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纽约,纽约以西

翟永明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5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

翟永明  

页数:

191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女诗人翟永明在中国诗坛一直是一个神话和传奇。她的诗歌,她的容貌,他的情感,她的游历,都是这个神话和传奇的组成部分。《纽约,纽约以西》首次上喜爱翟永明诗歌的读者可以在文字之外一睹传说和想像中的女诗人的面孔和身影。尤其让人新奇乃至兴奋不已的是,这张面孔和身影是叠印在同样具有神话和传奇色彩的纽约,以及纽约以西的北美荒原之上的。
我们策划并出版这本书的心愿是:不想让这些珍贵的影像长锁于女诗人的抽屉而成为隐秘。它们应该像她的诗歌一样被公开,被看见,被珍藏。

作者简介

翟永明,四川成都人,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曾就职于某物理研究所。
198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人》
1989年出版诗集《在一切玫瑰之上》
1994年出版《翟永明诗集》
1996年出版诗集《黑夜中的素歌》
1997年出版诗集《称之为一切》
2000年出版诗集《终于使我周转不灵》
1997年出版散文集《纸上建筑》
1999年出版随笔集《坚韧的破碎之花》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辑 你走城市,我走荒原 出发,离开纽约 坏土还是好地? 总统VS酋长 野牛比尔与杰克逊镇的牛仔靴 蒙大拿的草 黄石公园 老忠实喷泉及其它 野牛又怎么样嘛野牛? 再也没有子灰熊! 鬼镇一日 开车记 纳瓦霍印第安人保留地 从圣地亚哥到提瓦那 大峡谷到底有好大? 霍皮之家 凤凰城的仙人掌地带 去新墨西哥州,去圣塔 令人心跳的陶斯 翻过落基山 我的印第安项链 与玩偶其舞第二辑 阿拉斯加,阿拉斯加 前往安格雷齐 美洲最高峰 冰川美丽 寻找育空河 北纬71度 爱斯基摩人 北极之门 请注意本地邮戳!第三辑 纽约往事 小矮人的故事 苏荷的日子 92年夏天 科罗娜19号 后记 附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十二年前,在纽约皇后区科罗娜街19号门前,我们打点行装,意欲周游美国。朋友们为我们捏把汗。一行三人,一男两女,两人不通英语,另一人会一点英语,却不会开车。周游美国这种事朋友们都没干过,也不想干。因为他们定居美国,没工夫干这种赔钱不长肉的事。忘了他们阻止过我们没有,反正这个瞎子背瘸子的自驾车旅游团出发了,并且在一个月后完整地回到了纽约。几个月后我们——我和小翟——启程回国,行李中包括一大堆照片和反转片。在幻灯机上给乡亲们看过之后,束之高阁十二年,直到四川文艺出版社计划出这本书,才又翻了出来。  记得几年前,国内有个电视台去了阿拉斯加,回来就说成是首次赴该地的中国人。这使我很为自己不平了一阵子,原来早在一九九一年我们就去了阿拉斯加,而且开车穿越了北极圈,差一点到了杰克·伦敦笔下的育空河(详情见本书)。大概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举动都只当成个人行为,从未想到也可以代表中国人行事。只记得在北冰洋岸边,我们的朋友蹦蹦突然生出爱国之心,举起手中的雨伞,说:这代表中国国旗。结果拍下照片来.也只见她举了把美国雨伞。顺便说一下,蹦蹦后来定居美国了。  当年的动机其实很单纯。首先,我们还算年轻,又看过很多西部片,向往自然景观,不喜欢人文景观,“荒野”是我们的梦想。其次,因为终于决定了回国,自己就定位成旅游者,怎么玩都不过分。停止了谋生和学语言等日常工作,大把时间也有了。而且我们有辆车,一九八三年的二手尼桑·马克西姆(大致相当于中国版的公爵王)。有自动排挡、电动天窗,还有些小玩艺。比方要是忘了关车门,就有个小姐的声音说:…The door is open……”,令人不胜其烦。车虽然旧点,却毫无故障地行驶了两万多公里,顶住了酷暑苦寒。回纽约后,有熟人愿出两千美元买下(我们当初花了两千四百美元)。但我这环游美国的人,这时却阴沟翻船,在纽约一条小公路上出了车祸,车几乎成了废铁,但它最后一次保护了我,让我毫发无损地回到了中国。这是后话了。  除了汽车,还得有地图。我们经指点去了“AAA”,即美国汽车协会。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驾车人都是该会会员。在当场交了一点会费后,我们也立刻成为会员,享有如下服务:提供详尽的公路地图、食宿指南;如果车在美国任何一个角落抛锚,打一个免费电话可获得救助,当然也是免费的,等等。协会工作人员还帮我们策划了一条路线,把所有的著名或不知名的国家公司都包括进去了。那张地图是我们此行的依据,现在也就成了这本书最重要的线索。说来也是该有下文,我这个最丢三拉四的人居然把它保存至今。最后一点也很重要,我有一部二手尼康FM-2相机,没有它,也没有这本书。我曾失手把它摔在犹他州的岩石上,没出任何毛病。我这可不是帮日本人打广告。还有件小事值得一提。在美国,你可以在一个特定的连锁店里买胶卷(反转片),每个胶卷附一个印好店名的信封。在美国任何地方,你把拍完的胶卷装在信封里,填上自己的地址,扔进你能找到的任何一个邮筒里。这样,当我们回到纽约,几个邮件在等着我们。里面是冲好的反转片,分别装在片框中,以一卷为单位,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个个绿色的硬塑料盒子里。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是无可挑剔。没有这项服务,也不会有这本书。因为以我的懒惰,我永远也没有耐心把整版的胶卷裁开,装入片框。这些胶卷也就会和后来我在英国拍的反转片一样堆在那里.连自己也懒得去看。  总的说来,美国西部就是个大公园,谁愿意都可以去逛一圈,没有人会因此觉得自命不凡。至于阿拉斯加,大多数美国人恐怕都认为是蛮荒之地,他们更喜欢迈阿密或夏威夷。回国后谈起阿拉斯加,很多人说:知道知道,就是那个赌城嘛……我们也就不再提起了。话说回来,美国的公路那么好,开个几万公里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壮举。我们拍的那些照片,专业人士肯定不以为然。问题是还没有专业人士去做同样的事……这就给了我可乘之机,把这些业余之作发表。  如今我们不再年轻,也不再向往自然景观了。小翟的文字以及我们拍摄的这些照片就算是对“西部往事”的纪念吧。    何多苓  2003年3月10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纽约,纽约以西 PDF格式下载



