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
2010-9-1
湖南文艺出版社
俞敏洪,张洪伟,周容
264
无
18岁,展翅飞翔 俞敏洪 一年前,新东方出版了《立志要趁早》,让10个孩子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没有想到这本书销量突破了10万册,成为2009—2010年最畅销的青少年读物之一。这本书的读者有家长和孩子:家长希望通过读这些孩子们的故事,来整理出自己培养孩子的思路;孩子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能够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有更清晰的想法,也能找到榜样的力量。 有家长和我说,读了那本书,终于知道了培养孩子的重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知道了如果让孩子死读书,而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宽松的环境,最后孩子即使成绩优秀也不一定会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多的孩子读完了这本书,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中国人山人海、苦苦挣扎的高考之外,也找到了另外一条可行之道。也许这些故事并不适合每一个家庭,因为毕竟书中的孩子们家境都比较不错。但我深信任何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背后的理念。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只要理念是正确的,那最后的果实就是好的。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决定今年再让12个孩子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从更加生动和真实的角度,来听听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声音,这就是现在在大家手头的《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 在这些孩子的文章中,他们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自己对成长的总结。令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并没有被应试作文讲大道理的风气所影响,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非常真实的情感,来描述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自己的挫折和成功、自己的亲情和友情,有些孩子还非常坦诚地描述了自己的初恋感情。中国的成年人,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会有一种偏见,觉得他们自我和自私、不懂得责任和努力。我们讲到90后,很有点九斤老太的味道,觉得似乎一代不如一代了。读完这些故事,也许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从这12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代人的努力、责任、眼光和成长,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很多我们作为父辈没法拥有的优势和环境。我想说的是:让孩子们自由飞翔吧,他们能够飞多远就让他们飞多远吧,他们不仅仅拥有隐形的翅膀,更加知道风的方向。 虽然这12个孩子性格迥异,各自人生经历也千差万别,但回归到本质问题上,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成长是有共通点的,他们的童年成长环境大体都很宽松,父母对他们的培养教育是放养型的,所以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养成了独立的好习惯;在初中阶段,他们大多有过丰富的旅游经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旅游大大充实了他们的眼界,更树立了他们渴望成功、渴望与众不同的信心。在学校里,他们参加了很多的团体活动,从学生会到模联,他们积累了很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他们还热衷于社会活动,几乎都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工作……当然了,他们还集体做了同一件事:通过新东方的培训,成功考取了世界名校,今年夏秋,他们将离开祖国,奔赴北美进一步深造。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像他们这么幸运,都有这么好的条件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很多孩子和他们一样聪慧,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但是因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继续奋斗,但是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状态下,不管实现你的理想有多困难,都不要放弃。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我们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够知道自己走到了什么地方;我们需要每一天的努力,才能够知道自己这辈子能走多远。18岁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现在我已经走遍了世界。 真的,人生在每一阶段都会有惊喜,对这12个孩子是这样,对其他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希望所有新一代的孩子,都能比我们过得更加精彩,也希望本书中的12个孩子,在未来的路上,走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孩子成长故事 + 父母教育心得
权威、生动、实用的青少年成长读物
俞敏洪最新作品
都说孩子个个是天才,可为什么条件相当,他们的成长却大相径庭?
那些全优生的成长和成功究竟能不能复制?
著名教育家俞敏洪和他的同事,通过对12位全优生18岁前的成长剖析,总结出了他们成功的规律。
同时,这12位全优生的家长也现身说法,将自己培养孩子的心得悉数总结。
这就是《最好18岁前做过这些事》的内容和意义!
