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成都风尘记/门里老成都书系

席永君,文强 著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  

作者:

席永君,文强 著  

页数:

29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成都风尘记》收集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成都个人生活记忆和故事,特别是1949后这个“老成都”所忽略的时间段;不同人物对过去几十年成都生活的描述,特别是大量的“老照片”,极大的丰富了“老成都”的生活内_涵;翻阅和收藏此书将增进您对成都人文风情的了解,1949后的成都生活记忆,不同角度,另类描述,凸现出成都和成都人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历史内涵和人文脉络。

书籍目录

序锦城逸事成都的庙会皇城坝逸闻龙王庙街忆旧鹃声雨梦:那牛,那塔,那桥……老茶馆青羊宫花会这里曾是“车码头”唱本与围鼓街道集镇朝门琐记:交通巷24号南巷子·三洞桥·永陵磨子桥旧事石灰街,好大一棵树水碾河的距离南门大街烟云天仙桥及其老街消逝的北巷子绿云密布商业街三桂前街49号我在九龙巷的日子里走进记忆的簸箕街热闹青龙场话说三瓦窑不赶场的万年场驷马桥北门的猫儿洞往上走一站路苏坡桥的记忆街坊来自乡坝坝宽巷子的末世图景市井五味牛肉包子夹狗屁喝茶是喝酒的前奏和尾声吹哥和“潜规则”跟着班长喝茶加班茶成都三泡麻婆豆腐好吃二题香盘子里的石光华我们的饮食还能多土收荒匠修伞老人小商贩和李眼镜沙河畔的修鞋匠后街的瓦屋和食色时代见证东郊的故事工人阶级等于零凭票购物的年代童年的城市社区两张戏票一钵肉物证留声机和收录机的年代父亲和酒自行车的回忆炉灶的变迁1976年躲地震回眸春熙夜市家住成都风物年节龙舟锦水说端阳属于我们时代的游戏过年捡哑炮铁环年代老院里的“扁卦”赛清明时节农家乐风景三题井、桑、蚕和蜀锦市景跳蹬河的风人文记忆梁家巷的影像看电影街巷深处的葫芦丝谢晋和川剧《江湖祭》龙池书肆的记忆玉泉街的那个女人古籍书店的前世今生名女人和车生活在一环路外忠烈祠东街纪事怀念逝母跳桥后记

