月份税收止负首增 中国手诊手疗标准出台 三 综合专递 广东为民营经济发展吹响号角 积极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 深圳宝安区十年十变 十次调解摆平逾千万元纠纷 深圳科技攻坚紧锣密鼓 长沙市长赴穗推介劳务 深圳积极行动解决“用工难” 国家将进一步推进“泛珠”合作与发展 东中西携手促发展 “泛珠论坛”6月云南举行 “海归”创业园全国已逾百家第四辑 言谈述论(2002—2006) 一 社论放谈 创造大珠三角经济辉煌的明天 二 评时论事 重心下移群众参与 坚持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 建立更便捷的人才吸纳与流动通道 思路清才能目的明 “泛珠”合作需要大局意识 用科学发展观看民工短缺 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共促进 文化产业对“泛珠”合作的意义和影响 “泛珠”合作要抢抓机遇 一个细节展示一种情怀(随笔) “泛珠”合作平台越夯越实 开创“泛珠”反走私合作新里程 我们需要怎样的会展经济 三 辑言按语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是“泛珠”合作的一条好经验 更加务实地促进“泛珠”合作与发展 拥有珠江拥有责任第五辑 专题专版(2002—2006) 为了共和国的繁荣——深圳市地方税务局与时俱进创新地税事业发展纪实 鹏城:厚爱撑起一片晴空——深圳残疾人事业创新发展纪实 宝安创新的风采 为了大地的可持续发展——深圳市罗湖区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报告 海归南天 福于建设福在发展——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变”出硕果第六辑 编文构版(图)后记
第一辑 人物春秋(1997-2002)关于人物通讯写作的思考-把访深入人物内心,让笔跃人物于纸上新闻写作,是一个有些特殊要求、体现基本方法的种类。它与一般公文、单位材料、商务文稿和文学创作的区别是明显的。新闻写作时刻要牢记“新闻”二字,牢记传播的特殊性,理解了这个,新闻写作就上路了。如何写好人物通讯?对新闻报道来说,第一步是采访好人物,第二步才是写作。实际上,采访与写作前,都有一个认真、深入和艰辛的思考过程。思考,永远是记者的本职。特别要思考如何把采访深入人物内心,思考如何写出人物的“新闻性”。在日常工作中,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关于写,要说的酸甜苦辣实在太多。如何写,如何写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事的话题。新闻写作,是一个有些特殊要求、体现基本方法的种类。它与一般公文、单位材料、商务文稿和文学创作的区别是明显的。新闻写作时刻要牢记“新闻”二字,牢记传播的特殊性,理解了这个,新闻写作就上路了。只要是写作,就会有共性,有相通之处,因此写作是一个基本功,新闻写作带有专业特征。西方传播学有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学的社会意义很大程度上源于受众对新闻传播的特殊形式和内容的期待,以及受众与新闻传播的默契,即只有当新闻传播呈现受众所期待的特征时,它才能享受到非新闻传播不具有的特殊地位。通讯是新闻的一大种类,通讯写作在新闻写作中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比消息内容丰富,篇幅长,主题深广;它与评论迥异,以叙述为主,其议论也在于点晴。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比较完整地报道人物、事件、信息,来龙去脉清楚,传达一个较大主题。在新闻写作中,通讯写作是比较硬性的,它还讲究思想、结构、技巧,很多个人弱项在这里无法掩盖。因此,通讯写作有一个磨练过程,需要苦功实操。写人是新闻写作的核心。在新闻实践中,写人有可能是具体的消息报道,也可能是长篇的人物通讯,还可能是观点的新闻评论。因此,人是新闻的主角。即使一个事件新闻,仍然可以透过事件看到人物,或者背后就是人物的作用与影响。如何写好人物通讯?对新闻报道来说,第一步是采访好人物,第二步才是写作。实际上,采访与写作前,都有一个认真、深入和艰辛的思考过程。思考,永远是记者的本职。特别要思考如何把采访深入人物内心,思考如何写出人物的“新闻性”。如果提问是记者采访的天职,履行天职的先行一步则是思考。与思考同行的还有观察。观察、提问、思考与写作,在记者的行为与生涯中,是如此密不可分:他们与记者职责血肉相连,唇齿相依。无思考,不记者。怎样做好人物采访,如何写好人物通讯?首先要区分不同人物报道要求,因为不同的人物报道形式会有不同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一、专谈专访:题清意明,人事相融专访突出表现的是人物与事件的意义关联,是人物在事件中的特别价值与影响,是公众关心的人物表现与事件因果,也就是人物的新闻性。