18岁,人生分水岭。
有些事18岁前不做,一辈子就来不及了;有些事18岁前做了,人生就会不一样。
如果您是学生,本书会让您发现自己成长中的缺失,获得动力和方向。
如果您是家长,本书会启发你的教育思路,让您更加成功地培养自己的孩子。
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张洪伟: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北美项目主任、北大国际MBA、
CONTENTS
序言:18岁,展翅飞翔/003??俞敏洪
第一篇
生活有大爱:发现生活的无限乐趣,做一个有爱的人/001
生活是枯燥还是有趣,完全取决于自己。
她在亚马逊丛林看海龟,她在奇幻世界里肆意游荡,她在院子里养兔子和花草……
最细微处,有大美。18岁前,一定要发现生活之美,你会发现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有趣。
宋思嘉?我的城堡/003
贺梦石?掌握自己的命运/025
周静雨?我的旅途/049
第二篇
术业有专攻: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一个专业的人/071
有一技傍身,则天下足。
他在实验室研究基因,她12岁英语已经和美国人一样好,她对颜色有设计师一样的敏锐度……
三百六十行,都能创造新世界。18岁前,一定要发现自己最擅长的事,你进入更深邃的一条路,发现更美的风景。
刘奕辰?坚持?勇气?责任/073
刘漪浓?从未停下的脚步/093
郭雨桥?在平淡中怒放/118
第三篇
机会有选择:机会常有,发现了、抓住了才能站上舞台/141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你要准备什么呢?
她认为只要能想到就一定能做到,他在一次竞选中彻底释放了自己,她能让身边所有事物给自己带来快乐……
每一刻都有新机会,未知的世界正打开大门。18岁前,一定要知道怎么发现“这是个好机会,我可以试试”。
吴轶凡?一切皆有可能/143
公泽?信念决定与众不同/162
柴婉盈?在路上/187
第四篇
自然有神奇:顺其自然,听从内心,成为最好的自己/207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他想寻找未知的自己,一直努力知行合一,她对动漫有无限热爱,是位手办达人,他觉得自己至为平常,只是在做自己……
你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宝藏。18岁前,要知道挖掘最真实最原始的自己,发觉内心的力量,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韩希泽文?遇见未知的自己/209
耿然?我的青春,一直在路上/233
庞笑然?谋事在人,顺其自然/249
宋思嘉:我的城堡 她太厉害了 校模联主席,北京市模联大赛最佳代表 还是校音乐剧社成员,参加多部音乐剧演出 她思维敏捷,口才上佳,辩论赛上她是最佳辩手 她才华横溢,自编自导多部英语短剧,会写英文古体诗 她兴趣广泛,阅读、写作、设计、制作、唱歌、表演、辩论 她无限热爱生活,自己做肥皂,做织布机,做网页 她关注公益,热衷慈善,参与各项人文关怀活动 她崇尚真实,讨厌做作 她即将前往耶鲁大学 在那里,她的优秀和精彩将会继续! 要塞——小学时光 很多人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会首先提到父母,我也不例外。我妈妈一直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工作,爸爸之前是在中石油做对外经贸方面的工作,后来成为自由职业者。爸爸是一个性格很独立的人,有时候性格也比较急,妈妈则比较平稳、稳重,她特别会办事,基本上什么事交给她她都能完美完成。她属于“有话好商量,慢工出细活”的那类人。我很崇拜我妈妈,尽管我的急性子很像爸爸。有时我想,我对妈妈的崇拜,是不是源于对她那种与生俱来、我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的性格的向往? 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我小学有一段时间是在新加坡度过的。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新加坡的教育比中国更加残酷,例如新加坡的小学会从四年级开始划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他们将之称为“小四分流”,而这些则是不被中国的教育制度所允许的——在学校里我时常和同学讨论这些,尽管我们对这些的了解也是懵懵懂懂。 那时我读的是一所教会学校,班里的很多同学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往往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幼年时代。我的父母不信教,所以我自然也不信。由于对宗教的理解并不深入,我们这群刚进校不久的小孩子争论的话题时常停留在“你为什么不信教”这个层面。而对于他们的此类疑问,我往往会以“为什么信上帝?你看得见吗?你摸得着吗?你看不见、摸不着,凭什么跟我说他存在”来反驳他们——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渐渐明白原来人的想法这么稀奇古怪。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一个争论过程,以及过程之后不同人所得出的结论与思考。 很多读过《简·爱》的人都会对女主人公童年在教会女校的生活印象深刻——每天凌晨起床,借着昏暗的光线洗脸,祷告,吃饭,阅读。