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史观天下-三国志解读

曾志华|主编: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云南教育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云南教育  

作者:

曾志华|主编: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页数:

344  

内容概要

本书是以西晋初年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为主要参考文献写成的。
陈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人,生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他曾经在蜀汉做过官,后来蜀汉政权灭亡,陈寿便来到司马氏建立的晋,先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等官。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六十余年的历史。书中对曹魏和孙吴的历史叙述较为详细,而对蜀汉的历史叙述则较为简略(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
《三国志》的体例非常特殊。在“二十四史”的前四史中,它的成书年代在《史记》和《汉书》之后,但远在《后汉书》之前。但是《三国志》并没有照搬《史记》和《汉书》的体例,而是把《三国志》分为《魏书》、《吴书》、《蜀书》,早期这三部书是单独流传的,因此在断代史申别具一格。
陈寿是私人著述,在创作《三国志》的时候可供参考的资源不多,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造成《三国志》史料不足,内容不够充实。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其字数超过原书数倍,便主要是为《三国志》补充材料的。现在要想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就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虽然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并不是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和展现历史人物,而是以曹魏为正统,因此书中对于吴、蜀两国的叙述有些主观的倾向。
由于陈寿具有出色的史家之才和突出的文笔,使《三国志》整体上叙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在当时就受到赞誉。后人对于陈寿的《三国志》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只有《三国志》才可以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将它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四史”。后来的“四大名著”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根据《三国志》写成的。

书籍目录


 1.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2.王芬谋废立是怎么回事?
 3.董卓何以被拜将封侯?
 4.迎帝北芒是怎么回事?
 5.恃强废立是怎么回事?
 6.董卓为什么要迁都长安?
 7.尚父专权是怎么回事?
 8.董卓是怎样被杀的?
 9.因财丧命说的是什么事?
 10.长安沦陷是怎么回事?
 11.李催、郭汜之乱是怎么回事?
 12.乱世之奸雄说的是谁?
 13.曹操为什么要称疾归乡里?
 14.陈留起兵说的是什么事?
 15.群雄伐卓是怎么回事?
 16.何谓“青州兵”?
 17.曹操为什么要东征陶谦?
 18.濮阳之险是怎么回事?
 19.兴屯田是怎么回事?
 20.曹操为什么不杀刘备?
 21.宛城之战是怎么回事?
 22.曹操为什么能“安众破绣”?
 23.孝亲忠君是怎么回事?
 24.惜才免罪说的是什么事?
 25.曹操为什么要东击刘备?
 ……


