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2

孙纪元 主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 编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年8月1日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孙纪元 主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

27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甘肃石窟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石雕为主,有的以泥塑为主,有的是石雕、泥塑并重,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石窟造像的独特的表现形式;甘肃石窟造像色彩保存较为鲜艳完好,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完美的古代艺术,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卷收录了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和甘肃境内其它石窟的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金、元、明各代具有代表性的石窟雕塑艺术精品。

书籍目录

甘肅石窟雕塑藝術概論  胡同慶麥積山石窟雕塑藝術論略  孫紀元 胡承祖 蔣毅明圖 版麥積山石窟一 麥積山第七八龛正壁坐佛 北魏二 麥積山第七八龛右壁坐佛 北魏三 麥積山第七八翕右壁坐佛(局部)北魏四 麥積山第七四翕正壁左側脅侍菩薩 北魏五 麥積山第七四翕正壁右側脅侍菩薩 北魏六 麥積山第八○窟左壁脅侍菩薩 北魏七 麥積山第七一龠正壁主佛 北魏八 麥積山第一二八窟正壁坐佛 北魏九 麥積山第一四六窟正壁右側菩薩 北魏一○ 麥積山第一一五窟正壁阿彌陀佛 北魏一一 麥積山第一一五窟左壁脅侍菩薩 北魏一二 麥積山第二三窟右壁脅侍菩薩 北魏一三 麥積山第一四一一窟左壁佛 北魏一四 麥積山第一四二窟正壁右側脅侍菩薩 北魏.一五 麥積山第一四二窟右壁彌勒佛 北魏一六 麥積山第一四二窟右壁左側脅侍菩薩 北魏一七 麥積山第一四二窟左壁右側弟子阿難 北魏一八 麥積山第一四二窟正壁左側上部猴頭山瑞像 北魏一九 麥積山第一四二窟正壁右側上部象頭山瑞像 北魏二○ 麥積山第一三三窟第一○號造像碑 北魏二一 麥積山第一三三窟第一○號造像碑上層左側浮雕 北魏二二 麥積山第一三三窟第一○號造像碑上層右側浮雕 北魏二三 麥積山第一三三窟第一○號造像碑中層左側浮雕 北魏二四 麥積山第一三三窟第一○號造像碑下層左側浮雕 北魏二五 麥積山第一三三窟第三禽左側菩薩 北魏二六 麥積山第一三三窟左内室左壁龕彌勒佛 北魏二七 麥積山第一二一窟正壁右角菩薩弟子 北魏二八 麥積山第一二一窟正壁左角二菩薩 北魏二九 麥積山第一二一窟左壁右侧菩薩聴法弟子 北魏……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甘肅石窟雕塑藝術概論  甘肅石窟因多半是在礫岩層卜鑿造,開洞易而雕像難,故其采用彩塑和壁畫結合的藝術形  式。這種塑繪結合的石窟寺是新疆和甘肅石窟寺的一大特點,新疆石窟中的彩塑已毁壞殆盡,  僅存有壁畫,而甘肅石窟除存有大量壁畫外,也存有許多彩塑。就開創的時代而言,雖然可能  稍晚于新疆石窟,但早于中國其他地區的石窟。甘肅石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數量眾多,内  容豐富,藝術精美,尤其是敦煌石窟中外馳名,麥積山、炳靈寺等石窟也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因此甘肅石窟在中國石窟藝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分布概况  甘肅石窟按由西向東的地理位置可分為:河西石窟群、隴中石窟群、隴南石窟群、隴東石  窟群。  河西石窟群,即指分布于甘肅西部的敦煌、安西、玉門、酒泉、張掖、武威等地的石窟。  這一帶古稱『河西走廊』,既是中國通往西域、中亞、西亞的交通要道,即『絲綢之路』的咽  喉,又是佛教及其石窟藝術束傳至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因此,河西石窟群是甘肅石窟中最著  名的一處。它包括敦煌的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安西的榆林窟和東千佛洞、水峽口、肅北的五個  廟和一個廟、玉門的吕馬、酒泉的文殊山、張掖的馬蹄寺和金塔寺、千佛洞、觀音洞、武威的  天梯山等石窟。敦煌莫高窟開創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 ,現存彩塑造像三千餘身  (含影塑一千餘身),這些造像分別塑于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1]西千佛洞開鑿時代大概與莫高窟同時,現殘存北魏至民國時期修建或改建的洞窟二二個,保存有歷代彩塑二○多身。安西榆林窟開創于北魏,現存彩塑造像二  五九身,主要為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時代的造像。安西東千佛洞開創于西夏,在二  十三個窟龠中僅有八個窟龠有塑像,除西夏時期造像外,還有元代的造像。安西水峽口石窟開  鑿于宋代,亦有部分元代作品,毁壞嚴重。肅北五個廟石窟和一個廟石窟均開創于北朝,現僅  存唐宋時期的壁畫,塑像多已不存。玉門吕馬石窟分布在大壩和下窖兩處,大壩現僅存窟龠,  其内的塑像和壁畫已蕩然無存;下窖現存窟盒十一個,僅有四個窟翕内存有塑像和壁畫,開創  于十六國五凉(前凉、後凉、南凉、西凉、北凉》時期。酒泉文殊山石窟(現劃歸肅南裕固族  自治縣》開創于十六國五凉時期,現存窟龛百餘個,但绝大多數已被毁壞,僅千佛洞和萬佛洞  兩窟保存較完好。位于張掖市以南的肅南馬蹄寺(分為南、北二寺》、金塔寺、千佛洞、觀音  洞(分馬上、中、下三洞)等石窟,大多開鑿于北凉和北魏時期,現存較多的塑像和壁畫,其  中千佛洞第六窟尚存盛唐時期的石雕造像。武威天梯山石窟開創于北凉,原存有十二個洞窟,  後因附近修水庫,造像和壁畫被移至甘肅省博物館内。宿白先生曾運用考古類型學方法研究河  西石窟群,并提出了『凉州模式』,認為這種模式與新疆古代龜兹石窟有直接關係。[二]不僅如此,而且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的開鑿也與凉州有關,一是釋曇曜來自凉州,二是北凉時凉州僧和大批工匠遷徙平城,不少工匠直接參與雲岡石窟的建造。以此說明『凉州模式』東傳的影響。  隴中石窟群,即以今甘肅省中部永靖炳靈寺石窟為主體,包括靖遠寺兒灣石窟、法泉寺石  窟以及景泰五佛寺石窟等。永靖炳靈寺主要窟寵集中在下寺溝西岸峭壁上,其附近的佛爺臺、  洞溝、上寺等處也有零星的窟禽造像和壁畫。現存較完整的窟龛共一九五個,其中下寺溝西岸  為一八三個,除壁畫外,彩塑和石雕造像計七七六身。第二八九窟存有西秦『建弘元年』(公  元四二。年》墨書發願文,這是炳靈寺石窟中最早的紀年题記,說明炳靈寺石窟開創于西秦。  此後,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相繼鑿造,其中以唐代窟龛最多,其次是  北朝的窟龛也較多。宋代以後,開鑿逐漸衰落。元代以降,在一些窟龛中出現了受藏密影響的  题材。靖遠寺兒灣石窟尚存唐宋時期的造像六。多身。景泰五佛寺石窟尚存西夏等時期的坐佛  像和千佛像。  ……


编辑推荐

  甘肃石窟造像时间早,经历朝代多,绵延时间长;甘肃石窟雕塑分布在一条长达一千数百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展现了佛教艺术由西向东的渐进发展过程,本卷图版精美,论述深刻,资料丰富,是了解、研究甘肃石窟的重要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2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