因此写作时要把人事相融。在人物通讯报道中,经常相遇的是专访。专访目标明确,人物清晰,从报道的角度说,这在事先是确定了的。但如何访,如何访到有价值的东西,如何与报道的目的一致,甚至访到独家的材料,这就有讲究,要思考。首先是对被访者有一个基本了解,对报道的要求与人物身份、职责的关系有思路。在采访中尽可能与人物展开交谈,在针对性的提问中收集材料,对特别的问题追根究底。其次是专访都是带着公众关心的问题或媒体自身的特别用意,因此采访要比一般非人物为主的新闻更明确指向,突出具体问题,以点带面,明确主题。与此同时,是深入人物内心。这可能是采访的难点,也是一个成功采访的高端。人物内心才是新闻人物报道的深度与精彩。有了比较充分的材料后,要思考写作的基本框架。一般来说,专访突出表现的是人物与事件的意义关联,是人物在事件中的特别价值与影响,是公众关心的人物表现与事件因果,也就是人物的新闻性。因此写作时要把人事相融。人事相融,一要突出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从人物看到事件的个性意义,把事件放在人物的行为动作中去观照,从而展示人与事的共同指向,人与事的社会影响,人与事的新闻价值。人事相融,一要突出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从人物看到事件的个性意义,把事件放在人物的行为动作中去观照,从而展示人与事的共同指向,人与事的社会影响,人与事的新闻价值。本书上册所辑《为了祖国的神圣-解放军驻港部队司令员刘镇武将军访问记》,是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笔者的一次专访,时间是1997年6月25日。这个时候,对驻港部队这支特殊队伍是社会分外关注的,对这支特殊部队的带头人,更是关注的焦点新闻人物。尤其在驻港前的时刻,这支特殊部队的任何事件与人物都是新闻。因此一要抓大事,二要抓人物的个性。在这次专访前后,笔者思考三个问题:一是这支部队的组成与建设,二是这支部队能否担负历史使命,三是主人公有何不同之处?这次采访原定半小时,主人公实在太忙了。但笔者精心策划采访每一环节,每一所问得到主人公的共鸣,不知不觉中谈了一个小时。后来更因问及主人公有关生活闲情被刘司令邀至家中观赏盆景。这意外的收获令笔者如获至宝,人物形象已经矗立。写作中笔者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回答了公众较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主人公数十年与这支部队的联系,他当班长时成为全军比武尖子的特殊经历,对主人公与这支特殊部队是一个很好的侧面展示。而主人公的个性爱好,他对盆景的情趣,更是首次披露。在一个十分敏感而硬性的题材中,插入了闲情逸致,人物活了起来,对这支部队威武、文明之貌有了一个生动的侧面展示。在人物个性方面,人物的职位与所涉事件是密切相关的,写出这种关系的意义与影响是专访的出发点,从中表现出人物的特色,则是专访写作的重点。本书下册所辑《泛珠三角成为中泰合作的桥梁-访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倪密先生》,就是意图通过一位外交官谈泛珠三角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意义与前景。倪密先生是一位有影响的泰国外交官,他两次出任驻中国外交领事,对中国事务十分熟悉。笔者采访他时正是东南亚国家遭受海啸灾害不久和泛珠合作实施之初,因此有关采访活题就从此切入。但笔者意在突出泰国与泛珠合作的现实与前景,所问也就从这两件事情人题,成文时文章题目也紧扣这一内容。文章出来后,倪密先生专门委托秘书致电笔者,认为在中泰建交30周年前夕,这篇文章的内容较好地表达了中泰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他作为泰国外交官的使命。人事相融,二要根据不同人物写出人与事的高度。所谓高度,是新闻的力度。普通人与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特殊的社会影响,即产生新闻价值。这是人物专访的根本意义。人事相融,二要根据不同人物写出人与事的高度。所谓高度,是新闻的力度。普通人与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特殊的社会影响,即产生新闻价值。这是人物专访的根本意义。本书上册所辑《用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全国十大杰出工人”刘铁儿访谈》,在当时由这样一位普通而有影响的工人师傅来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使馆的看法,有着新闻的“显要”意义,而突出的就是用实际行动爱国,保持理性爱国,保持社会稳定,这也是专访的出发点。