帮朋友买的,我也没看到书,既然朋友没说什么,书应该不错,给个好评


小资的优越感作者对印地安人的历史是相当物质的面对他人的痛苦你不可以这么猎奇


  翟永明的《纽约,纽约以西》:
  
  这是一部个人游记。1991年从纽约出发的三人自驾之旅,穿越美国的西部,乃至到了北冰洋。
  
  书中照片是彼时同行的画家何多苓拍的,文字是12年后女诗人添上的,前言是三人中的另一人写的。何当时与翟仍是恋人关系,加上画家的敏感,镜头里的翟自是别有风情,十分精彩。然而文字却是一般,女诗人并没有发挥她的特长,基本是普通人的普通游记。没有林达那样随时的时空穿越,没有欧阳应霁那样的小资情调,读者如我既不知米国的地理又不熟米国的历史,跟着诗人转了一圈也还是茫然。
  此书最可读的是第三辑关于纽约往事的记述,几篇文章有相互覆盖的地方,应该是从女诗人以前的散稿收录进来的。不论是文字还是感情都与第一、二辑气场不同,叙述格外有力。
  
  不得不说的是,在这辑里我看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艾未未和林林。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游荡在米国的艺术家,前者现在归国从事另一种更打动人心的艺术,后者早已作古。因为之前在朱叶青的《那年那天》里曾经对林琳(朱书中的名字)有极深刻的印象,翟的书给了我另外的信息。
  
  封底策划人语“我们策划并出版这本书的心愿是:不想让这些珍贵的影像长锁于女诗人的抽屉而成为隐秘。它们应该像她的诗歌一样被公开,被看见,被珍藏”,只说“影像”倒真是实在。
  


