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

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著 王正平、 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三联书店 (2010-07出版)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王正平、 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三联书店 (2010-07出版)  

作者:

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著  

页数:

378  

Tag标签:

无  

前言

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对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包括政府机构的政治运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因此,网络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同小可,其所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也经常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以“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为2009年至20lO年的年度研究主题,集校内外专家学者根据个人学术视野与专长提供的征文于一炉,构成了这本《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这一关于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的跨文化研究主题的文集,是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年度主题研究成果。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以每年确定一个年度研究主题的形式,开展专题研究,结集出版校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动多层次、多样化的跨学科学术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积极反响。

内容概要

  进入信息数字化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对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包括政府机构的政治运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书籍目录

前言网络传播与文化哲学人类信息交流的变革和社会文明的变迁论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权利与国际网络正义论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网络恶意传播的心理学分析网络传播与传播学解构与整合:网络空间叙事形态论从知识获取沟到知识生产沟——美国博客空间中的知识霸权格雷格里·贝特森对传播学研究的奠基性贡献网络传播在群体事件中的效应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与劣势网络传播与电子出版当代西方科技期刊的电子化趋势及其借鉴意义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发展网络社会的出版活动与读者信息反馈网络传播与高校学报的发展论网络时代的出版业数字化革命网络传播与高等教育我国网络传播教育的前景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如何正确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外铄到内发:有关网络传播与大学闲暇教育的思考从上海大学生阅读现状看信息时代阅读及出版走向网络传播与基础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会工作的介入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开展“小学生信息化综合活动项目”的实践与思考利用网络在思想政治课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联合教研共同体——信息科技学科有效教研的实践经验网络传播与信息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Moodle环境下探索教学互动的读者培训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共享空间中实践的方法网络传播与终身教育发展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信息网络与苏州评弹的新发展中国“网络电影”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网络诗歌:发展与特征后记

章节摘录

二、信息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类文明得以维持,并得以不断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反之,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会推动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推动的关系。1.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说:我们在一生中始终触及传播或被传播所触及;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经社会系统。确实如此,人出生以后,就开始接受信息(如胎教之说成立,时间就还要提前)。因此可以说,人是信息的填充物。信息的获取是依靠信息交流来完成的。因此,信息交流是维系一个组织或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认为:“任何组织之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内稳定性,是由于它具有获得、使用、保持和传播信息的方法。”毋庸置疑,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交流活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施拉姆说:“书籍和报纸同、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力的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新闻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后记

“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是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2009年度发布的研究主题。之所以选择这一视角,是因为,我们正身处于这样一个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时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网络传播带给文化教育方方面面的冲击和影响,对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关系的探讨必要而又重要。早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就强调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的确,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公共性,以及极大的包容度、延伸度和密集度,已经成为了文化教育发展和传播的主渠道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16日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而宽带网民规模则达到了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


编辑推荐

《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是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