因此,笔者突出了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的“杰出”之处,通过他的创新与发明展示对祖国强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意义。文章不长,但主题明确,人事相融,产生了很好的新闻效果。本书上册所选《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使命和希望-访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一文中,笔者突出的是时任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对广州新一轮发展的定位思考,这在广州开始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这一重要举措之初,社会对广州的关注、人们对广州的期待,是问题所在。黄华华回答采访问题时,对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和国外的一些大城市发展路径有简要对比,这种比较是一种广度,也体现广州发展的思考已经在国际化的高度展开。而在对广州当时的具体工作介绍中,笔者抓住了“民生”、“可持续发展”重点,从而体现了这篇专访的特点。人事相融,三要尽可能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力争专访可读、人物可亲。专访,尤其是一些领导者的专访,完全工作性,不可读,冗长,是一种通病。人事相融,三要尽可能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力争专访可读、人物可亲。专访,尤其是一些领导者的专访,完全工作性,不可读,冗长,是一种通病。本书上册所辑《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和《“此生献给民族汽车工业”―访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张爱群》两文,力避枯燥,突出人物性格,把人物生活化,把大事、大主题放在人物的细节与生活事件中,使人物与事件有较好的融合。在香港回归祖国前,范徐丽泰也是备受关注的人物,尤其她当时的身份,写什么,写的内容能否回答公众的关注,决定专访的成败。当时非常好的时机是母亲节,这样一位非凡女性,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由此切入就有了较开阔的时空和主题发挥机会,特别是她为女儿欣然“解肾”细节,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慈爱胸怀女性的情感。而张爱群是一位会表达、善言辞的女性,她的答问风趣,表现思想形象,写作时适当发挥,读起来让人十分惬意。人物性格是通过事件表达的,写人重要的是既要表现他怎么说同时表现他怎么做,言行合一才更突出人物性格。本书下册所辑《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庆延》一文,笔者特别把朱德总司令枪口下救主人公一事作为一个独立内容,就是想突出主人公在长征特殊经历中经受磨难愈挫愈奋的精神,在后来的经历中特别是“文革”时期,主人公依然不改革命初衷与坚定信念。笔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的这句话,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高龄的老红军,说这话时他的豪情与达观也由此可见一斑。人物专访,特别是一些领导者的专访,注重一些生活化的细节,适当加入一些场景的描写,会有机深化主题并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在新闻写作中,笔者一直注重并追求这点,也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本书上册所辑《吸引人才推进创新-访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和《“精兵严治”新篇章-记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政委孙克雄大校》,下册所辑《在更高的开放与合作水平上把深圳建成国际化城市-访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李鸿忠》和《龙尾驱动 促进共赢-“泛珠”合作一年访云南省省长徐荣凯》,笔者都特别注意了这点。二、侧重一记:以侧为重,彰显精神所谓侧记是有所侧重。侧重的是人物视角,即新闻价值。因此它必须出彩。