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兰修女传

华姿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

华姿  

页数:

288  

Tag标签:

无  

前言

导 言我只是穷人的手臂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一个大礼堂里,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正在进行。在人们热切的期待中,一位矮小瘦弱的老修女,激动而安详地走上了这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领奖台。礼堂外,是北欧万里无云的冬日晴空,以及白雪皑皑的美丽大地。礼堂内,豪华的大厅里,坐着挪威国王、挪威皇太子夫妇,他们看上去雍容华贵,气度非凡。还有各国外交使节,以及盛装的挪威各界名流。但这位颁奖典礼的主角,本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却仍旧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丽。——在服侍穷人中的穷人时,和在晋见教宗和各国正教领袖时,她的穿着,永远是同样的简朴。掌声经久不息。身材高大的和平奖委员会委员长萨涅斯先生,满面笑容地走过来,弯下腰,恭敬地,将奖牌、奖杯及奖金,一一颁给了她。她是那样的瘦小,以致她走上讲台开始受奖演说时,人们努力抬头,也只能看到她那张苍老的皱纹纵横的脸。但她庄严的讲话,是那样质朴,却又那样美妙,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这句“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领奖”的话,很快就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被迅速地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据说,她的得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一位评委都对她心悦诚服。而且,她是继史怀泽博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最令人欣慰的一个得奖者。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1985年4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在青少年中举行了一场规模很大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题目只有一个:当前世界上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青少年们选出了9位他们“最崇拜的人物”——其中6位是娱乐界赫赫有名的顶级明星,一位是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另一位是罗马教宗约翰•保罗二世,还有一位就是她。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惟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还是1994年才安装的。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3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当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3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有人称她为修女,有人尊敬地叫她姆姆,或嬷嬷。但我想,我们还是叫她姆姆的好。她在1997年去世时已经87岁了,是不是比我们家里的祖母或外婆还要老一点呢?有人说,她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就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地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而我们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被人所爱的,这就像草要绿花要开一样。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困者和苦难者的怜悯。这真是一件非常非常宝贵的礼物,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够认识她——因为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一个那么好的好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因此我想,她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知道的。

内容概要

谨以此书纪念 德兰修女诞辰100周年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我渴——是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心灵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和关怀。爱是达到神之处最短的道路。

作者简介

华姿,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居武汉。主要著作有:诗集《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一只手的低语》、《感激青春》,随笔集《自洁的洗濯》、《赐我甘露》、《奉你的名》、《学会爱》,散文集《两代人的热爱》、《花满朝圣路》、《一个人的田野》,传记《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感恩读本《做父母不容易》等。 供职于湖北广电总台,兼任湖北作家协会“我们爱”读书会会长,美国基督教文艺杂志《蔚蓝色》编委。曾入选“当代散文十家”,曾被《青春》杂志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并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长江文艺散文奖、武汉市文艺基金奖、屈原文艺奖等。

书籍目录

Chapter 1 第一章 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你有治好贫穷的药吗? 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同情心具有永恒的价值 这本书给她一生带来非同一般的影响  在她丰美的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她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Chapter 2 第二章 我就叫德兰吧 小德兰:“我的天职就是爱” 加尔各答,穷人的地狱 她的不安与日俱增 渴望走出高墙 爱无界限Chapter 3 第三章 我很渴,我很渴 我必须住在穷人中间 我的责任是服务于全世界的穷人 不,他们只是太穷了 两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走出修道院的大门Chapter 4 第四章 在圣家医院“速成” 伟大的穷人 回到加尔各答Chapter 5 第五章 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梅树下的露天学校 我要给大家发奖 误解发生了 他们惟一的错误是贫穷Chapter 6 第六章 我决不后退 最早的追随者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Chapter 7 第七章 贫民窟的天使 仁爱传教修女会成立了 Chapter 8 第八章 尼尔玛·利德:纯洁的心 从一个开始  微笑的天使 活生生的女神 为最微小的那一个而做 我只是他手上的一支铅笔Chapter 9 第九章 即使是弃婴也能感受到爱  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主  爱是没有界限的 请看,生命就在这里Chapter 10 第十章 治疗可怕的人类的痼疾 善谛纳家,亦即“和平之城” ……Chapter 11 第十一章 Chapter 12 第十二章Chapter 13 第十三章 Chapter 14 第十四章Chapter 15 第十五章 Chapter 16 第十六章后记使爱不可段臾或缺(再版后记)注释

章节摘录

插图:这条简朴的道路,为德兰姆姆所开辟,任何人都可以效仿和追随。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地顺服于这一道路的本质,生命必然因此更为喜悦,更为和平,并且充满光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马其顿的京都斯科普里城,是德兰姆姆出生和长大的城市,她在那里度过了快乐而又动荡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那里看一看,看那里是一个怎样美丽而又多灾多难的地方。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候,也就是德兰姆姆出生前不久,斯科普里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当时它是属于马其顿王国的一个小镇,但土耳其入侵之后就一直在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斯科普里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部,距离希腊边境只有120公里。以欧洲的标准看,那只是一个简朴的小城。但在许多年里,塞尔特人、罗马人和匈牙利人等都曾为争夺此地而发动战争,直到1910年前后,也就是德兰姆姆出生的时候,这里才稍为平静了一些。但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欧洲火药库”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又被意大利和德国占领。二战结束后,斯科普里归属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直至20世纪末,马其顿脱离南联盟而独立后,斯科普里才成为马其顿的首都。但是直到今天,那个美丽的地方,仍然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1910年,持续多年的战争终于有了一个停顿,和平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黄昏的时候,一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建筑营造商满心欢喜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叫尼古拉-包雅舒。停战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营造厂的生意却因此兴旺起来。妻子微笑着站在门口迎接他。她叫庄达,是个温柔而端庄的女性,同时又有着深深的慈爱与信仰。

后记

起初,也就是2003年夏天的时候,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约我写一本德兰修女的传记。他的要求是要写得简明流畅,好读易懂。因为他所限定的读者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少年朋友。所以,我是以一个长者跟小朋友讲故事的语气来开始这本书的写作的。后因某种原因,没能在他那里出版。两年多后,在这本书终于能够出版的时候,我删除了书中的“小朋友们”之类的语词,但语气和节奏并没有改变。没想到,这样一本书——一本讲述一位宗教伟人的书,一本本来要写给小朋友读的书,却在短时间内,便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而这众多的读者,并不限于社会的某个阶层和某个群体,他们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乃至宗教信仰也不同。其中,既有大学教授、中学特级教师,也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既有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有佛教徒,以及党龄长达30多年的老党员。当然,更多的是对德兰姆姆心怀景仰的年轻人。法学家邓正来先生的女儿嘟儿,13岁时读到这本书,写出了长达8000多字的读后感。而在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80多岁的退休教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的作者华姿,是一位饱含母性与爱的作家,尤其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她创作的散文随笔集曾被权威机构和专家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本书尤其具有浅显易读的特色。阅读她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及其背景,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爱的真谛。      ——网友杰出的帝王固然是英雄,但像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这样的人,作为英雄的资格绝不亚于前者。因为作为现代人看来,进步的历史观比起陈腐的历史观,只不过是不再把成为“英雄”看成某些人的先天特权,而是时势与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英雄与非英雄,有时只是一步之遥。      ——初级评论员  这本书值得赞赏的努力,是图文并茂的精彩融合——在平实客观的叙述中,还有对修女的日常生活、印度的实际场景等的真实图片,使读者在享受文字信史快感的同时,领略通过图片进入当时情境的最真实的感受。      ——评论员


编辑推荐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诺贝尔基金从百余年来329位诺贝尔奖得主中评出“最受尊崇的”的三位获奖者:德兰修女,马丁·路德·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名人推荐