没有人敢交头接耳,否则就会像海伦一样被勒令站在凳子上,接受所有人的嘲笑与鄙夷,还有那种来自环境的压抑对人心理的摧残——我所就读的虽然也是一所女校,但生活却大相径庭——记忆中学校会三天两头放假,因为我们班同学的背景比较多元,所以动不动就是各个民族的节日,比如印度教的节日,还有伊斯兰教的开斋。而7月21日——也就是我生日,是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日。出于对这个节日的重视,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大型活动,还可以穿旗袍。于是我就很开心,好像整个学校都在给我过生日一样。 新加坡的教育,在严格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经常鼓励我们看书,写论文。小学生所谓的“论文”,也不是特别高难度的东西。老师的目的主要是鼓励你将自己想到的东西尽量表达出来,而不要依附于来自老师或者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小学二年级那年我做了一个关于蝙蝠的调查。为了做这个调查,我天天在图书馆里翻阅大量关于蝙蝠的书,最后弄出来一个板报似的东西。现在看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所做出的东西自然与“高深”不搭边,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早已淡忘了制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但那次经历却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钻研过后的成就感往往会将钻研过程中因困难而遇到的挫败感抵消,可是钻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比最后的结果更令你回味。并且,钻研的成果要展示给别人看,并且要有理有据。这种严谨的态度很重要,无论是对科学还是文学来说。 那里的生活带给我一种很真切的快乐,对我往后的生活也有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感受到的。四年级那年我随父母一同回国,就读于史家胡同小学,本以为回国后的生活还会像在新加坡一样快乐,但我错了。 现在都说出国要过“语言关”,而我回国以后同样也面临着“语言关”——我虽然会说汉语,却不会写汉字。而汉字的书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期中期末考试的重点也是汉字书写。而我那时根本不认识汉字,语文成绩自然很差,百分制的试卷我最低考过28分;而我原本非常不错的数学,也因为我看不懂应用题而屡次不及格。小孩子的内心往往比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差,更何况我在新加坡的时候一直属于模范生。 那段时间,除了糟糕的成绩以外,我的压力还来自于同学们的眼光。每次他们看我的时候眼光都非常异样,我的朋友自然也不多。独处的时候我常常揣摩他们,我觉得他们肯定在想“这人怎么这么奇怪,不会写字也不会算数,她到底干吗来的”,这种念头让我觉得特别委屈,平时在家里不太敢跟父母说,于是周末的时候总回家抱着姥姥哭——我姥姥是个特别慈祥也特别可爱的老太太,我很喜欢她。家里谁有什么不开心的,她都会特别用心地安慰。她安慰人也从来没有什么长篇大论,更加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就是让人心里特别舒服。 其实那段时间父母也挺担心我的,他们主要是怕这样会让我的性格越来越自卑。而解决现状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我补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年级的寒假和暑假,我把小学一到三年级课本全部补了一遍,虽然不是很扎实,但至少考试的时候不会再不及格。到五年级中间的时候,多多少少能跟上了,到六年级基本没事了。到现在想到那个时候的我,我还是觉得挺自豪的,那会儿那么个小不点,克服的这个困难,也挺大的。但是无知者无畏,所以有时候我想,人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什么坎实在过不去了,其实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杂念太多,太瞻前顾后,仅此而已。 在国外度过童年的同学,回国以后很难找到归属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刚回国时语言被同学们嘲笑,更重要的是,我看待事物的视角已经多多少少改变了,我很难像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一样看问题。每当我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们分享的时候,他们就会反问“你怎么这样想呢,我们都不这样想”,于是我就更觉得没有归属感了。 我喜欢阅读,这是我在国外养成的习惯。那时候,包括现在大部分时间,看的都是故事书、小说之类。当时,老师给我们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只要是书,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所谓的“闲书”或者是课本之外的书,甚至一些比较杂的东西。因为它就算没有深刻的“意义”,依然会给你带来快乐,给你带来丰富的想象。 