章节摘录

  龙王庙街忆旧  吴友高/口述张世光/记录整理  龙王庙街是东大街附近的一条老街,老成都人把“王”字读作“汪”音。它呈东西向,东与耿家巷、下莲池街丁字形相交,斜对着红石柱街,西接红星路四段(原南打金街),斜对着督院街。  龙王庙街由并行的两条街组成,靠北的一条叫做龙王庙正街,靠南的一条叫做龙王庙南街;两条街中间是一条小河——金河,金河流入南门大河。金河河水清凉,水里有很多鱼虾;春天燕子翻飞,夏天呢,我们就在河头蹅水、洗澡,拿撮箕撮鱼虾。  龙王庙正街紧接红石柱街,这里有一家公馆和一间茶铺。以前龙王庙正街还要长,后来扩建就把这两条街截断了;金河与南打金街交叉处原来有一座桥,桥边是有名的八号花生米铺子;西端靠近南打金街一带有菜摊、肉铺、酱油铺和杂货铺,一个公共厕所,还有两三个公馆;右边临河则是些住家户,一棵大梧桐树下面有一个卖烤红苕的;左边是薛家祠,薛家过了就是我们家77号即江公馆;然后是刘家。  小木桥桥边有洋槐树和核桃树,过桥就是龙王庙南街。江公馆左侧是刘家跟茶铺,茶铺隔壁是鲍家与何家的烟馆子,再隔壁就是龙王庙小学,至今这所小学仍在原址。小学的左边是一个公馆和漆家的小酒铺,右边是一座拱背石桥,过桥就是铜井巷。  漆家的酒铺过后又有一些住户,然后是旧政府的龙王庙派出所。正街的中段只有左边有住户,右边则临河;东段左边是邱家祠即邱公馆,右边是钟家公馆(我的二孃就住在这里)和一家卖油条麻花馓子的铺子,接下来一直到耿家巷两边都是住家户。  77号是前“国军”团长江登承的公馆,前后可分为三个部分。临街是一个黑漆大龙门,门口有两棵大榛子树,进门就是前院。前院中间是一条通道(我们叫它“路引子”),两边各有一个小公馆;右边的住户姓恽。前院与中院之间有四扇黑漆大门相隔。中院中间也有一条路引子通往后院,我们一家就住在中院左边那个小公馆;小公馆有两个天井,进门的天井比较大,其中有一个花台、一棵桂花树和一根电线杆杆;屋后还有一个小天井,紧接灶房放有潲水缸。进门正对着是堂屋(老成都人将其读作“桃乌”),是那种空间很高的老式瓦房。堂屋正面靠墙是神龛子,上面供着祖宗牌位。  神龛面前是一张高高的大供桌,上面摆着一个大香炉钵钵,钵中满满的香灰里总是插着一组燃着的香,钵的两边是烛台,总点着燃着明火的蜡烛。我们小时候就喜欢跟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些拿香香棍儿(香燃尽后留下的细竹棍)要;供桌正前面有一个厚厚的蒲团,供大家拜祖先磕头时用,供桌两边摆有茶几和椅子。  堂屋的左右都是正房,左上房是我二爸一家住,右上房则是爷爷奶奶住。爷爷奶奶房间头有一张雕花的大木床,床前两边各有一个鞋柜子,还有长长的脚踏板;房内还有大立柜、连二柜、装铺笼罩盖的大木箱以及茶几和木椅;我爸爸早逝,所以我和我妈妈、姐姐就住在堂屋后面的一间屋子里。  天井右边有棵石榴树和一棵大核桃树,浓密的枝叶使整个院子都十分阴凉。前院和中院的路引子两边都有一人多高的砖墙,墙的上部有两三排梅花洞子,那是靠砌砖的排列形成的十字形孔洞。过往的人通过这些孔洞可以看见各个小公馆的院子和房子。走完中院的路引子,有一个很大的过厅,两边都有住户;再往里有几扇黑漆大门,门内就是以前江团长的住处了;在这几扇大门的里面有花园,种有梨树和其他一些树木;左右有四间很大的上房,中间是堂屋,左右还有厢房,右边是厨房以及下人(佣人)住的几间房屋,还有一株生长茂密的七里香。  与龙王庙正街平行且隔河相望的南街全部临河,右边有两个大公馆,其中一个很大,几乎占了半条街;这条街比正街短一些,靠近东头的拱背桥与铜井巷相交;穿过铜井巷就是王家坝,王家坝后面是城墙,城墙外是南河。尹昌恒、邓锡侯的公馆都在王家坝。  龙王庙街是我市一条古老且具代表性的街道,可惜的是那些公馆在“旧城改造”中基本上都消失了;现存的“邱家祠”尚在,已成了大杂院,和与之相连的旧平房一样,建筑物已经破败;60年代中期,金河在“深挖洞”中被填埋变成了人防工程,后来在防空洞上面又搭建了一些房子,金河就此消失了;据说这里剩下的一小段旧房会被保留下来,希望能留下来并将其培修保存旧貌,给后人留一点老成都的实物纪念。  鹃声雨梦:那牛,那塔,那桥…一玉琢  夕阳烟树,牧笛横吹,这样的景致成都已是很少见到了。我这里说的是头石牛。  在望江楼下石牛堰的河心,六十年前尚能见到这头石牛的身影(不是现今的复制品),它由整块青石雕成,仅露出水面部分,大小与一辆面包车相当。夏天游泳的小青年,多以能闯过激流、攀骑在它的背上洋洋得意;但最让人怦然心动的,却是一首因它而起的歌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这首歌与张献忠的传说有关。据说他兵败逃离成都时,曾在石牛与石鼓之间的某处河床,窖藏了大批金银。面对巨大的诱惑,后来的寻宝者自是不少,笔者小时候就见过不少的人,在石牛下游的河心围堰抽水,浅掘深挖。折腾一番后,自是扫兴而归!对此却有人大泼冷水:石鼓尚未找到,就想挖宝——没门!  石鼓虽说下落不明,但与张献忠有关的回澜塔却就在附近,塔系四川布政司余一龙于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张献忠建政大西时,曾登临览胜——他的目光掠过烟树晴霞,远处的金顶宫阙就该是他的承天殿了。此时江风浣襟,心中难免一番得意,正欲搂过新册立的陈皇后(四川井研县人)与他分享眼前美景,猛见弯腰驼背的九眼桥恰如一张劲弓,而影摇江心的高塔,又酷似一支待发的利箭,更惕然心惊的是这箭不偏不倚正对准他的龙案……  张献忠惊呆了。不停地咕噜着:“桥似弓,塔似箭,弯弓正射承天殿!”返驾第一件事,自然就是降旨毁塔!这一毁不打紧,却毁出更玄乎的事情:从塔基下挖出了一方残碑,其上古篆赫然:“修塔余一龙,毁塔张献忠,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这事弄得举城哗然,均对“吹箫不用竹”百思不解!直到大西王朝垮台,清朝肃亲王豪格挥师围歼张献忠于四川西充县,将其一箭穿心后,方知“不用竹”盖指“箫”字去掉“竹”头,乃肃亲王之“肃”字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书,是1949年后的成都。这一时期,成都像中国所有的大城市一样,正面临由传统的商业城市向现代化大都市转型的特殊阶段,城市的扩张跃跃欲试且无可阻挡地来临,而旧的城市格局、风貌和情怀成为了怀旧派文人的挽歌。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食物,反复喂养着自己柔弱的心灵。  ——肖平  人事倥偬,事无所成,风尘碌碌,洗刷和淹没似乎又是历史的本质,对成都似乎也是如此;《成都风尘记》试图从平民角度,以众多不同人物的平常叙述,拾摭起戏都生活的民间记忆;这种更加“个性化”的生活故事,应该是对历史和“老成都”的一种新注释。  ——西蜀一鸟  每次回成都,经过南门大桥,我都要抽空来到桥边,扶摸着乳白色的桥栏向下久久凝望;翻砂工艺的桥栏还像从前那样细润可手,当你抹开浮尘,在成都难得的阳光下面,仍能看到水泥被风雨冲刷后,含在里面几点针尖般的金沙在闪烁。  ——万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成都风尘记/门里老成都书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