专访华姿:《德兰修女传》背后的故事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这本由中国本土作家写作的第一本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的传记文学作品,刚刚出版就受到有关专家和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专家认为这是一本杰出的书。这本书在网上书店销售的格外好。有消息称,北京有许多学生还在圣诞和新年来临之际选择这本印刷精美的书籍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问世不久为何就受到如此的欢迎?《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它和其他同类传记文学作品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这本书背后有一些什么样的写作故事?记者日前在武汉就这些问题独家采访了这本书的作者华姿女士。以下是这个采访的对话实录。 记者:据记者在北京有关方面了解的情况,北京有许多学生在圣诞和新年来临之际选择这本印刷精美的书籍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在北京,你的这本《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目前销售势头十分好,一些业内人士都很看好这本书,甚至有人预测这本书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上榜新书,这无疑这也是一本长销书。你个人对这本书的发行和销售持何种态度?你认为这本书受到关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华姿:这个我还不是特别清楚。但责任编辑告诉我,目前在北京的销售情况的确很好,因为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很多读者买这本书作为圣诞节的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据编辑讲,有的读者一买就是十几本,有的甚至更多,都是送人的。据他们说,这本书目前在网上书店销售的情形更好。发行和销售都是编辑们在做,我只是把书稿给他们就完事了,他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想应该会不错,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发行是很乐观的。这本书之所以受到一定的关注,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都需要爱,也需要被人爱。记者:我所知道的德兰修女是一个完全舍己的人,她把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穷人,是真正的“穷人的圣母”。请你为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德兰修女,以及她在海外的影响,好吗?据我所知,在她生前,她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罗马教皇? 华姿:是的。德兰修女是阿尔巴尼亚人,1910年她出生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城,但她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并且成为了印度公民,所以我们一般都说她是印度修女。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她是继史怀泽博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她活着时是世界上获奖最多的人,但她从未在自己身上花过哪怕一分钱的奖金。她认为她只是穷人的手臂,她是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去领奖的。她除了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外,还被誉为“慈悲天使”、“贫民窟的守护者”、“行动的爱者”、“贫民窟的圣人”、“带光行走的人”等等。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在她1997年去世时拥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当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可以说,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我想,她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知道的。记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很感动,并且非常强烈地感到一种爱的召唤的迫切和被提升的喜悦。整本书既顾全整体,也关照细节;既富启示性,又有可读性——很多小故事都充满温暖的心灵感动,并对我们的人生极富启示意义:人是可以比天使更完美的,如果我们愿意的话;生命也是可以以另外一种样子存在的,就像德兰修女那样。华姿:你说得太好了。人虽然是介于动物和天使之间的一种生命,但人是可以比天使更完美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选择像天使一样去生活。这本书从德兰修女的出生、成长写起,一直写到她18岁出家、38岁走出修道院、尔后创建仁爱修女会,以及离开这个世界回归天国为止。就像这本书的编辑总结的那样,这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德兰修女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而在我看来,她使我们得以认识真正的福音,真正的爱,以及真正的伟大和高贵。她用带光行走的一生,把整个世界都放进爱里,那么,我真的希望,我能借着这本书,把她放进我们的爱里。记者:我很好奇的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德兰修女是一位离你十分遥远的已故的外国人,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写这本传记的呢?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太可能,因为她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虽然我们很敬仰她。华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偶然,其实还是有其内在的原因。2003年5月的一天,作家徐鲁给我打来一个电话,说他们出版社准备做一套20世纪的名人传记丛书,其中有一本德兰修女的。他说我来写最合适了。我当即就答应了。因为德兰修女是20世纪我最尊重最仰慕的人。如果我能通过我的劳动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杰出的爱者,这个奇妙的好人,那么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幸福。虽然我知道我并没有资格领受这个庄重的任务,但我愿意借着我微不足道的努力使更多的人认识她,了解她。而且我深信,这是一种召唤,一种爱的召唤。德兰修女用了整整一生来跟随这种爱的召唤,那么我,则要尝试用我的母语——用中文,而不是某门外语的编译和翻译,把她带到我国读者的面前,作为我对这种爱的召唤的回应。所以我虽然因自馁而忐忑,却还是接受了徐鲁的这番美意。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心态。可以说,我几乎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始这本书的写作的。记者:为什么会惴惴不安?华姿:我怕我写不好啊。我怕我对她的认识不到位,我怕我不能准确地把握她,我更怕因为我的肤浅、狭隘,我灵性生命的幼稚,以及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所固有的局限,而曲解了她,或误读了她。记者:那么现在你是不是松了一口气?华姿,哦,准确地说,是松了三口气。书写成后,在出版之前,旅美女作家宁子在看了我发给她的电子文本后,给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当即决定在她主持的一家综合性文艺刊物上开辟专栏连载。另外,美国的汽车科学家张海燕博士在看了此书后,也评价说,这是一本杰出的书。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和文学的素养,更有多年的信仰经验,而且他们在国外应该读过不少关于德兰修女的文章吧,所以,他们的评价让我松了一口气。第二次是前不久。在我这本传记上市前的三个月,另外有两本德兰修女的传记(引进版)上市了,虽然我的书稿在一年多以前就给了编辑,但还是比人家晚出来。看到这种情势,编辑很担心。但他们在研究了那两本书后,反而更有信心了。因为他们觉得我的这一本显然比那两本写得好。一看他们有信心,我又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都是业内的行家。第三次是看到样书后,我是真正的松了口气。的确是做得太好了,我是指书的形态,非常大气。我们单位的美编说,这是一本达到了国际水准的书。当然他指的是书的整体设计。记者:我想写作这本传记一定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你从哪里获得你所需要的资料?还有你如何准确地把握她?她是一个修女,不是一个普通人。你如何传达她的信仰?而不至于让人有“隔”的感觉? 华姿:其实资料很有限。我外文不好,没法直接阅读外文资料,而现有的中文资料又很少,而且我还不一定都找得到。我的朋友冯海博士送给我一个德兰修女的VCD,这个VCD虽然只记录了她的下半生,但给了我很多启发。诗人李建春在他所在的天主教会里为我找到了一本德兰修女的小册子和一本连环画。虽然只是两本薄薄的小书,但帮我找到了整体感觉。另外有个朋友送给我一本台湾出版的研究德兰修女的书。我自己又买到了两本关于德兰修女的编译版本,以及一本她个人的言论集。而作家余杰专门从美国带回一本德兰修女的画册,其中的图片为这本书增色不少。我非常感谢这些朋友。因为他们的无私、慷慨,这本传记才得以顺利完成。这些资料虽然很有限,但我很清楚,我只要能搜集到她一生中的大事记录就行了。其他的,我还必须依靠合理的想象,以及我对她的理解、认识和积极的参与来使之完整。我不能只是铺陈那些材料。如果就是把既有的资料铺排一遍,如果整个写作没有贯穿我对她的领会和认同,我对她的热爱与景仰,以及我的热情和灵性思考、体验,那么,这个写作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没有快乐的。诗人李建春在读完这本书后写道:“正是出于让我们了解这位传主的心愿,华姿尽其所能地搜集了德兰修女的生平资料,然后以罕见的激情写成了这部德兰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灵性价值固然为德兰修女的事迹言行所固有,但是如果没有华姿深刻的参与领会,决不能自动地流溢出来。”“这本书始于敬爱、了解和传播芳表的动机,而成于对爱的热切认同和赞美,而华姿的圣经和教会史知识以及长期的祈祷经验又不使这种赞美流于空洞和肤浅。”就是这样,必须要融入进去,带着自己全部的激情和信仰体验。所以,在读完手上的全部资料后,有整整三个月,我把这本传记的写作撇在了一边。我做了一些别的事,当然,我没有停止思考和学习,主要是指灵性方面的。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找到那种感觉,觉得我大概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她了,我才正式开始写作。记者:你所说的准确的把握是指什么? 华姿:就是她的思想核心。我必须要找到她的思想核心,才能开始写作。我自己认为德兰修女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四个字:爱无界限。德兰修女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表明她的观点,她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她对穷人的爱,是没有界限的——不只是超越了种族、国家,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宗教。她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修女,但她耗尽一生为之付出的人,绝大多数,却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或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仅如此,她爱穷人,但她也尊重富人。因为对她而言,他们也是上帝的儿女。她认为富人之所以为富必有原因,只有在他们挥霍的时候,才让人愤怒。而且她也看见,许多富人曾经慷慨地频繁地帮助穷人,在她的修会里,就有许多来自富有家庭的修女或修士。而且在德兰修女看来,贫穷还包括心灵的困顿,比如孤独、寂寞,比如被人弃绝等等。她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那些孤独的被遗弃的人,也是她服侍的对象。因为她上天堂的目的,是为了众人上天堂。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仍然为宗教和种族问题所困扰甚至流血的世界,也是一个为各种不平等以及人内心的栅栏所隔膜的世界,而德兰姆姆的爱,冲破了所有的界限和阻隔,使人类向相互谅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与彼此关爱的天国,前进了许多。所以,如果你仅仅把她定位为“穷人的圣母”或“贫民窟的天使”,那就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虽然那是她最伟大最核心的部分。就像她自己所说:“如果你只是爱你的弟兄和姐妹——只是爱那些与你同信仰,或同阶级的人,就算不得什么。”记者:那么,你认为德兰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是什么?就是在物质上帮助穷人吗?华姿:我个人觉得,倒不在于她在物质上如何帮助了穷人——世界上有许多政府、慈善机构每天都在致力于解决穷人的生存问题,甚至不在于她为了为穷人服务而把自己也变成了穷人。而在于,她始终坚信,穷人也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她说: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在切求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这就是我最尊敬德兰修女的地方,我觉得,这也是她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和教育,是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记者:你觉得这本传记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华姿:我个人觉得,我们当下的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需要这样博大这样虔诚的善与爱了。无论是通过媒体,还是借助我们的个人生活,我相信我们都看过了太多的集体和个人的恶行。而且现在有些年轻人对人性有一个错误理解,就是把欲望等同于人性,把放纵欲望等同于解放人性,也因此,我们看到了太多以人性的名义所表现的邪恶,以及因此对邪恶的容忍。自私、冷漠、空虚、虚假、贪婪,以及膨胀的物欲,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疾病,我们急需一种来自上天的医治。而德兰修女的善行和芳表,以及她这种完全倒空自我、彻底舍己、全然付出的人生,可以说,就是一种医治我们心灵痼疾的良药。有很多义工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在仁爱传教修女会设置的各种服务中心里,很多义工带着心灵的贫穷和疾患而来,但当他离去的时候,却成了一个健康完整且身心明媚的人。德兰修女曾说,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依然故我的。是的,他们全都被改变——他们只是服侍病人,搬运尸体,但最后却全都被改变了。如果以前是空虚的、疏离的、冷漠的,那么,现在则变得充实、信任、喜悦;如果以前是恐惧的、愤恨的、自怜的,那么,现在则变得宽恕、慈爱、感激;如果以前是不安的、怀疑的、贪婪的,那么,现在则变得果断、知足、接纳,并富有创造力。总之,如果以前是自我毁灭,那么现在——当他们从仁爱传教修女会走出去的时候,则开始自我完成。而这种改变,全都来源于爱——当他们以为自己只是在为他人奉献的时候,其实他们也在为自己奉献。因为并不只是付出的一方在爱,实际上,接受的一方也在爱。一个不懂得爱不珍惜爱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以斗争为荣的民族更是可怕的。无论是对这个社会,还是对于具体的个人,我们都迫切需要这种爱的医治和改造。只有善与爱才能解除人类自身的不幸,也只有善与爱才能真正使人杰出,就像汉娜?阿伦特在亲历了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审判后说:“恶是平庸的”。我们也许还可以说的更功利一点。如果德兰修女的善行能够在我们这个社会广为传播的话,那么,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本性淳厚的人被深深地感动——我们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从而影响和带动我们国家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影响和带动更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这样,那些生活穷困的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得到有效的帮助了。德兰修女说过一句美妙的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在她看来,小事固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每个个人来说,她也能够切实地改变我们生命的质量和颜色,使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记者:据我了解,这本《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本土作家写的第一本德兰修女的中文传记。之前我看到的是翻译版本。那么你觉得你这本传记与翻译版本有什么不同?华姿:其实,在我2003年的夏天开始这本书的写作时,我并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德兰修女的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版本。在我拥有的那些资料里,比较完整的,只有一篇《行动的爱者》,以及珠海出版社出的一本《仁爱一生》,但那只是一个编译版本,以新闻报道的汇集为主。就那些文字来看,我觉得有两个遗憾:一是缺乏对德兰修女信仰的准确体认,因而比较隔,缺乏足够的激情。二是把握很准确,但文学性稍微欠缺了一点。而我觉得我这两方面都兼顾到了。至于你所说的翻译版本,我想就是在我这本之前出版的那两本,但我都没看过,无法回答你。记者:对于这本书的写作,你觉得还有什么遗憾吗?华姿:当然有。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去加尔各答采访。在收集资料的那段时间里,我做梦都梦见自己去加尔各答了。如果真的能够踏上加尔各答的土地,能够面对面地采访那些可爱的修女和穷人的话,我想我一定会写得更好一点。 (记者张毛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兰修女传 PDF格式下载