书看多了,我也经常试着动手去写——六七岁时写神话故事,假如我是神,我会在云彩里建一座城市,把人全拎上去住。再长大一点,喜欢看别人的书,续写那里的人物之后干了什么,一直断断续续地写下来。进了初中,我就很少写童话了,而是开始写类似杂文的东西——我特别想记录初中、高中的时候校园里大家在一起那种感觉,不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仅仅只是一种属于校园的感觉,或者说是氛围。比如秋高气爽的时候,大家全都回校园了,那种特别高兴,同时又有点忧伤的感觉,因为暑假过去了。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会让我收获新的发现。例如人的感觉有时是特别微妙的,不能用“开心”或者“生气”来简单地下定义,正如这个世界对人的分类不仅仅是“好人”“坏人”那么简单。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看《孤岛生存》那类书,包括《草原小屋》。我特别感兴趣当人们完全靠自己的时候是怎么生活的。记忆犹新的是《草原小屋》中有一段在描述如何织布,而小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会让他们对陌生事物充满兴趣。于是那天回家以后我跟我妈宣布,我要天天吃冰棍。她很惊讶,问我原因。我说我要拿冰棍棍儿做织布机。当时是夏天,天气特别热,我隔三岔五地吃冰棍,吃了大概一个月,攒了不少冰棍棍儿,做了一个小织布机。因为是织毛线用,所以特别粗。但是当真的织成一小块布之后,特别有成就感。 还有一段时间我对染料特别感兴趣,有时候我妈带我出去逛街,我就会盯着那些布料发呆,心想这是怎么染出来的,难道不会掉色吗?有时候我会跑到公园里摘花,回来捣碎,弄到水里想染东西。后来发现我摘的那些花儿不管怎么弄,都不能把水染色,于是我就觉得特别郁闷。而后来上中学才发现,其实是我选错了溶剂,应该选有机物。 还有一次,我姥爷家空调坏了,排水管往阳台上滴水。我姥爷弄了个桶在底下接着,他就去睡觉了。水把桶盛满以后,就流到了地上。我当时兴致勃勃地弄一个小塑料球杠杆,妄图弄一个系统,装个铃铛,如果水满了就响,但是怎么设计都没成功,于是我又特别沮丧。最后是我爸爸过来帮我解决了这个大难题——他到外面买了个门铃,把底下的线拆开,然后把线的两头探进水里——因为水是导电的,所以水面一上去电路一通它就响。当时特别崇拜我爸,觉得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大天才。 我对技术方面的东西也很感兴趣,其中,一个娱乐活动是做网页。从小不点的时候,我姥姥家买了台新电脑,那个新电脑带微软的Frontpage,我在那玩儿,我说假设这个网页是一个王国,这一篇是城堡,那一篇是树林,这几篇用链接串起来,又是网页,又是故事,当时自己玩儿得特别高兴。大一点开始真的做网页,在网上弄了个服务器。外国网页有免费的服务器,中国的域名也很便宜,所以两边都占着。我现在自己有一个主页,写的东西会接到网上去,像blog之类的。后来我改用Dreamweaver,因为Frontpage貌似已经没有了,Dreamweaver比较专业。有一阵比较疯狂的时候,我们家电脑两个软件都没有,我就拿记事本写代码,就是最基础的代码,断行、滚条,还有表格。但是写代码特别烦人,因为你看不见效果,等你把代码写完了,打开网页一看全是错的,还要重写。我其实没学过网页制作,但是我会去网上找一个有各种各样花样的网页,把原代码打开,然后把它一点一点拷贝粘贴。 稍大些之后,我开始喜欢玩网上的文字游戏,80年代那种特别古老的游戏。有点像网游,只不过全都是文字的。假设你是个人物,你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干很多很多事,但是你干所有事情都没有画面,只是用文字呈现,比如你往里面打一个sit表示坐下。其实听起来很无聊,这个主要好处是有很多人一起玩,特别有主动性。如果你的文字思维能力强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会比图画还好玩。 后来我把这些事当玩笑讲给别人听时,尤其是一些大人,他们都会问我:“你到底喜欢科学还是文学?”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其实是在把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我感兴趣的是人怎么过日子,包括染料、织布都是这种方面的东西。因为小时候如果没有人给你刻意分这是科学、这是文学,那么小孩子是不会对这些在意的,他们只知道这是好玩的东西。 父母教育心得 Q请简单概括下您的教育方式? A我们采用的方式基本上可概括为“影响式教育”。通过父母的学习生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来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建立以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比如父母在业余时间经常读书看报,对时事作出评论与叙述等,并尽量让孩子也参与其中。例如,我们在旅行途中都会带上书籍阅读,孩子看到父母的这种习惯,也会模仿。 记得思嘉在4岁时,坐飞机就会问邻座的乘客:“你看你的报纸的卡通版吗?我可以看吗?”邻座的叔叔当然不看报纸的卡通版,于是思嘉就和我们一样,也拿着报纸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如此,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父母每次出差问她需要什么,答案几乎都是书,所以每次出差的主要购物环节都是去书店按照思嘉的书单买书。思嘉也经常半开玩笑地说:“爸爸总是说给我买书把钱都花光了!” 