  从Bad Land那宛如外星龟裂大地的照片开始,我放慢了阅读速度。在书中,这片广袤的土地,不同于印象中的美国,不是某总统制下世界的最发达国家,而是满眼的广阔的草原、荒地甚至雪原,人烟稀少,天高地远。自由的心带着三个中国人到纽约,到纽约以西,以及阿拉斯加,想起的美国电影是《消遥骑士》以及西部片的地理意义。
  
  google earth上看的都是大城市的纷乱,没有“走去”的欲望,而“纽约以西”的路线图却令我垂涎不已。有一步跨进图中地方的妄想,有到犹他州公路上看看“我自己的爱达荷”的痴心,更有穿过阿拉斯加两根鲸鱼肋骨下的“北极之门”的冲动,但毕竟觉得遥不可及。而当看到熟悉的名字后面签名改成了“到了纽约心情不错”,我的参照坐标系突然改变了比例尺,原来没有哪里真正遥远。就像纽约的soho改头换面已经成了身边的楼宇,走出soho,仍有一个方向通往自由的风景。


  《纽约,纽约以西》以及其他
  2005-11-29 20:23:44 华秋@-3eoV /article/-3eoV-hKEvpx.html 复制 评论
  前些年,何小竹受四川一出版社的邀请,去当特邀编辑,与洁尘组成“纵目工作室”。小竹当时有不少想法,我记得其中一个是出版方便人们携带的系列口袋小说,预想中的篇目有顾前的《三十如狼》等不少优秀的小长篇,但事与愿违。出版社邀请何小竹去工作,简直有点某明奇妙:他们按照尊重人才的方式请他进去,却不采纳他的意见,一如既往把那些不可理喻老一套纹丝不动地往何小竹身上套。可能最后官员们又恍然以为自己是“人民”的衣食父母,不久,小竹就因为受不了“居然要打卡”而离开了。小竹在那里只和洁尘主持策划出版了一本书,就是这本翟永明的《纽约,纽约以西》。
  应该说这本书刚出版时我就知道了,但我一直没有拿到手。曾经在书店买过一本,在书店旁边的一个茶馆里被一个朋友拿走了。约一个星期前,韩东等人到成都来玩,临走时我帮他们拎行李去翟姐的汽车。在堆满夭折的“成都国际诗歌节”的纪念品(布灯罩)的后备箱里,我看到一本脏脏的《纽约,纽约以西》。我向翟姐要了这本书。
  
  
  
  
  
  
  
  -------------------------------------------------
  
  这本书令我激动了好几天。首先是封底那张照片,就是我记忆中最初看到翟姐样子的那张。十多年前看过的那张印刷很差,黑不黑白不白,但模糊画面中的女诗人,那种凌厉的美丽,依然战无不胜地传达了出来。她就是某位美术评论家说的那种“咄咄逼人的美人”。
  
  
  
  认识翟姐本人后,我不止一次夹杂不清地向她描述我记忆中她这张照片。-----她坐在沙石堆上,两腿分得很开,大摆裙尽量展开着。或者是,她坐在石堆上,两手撑在两膝上,用一种印地安人的坦然和强硬注视着对方。(对方是存在的,曾经是摄影师,现在是每一个看照片的人)。或者是,她是坐着的,而且不打算站起来,因此两条腿往前长伸着,因为长途跋涉而微微痉挛。或者------等等,我描述的时候依然处于想象之中。
  
  
  
  在《纽约,纽约以西》中,翟姐是这样描述的:“照片上我穿着白色背心,下着碎花拼缀阔摆裙,胸前挂着一个在印第安保留地买来的红色串珠缀就的小鼻壶,坐在红土上,背后是一个看起来像小型金字塔的红色土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起来特别像一个印第安人。”这样啊,----彩色的,清晰的照片,加上翟姐自己的说明,我根据模糊记忆来想象的乐趣没有了。
  
  
  
  翟姐是迷人的,何小竹在这本书的附言里说,她的诗歌,她的美貌,她的经历,构成了一个传奇。她的白夜酒吧因此成为本地诗人和艺术家夜生活的中心。白夜酒吧,照例是灯光含混,醉意盎然,在这种粘稠如蜜浆的灯光里,翟姐已经不再是年轻时咄咄逼人的美人,而是一个漂亮亲切的姐姐。这灯光就是岁月吗?我看见好酒吧,灯光、音乐、人影,迷乱而温和,二十岁的脸在八十岁的脸上融合,三十岁的身体拥抱着五十岁的身体。我们为了保存自我而固执地留恋美好记忆,时间比不过酒劲。
  