感人至深,非常惊醒人,被德兰修女伟大的爱所深深折服
爱 直到成伤!


德兰修女,又叫特蕾莎修女,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一个真正的圣女。她有爱,有爱心,有同情心,有怜悯心。她的一生都有爱,于她而言,生命,就是在爱中行走的过程。


书很大一本,也比较厚,纸质很好,精装版名不虚传
一直很崇敬德兰修女,买了这本书,也是一偿夙愿。


德兰修女传精装版,值得一看


非常感动!德兰修女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她死后这么多年,仍然可以这么深地感染别人,只能说她的人格魅力真的很伟大!
周末我也开始去教堂做做弥撒,开始静下心来祈祷,开始与心灵深处的自己对话。让自己的生活更纯粹一些吧!


很喜欢,值得一看。现在我们需要向德兰修女那样仁爱,善良。


这本书在书店已经看过了,但是还是想买回来,因为我很喜欢这本书,终于找到我真正的偶像了——德兰修女,终于找到我要奋斗的目标了,我向往的工作地点——加尔各达“仁爱之家”


现在的书 看进去的很少 他对所有人的爱几乎是百分百但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爱跟起德兰比较 还是差得太远了


很早以前,师姐就推荐我看这本书了。
作为一本人物传记,着实不错。
有时候,当我们的心累了,不妨坐下来,看一看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
世界需要努力,也需要爱。


一向爱看言情的女儿,终于也对这样的传记感兴趣了


值得品味的好书,多处细节感人至深,平凡中彰显大爱。极力推荐的一本好书。


精装版的,很有质感。发货很快,两天就收到了。


一本能带给人思考的书


以前的一本送人了,值得收藏的好书,所以再买一本。话不多说,强烈推荐每一个人都该看看。


书很好,慢慢去读,心灵得到升华。


愛,不僅是兩個人的。愛,不只是說說而已。愛,不會是一句空空的承諾。
你用你的行動,你的言語向世人詮釋了什麽是愛。你用你的無私高歌著愛的樂章。
你用生命譜寫出愛的真諦。世界也因你而更美麗。
耶穌愛你!!!


很好的一本书,感动之余让人深思反省。推荐本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作者也不错吧!


书籍包装不错,内容也很励志,要多看看这方面的书。


书很好,发货速度很快,满意


送给一个姊妹的,感觉不错


“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多好的诗句!


看推荐来的,还没来得及看


看了一下,觉得还不错


送货速度较快,服务也好


以苦为乐,人生乃有意义,乃能快乐。


值得一读的好书,质量也不错。


感动由心而升


当你们举行和平游行再找我吧!


要准备很多的纸巾

泪流满面

几次想压抑泪水,压抑的我嗓子眼疼~

太感人了,太伟大了。与宗教无关,值得推荐给大家; 看完这本书又购买其他几本~


送朋友
感人至深


朋友说是挺好的一本书


性价比还算可以。


好!!!!!!!!!!!!!!!!!!!!!!!!!!!!!!!!!!!!!!!!!!!!


已经读了一半了,
通过对书中介绍德兰修女的修行及所作所为甚为敬佩,
并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洗礼。


因为学的是新闻学,更偏向于相对客观的人物事迹叙述,所以对书中一些煽情性描写不是很中意。当然,自然有别的人喜欢。
人物事迹从小到大再到死,写的还是挺完整的,看完这书再去看那几个国家合拍的电影,便能明白里面的情节联系了。
至于思想,全凭自己感悟。说它深刻,其实只是点到为止,没怎么多角度探析(毕竟是人物传记,不是论文之类!)。但如果说它不深刻,世上难道还有什么比爱来的更深刻的么?所以啦,看读者自己感悟了!
总而言之,还是可以去看看的


还本书还可以大人小孩都可以看!!!


一个老师推荐的,还不错。挺值得看的。。。


书面破了!!!!


不好,都是歌功颂德的废话。


少了一頁 憤怒


从总体来讲,讲诉的优点广义,觉得要结合许多事件,对于了解生平事件可以有所知晓。总体来说还可以!


关于爱的人和事


原来普通人也可以做那么多


帮朋友购买,省事。


  作为一本传记,本书犯了一个大忌:主观性太强,作者完全是从仰视的角度来写,书中动辄就是对特蕾莎修女的赞美之词。当然,近乎圣人的特蕾莎修女配得上任何赞美之词,只是作为传记作者,你只需要尽量客观的叙述事实即可,尽量避免主观性太强的个人评判,把评判交给读者去做,在这一点上,作者显然没有做好。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关于“大爱”的书,倒不是不相信这个人有多好,毕竟特蕾莎修女还是听说过的(德兰就是特蕾莎),只是觉得自己相比较而言自己太过于渺小。
   这本书里面也引用了依稀小故事将德兰修女神化了,虽然我是怀着敬意的,但是我也不喜欢将一个人神化。这个或许是最近看保罗科埃略的书,因为看不懂,里面的人动不动就会有神迹的烦躁感留下的。
   先说一些事情吧,最近关于德兰修女的有几个谣言(或许是真的)。1、说她跟别人通信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天主的怀疑。这一点,我反而觉得这个人真实了,那么完全虔诚的信仰上主,为了别人牺牲那么多而丝毫没有怀疑的人,感觉像是假的。耶稣不是也曾在死前怀疑过吗,为什么要对姆姆那么高的要求呢,不觉得这样反而真实吗?
  2、说姆姆的修会对活人没有用,根本不区分可以救治的还是不能救治的,往往让别人死于很多的痛苦之中。医疗设备落后。这一点我想如果写这篇论文的真的有好好研究姆姆的话,应该会了解到(这本书中有解释的),姆姆不想买设备就是为了不想去分可以救治的还是不可救治的,怕有设备的修会会将不能救治的人拒之门外。她是想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爱,无论是否可以救治。另外姆姆在生病的时候却使用很好的设备。这个恐怕要感谢那些想挽留姆姆的人吧,我想,她用的医疗费用也是别人捐助给她治病的。而且她也没有完全接受不是吗?
  3、说姆姆将穷人神化。其实她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就是这种信仰支持她坚持到现在的。这本书的第十五章,姆姆跟哈普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了解到一些。我们就是写这个论文的哈普的一方的人员,我们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救一个个具体的人,明明刻意去做一些事来救抽象的一类人。其实两种事情都是重要的,都需要有人来做。因为如果你是那个具体的人,你会希望以前一种方式得到救助,因为后一种等待太漫长。
  4、她义正言辞的反对离婚,堕胎,却对戴安娜的离婚表示支持。我想写这篇论文的人是不是弄错了。姆姆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对于堕胎的、吸毒的她都会抱着同情的心、爱人的心去对待的。何必揪着对方是戴安娜不放呢?
  5、说她的修会没有将钱用到合适的地方,只是用来扩张修会。即使是对别人要求必须用到穷人的钱也是。看到这一条的时候,以及上述的时候,我真的再无力解决。即使控诉是真的,但是扩张修会也是一种救助呀。
  