她应该知道,这也可能是父母最愿意为孩子把钱花光的地方了。后来,思嘉几乎过于沉浸于读书了,以至于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口舌来让她避免读书过度,比如,要求她限制每天阅读的时间,读书时要注意休息和放松以免用眼过度,和亲戚朋友聚会时不能带书,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涉猎广泛的阅读,使得思嘉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古埃及史到荷马史诗,从指环王到莎士比亚她都有了解,她初中便可以大段背诵莎士比亚的剧作,并且在指环王官方网站的古体诗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Q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您最注重培养的几种品质是什么? A诚实、自信、独立、自然、追求真我。 Q在教育过程中,您觉得您做过的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最有风险的事情是什么? A一直坚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是人生最重要的经历,在思嘉的成长中,最引以为傲的是:为她创造了“行万里路”的条件和机会,培养了她读万卷书的兴趣和能力。14岁前思嘉就游历了10个国家的20几个城市,通过旅行了解不同的人文、历史、文化,也开阔了眼界。她4岁起开始喜爱读书,每周5本,一年下来200多本,10岁时几乎读遍了图书馆儿童部的所有图书,阅读速度已经超过了成年人,厚厚的《指环王》一天就读完了。我们曾经怀疑她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试着在书中随意摘出一段,结果她几乎能够完整地叙述出来。常言说:功夫在诗外。对读书的喜爱和超常的阅读能力,给思嘉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财富。 在思嘉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注意培养她独立的个性:“我的生活我做主”也一直是我们倡导的。当然,作为家长,我们通常会给一些意见和建议,但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回头想想,这种绝对的尊重在某些事上,还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初一学期结束时,在清华附中普通班就读的思嘉因为成绩优异被调到重点班,这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师资配备好、学生水平相当、学习气氛浓。都说水涨船高,我们有理由相信,思嘉在重点班学习,一定能够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两个多月后,思嘉期中考试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她郑重提出要求返回原班级,理由是:在重点班感受到的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她不希望将来回忆起初中3年,能够想起的只有学习。经过痛苦的挣扎,我们最终还是同意思嘉返回原班级,也许对于思嘉的课业学习,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值得欣慰的是,思嘉在快乐中度过了初中3年的学习和生活。 Q您是怎么处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的? A多倾听,少说教,尽可能平等沟通。 Q根据您的经验,您对其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是? A鼓励、信任、放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Q您的孩子马上要离开您,到大洋彼岸,现在您最想对他(她)说的是什么? A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权威、生动、实用的青少年成长读物 俞敏洪最新作品! 如果您是学生,本书会让您发现自己成长中的缺失,获得动力和方向。 如果您是家长,本书会启发您的教育思路,让您更加成功地培养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里的孩子们所表现出的自信、自知、自强,让人欣慰,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做最好的自己”。 —— 李开复 ● 以前,我们总说孩子不听话,请问我们听了孩子的话没有?这本书里有孩子们最真实的心声。 —— 马云 ● 我是从北大毕业后才去美国的,这些学生要比我厉害得多,直接到美国读大学,而且都是名校。 —— 李彦宏 ● 从这12个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代人的努力、责任、眼光,他们身上也体现了很多我们作为父母辈的人没法拥有的优势和环境。我想说的是:让孩子们自由飞翔吧,他们能够飞多远就让他们飞多远吧,他们不仅仅拥有隐形的翅膀,更加知道风的方向。 —— 俞敏洪
无
18岁,人生分水岭。 有些事18岁前不做,一辈子就来不及了;有些事18岁前做了,人生就会不一样。
都说孩子个个都是天才,可为什么条件相当,他们的成长却大相径庭?
那些全优生的成长和成功究竟能否复制?