  
  
  可能会伤感,在成都,下了雨的夜里,抒情能力尚存的人会在比较清静的街头漫步。即使他已经醉了,他会说,兄弟陪我走几步吧。哈,我说的就是马松啊。这个给女人写“欠诗一首”的莽汉诗人。有一次我们在白夜,他嘱咐大家小口地喝红酒,仔细聆听他从包里取出来交给服务员播放的音乐。那是夹杂着印度土耳其风格的迷幻而快节奏的音乐----所谓印度和土耳其风格,并非是我的听觉反映的结果,而是嗅觉----我闻到香料和汗水味道。就是那种音乐。听起来就有一股浓烈的大麻香味。哈,大麻,我多么希望我能在大热天汗如雨下收割大麻。马松伤感的是:好好的酒局总会散场。我也是。
  
  
  
  文字能做的只能如此了,比起照片简直苍白无力,更不能描述自然美景。在《纽约,纽约以西》中,翟姐和何哥(何多苓)面对科洛娜大峡谷,翟姐费力地动用一些文字技术,比如“将整个曼哈顿都放在峡谷里也填不满”来描述它的大,----读到这里,我颇为冒昧地笑了,---我觉得翟姐真孩子气啊。大峡谷,那不是上天用来灭掉诗人的伶牙俐齿的东西么。何哥因为其美术专业,更为直接一些,拿起相机就拍。但相机,怎么能拍摄包容着它的东西呢?相机不可能将一切平面化。现在把所有有关大峡谷的图片和文字都送给我我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唯有自己去一趟,把这颗蓬蓬乱跳的心脏直接放在大峡谷的某块石头上晒着。
  
  
  
  我能感觉得到翟姐当时怦怦乱跳的心脏,我想她当时一定因震撼而咬紧牙关。
  
  
  
  他们不仅去了科洛娜大峡谷,还去了北极。这对神仙。翟姐在一手诗里写到:人们要写多少首诗?才能变成崂山道士/穿过墙/穿过空气/再穿过一杯竹叶青。前几天我在白夜酒吧又见到何哥,我对他说,看了《纽约,纽约以西》我总算有点了解你们这一代人了。有一句话我没好意思说,那就是,我对他们的心灵着迷了。我看见自由,理想主义,贵族气质等等。我看见高贵的人所遭遇的事情,毕竟与众不同。诗意奔放的心灵,去大峡谷去北极,当他们无言无语地坐下来观赏,想想他们当时的感觉吧?
  
  
  
  那一定是伟大的东西。
  
  
  
  十多年前的美国西部之旅以及北极之旅,留给他们的记忆,是不是形成翟姐的美丽和何哥的通达的一个原因呢?我想是,这样于我很有利,因为我就可以从他们外表的蛛丝马迹探索他们的内心想象他们的过去并恍然与他们一起驱车奔驶在美国西部了。我喜欢一个人就爱这样干,比如何小竹,我就经常从他严肃的双眼皮来联想他一本正经地坐在小县城文化馆拉二胡的样子,而我,是下面的一个听众,两只手很不安分地摸索着女朋友。吉木郎格,我从他腰肢的摇晃里想象他当年按照操哥的姿势走在甘洛街头,------我看见了,亲热地跑过去将一只手搭在他肩上。
  
  
  
  还有,我想,重要的记忆对于每个人犹如保命仙丹吧。如果我,没有二十三十幅栩栩如生的记忆,我还是华秋吗?自我因记忆得以形成,形成之后目的还在于保存记忆,维护记忆的倔强我们称之为人格。是的就是这样往复成圆的。如果我自己的保鲜能力足够,他们就不会轻易变形发灰。那就很快乐地发现朋友永远不会走样,朋友永远是朋友,爱过就永远有爱情。
  