  不想多说什么(好像说得挺多的),引用姆姆的一段话吧,觉得用在这里很合适。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
  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
  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
  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这本书看了之后收获挺多的。她说,我们爱人要从对家人做起。人往往习惯会对远方的人善良,却忘了身边的人。我们爱人要从身边的做起。
  
   这本书里面也说到,姆姆可以去做一些改革,她不去做,她说那是政治家经济家的事情。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做的事情,不是非要像她一般完全的奉献自己才算是爱。爱是顶着一颗爱世界的心,做着为社会的事。另外,为别人做的小事会像投入湖中的涟漪一样蔓延感染他人的。
   我们可能不能像姆姆一样伟大,做出那么多的牺牲,但是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可以做到的。很多基督徒到修会也表示,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可是自己其实真的没有看清,也不敢去看清,总习惯挑一些比较好做的事情来做,而姆姆却不会。
  
   当然,里面说的神迹,我们一笑了之好了,只是那些人想更加美化或者让自己的作品跟受观众欢迎的手段。如果要拿这种事情诽谤的话,那实在是很可笑的。书里面也写了很多的巧合,因为姆姆的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巧合。
  


  
  这是德兰修女的传记,但更像一本故事集,刻画了一位几近圣人的修女。从这本书来看,要做一个伟大的圣人很容易——坚持一种信仰并为之奉献一生。可做起来太难,或许因为一生太长、或许因为能做得太少、或许因为诱惑太多……绝大多数人是坚持不了的,所以圣人就那么几位,德兰姆姆就是其中之一。
  
  德兰姆姆认为一切必须分享,因为一切都来自上帝。没有人分享的爱是没有意义的。同样,未曾与人分享的物质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但事实上合乎自然,我们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而真正的分享基于平等的氛围和感同身受的状态—— 如果我不是一个穷人,我怎么能够感受穷人的痛苦、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呢?这是德兰姆姆的观点,也是她所实践的。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穷人和弱者真正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尊重、希望、包容和帮助,而这些似乎更接近于体验、这些难以具体化标准化的东西往往是我们难以做到的。德兰姆姆不但做了,而且是坚持做了一辈子。不要问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穷人需要救助,当人变成数字,那就注定了冰冷和无情,不如从细微处体验、从具体点感受,能帮助一个是一个、能改变一个是一个。换了这个角度,就多了坚持的力量,因为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每一双眼镜里都能看出上帝的模样。
  
  从德兰姆姆的故事容易联想到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似乎这正是德兰姆姆在慈善事业中所奉行的精神。当然,作为一个网民、一个个体,我们分享更多的来自于一种认知盈余,这样的汇集造就了别样的创造力,足以改变世界。但从一定角度来看,互联网依然是一种工具,方便人与人的更好的联系和互动,便于形成平等关系、便于达成协作获取共识。开放和分享与其说是互联网精神,不如说是人本身需要加强的精神——开放的接受各种意见建议并加以完善、分享能够分享的各种内容、在开发中获得更大的视野,在分享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提升。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是网络中的节点, 那么我们何不做更具体、更体贴、更能加强体验效果的事儿呢?
  
  德兰姆姆是一位践行者、体验者、分享者。在慈善的领域,她坚持信仰、传播爱与善、帮助每一个具体的人,分享能够分享的一切……于是她闪耀了,她的闪耀是为了照亮别人。除了感动之外,或许思考还能引申到很多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改变世界,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那么,完善自己、去分享、去试着多影响几个具体的人,然后再层层扩散……如果这样做的人多了,世界就真的会改变。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变革更多源于技术,那么之后基于体验的改变更多应该来自于爱、来自于对个体的情感挖掘、来自于尊重和体验吧!
  
  不是吗?互联网时代,似乎就是这么到来的。那么再进一步的可能会在哪儿呢?看看德兰姆姆的故事吧,其中对爱的深刻理解和信任以及细致入微体验似乎已经预言了正在到来的下一场变化。爱和尊重、宽容和感同身受是最该占领世界的力量吧!
  


   用感动,用震撼都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合上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德兰修女,被誉为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我从来都不知道信仰的力量如此强大。如果不是有足够强烈的信仰,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德兰修女可以微笑的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修女说,因为她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耶稣,服侍他们就等同于服侍耶稣。
  
   她说:“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亲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迷失在数目里,而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对我而言都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
  
   个人才是最重要的。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种遇到知己的感觉。在与人相处上,我从来都比较在意对方是否专注。两个人一起,无论是倾听还是倾诉,向来都是希望对方能够专心。我的爱之语一直都是精心时刻!
  
   有个故事:
  
   有一天,有个老人在海边散步,看到有个小孩子在一只一只地拣被潮水冲上岸来的海星,送回大海。
  
   老人觉得这个小孩做的事是徒劳的,没有意义,就忍不住说:“有这么多的海星,你拣得完吗?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小孩听了这句话,把手里的一只海星高高举起说:“看,对这一只有意义。”于是把这只海星送回大海。又拣起一只,说:“对这只也有意义”“还有这只”“这只也是”……
  
   很多人对德兰姆姆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计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得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对这一只有意义――对这一个人有意义,当人们只站在事物的表面观察和批评时,他们便看不到那件事物为已经受惠的人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
  
   她说“爱不是赞助。因此别只是给钱,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她还说“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
  
   其实,现在做慈善的人,有爱心的人很多。可是极大部分都是关心远在他方的别人,而忽略了身边的亲人邻居也需要关心。很多人会捐款给山区的孩子,留守儿童,却对身边的亲朋,邻居很冷漠。可是如果连身边的人都无法去爱,又如何能真心去爱其他人呢。
  
   她认为,基督,就是我们送给他人的微笑,也是他人带给我们的微笑。因此,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必须微笑着去做。
  
   她说:“我们是否以同情怜爱的眼光看着穷苦的人?他们不只渴求温饱,他们也渴求一份做人的尊严。他们渴望别人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希望别人以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他们渴求我们的爱。”
  
   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对待乞丐的态度。有嫌弃,有仇视,有愤慨,有同情,可就是少了尊重。看到很多乞丐有手有脚不去做正业,而是在乞讨。我承认我曾鄙视过他们。其实,他们选择什么职业,都是他们的自由。可是要让我和气的,尊重的把钱施舍给他们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我知道我修养还不够。
  
   她说:“每个人都是尊贵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在她奇特的一生里,她从不评断别人。在她看来,评断别人就不是爱的表现。因为耶稣曾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上帝也要怎样审断你们;你们用什么量器来量,上帝也要用同样的量器量给你们。你们为什么只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从小我爸就告诉我这么一句话,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没人说。他告诉我们不要介意别人背后的中伤,有时候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中伤别人。然而,我真的想不到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可以这么包容这么大度的活着。德兰修女从不评断别人,哪怕被人恶意中伤,被人气急了,也不去否定别人,不去评断别人。这样的气度,是多么让人敬仰。
  
   她说,我从不试图改变任何人的信仰。她在自己的信仰基础上帮助别人,但也绝对尊重别人的信仰。
  
   她说“只有一位上主,他是独一无二的,是万物之主,因此,每个人在主面前都是平等的。我总是说,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回教徒成为更好的回教徒,帮助一个基督教徒成为很好的基督教徒。”
  
   关于信仰。从小就对于信仰天主教的人印象不太好。身边很多天主教徒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擅自将孩子洗礼,决定他们的信仰。长大后,才知晓对于天主教徒而言,洗礼是他们对孩子的最好祝福。但是像德兰修女这样尊重别人的信仰的,在自己信仰基础上,不求回报的帮助其他信仰的人,太少了!
  