著名教育家俞敏洪和他的同事,通过对12位全优生18岁前的成长剖析,总结出了他们成功的规律。
同时,这12位全优生的家长也现身说法,将自己培养孩子的心得悉数总结。
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18岁前做了这些事,人生就会不一样!生动实用的青少年成长读物,李开复、马云、李彦宏撰文推荐!随书赠送价值百元的新东方听课优惠券!
给女儿买的,女儿很喜欢读,我也很喜欢读(还没读完)。书里讲得几个孩子18岁前的成长记录以及申请国外大学的经历。很羡慕那些孩子,大城市的教育就是不一样,机会也多。我们虽然不能给予孩子那么优越的学习条件,但对于书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是可以汲取的。
总结几点体会:(不一定非得出国留学)
1.尽量让孩子博览群书。
2.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班级、学校及社会活动。
3.有机会带孩子去旅游,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
4.有些东西是要靠一点一滴积累的,如英语、文学修养等,要持之以恒。
5.兴趣往往是靠坚持培养出来的。
我相信孩子看完这本书,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一群很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让成人可以回顾自己的路,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光彩可以用于我们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甚至是自我成长的反思中,不仅适合中学阶段的学生读,同样适合为人父母者与欲为人父母者读。我已经将他们的故事讲给了女儿听,6岁的女儿很喜欢。
一直以来对自己都挺满意的,对现在的生活也挺满足的,我只知道开心的过,根本没有对未来的事做过构想,已经17岁了,却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的不长大。看了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原来在我看不到的世界里还有那么多厉害的人物,很让人羡慕。所以有了一种想超越自己的冲动。有句话说得不错,我可能没有能力比别人好,但是我可以做到最好的自己。嗯,加油吧,一起努力!
其实这本书更适合家长看,可以作为一本教育书籍供家长学习;看看那些成功的孩子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教育,对家长的启发会很大;教育就是要看别的优秀的孩子是怎样成长的。
新东方的书籍一般励志成份颇多,这本书也不例外,但年轻总要面对挑战,如果总是按部就班,家长和孩子均不会进步,了解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和面对挑战的态度,会给怯懦的自己一份勇气,即时没有面对挑战的机会,也可以创造机运!!!值得激励18岁前的孩子阅读,正面效应很强!!!
很喜欢这本书中的父母问答,尤其其中的问题都是父母很关注的教育问题,如父母和孩子两代人之间沟通的问题,父母应当重点培养孩子的几种品质等问题,叫我们所有人都在阅读之中学到东西,孩子学到很多成功的“秘密”。家长学到很多教育的方法,非常可行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空洞无效的教育理论。
比我之前买的一些书好多了,非常的实用、
18岁,人生分水岭。有些事18岁前不做,一辈子就来不及了;有些事18岁前做了,人生就会不一样。
书中介绍了一些“成功者”的成长经历,天下父母都希望儿女成才,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希望这本书对孩子和家长能有帮助。
我想看的景色其实很高,我自小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的目标很高,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压力非常大,我不想要这样的感受,我想尽力做到完美,可总是事与愿违。直到看到这本书上的这句俞敏洪的名言:“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这句话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不应该在很多事情上轻易放弃,应该像蜗牛一样的去脚踏实地,我不是雄鹰,我只是一只努力的蜗牛,但我坚信我一定会做的更好。
这是在北京新东方学习过的孩子写的,成功的榜样,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语言真实,
还没看完,不过里面的孩子的确都很优秀,家境也都不错,自问可能提供不了孩子这么好的环境,但是书还是不错,对教育孩子和孩子的成长都有帮助!