这就要求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把公众关心的人物意义表达出来,因此彰显人物精神以表现报道目的,是人物侧记的关键。人物侧记,是人物报道中较为简单但主题鲜明的一种,往往写具体事,有特定场景,并有媒体的特定要求,经常在一些专题、专栏中使用。但人物侧记并非全是就事写事,虽速记但不应速朽,因此它应该精彩。所谓侧记是有所侧重。侧重的是人物视角,即新闻价值。因此它必须出彩。侧记也不一定要求多深多透,不是全记,但要抓取特点,以特点树形象,让人物活起来,让新闻价值生动地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把公众关心的人物意义表达出来,因此彰显人物精神以表现报道目的,是人物侧记的关键。从哪里确定侧面,从什么角度可以侧而不偏,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是要依据新闻报道目的确定视点以张扬人物精神。新闻人物的报道首先是新闻需要,人物于新闻的意义是他某一特定行为、思想为公众所关心,或为媒体所重视。因此这个视角是从新闻出发的意义取向,是很好地体现报道目的的写作重点。a一是要依据新闻报道目的确定视点以张扬人物精神。看人物可以不同视角,一个人总有多种社会角色和不同社会担当。视角往往决定事物的基本判断,并体现观察的意义。新闻人物的报道首先是新闻需要,人物于新闻的意义是他某一特定行为、思想为公众所关心,或为媒体所重视。因此这个视角是从新闻出发的意义取向,是很好地体现报道目的的写作重点。所谓视角还是观察与写作的难点。难就难在我们容易流于表面。人物的新闻性是变动的,一个特殊的公众人物,往往到处被媒体关注,但如何体现本媒体报道的个性,在众多新闻中再出新,这就不容易了。如果只是重复以往报道的素材,这显然把新闻变成了旧闻。这对记者是个考验,对写作更是挑战。本书上册所辑《硕士干“农活”》一文,报道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为数不多的高学历知识分子主动放弃城里“铁饭碗”去农村另创事业的新闻,对这个具体人物当时已有不少媒体做过报道了,笔者接触到这个人物是参加广东省一次有关会议,笔者当时的感觉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人物。但只是报道他的选择,意义不突出。经过交谈与思考,笔者认为他在农村创业的做法,特别是与当时农村刚刚兴起仍在探索中的农业产业化做法,才更深刻地体现了人物的个性意义和新闻价值。于是笔者以此突出人物的这一侧面作为报道重点。这一主题与此时党的十五大召开不久后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做出的重大决策非常吻合。这一视角与侧重,显然超越了硕士干农活的一般意义,而把“这一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真实的新闻报道中作了升华。
编完作品,后记迟迟没有动笔。要说的似乎都在作品里了。这是我的一个总结,10年人民日报记者生活的一种总结。70余万字,只是10年所写的部分。当然是大部分,也是最费了精力与心血的部分。30多年的工作经历,与写总是结缘很深,也是从记事起我比较喜欢的事情。读小学中学时,作文常常被老师在课堂上读得有声有色,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和激情。中学毕业后,在农村披星戴月劳动,是写作给了我乐趣和期待。做乡村教师,独守山头空寂的学校,是写作给了我鼓舞与希望。军旅生活,写作成为职业。做记者,写作又是家常便饭。作家记者轮了一遍,如今重操教师旧业,写作还是丢不下,写作着是快乐的。这是我至今的感想。于是,一笔一纸一期待的快乐写作,化入血脉。感谢生活,感谢写作,让我乐在其中,苦亦在其中。记者的写是有讲究的。所以本书里我在每种新闻体裁前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写了进去,供有心的写者参考。写作有无理论?文章有无作法?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所说无须定法。就如新闻体裁的分类一样,并非一律。在本书里,我主要是按自己的实践按自己的体会来约定的。有了实践,有了体会,就自然会有作法。不只文章,任何事理大都如此。我把书名叫《新闻热写作冷思考》,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没有一点热度与热情的写作,就会让苦占上风,成为苦差事。但冷静地想想自己的一些写作,常有惊讶,当时是怎么弄成这样的?是怎么给煎熬出来的?心头不免打起冷颤。热与冷,也是自身知。时下集作品成书很热,回首思考那些文字成文过程的却有些冷清。热很让人兴奋,冷也可以让人心宁。
《新闻热写作冷思考》既可做新闻专业的辅导教材,也可当做新闻爱好者的普通读物。
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