   爱也是一种信仰
  
  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麻风病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
  
  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也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这些人都是团伙作案,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集少成多,他们都是很富有的人呢。亲眼见过一个老人乞讨,说自己几天没吃饭云云的话,姑娘就把自己买的面包给了那个老人,结果老人说我只要钱,姑娘很气愤说不要拉倒,就把面包也拿走了。其实还能说什么呢~
  
  公交车上一个女孩提着电脑背着很重的书包,有个男生主动把座位让给了那个女生,以为他会下车,然后他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学校。和阿飘异口同声的说原来咱学校还有人品这么好的人~
  
  
  很多人说现代的我们都是没有信仰的人,不否认。有时候觉得有信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准则约束着自己,所谓的道德标准。
  
  书中常出现的一句话:爱到成伤。


  如果我们没有脚,就不能行走;
   如果我们没有眼睛,就看不见;
   同样,如果没有信仰,
   我们就无法相信超出我们理解范围内的神秘事物。
   信仰是上帝的礼物,它借着祈祷茁壮,
   如同希望与爱一样。
   没有祈祷,就不会有坚强的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能实施爱。
   这是内在生命的三个主要美德。
   昨天上午看完了那本《德兰修女传》,边看边热泪盈眶,里边描述的贫困悲惨场景固然使人难过,但是特蕾莎姆姆的那种爱更让我震撼感动。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我像一只狗一样在水沟里活了一辈子,你却让我死的像个天使。”这是姆姆安抚的一个将死之人说的。她懂得穷人也需要尊严和爱,也真的以她那颗博爱之心去爱这个世界上需要爱的人。以前只是知道姆姆是一个伟大的人,究竟怎么伟大也没有关注过,看完这本书我才深刻的了解到,不禁深深地为上帝的力量所折服,为特蕾莎的行为思想所折服。这个世界上基督徒那么多,可是能有如此心境,能做到如此这般的却只有特蕾莎一个。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上帝,她心中敬仰尊敬的神。这是她的信仰。当身边的基督徒告诉我他们为谁谁祈祷,然后奇迹出现,他们的不治之症慢慢竟然痊愈了的时候,我感谢惊讶于上帝的力量,但心里也觉得祂并没有那么神圣,祂也只是想要人们臣服于祂,然后给他们想要的罢了。不过特蕾莎姆姆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思想,上帝爱世人,她把每个人都当做上帝基督来爱,来服侍他们。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但的确应该归功于上帝,不过上帝肯定和姆姆一样是不喜欢邀功的,因为有爱,这一切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根本没有动机目的而言,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也是因为爱。希望上帝能原谅我以前对祂的狭隘的认识。
   未完待续……


  经一个文学专业的大四女生推荐的,也没多想就在亚马逊下了单。以前听说过特蕾莎修女,但是具体故事却一无所知,翻阅了这本书,就当是给自己补了一棵。
  德兰修女的故事让我感到羞愧,如果有人能过这样的奉献自己一辈子,全身心的把自己献给了基督,将自己交给信仰,那么我们呢?这是充满了艰辛的一生,但是无疑,也是幸福的一生。身边的每个人都淹没在日常的琐碎烦劳与甜蜜之中,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变老。平淡也不可谓不幸福,但是,两相比较之下,这种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更让人深刻。
  我没法成为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她有她的信仰,我也有我的生活,但是我打心底里认同她,敬仰她。
  书写的很一般,我没法认同这种教唆式的文字了,就好像小时候吃多了某一种东西,长大后闻着味都嫌恶心。也或许是工科生死板的思维方式在作怪,但是,总之我不建议阅读这本书。


  德兰修女传
  在我目前看的所有书中我最强烈推荐此书。我不做大概介绍。只是分享和记录我的感受
  我的收获(给我的震撼),不过说清一点,德兰姆姆是天主教,从书中我也了解到,无论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只要心里所信的是神,是基督,就没有宗教分别。
  
  真幸运能读到这样的一本优秀的书,或者说能有幸知道她的事迹,看此书之前我向上帝求,在书中你要教会我什么?你要对我说什么话?你要启示我什么?你要告诉我什么,你可以透过任何的方式与我们说话,使我不要错过这些
  
  德兰姆姆的爱,没有批判,没有犹豫,没有规则,没有建立在所谓原则制度之上,。她还说。当今的教会就是迷失在制度中,从而失去了爱。她爱那些排斥她的,拒绝他的帮助之人,她说只是为了爱上帝而去爱这些人,那便会坚持,与甘心乐意,(她不是出于意念去爱,不是出于别人的需要去爱,而是为了爱上帝去爱,不禁问,哪个信仰能这样去影响人的心?哪个所拜的神会教人去舍已的爱人,爱神?)
  读到这的时候已经被震撼的流泪,祈求着上帝,不要让这个震撼遗忘在生活中,也帮助我能因着爱你去爱身边人,
  我原本只体会到在爱情上受伤了,再去爱下一个人那是需要勇气的,然后,有一天我在街上给街头艺人施舍时,
  心中忽然明白,去爱身边的人同样需要勇气,当准备去表达你的爱(关怀)时,尤其是众目癸癸之下,你会有很多顾虑,别人看到我施舍,我会不好意思,若身边某位朋友情绪低落,不敢过问太多,因为顾虑对方是否接纳我们的关怀。因着顾虑,我们放弃了,放弃了去爱,久而久之,我们便没有爱了。
  
  德兰姆姆服侍穷人中的穷人,那些身体溃烂生蛆,她喜乐的帮忙清洗,那些即将死去的人,她给予他们微笑与温暖,以便在离世的前一刻有安宁,能感受这一辈子都没感受到的爱与尊重。她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穷人,要的不仅是钱和饱,而是被尊重,把他们当个人,我们在施舍时不要给他们感觉我们是在施舍。我们要给对方感觉,我们是在爱他,把他当做正人
  去帮助他/她
  由此联想到在深圳随处可见乞讨者,我一直以为我们给钱,就是爱,为了上帝去施舍就是爱
  而我们施舍钱的方式却的冷漠的,是鄙夷的,我有微笑吗?没有,我有尊重他们吗?,没有,我有的是害怕,我害怕我态度好点,他们会进一步的“欺负”我,向我索取更多,他们想再要一些,导致我施舍金钱时候的心是想他们快点离开我。多么的羞愧,多么的冷漠,原来我的心,没有爱。我的心一直都没有从上帝而来的爱。我感谢神,给我这个反思,我祈求神给的这个反思和启示,不要忘在生活中,而是记住这个反思,去努力行出主的爱。哪怕是真心乐意的去奉献自己的关怀,一个小小的问候,一个尊重。
  像德兰一样,像耶稣一样,被怀疑,被不公平,被攻击,都要去爱,心中没别的,就只有爱,为了爱神而去爱,像孩子一样纯真的仰望上帝
  愿我带着这份感动与自审能勇敢的去爱,去尊重他们,去理解他们,因为,在上帝的面前,我们是一样的,是个人,是个极度需要被爱的人。他劝勉我们彼此相爱,是为了我们,
  
  我们为什么看不起那些比我所谓的低贱?我们为什么要看高自己?
  常常听到朋友在我面前说
  我不信神,我就是神,我的命运掌握在我的手中
  我想问,你知道神的概念吗?我想你应该是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
  如果你知道,那我问你,你的命名掌握在你的手中,那你能控制你自己的不生病吗?如果这点小事你能,那么你的命运大事也能去控制。说这话的朋友,我不觉得你是自大的,
  
  而是可怜,上帝爱的就是我们这样可怜的人,而我们却不知道。然而我们的不知道,不认识神,在神的眼中就是罪
  
  
  我去安慰人的时候,我在劝导身边人的时候,我是多么喜乐,又是多么的难过,身边的人都没有尝到主的恩典,我不愿我一个人独吞这份恩典,在安慰别人的时候,同时在看清自己,也在安慰自己,不要觉得自己都需要爱,为什么还要去爱,你给的越多你得到的越多,正是因为我们都需要爱,所以我们更加要去爱,彼此相爱,为了别人的需要,为了自己的需要,为了上帝
  
  这是奇妙之处,不要吝啬我们的爱心,和关怀,哪怕别人拒绝你,误会你,依然勇敢的去爱,去关怀。不要怕被伤害,上帝会给我们安慰和医治。书中提到,一些帮助者,他们以为他们
  一生都不会也不敢去触摸那些烂的生蛆的人,、甚至给这些人喂口饭都不愿意,也不敢,
  后他们愿意尝试,奇妙的是,即使他们在尝试时有些不愿意,甚至心理的极其难受,给他们清理伤口,给他们喂饭之后,他们的内心好像有重新的感觉,他们带着尝试不是非常
  情愿的心去尝试,得到的便是对自己的领悟,踏出一步,第二步就简单多,
  不要觉得那是伟人做的事,我们自己就可以成为我们眼中的“伟人“我们就可以去行出我们眼中的”大爱“
  
  面对那些对德兰姆姆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批判说“这么做什么都改变不了,浪费时间,精力,何不用这个精力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解决平穷的根源”我曾就是这样批判那些做大事的“善心人“。
  而德兰姆姆都是一笑置之,然后平静解释道:“我们做得微不足道,也改变不了现状,对于整体没有意义和效果,但是,对那么几个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却有很大的意义,至于根源别处,上帝自然会安排别的使者和那些哲学家等,我的呼召,我的义务就是去爱这些生命,无论是残缺的,是垂死的,在上帝的面前生命是尊贵的,上帝都是爱的。上帝的手在哪里?在我们这里,我们就是上帝的手,为着上帝而做”
  联想到我们。想着去哪献爱心,想着去某某地(远处)做支教,去关爱,而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爱了吗?我们给予关怀了吗?我尊重父母了吗?我关怀每天或者偶尔与我见面谈心的人了吗?我关怀那些心灵受伤的身边人吗?对乞讨者很多时候都是冷漠相对,身边的人都忽略,怎么能去爱远处的人?最小的一个生命都不爱,怎么能去爱其他的生命。(仅针对我个人而言,对自己的反思和劝勉)祈求神,给我更多爱,和力量,去爱,爱关怀,去看到他们内心的需要,爱家里,爱身边人就是起点,我不要远大抱负,就从身边人做起吧,
  我不要去爱远方的人,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不要去做“善事”给人看。
  