附录一 三国帝系表
附录二 三国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436.张昭是如何劝谏孙权莫“肆匹夫之情”的?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孙策卒,遗命孙权继承大业。孙权因悲痛过度而一时难以主事,张昭立即加以劝谏,称当今天下正处于一片扰攘之中,虎狼遍地,弱肉强食,如此情势,万不可因私情而贻误军国大事。并亲自搀扶孙权上马,列阵而出,百官将士立即心有所向。张昭又率群僚上表汉献帝,致书属城,使内外将官,各司其职。孙权复任张昭为长史,官职一如从前。孙权性喜打猎,尤好亲自射虎,猛虎有时竟直扑其马鞍。张昭正色进言,称人君之威望,贵在能驾御天下英雄,尽得群贤为己所用。怎能时时驰逐于郊野,在猎取猛兽上逞强使能?况且万一遭遇不测,定要为天下人所取笑。孙权立即向张昭认错,称自己年少无知,有愧于臣下万民之望。但仍然放弃不了猎虎的爱好。于是让人制造射虎之车,车前留置方孔,不加车顶,以一人驾车,孙权则于车中射猎猛兽。有时群兽狂奔,侵犯虎车,孙权则以手击兽,乐不可支。张昭反复进谏,孙权只是笑而不答,不置可否。437.张昭为什么要罢饮?吴黄武元年(222),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吴王。一次,在钓台之侧,吴国群臣饮酒大醉,孙权兴犹未尽,于是命人以水喷洒于群臣之身,要求群臣必得畅怀酣饮,除非醉到落入水中,否则不能停饮。张昭闻言,满脸严肃,一言不发,走出人群,坐于车中。孙权让人呼张昭还位就座,并向张昭解释:今日不过大家共同取乐,实不必如此认真至于动怒,致使上下落得不欢。张昭冷冷地回答:“过去商纣曾建糟丘酒池,为长夜之饮。当时纣王也只是为了取乐,而并不认为是什么恶事。”孙权自知理亏,默然无语,于是停止了宴会。张昭罢饮,显示了他的尽忠为国与刚直不阿。438.以土封门说的是什么事?吴嘉禾元年(232)冬,魏辽东太守公孙渊派遣使者至东吴,称藩归降。次年正月,孙权准备派张弥、许晏等率万人至辽东加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进谏说,公孙渊归降,并非出于本意。现贸然遣使,万一去而不返,恐为天下人耻笑。孙权越是与之辩解,张昭越是坚持己意。孙权终于忍无可忍,持刀而起,大怒道:“吴国士人,入于宫内则拜我,出于宫外则拜你,我对你难道还不够敬重吗?你为何屡屡当众与我争持不下,令我无法下台!”张昭凝视着孙权,说:“我虽知进言不一定都为陛下接受,但每每都要竭尽愚忠,正是因为皇太后驾崩之时,曾呼我于床前,遗言要我忠心辅助陛下啊。”说毕,老泪纵横。孙权掷刀于地,与张昭相拥对泣。但到底还是派出了张弥、许晏等人。张昭因孙权不用己言,忿忿不已,于是称病不朝。孙权也对张昭之举颇为不满,一怒之下,命人以土封住张昭宅第大门。张昭即命家人于门内加封泥土。后东吴使臣果然一去无返。孙权颇有愧意,数次派人到张昭门前认错,张昭始终不予理睬。孙权于是亲自到张昭门前赔礼,张昭借口病重,仍不起身。孙权无奈,命人放火烧门,想以此恐吓张昭,令其出门,张昭则更加深闭门户。孙权只得让人将火扑灭,良久立于门外。张昭得知,方命诸子搀扶着出门与孙权相见。孙权用车载张昭入宫,深深责备自己不听张昭之言。张昭见孙权悔过之心如此之诚,方才参加朝会。439.张昭不能为相是什么原因?张昭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创立东吴大业,功勋卓著,也深为二人所敬重,但却终生未任丞相之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室旗号挥师南下,直逼江东之时,以张昭为首之群臣都以为兵势众寡悬殊,抗击北军无异以卵击石,故建议孙权降敌以自全。孙权未予采纳,后在周瑜、鲁肃鼓励之下,联手刘备,于赤壁大败曹操。而孙权因此对张昭颇有不满。称帝时,群臣虽欲举张昭为相,孙权却以为张昭难以担此重任。又据虞溥《江表传》载,孙权称帝之初,大会百官,论功行赏,以周瑜功高第一。张昭正欲发言,孙权予以打断,称当初如依其所说,则现在只能乞食于人了。张昭惭愧异常,汗流不止。二是因为张昭禀性过于刚直,常与孙权面折廷争。因此,孙权对他颇有顾忌。黄武四年(225),丞相孙邵卒后,群臣再次推举张昭为相。孙权晓谕群臣:自己并非因吝惜相位不予子布,只因丞相一职,事务繁重,而子布脾性太过刚直,稍有不顺,即生怨怒。所以若让子布担当此职,只恐弊多益少。于是任用顾雍为相。


编辑推荐

《三国志解读》是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史观天下-三国志解读 PDF格式下载



抱着收藏一整套的想法,大概翻了翻,内容挺丰富,对于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有一定帮助。还是那几个意见:更有条理,讲解人物、事件最好按照时间顺序;能配些图片;字体大一点。这样就不用看枯燥的二十四史了。有关三国历史的书比较多,个人推荐四本:三国志(陈寿著,一般都带裴松之的注,俗称-寿史裴注)、中国历史-三国史(人民出版社,马植杰 先生著)、本书、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足以做个三国专家了。《三国演义》收藏连环画的,培养孩子兴趣,《三国演义》和历史出入较大,不宜太沉迷。


思为先再为事进为人,支持


内容挺好,就是不够具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