为了表面优秀的成绩而去逼迫孩子,强迫孩子们学习,抹杀掉他们的天性,是一种家长没有长远眼光的做法,严重的遏制了孩子的成长,限制了孩子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这本书里的孩子都是素质教育的结果,个个品学兼优,而且他们都有懂教育的家长,希望有计划出国的孩子越早看越好1
深受启发,做父母必读,后悔读这本书读晚了,现在知道首都的孩子和地方孩子的产生差距的原因在哪了
对待孩子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要“顺其自然”,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天性有时会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这本书是十几个孩子自己写的求学和一些经历的故事,看过以后都恨不得自己早看20年,呵呵。现在的孩子真是很厉害,比那会看新东方精神那本书还振奋。留着给女儿长大看了。这本书确有给新东方打广告的嫌疑,不过内容还是不错滴。
有些事,总是想过才会去做,给孩子看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于女孩子的比例比较大。关于女孩子教育成功案例的书较多。相对来说女孩子比较听话,男孩比较调皮捣蛋,更加难以教育,如果能够多些男孩子成长或教育的案例就好了。
这本书不但适合初中的孩子读,更适合即将当爸爸、妈妈的家长读,期待它会给您和家人带来一些教育孩子的启示
第一天买了,孩子就看了。我也看了,确实挺好,告诉了许多不知道的关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问题,给孩子做些早期规划,这本书对家长有些帮助。
作为一个家长我一直都不断的买一些专家、大家推荐的好书给孩子看,这书不错,许多理念可以借鉴,让孩子有榜样学习,有努力的方向。
买给即将初中毕业的儿子看的,我先看了,每个孩子和家庭都不一样,所以教育没有固定的格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真的很羡慕这些孩子,他们咋活得这么明白,想自己在18岁时整个坐井之蛙,现在也是,虽然是读孩子的书,觉得也有抬头看天的感觉。
明白了一个道理,出身决定你幼年的视野,理想的高度决定你成年的高度。
买给高一孩子的,希望对好的成长有帮助
每一天,我们的生活都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不同,每一天我们都因为彼此的邂逅而产生各种的改变,我想,正如书上面所说的这样,最好的成长便是遇见自己并且超越自己。
看了里面这些孩子的故事,在内心深处有种触动,孩子的好与坏不光是用成绩来衡量的,而是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敢想敢做,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是给我14岁的女儿买的,我也在看。觉得如果我在18岁之前看过这本书,那将会少一些遗憾。所以我现在会允许 女儿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比如将她的房间刷成黑色.....理解万岁!
这些孩子以亲身经历写了自己成功的秘诀,适合青少年阅读。
一口气看完,这些孩子都将自己的青春活得丰富多彩!也更认识了新东方!
在朋友家看到的,感觉很好,适合家长和孩子同读,自己也买一本在家慢慢读吧
不错的一本书,孩子看后有了很多的促动,学习态度有了转变,建议家长与小孩一起都看看。
一口气看完,很不错的一本书。无论优秀还是比较普通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段很励志的讲述,家长也有不少启迪。
我正在读,内容很吸引我,尤其是这些孩子家长的育养理念。孩子正在后面催我快点,好让她早点读。
用90后的代表来叙述18岁前与18岁后人生的不同变化.这是一本青少年值得看的一本好书
了解现在孩子不仅仅是读书,还应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锻炼自己的能力,有机会、有能力就应该多让孩子体验生活。
书中的孩子真优秀,家有中学生的家长应该买给孩子看看。
俞敏洪序里面那句关于蜗牛和雄鹰的话实在是太经典了,很喜欢。
朋友的孩子上初三了,恰逢生日聚会,就给她买了这本书。自知高中阶段的重要性,希望孩子能很好地把握。收到之后,草草地翻了一下,内容很好,希望她喜欢。
我和孩子同步看的书,孩子可以学到那些优秀孩子的学习方法。家长也可以了解到孩子不为人知的想法。
孩子和家长可以一起看,共同取其长。
适合家长和大一点的孩子看
虽然里面的孩子都不普通,家长也不普通,但也有许多值得家长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孩子看了也会受到鼓舞。
正在观赏中,个人觉得很不错,很有借鉴价值,孩子还没看,待我看完可以指导性的让她看。很羡慕那些孩子,但也是有着一定的条件才成就了他们,我们可能没有那样的条件与环境,但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
虽然已经十八岁了、但觉得书很好、所以就买了读读看、发现很多事情在我十八岁之前都没有做过、现在刚刚十八岁、现在做也应该不晚、所以应该读读~受益匪浅~
非常值得推荐,尤其是向正在读中学的孩子推荐。帮助孩子认识人生的种种可能性,树立比较与远大的人生目标!