  我会陷入无爱的恐慌。
  很久了,没有人会坐下来听你说些无用的心事,我也不会。在有些人眼里,是因为你不重要;在另一些人眼里,是因为事不重要。
  也是这么寒冷的冬天,阳光被一櫈櫈窗棱切成小块,我跟姥姥在床边晒太阳聊天。一个刚刚放寒假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跟一个六十出头的老太太,你一句我一句,有一句没一句。她看着她手里的针线活,我也看着她手里的针线活。
  也是这么寒冷的冬天,宿舍里暖暖的,放了寒假的楼道里空空的,没什么人。倩倩躺在窗边的桌子上,我赖在床上,静静的听大乔小乔,一起感叹小乔这姑娘真悲惨,被毁了啊。
  也是这么寒冷的冬天,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斑驳的光影在床上从西向东移,我想跟着追影灯一样从东向西挪。哥哥无奈的陪着我,我就那么不懂事的任性的占着他的时间空间,怡然自得。
  不被爱是一种饥饿。什么是爱呢?帮你擦洗身体,看着你的眼睛,握着你的手,听着你说话。这么简单的单纯的爱,我正在一点一点失去,姥姥已经走了5年,倩倩已为人妻,哥哥也身在非洲大陆。
  不知道mother Teresa有没有像我、像我们一样处心积虑的计划过自己的人生,事业;有没有想过,她三十大几的时候成立自己的修会是不是为时过晚;有没有计划过,她,她的修会能够改变那么多人的生活。
  一直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等级的地方就有欲望。没有信仰的我,不能理解,那些有信仰的人难道不是每一个都想被封圣么。
  脆弱的时候就去看看伟大的女人的故事。然后相信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的。
  尊重是永远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饥饿并不单指少食,
  而是指对爱的渴求;
  赤身并不单指缺衣,
  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
  除了贫穷和饥饿,
  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孤独也是一种饥饿,
  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德兰修女


   这本书是一本充满了爱的书,因为德兰修女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人。她的故事,是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知道的。从这么一个人身上,你能懂得什么是仁爱,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神圣。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回归本真的过程,无论你想得到什么,都可以从“爱”中找到答案。
  
   对于这样的一本书,我无力评论些什么,只能摘录:有人说,德兰修女本身就是一件礼物,一件上帝赏给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礼物,她就像一位先知被派到这个世界上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她更用具体的行动,提醒我们,上帝如何殷切地盼望着我们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爱。而我们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也被人所爱的,这就像草要绿,花要开一样。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
   •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来自上帝的恩赐,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那么,当有人在饥饿和贫困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富人便没有权利独自支配自己多余的财富。
  


  这几天,一位长辈住院了,去探望。他的老伴儿在医院陪护,我与她在楼下聊天。聊天中她谈到与她老伴儿多年来的很多生活细节,言语间充满了怨恨与无奈。其实我对于他们二老的生活有很多了解,但是因为涉及到家庭生活,我也没有更多的发言权。不过老人和我念叨了很多,让我帮她简单的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的原因和我个人认为的解决方案,她也认识到很多问题改变不了别人但是可以改变自己;而让她十分困扰的是这么多年来她也清楚自己是因为心胸的问题所以备受困扰和煎熬,但是明明知道自己的问题却解决不了,又让她平添了更多的烦恼。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正好想到了刚刚读到的一本书,是华姿的《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非常有感触,正好借助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和长辈进行了一番讨论。
  
  其实,两位老人生活这么多年来生活中的每一天几乎都充满了硝烟和战争:二位老人脾气和性格都很急躁,因此每天因为一点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恶语相向,二位老人也习以为常了,因此慢慢的二位的语言也少了,沟通也少了,但是二位老人之间的屏障越来越大了。其实,解决二位老人的矛盾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爱!
  
  我与她聊到了我认为的解决方案:我觉得,要想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爱,那就是你要充分的爱对方,看到对方的好,我想你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怨气、不会总是看到他的不是了,因此你的心态就会更好,反过来你的态度又会影响到他,他也会有所感触,也会有所改变和调整,这样才会慢慢的走向好转。因为长期的争吵,双方都以冷漠对之,久而久之双方缺少了沟通,缺少了爱,剩下的只有单纯的活着和恨。而这样的生活不是我们人间的地狱吗?正如德兰修女所说:“人类所经历的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疾病。”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讨论,但是最终的一点还是因为相互间缺乏爱所致。其实何止是他们二老之间呢?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乱象频现,其实总体原因还是因为缺少爱的原因。我们宁愿给远方的不知名的人捐款,可是对身边的亲人所遭受的痛苦却置若罔闻,这难道能说我们很有爱心吗?你对自己的兄弟、父母都做不到全身心的爱,对你的朋友、客户又怎能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呢?德兰修女说:“怎样做,才能活得更美好?要对你们的妻子、丈夫、孩子和颜悦色、面露笑容。”我们做到了吗?
  
  特蕾莎,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不仅仅因为她是一名天主教的圣徒,更因为她服务最多的却是印度教教徒;不仅仅因为她创建了拥有四亿美元资产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更因为她自始至终仅仅拥有三套价值一美元的纱丽、一双凉鞋,其他再没有任何个人财产;不仅仅因为她成为了二十世界获奖最多的人(荣获了了世界上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在内的八十多项奖项),更因为她是世界上所有穷人中的穷人的代表。。。
  
  德兰修女一生都在致力于一件事,那就是治疗贫穷这种疾病,而她所使用的是一种很特殊的药方,那就是“爱”!因为母亲对她的影响,小龚莎(德兰修女本名)很小的时候就明白: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或缺的。穷人没有钱,但并不是没有尊严。因此你在为穷人做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
  
  而正如我们现在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痼疾一样,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矛盾、不信任、怀疑和虚伪,其实这一切都如民国时期的法学家吴泾熊先生所言:“现代文明的全部不幸,就是人们太爱科学,却太没有爱的科学。”的确,我们对于天文、地里、数学。。。都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对于太空和海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探索高度和深度,但是唯独对于人类自身的成长缺少关心,对于我们身边的人缺少爱心,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世界的种种问题的根源。
  
  德兰修女曾经这样评价世界贫穷的根源:“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人分享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能为身边的人付出多一点的爱心的话,相信世界上的贫穷人口会减少很多。
  
  爱是伟大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德兰修女因为自己的言行影响了无数人,也改变了无数人的一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样几个场景:一天,德兰修女外出工作时,看到路边的臭水沟里躺着一个人,她们把他救了起来,发现他半个身体已经被蛆虫吃掉了,但她们还是把他带到了救济所,他们给他清洗并竭尽所能的安慰他。过了不久,这个人就死去了。临死前他说:“我像个畜生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一个天使。”还有一次德兰修女从路边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他们给了老人应有的照顾,但是当天晚上老人就死去了。老人临死前泪流满面,他感激地拉着德兰修女的手,低声说:“是我儿子将我扔在外面的,你为什么要帮我呢?我一辈子活得像条狗,但现在我却死得像个人。”
  
  德兰修女认为如果你没有同穷人一起生活过,就不能体谅他们的苦,就不可能真正的了解穷人,也更谈不上给他们爱。因此她一生偶生活在穷人中间,自己也践行着“神贫”,没有自己的积蓄、没有自己的物品,只有几件单薄的衣服和一双鞋。
  
  德兰修女生活在亚洲最穷困、污染最严重的加尔各答,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她用一生的努力工作让我们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在渴求爱、关心、接纳与认同;就算在最简那最困苦的时刻,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只要有爱!
  
  不知不觉中,这样一本书读完了,而我的心灵却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基督宗教的“爱”所追求的都是从为自己谋福祉到让别人更幸福,都是跨越了本能的人生的更高的追求和对自我更高的约束。而德兰修女是基督宗教体系中典型的代表,是基督宗教里面“爱”的最完美的体现。而爱是一颗奇妙的种子,它一旦被种进合适的土壤,就不仅会生长出善、美和高尚的心灵,还会生长出更丰盛更充盈的爱!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读Mother Teresa的传记能使一个理性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收获一种荡涤身心的宗教体验。听说Mother Teresa时,她是一个圣女,一个对世界产生大影响的人。读了Teresa的传记,发现圣女的光环只是虚妄的装裱,德兰姆姆每天过的赤贫、简单、关爱的日子才是真正窥见她美好的灵魂的窗口。
  
  1. 强大的信仰
   德兰姆姆,一个天主教徒,某一天听到上主的召唤,决心一生服侍穷人。在服侍的路上,遭遇了很多困苦和他人的误解。是什么激励她将自己的使命终其一生的贯彻下去?德兰姆姆说是每一天对上主虔诚的祈祷。其实祈祷这个行为是一个反思和加固人生使命的过程,它让人心平气和的认识自我。即便我们不信仰特定的宗教,也可以借用祈祷这个美妙的仪式,在每天清晨或是晚上睡觉之前,端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双手合十,反思:今天你有虔诚的完成自己使命所要求的工作吗?你有关爱身边的人吗?你有为生活在世界另一端的穷苦者做点什么(譬如说节俭不浪费)或者至少是祈福吗?你的生命要用来完成什么?你遇到了什么困惑?可以解开吗?瑜伽中这个过程也叫做:冥想。冥想也需要练习。
  
