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血染刀锋八十年·屠唐枭雄卷

英雄旗主 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作者:

英雄旗主  

页数:

264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概从我上中学开始,就对历史这门功课十分感兴趣,对历史类的书籍更是格外偏爱,不论是正史、野史、传记、演义,凡是与历史相关的书籍我都爱看。不光上课时要看,放学回家也要看,不光在历史课堂上要看,在其他课堂上也都要去看。结果每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别的功课考试成绩都不是很好,唯独历史这一门却总是能及格。  而史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要说有关于乱世的历史,这倒不是我热爱战争,其实本人是个和平主义者,之所以喜欢乱世,主要还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这本书究竟好不好,或者说到底好在哪里,就不用我说了,做一句评价也是多余的。总之我对这本书是非常迷恋,家里曾经买过好几个版本的《三国演义》,也全部被我通吃掉了,但还是一点也不感到厌倦。  后来,听人说罗老先生还写过另外一部有关乱世的作品,也就是《残唐五代演义》,这个消息对我来说还是非常鼓舞的,怀着对他老人家深深的敬意,我开始八方丐卷,四处求书,一心想早日把这本乱世巨著拿在手里读个痛快。只可惜皇天老跟我开玩笑,我越着怠就越看不到,越看不到又让我越着急,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去找一些有关于这段历史的其他书籍来看,可是这方面的书看多了,却让我发现,五代与三国这两段历史是何其相似。同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同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样的历史没有可能不产生出一部旷世巨著,这更使我对那部《残唐五代演义》怀有更加强烈的期待。  然而,期待是期待,可也是白期待,任凭我走街串巷、翻箱倒柜、掘地三尺,可就是找不到这本书的影子,似乎它已成了一个传说。早已消失于云踪深处。或者像是一部绝世的武功秘籍。只能让那些掉入山洞里的有缘人看到,而像我这种俗人。是没有福气看到它的。  直到很多年后,世界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叫做互联网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很霸道的,只要是你想看到的书,不管贤与不肖,黄与不黄。只需百度一下,全部搞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看到了这部《残唐五代演义》。不过就像俗,语说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不知道罗老先生当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稿费没有到位,还是被出版商催得太急。以至于这部《残唐五代演义》的质量和《三国演义》简直就不可同日而语,这不免让人大失所望。  若干年后,怀着对五代这段历史的眷恋之情,我也开始着手写了这部名为《血染刀锋八十年》的书。当然,我这个人的思想比较僵化。总也插不上腾飞的翅膀,所以也就写不出演义,只能是以史书所载为依据,以有史可查为准绳,用现有的资料,配上一些通俗的语言。来记述从874年王仙芝、黄巢起兵,到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这八十余年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人才疏学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敢奢求它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只为能与和我一样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共同分享。不过。毕竟这段历史是非常精彩的。或许会有一天,某位仁兄高才,能挥动如椽的大笔,以这段历史为基础,写出一部超越古人的鸿篇巨著,届时或能以本书为垫脚石,那也就不枉我殚精竭虑。辛苦这一回了。  英雄旗主  2008年9月11日于大庆