给孩子买的,现在的社会不但要求孩子学习优秀,竞争这么厉害,其他方面也要优秀,所以看一看吧。多长见识呀。
感觉里面的孩子个个出身不凡,经历丰富,天资聪颖
看别人的成长经历也会激励到自己,谁说未来总未来?只要坚持理想就有希望!要相信自己!把握青春
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起订的,期待
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本留学孩子的励志书,跟买这本书的初衷不大一致,还是有点收获
可以看到中国优秀的孩子在干些什么。不错。
很实用 能引起孩子共鸣
给孩子买的,自己简单浏览,觉得不错,自信的的孩子,有梦想的孩子更出色。
很不错的一本书,送给17岁的侄女,希望她看后能开阔眼界,也希望她的心灵和梦想能走得更远!
这本书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很有意义,未满18岁的青年都应该看看!
过来人在看这本书时,很受启示;在女儿出现所为的问题时,才想到办法去补救,可能晚了,送给女儿时,她连正眼都不看一下;不过书中说的很好;还是在小孩十岁左右给他们看
真的很不错一本书 应该给孩子看看
拿到书时,孩子就对此书名字很感兴趣,很有好奇心,书中的人物对孩子触动很大,对孩子的独立生活影响深远。
为孩子准备的书,内容很好。
最喜欢马云了!
他说话很直接,但是很幽默很有道理。
虽然我的18岁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他的这些箴言对于现在的我同样很有用。建议刚刚或者即将走上社会的朋友们读读,对生活态度很有影响的。
读晚了点,以后让孩子看看
孩子很喜欢,值得读一读。
刚刚收到书,孩子就看了看,质量确实不错,当当网上的书值得购买,价格实惠,品种齐全。搞活动时购买更加划算。
书不错,励志的,孩子还小,买的早了点
书刚到,适合比我家孩子更大的孩子看
这是一本几个孩子自己写的书,通过自己的经历阐述,有说服力
就是些新东方做广告的,郁闷!!!
18岁之前的生活很美好 趁着18岁 做有用的自己喜欢的
不错给孩子,让孩子及早建立上进心
给青春期孩子看。
有孩子的要给孩子看哦,真的很棒
给孩子买的,能有点用.现在的价格还更优惠一点.
第二次买了,送给朋友的孩子,很喜欢
当然孩子也上中学了
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希望她多读书多收益
感觉孩子起点很重要
激励孩子扬起风帆
买给孩子的,希望和她一起受益。
北京的孩子视野是世界性的,更注重能力!小城市的孩子应该好好学习!
十八岁之前,我们领略的太少了,走过的人生太少了,看看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十八年的精彩历程,有过辛酸,有过快乐,我们羡慕他们,然而我们也向他们那样去过自己的一生吧。
女儿说:妈妈,我很喜欢你送我的这本书,我也想尝试去做一下
送给女儿的,希望对她的成长能起到作用。
希望能影响到女儿的成长!
我上初一初二的时候学习一点也不努力,马上临近初三了,就买了这本书,读了之后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想来就来的,我开始努力,果然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感谢这本书!!!
听过老俞的演讲,深受感悟,上来当当搜其作品发现多但不知道那本是最精彩的。权衡下就选了这本,想和儿子一起学习一下,但感觉这本不是特别的值。
书的质量很好,挺有教育意义的一本书
儿子10岁,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先看了一遍,觉得很适合他
一本适合15-18岁看的书
送给女儿的书,自己先看了一遍,我18岁时有这样的书看该多好啊
机会=挑战,我们每个人生存的过程都是一次次不断的挑战,我们在挑战之中学会以最完美的姿态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将美丽的一瞬间留给永恒的成功!
送给16岁姑娘
之前看了《立志要趁早》,很受激励~
现在买了这本书之后,一边感慨文中人物的优秀,一边又再次反思现在的生活。
之前就有了留学的想法,现在的目的则更加明确。
它又让我有了学习英语的动力~!
真的很炫,自己多少有遗憾,当然下一代就不会这么多遗憾了,父母们和青少年都值得一看!
个个才华横溢,令人倍受启发
是一本让你知道知道差距的书。
并且会给你指明方向
对于专业,我觉得一定要精,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的生存之本,但在我们第一次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一个强烈的主观意愿,这就说明我们感兴趣的不足,这样的情况源于我们从小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想依靠别人。
我想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人要努力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这样的人恐怕是最幸福的吧、。
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了我,作为一个家长,我想我的选择应该没错,尽管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