  2. 穷人
   “饥饿不单指食物,而是对爱的渴求;赤身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 “除了饥饿和贫穷,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看这两句话时我挺受触动的。我们常说,一个人物质上很富足,但心灵很匮乏。这样的评价其实还挺不负责任的,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冷漠的思维方式。而德兰姆姆怎么看待这样的人呢?她说都市里的很多人物质上是富足的,而精神上却是个饥饿的穷人。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去喂养他,让他感受被尊重被需要被关心。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人穷,但看不到人饿。我们会在道义的驱使下施舍一些食物和钱,让穷人不那么穷。但我们却很难将自己放在穷人的位置去体会那种饥饿的感觉,并认识到应该勤俭的生活,因为兄弟们正在受饿。应该学会无条件的爱,去供养兄弟们心灵的饥荒。可是无条件的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人毕竟是有喜恶的动物。所以我能做的是,瞻仰德兰姆姆这样的圣人,努力将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值得被喂饱的个体生命。这个世界上,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冷漠狭隘等不太美好的品质,这不意味着要像一个愤青一样指责别人,相反,当你在指责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品格也好不到哪里去。要把这些劣根性当做一种常态,可以宽恕,但不接受。不要愤怒,学会心平气和的低下头说:It’s my fault. 别人的错从某个角度又何尝不是自己的错。人只有常常心怀喜悦,心灵才能健康的成长。
  
  3.关注个体
   很多人对德兰姆姆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得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对这一只有意义——对这一个人有意义。当人们只站在事物的表面观察与批评时,他们便看不到那件事物为已经受惠的人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会是抽象的人类。
   待人待事都是这个道理,想要脱离对个体的爱而上升到集体的爱是不可能的,也是伪善的道德牧歌,是眼高手低,是急功近利。一个饱满的整体需要许许多多饱满的个体,做好一件大事需要做好一件件小事。有时滴水穿石的强大耐心不仅来自科学的方法论,也来自“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个体之爱。
  
  3. 心存谦卑
  德兰姆姆说:“当你忘记自我的时候,你便真正找到了自我。”这句话触动了我。人是容易骄傲和产生优越感的动物,因为认知的局限性让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个世界的辽阔。
  还记得德兰姆姆有次在桌边摆弄一支铅笔,她说:“也许我就是上帝手中的这支铅笔吧,用来写他所想的。”是啊,人短短的一生就像上主手中的笔,写好几个字就离开。为了做一支好写的笔,请把自己放低一点,再放低一点,关注你写的字,而不是你自己这支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到充实快乐,把事情做好。
  
  PS:很喜欢最后一章开头的那句话——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一本书的话,那么时间就是那只翻书的手,无论是一本伟大的书还是一本微小的书,时间都将以同样的速度翻过去,翻过去,直到最后一章。
   德兰姆姆的体恤之心让我对探访类的志愿服务有了更浓的兴趣,它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治愈的过程。于是我打算在任期的尾声组织全班去做一个下午的志愿服务,地点大概在广州至灵学校。
  


  我崇敬德蕾莎妈妈,但这并不代表我就要无条件的赞同她所有的想法,此评论仅仅作为记录看完书当时的想法日后作为参考,误入的请右上角。
  她的苦修值得敬佩,但我以为贫苦,富足皆为外在的形式,每个人都有其侍奉“主”的形式,这并不代表必须强求所有的追随者以她的形式侍奉“主”,实在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
  关于堕胎及计划生育:
  我绝不同意德兰妈妈的观点,计划生育是这个人口大国能够脱离贫穷的治根之法。德兰妈妈说“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出生权。这个权利是上帝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从他们手里夺走。”我同样想说“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选择不出生,不经历痛苦,不挨饿的权利。每个母亲也都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当明知孩子的出生仅仅会遭遇痛苦,饥饿,疾病,无尊严的死去,不舍也不愿带来一个受苦的生命的权力。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以上帝的名义,从他们手里夺走。”
  孩子也拥有选择的自由,即使是未出生的孩子,他们是由父母而来,但却并不是自愿而来。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给过他们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如不能确保他们的生命将不会经历痛苦,何者有资格强行决定必须将他们带来这个世上?德兰妈妈和其追随者努力帮助苦难的人们,可那只是事后的弥补。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苦难者都能接收到帮助。如果少一个出生的孩童。那么一开始他们遭遇到的这份苦难就能避免,与其事后弥补,不如事前预防。


  那天拿到书回来,已经很晚了,冲凉后依然疲倦,坐在书桌前,看着这本黄色封面的传记,我不由得把它拿到床上,一页一页地翻起来。德兰修女,特蕾莎修女,这些名字在我很小的时候已经听到过,在初中到高中还不时地引用她的故事。小时候,就曾听说过这位女士的很多事迹,如她可以为全身溃烂,伤口长满蛆虫的人清洗身体;她让不同宗教的人放下甚至消除成见,共处一室帮助困苦的人;在中东地区发生战争时,为把战区里面的妇女和儿童都救出来,孤身走进战场,但开战双方看到她竟不约而同地暂停开火;当她去世时,举世哀悼,印度举国上下的人民更是为她而悲痛,在她的灵柩经过的地方,没有人会站在楼上,因为不愿意自己站的比她还高,而她遗体的双脚仍然是裸露的...那时的我已经被她触动,一个人究竟要经历什么才能如此待人,又能得到如此的认同?一直没有好好地去了解过,而现在从前的那个疑问,那种触动又在我心头涌现,让我拿着这本书而无法入睡。我真等不及飞越半个中国才翻开这本书,更不愿意让这样的一本好书放在学校遭受冷落和毁坏,于是决定把它读完,让它留在这里的书柜中。
  
  翻开这本书,我就忍不住一直往下看。从来没有一本传记,可以让我看到凌晨四点,眼睛实在撑不住才罢休。那一晚,我把这本书看了一大半。这本书看完了,期间,尤其是那个深夜,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百感交集,其中有种感觉,就好像心全碎了,被海水冲走,而特蕾莎却要把你心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找回来...华姿女士将特蕾莎一生的传述安排条理得很好,时而也发表一些自己的感受(尽管很少),插入的小故事也恰到好处,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爱,直到成伤,很多人都会误会这是用于男女之间感情的爱的感概,但是,当我们阅读了特蕾莎的传记之后,我们的很多读者都选择用这一句来作为我们写读后感或所得所悟的题目。在这里我也不去表达自己看完之后的感受或是对爱的看法,可能是我本来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有可能是我把这些观点表述过很多次而有点疲倦。但无论怎样,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的确是本好书,我毫不夸张地认为,它是行动上的圣经,通过德兰姆姆在这世上的所言所行,来阐述《圣经》上的爱、仁慈、宽恕...希望我们通过阅读这本书,而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热爱生活。
  
  一颗纯洁的心,
  
  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
  
  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
  
  去给予,直到成伤。
  
   ——德兰姆姆的演讲词
  


  看德兰修女的生平事迹。因为全心的爱着上帝,所以能做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世上有什么样的喜欢和爱,能这样坚定真挚。现实还有没有天荒地老?!“存在主义告诉我们,除非担负起做出选择和运用自由意志的责任,没人能够真实地生存。”
  
  


   看德兰修女传,被其伟大的精神和炽热、博爱的爱心一直感动,她更让我明白也再次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坚持就是胜利。想比德兰姆姆的坚持,我们常人的坚持像是滴水与大海的相比,无比渺小而不值一提,德兰姆姆的坚持或许对于习惯中庸之道文化的我们相比,她更像是固执、顽固不化、死脑筋、愚蠢,打这比喻我无意于亵渎德兰姆姆,我只想说她是真圣人,在这里我完全是没有资格去评价她,只有上帝才有资格。面对想不到阻难和随时都会感染而死的生命风险,她仍然坚持,她想过放弃,但她还是坚持了,直到她感动了世界,感动了上帝,她仍然在坚持,直至上帝再也不愿意看到她受苦而让她休息为止。
   德兰姆姆的成功,还证明了一个哲理——厚德载物!她通过自己的德行,让印度教、穆斯林、基督教在那一个地区,和睦相处,不在敌对和仇视,她相信主、神、上帝都是一个人,都是爱的化身。她的德行感动了自己,感动了主教,感动了修女,感动了加尔格答,感动了印度、感动了梵帝岗、感动了欧州、感动了美州、感动了世界,感动了资本主义国家,也感动了社会主义国家,她也感动了上帝。一个瘦弱的女人,做了连虔诚的基督徒都做不了事情,她靠的就是自己的浑厚如大地般的德行。
   如果说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精神,看德兰姆姆便知。


   宗教是离我很遥远的,与我的生活没有任何交集,只是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在打折,看了简短介绍后,想知道这样一个弱女子,如何能够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她何以能够打动数以亿万计的心灵。
   普通的家庭出身,平凡的一个女孩子,因了上帝的引领,而将对上帝的爱播撒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穷人中。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那些处于生死边缘的人。重要的不是送给他们多少个可以果腹的面包,多少件御寒的衣服,而是给了他们作为人应该得到的尊重和心灵的温暖。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日奔波与竞争激烈的职场和闲杂繁琐的生活中,早已迷失了自我。感到自己就是一叶浮萍,随水而安,随波逐流。现在的我让自己感到很陌生,已然不是十年以前的那个自己。是这本书让我重又寻求到最为重要的东西:心底里那份纯净和平和。感谢这本书涤荡了我的心灵;感谢德兰修女,让我重新对一切充满了爱!


