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五四之魂

林贤治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林贤治  

页数:

27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五四是现代中国的起点。作者流连于五四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历程,以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探索、创造、转折以及困境为观察的中心,检讨现代精神的兴衰起落,力图在富有历史实感与世界视野的描述中重新检讨那些规范当代生活的重要观念和传统。作品材料丰富,观察敏锐,见解深入,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思想力作。
?

作者简介

林贤治,诗人,学者。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旷代的忧伤》、《孤独的异邦人》;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一个人的爱与死》、《午夜的幽光》、《纸上的声音》;自选集《娜拉:出走后归来》、《沉思与反抗》;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书籍目录

自序
五四之魂
五四:没有学者的时代
也谈五四、鲁迅与胡适
自由报人邵飘萍
文化遗民陈寅恪
胡风“集团”案: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
存在的见证
左右说丁玲
巴金的道路
读顾准
两个顾准
再说两个顾准
只有董乐山一人而已
夜读遇罗克

章节摘录

书摘随读二十世纪是一个伟大的起始。其实,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马克思描述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其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百日维新”的悲剧,堵死了和平改革的道路。所有曾经为改革的浪潮所感召的人们,开始强烈地意识到:依靠目前的政府,是不可能把改革有效地进行下去的。正是这个专制腐败的政府,成了外国强权利益的保护者,成了民族独立、自由和进步的死敌。这时,法国大革命的电火,穿过时空的密云迅速来到东方,在日本东京的留学生群中开始酝酿暴风雨。我们为什么称五四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呢?雅斯贝斯说:“所谓‘新’,就是说在我们的时代,历史第一次正在变成世界范围的,以现代交流赋予地球的统一性来衡量先前的全部历史都只是局部历史的一种单纯的集合体。”大独裁者袁世凯试图以“特殊国情”为隘口,阻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自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结果如何呢?事实证明,五四之后,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集团,可以拒不接受西方的观念、思想、主义、文化制度、生活方式而能长久固守旧的传统,只是所接受者分属于西方不同的部分而已。整个五四时期处于一种创造性的震荡之中。这是在社会的被控层次发起的震荡,由于新奇性的层次彼此沟通而不断扩大的整体性震荡,控制等级结构的松弛和崩解在加速进行。这个解体的结构,其主要部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它是历代专制政权不断更迭而又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根本所在。面对如此古老的庞然大物,五四一代唯以一种“新态度”去对待它。胡适称作“评判的态度”,蒋梦麟称作“进化的态度”,其实也就是我们所惯称的批判的立场。正是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中而猛烈的批判,给黑沉沉的中国带来了一个大动荡、大破坏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奇异的黎明。对于新文化运动,著名的领导者之一胡适作了这样的描述:“整个运动,用尼采的话说,就是以价值重估为特征的一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要推翻一切,要尝试,要判断;要批评,要怀疑,根据新标准去评价旧事物。在这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任何事物,不论怎样高贵,也不论怎样低贱,都应重新估价。婚姻、同居、守寡、就学、基督教—没有一样神圣得可以不接受人们批评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怀疑、批评、反抗的时代。”五四的一代做了些什么?我们的一代做了些什么?而此刻,我们站在哪里看待这一切?如果我们把五四的一代看作是一群可恶的离经叛道分子,复仇主义者,青年暴徒,梦游症患者,白痴,自大狂,西洋文化丐帮,口号制造商,纵火犯,教唆专家;如果我们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堂•吉诃德长矛,改执盾牌;让他们从星散的各地集中到指挥刀下,所有的动作,都服从于同一支号角;甚至让他们没入更浩大的群队里,犹如海洋有水,却不见河流和涓滴,没有独立的奔流;如果不承认知识分子的主体价值,把激进主义除掉,那么五四将成为空白。如果我们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念,狂飙式风格,认同他们的破坏和建设,五四就是一个年轻的建筑群。然而那么多矗立的群体,今天也只余一片瓦砾场了。五四死了。五四早已整个地陷落。我们看到的是包围在外部的十字军,火光熊熊,杀声震天,原来墙垣之内早已喑哑。自由的确总是处于守势,处于危险之中。正如雅斯贝斯所说:“自由不会主动落在我们身上,也不会自动地保存;只有当它上升为意识并且为此承担责任,才能保存它。”可是,知识分子内心怯弱,他们缺乏足够的精神后援,结果五四为他们自己所扼死。


编辑推荐

《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国散文五十年》编辑推荐:一本文采与思想交融的精神史佳作!一本穿透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佳作。一本在还原历史实相的基础上建构精神世界的苦心孤诣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五四之魂 PDF格式下载



我是在地铁上一口气读完林先生这本书的,感觉非常好,所以必须来评论一下。林贤治的文字是极其具有识别度的,这本书也是如此。本书从对五四运动精神的回溯作为起点,又考察了胡风冤案,对20世纪中国文坛/政坛两大事件进行了偏僻入里的分析。本集中的《五四之魂》(长达118页)和《“胡风集团案》(长达68页)是全书最有价值的两篇文章,读来令人震撼!而其对丁玲、巴金的评论又卓然独立,尤见风骨。事实上,漓江出版社的四卷本《林贤治作品系列》每一本都值得购买、阅读、收藏!


关于五四方面的书我都很喜欢,因为当下的中国继续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而改革的精神源于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思想启蒙才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另外一套书籍也很经典,罗曼罗兰,也许不比莎士比亚,但仍是我心中的偶像。强烈推荐。


五四精神永放光芒


很好看 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感谢林贤治,完成了一代人的精神抒写!


俾斯麦就曾经有过一段十分精到的分析和预测。他说:“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了回去就算了。”


林贤治说,历史始终使他心存敬畏


林贤治的名作,值得一看


波澜壮阔的历史,总让人激动不已。


与上面描述的基本一样 很好看


帮爱看书的爸爸买的书,他说书很好


很厚重的书,能令人有举重若轻之感。


早就想买今天一直等到今天


学校规定的假期阅读书


一本穿透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佳作。


我开始以为是散文,但内容有些不像,他写的只是一些五四时期的爱国的知识分子


以前看过一些林贤治的书


内容很好,才浏览了个目录,至少关注的这几个文化问题也是我很感兴趣的。


很干涩


包装一般,内容还好


林先生的文章比某些公知要强,比较有料。


可能我还年轻,对那些过往历史知道的太少。但书中提到的那些“有魂之士”,值得敬仰。


还不错。。勉勉强强看


纸张是比较轻的那种像是再生纸?(不清楚),颜色不是纯白色,因此比较护眼,看着还挺舒服;排版,有很丰富的插图,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简介,不熟悉五四文学的人也能读;内容上,五四之魂是第一篇,也是最主要的文章,对历史和思想流向的梳理比较清晰,有作者的见地。学识较浅,能有些收获,个人以为值得一读:)


呃……理论性有些强,看起来有点枯燥。作者引导我们去发现风潮背后的故事,有耐心的话还是可以读读,里面对资料的把握还是很真实的。不过书的印刷一般。


好书,拓宽视野,值得一读


重评历史,是还原真相也是重估现在更是瞩目于未来,这本正是对散文的重评。读来收益颇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