  修改 | 删除 | 有奖投诉 | 快速回复 | 推送
  


  四川女人在异国
  ----看翟永明的《纽约,纽约以西》
  一个漂亮台湾女孩子沈意卿,11岁与 父母移民加拿大,在英国读了艺术学位,居然打算要到四川或重庆工作。这一切,都是因为在伦敦时,在各种派对场合四川诗人胡冬一次一次地聊天里,四川变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天堂,到处都是画家作家音乐家。
  叫了一个成都当地的朋友晁颖,与意卿在网上聊天。晁颖对当地的“国际艺术家村”毫无所知。我们随口提起的艺术家,翟永明,晁颖说她知道。意卿说,她也知道。
  《纽约,纽约以西》,就是一个朋友听见我提到这事时,特意翻出来给我看。
  女诗人在横穿美国的旅途中,看到黄石公园,想到四川的黄龙更美,四川的九寨沟景色更奇异,四川的唐克草地更野;看到印地安地区的绿松石,想到了西藏的绿松石;看到美洲第二高峰麦金利山,觉得不过尔尔,想到的是离成都开车三个小时的巴朗山,隘口处海拨就有五千多。
  极其鲜明的四川眼光,时时处处,文中毫不遮掩。就像在伦敦时,胡冬说一个聚会十 分无趣,理由之一是大家“还要说普通话”。一逮到机会就要讲四川话,甚至在伦敦与巴黎的几次诗会上,都尝试用四川话来朗诵自己作品。
  以前人们总说四川人 尤其是成都人盆地意识太重,眼光狭窄。现在我忽然意识到,这里面也许更暗含了一种自信,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摇曳多姿。
  我对诗人,尤其是多年前成名的现代女诗人,有种莫名其妙的误会,以为那时商业炒作手段尚不完善,女诗人要擦尽女子的虚荣心与负累,熠熠才华方得锃亮。所以,她们一个个都是极端的女权主义者,大碗喝酒,称兄道弟,不让须眉。
  所以,翟的这本书,收录大量的旅行照片,而且是私人旅行。很多地方,都是作者的身影,在内华达州的铁路上,苏族印第安人的帐篷前,在红石公园的巨崖下,处处有“到此一游”,留下作者的倩影。女诗人,也终究是个女人!虽然有点失望,以为女诗人一是应该免俗,最不爱照人像,爱这个世界远远超过爱自己;二是以为她应该深藏一点,永远装实力派的样子,真颜不肯轻易示人。
  幸好作者长相不俗,衣裙饰物也处处不落乏味,人像也配得上那些自然风光,有时颇有几分可看之处。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人像本来就是卖点,自不必提了。
  行文,感慨与爱好细节,唠唠不休的那些小女人的发现与得意。自然比诗集读起来轻松讨喜。连北岛都出散文集了,翟永明出散文集,就算加了不少照片,又有什么不可以?何况,幸好,反正散文又不是女诗人的本行。
  而且就算撒娇也讲格调层次。我说诗人们讲笑话很在行,胡冬得意地说“诗有别才”,说诗人改行做别的。聪明劲儿还在。这个还是有助于提高当前各种女性或私人行走类文章的水平。姜是老的辣。那怕是兑了水的姜汁呢。
  最后看到一些关于作者在纽约居住的文字。我想起那些在伦敦的时间。但凡是四川女子,是不是诗人,我们都带上餐具及调料,以四川菜招待诗人画家作家被黄油与面包麻木的胃,在朋友圈内小有名气。
  加上许多照片(当然,照片很好看),碎片式的文章,辑成一本书,仍避不过“碎片式”散文凑成一集的痕迹。封底的“策划人语”:“首次让喜爱翟永明诗歌的读者可以在文字之外一睹传说和想象中的女诗人的面也和身影。”
  当初爱顾影自怜,多少照片都像常人,是“佳人到此一游”,以为是不小心流露出的人间烟火气,却正成了策划者眼中怡红快绿的一个亮点——虽书中事发生在1992年,强调这是十二年的私人珍藏,如同葡萄酒标明保存年限,以示褪掉几分青涩浮躁。
  我觉得这本书应比诗集更好卖。比如我就没看过女诗人的诗集。
  http://spaces.msn.com/members/fromlondon/Blog/cns!1puHPVGI8ZLRD5oTrRth4vSA!586.entry


好看,不过当文章看有点糊涂。另外,成都文人太小圈子,互相吹捧之风太盛,对写作看不出有什么好处。


所以写文章要跳出自己一个人的感受.想想读者能不能懂:)
我回头再改一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