   假如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假如你们只是向朋友打招呼,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马太福音》第五章
     德兰修女的爱是真正的爱,是来自天国的爱,是神的爱,她把整个生命都托付给了上帝,上帝借着她的身体在一次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了希望,美好和爱。看完本书有三个地方让我动容:爱那些最穷的人;超越宗教信仰的理解;一生的坚持。
    
    爱那些最穷的人:
     书中曾写过台湾静宜大学校长李家同先生的这样一段话“我过去也号称为穷人服务过,可我总是找些愉快的事做,我在监狱里服务时,老是找一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做朋友,绝不敢安慰死刑犯,不仅怕看到手铐和脚镣,更怕陪他们走向死亡,我不敢面对人类最悲惨的事。我虽让也替穷人服务过,可总不敢向最穷的人服务,我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因此,我虽让给过,也爱过,可是我始终没有“心灵受到创伤”的经验。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地爱过,真正地给过。”别人的遗失正是德兰修女的坚持。在印度加尔各答的摩提吉的那一段,就把她的大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对那些临死的人的等死屋,对失去家庭的孤儿的孤儿院,对麻风病人的诊所。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最严。这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对此,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不断的去爱,去给予,爱那些最穷,最痛,最寻要安慰的人。当你真正的将整个身心去投入在这项行动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爱是多么渺小,远远不够去抚平那些人身体上的痛苦或心灵上的创伤。这样你就要越想着去爱,然而无穷无尽的苦难并没有因为你的坚持而溃败,相反你将看到的是更大的黑暗,此时的你也就越爱越难过,世界无情的利刃将你的爱割伤,而你却一如既往。这也许就是“直到成伤”的意义了吧。
     她的一生都在为穷人们奔波,在诺贝尔奖的讲台上她说:她是代表世界上所有饥寒交迫,流落街头和伤残疾病的人们,以及那些被忽略违背关怀的人们领的。这种态度很珍贵,很令人佩服。
    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反对她把穷人神化了,但我想那些说出这些话的人是没有真正看到穷人的伟大并且不懂得去爱的人。德兰把穷人看做受难的耶稣,把“我渴”当作耶稣得胜圣召。她把宗教和命运紧密的连接,她是真正的使徒。用虔诚将那些流言击破。
     真的感谢上帝派来这样的一位天使,在爱中行走,留下一个关于爱的传奇,给后人以榜样和教育。
    
    超越宗教信仰的理解:
     书中曾多次提到德兰修女的工作受到宗教干扰,她所在的地区有伊斯兰教,印度教,回教等等。可贵的是,德兰她尊重其他宗教信仰,不强迫他人信仰天主教,书中也没有提到她的传道。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去爱。爱不同种族,爱不同信仰,爱不同阶级。她相信她们都信仰者同一位神,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她知道他的认为只是去帮助,去爱,让上帝的光在人间闪耀,其余的一切都交给上帝去定夺。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她留个我们一个有力的声音,那就是,互相帮助,互相聆听,同心共力。这个声音是不分国界的,是超越宗教信仰的。”
     值得一提的是,她们为那些人所做的礼节都是遵从各自的信仰的,每一个病人在进来之前都要填写各自的宗教信仰。
     再看看当今,宗教问题所引发的冲突仍为减少,如果人人都尊重对方,相互理解,谦让,也就可以和平共处了。
    
    一生的坚持:
     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可是要坚持一生,那就非常困难了。
     就拿当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她的全部个人财产,一张耶稣受难橡,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从事修女工作以来一直如此。他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修女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个人最难做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记自我,这也许是不可能做到的。
     还有,不止一次的有人这样的告诉她:这样做事只是杯水车薪,有那么多的穷人你就得完吗?她也曾怀疑过,胆怯过,但是她想总要有人去做的。于是她从救一个人到救几千人,从加尔各答到世界各地。这个世界或许真的给勇者让路。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神也是人,只是做了人不能做的事,因而成为了神。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她也许就是神的化身。
    
    
     行者有界,大爱无疆。当德兰修女的脚步停止,时间从1997年的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你我都要反思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上帝: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
    
    德兰: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祈祷,即便你们不做协助会员,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建立另一个拿撒勒。你们不需要到贫苦的陋室去寻觅穷苦和缺爱的人,在你的家庭里,在你的近邻中,就有受苦的人。愿你们在自己的家里,自己的近邻和自己的城市,成为上帝仁爱的阳光。
  


  某个晚上煮面的时候看的这本书,尽管我和她信仰不同,但是不妨碍对她的赞叹~~
  从小时候发心要当修女,到后来历尽艰险来到加尔各答,开始自己的伟大生涯,在我们看来,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可是她做到了。她用一点一滴的平凡,铸就了光辉的大爱~


  虽平时也看一些书,但因为我很懒,基本上没写过什么读书笔记,当我看完《德兰修女传》时,我很多懒细胞理直气壮的告诉我,快点写点什么吧,结果你就看到了这篇。
  
  恕我偏见,在了解了德兰姆姆的生平后,我认为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注意不是之一),应该说是女圣,如果说的迷信点,她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民心中的观世音。
  
  她让我感动的话太多了,随便摘抄几句跟大家分享吧。
  
  姆姆说:上帝创造了一个富足的世界,足以养活这个世界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那么一定不是食物不够,而是分配出现了问题。——把这句话稍微改一下,你会发现姆姆是多么的有预见性,特别是对于我们。上帝创造了一个有很多房地产的郭家,足以住这个郭家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房子住而生不如死,那么一定不是房子不够,而是房价出现了问题。
  
  姆姆说: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既然世上的一切来自上帝的恩赐,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那么,当有人在饥饿和贫困中苦苦挣扎的时候,富人便没有权利独自支配自己多余的财富。——要是我们买房子和找工作按照这条原则来分配,那该多好啊!
  
  姆姆说: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可见孤独和冷漠也是一种病,甚至比贫穷和饥饿更难治,特别是冷漠,好像我们这个社会已经病了。
  
  当很多人质问姆姆,“世界上数以百万的病患伤残,你救得过来吗?”姆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100万的?其实100万也是从1开始数起的,1,然后2,然后3,然后更多。。。。”——突然想起我曾经读书时,经常被同学问到世界那么多书,你读的完吗?当初我都是耻辱的认同了他们,现在想想,那么多也是从1开始的,没有1,就没有更多。而且我从来都没有想读完的想法,只是喜欢。我们做任何事都是从很少的时候开始积累的,相信时间的力量。
  
  
  姆姆总是说: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帮助一个印度教徒成为更好的印度教徒,帮助一个回教徒成为更好的回教徒,帮助一个基督教徒成为更好的基督教徒。——我想,这要是我们大学的教育宗旨该多好,学校要做的是帮助想成为医生的学生成为更好的医生,帮助想成为商人的成为更好的商人,帮助想当农民的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农民。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德兰,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德兰姆姆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获奖后,她卖掉了奖章及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这就是德兰修女——穷其一生为那些贫穷的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最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本书是德兰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作者华姿以其细腻的笔调及充沛的激情,不仅真实还原了德兰修女善与爱的一生,而且为读者带来了许许多多亲切温暖的心灵感动。阅读此书,我们不能不调动自身的全部经验,与德兰修女一起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不能不在每一阅读时刻,深切感受到爱的召唤与灵魂被提升的喜悦。合上本书的那一刻,我们可以相信,人性原来可以与“天使”相比也毫不逊色。
  


  让人泪奔的一本书。纯粹从爱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从金钱,地位,成功,政治,文化,发展等等的角度。不足之处,作者的个人演绎太多了。不够客观。
  
  我相信有一个造物主。相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孤独的修炼,目的不在于是否得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或幸福,而在于是否找到了那个你命中注定来寻求的东西。
  
  附: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的诗(2002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这首诗的作者并不是德兰修女,而是Kent M. Keith)
  Anyway
  People are often unreasonable, illogical and self centered;
  Forgive them anyway.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some false friends and some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If you are honest and frank, people may cheat you;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someone could destroy overnight;
  Build anyway.
  
  If you find serenity and happiness, they may be jealous;
  Be happy anyway.
  
  The good you do today, people will often forget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ve got anyway.
  
  You see,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is between you and your God;
  It was never between you and them anyway.
  
  
  


  不多说什么,摘抄两段:
  
    一颗纯洁的心,
    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
    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
    去给予,直到成伤。
  ——德兰姆姆的演讲词。
  
   他是——
  真理——要被传述;
  生命——要被经历;
  亮光——要被点燃;
   爱——要被爱;
  道路——要被遵循;
  喜悦——要被给予;
  和平——要被撒播;
  牺牲——要被奉献。
  噢!耶稣,请解除我——
   被爱的向往,被夸奖的向往,
  被尊崇的向往,被赞美的向往,
  被喜欢的向往,被请益的向往,
  被赞同的向往,被欢迎的向往。
  被羞辱的恐惧,被蔑视的恐惧,
  被责难的恐惧,被毁谤的恐惧,
  被遗忘的恐惧,被冤枉的恐惧,
  被讪笑的恐惧,被怀疑的恐惧。
  ——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每天念诵的祈祷文
  
  
  PS 印度是亚洲的。
  德兰姆姆是天主教徒。


写的不错,谢谢,


赞同你的观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