内容概要

  《血染刀锋八十年:屠唐枭雄卷》以诙谐的语言,翔实的史料,生动记录了这一段苦难深重而又多姿多彩的历史。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从“香阵透长安”的黄巢起兵,到“赤须龙转世”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八十余年问,风起云涌。从“命世枭雄”朱温,到“沙陀酋帅”李克用;从“雄才大略”的耶律阿保机,到“儿皇帝”石敬塘;从“于斗‘指取天下”的李存勖,到“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柴荣。一时间,天下英雄摩肩接踵,急匆匆有如过江之鲫。其余者如谋臣敬翔、长乐老冯道、名将周德威、李存孝、葛从周、刘郡——是忠、是奸、是善、是恶,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黄王起兵第二章 南征北战第三章 长安称帝第四章 拉锯关中第五章 天下大乱第六章 群雄并起第七章 昭宗有志第八章 纵横捭阖第九章 汴晋消长第十章 中原霸主第十一章 圣驾播迁第十二章 威服河北第十三章 两围凤翔第十四章 入主朝堂第十五章 紧锣密鼓第十六章 禅代大唐附录一 关于唐朝的灭亡附录二 关于黄巢附录三 关于朱温附录四 关于李克用和十三太保附录五 关于淮南的杨行密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黄王起兵  黄巢其人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说起黄巢,真可谓是大名鼎鼎。翻烂整部中国历史,草莽英雄中,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李白成一人而已。在他的头上,围绕着许多光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起义运动领导人、著名诗人等等,当然还少不了杀人魔王、刽子手、暴君这样的称谓。  从这些称谓中不难看出,这必然是一个极富传奇经历之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黄巢以一个落第举人之身,因势而起,啸聚百万之众,纵横十余载,转战大半个中国,两度攻破唐朝都城长安,开国建号,论晚唐风云人物,一时无两。也正因如此,几百年后,北宋绿林头面人物及时雨宋江才会酸溜溜地吟道: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疑似伪作)。我们在诗中明显可以看出,这时的宋江绝对是把黄巢当成追赶和超越的偶像来看待的。  黄巢出身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盐贩之家,在古代中国,盐的买卖是朝廷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天下赋税,半出于此),所以只允许宫府垄断经营,严禁民间私相买卖。而官府为了在最大限度上获取利益,从两头入手,一方面对生产单位(即盐户)进行压价收购,另一方面再对消费者高价卖出,搞得广大穷苦百姓“或有淡食,动经旬月”。而盐贩们正是利用这一点,从盐户手中高价收盐,又以低于官府很多的价格卖给百姓,在这其中仍然可获取暴利。官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贩卖私盐的行为处罚极为严厉,文宗时规定:“二石以上者,所犯人处死。”可见用刑之酷。并且这一处罚是越来越重,到了五代后期已变为:“贩私盐五斤以上者,斩首弃市。”  不过这里面利润太过丰厚,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甚至发展成为武装走私贩运。黄巢就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成分还是比较复杂的,多少带有一点黑社会性质。  黄巢虽然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但是他的父亲并不想让黄巢走他的老路,毕竟有那么一句老话说得好: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跟政府搞同业竞争风险太大,不如读书中进士当官来得妥当。黄巢家“世鬻盐,富于赀”,也不缺钱,所以年少时的黄巢和大多数人一样,抱着读书中举考进士做官的梦想。并且这个梦想从来都不曾改变过,即便是到了后来他起兵反唐,一边跟唐王朝打得天昏地暗,一边还先后四次向其伸手要官,可惜黄巢命中注定做不了官,没有办法,最后他只好把唐朝的都城长安打了下来,自己做了皇帝,这也不能不说是黄巢的一大憾事。  黄巢年少时这段求学经历,现在已不得而知,他的老师并没有什么名气,估计学术水平也就是一般,能教到黄巢这样的大人物,运气算是相当不错了。黄巢小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既没让过梨,也没称过象,连个缸都没砸过,所以神童肯定是算不上了,天才也不敢当。但是肯定也不笨,不然也中不上举人,但在这之后,却是屡试不第,成了个秋风钝举人(唐朝科举单设秀才科,不在三级考试制度当中)。  要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来说也就是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家苦读接着考,再就是直接找个差事先干着,旧社会读书人工作好找,学问大的,著书立说,出了名官府自然就来请了,也能当官。学问一般的,还可以去给当官的当幕僚,也算混进了政界。再不济的,也能开馆授徒,好歹有口饭吃。但这几条路显然都不适合黄巢,我们黄大哥脾气是很大的,几次考不中让他很生气,后果当然很严重,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这些失败的科举经历,才让他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极端心理,那首广为流传的《不第后赋菊》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作出的。  黄巢回到家乡,继承祖业,当起了私盐贩子,并迅速在这一行里脱颖而出。《资治通鉴》里说他“善骑射,喜任侠”,也就是说他武功比较高,再加上读过书、中过举人,文武双全,在贩盐界里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他的加入,使曹州的贩盐业取得了一个空前的发展,其结果就是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几次派兵围剿过后,黄巢被逼无奈,逃入山林,他的第一次反封建革命运动也因此暂时地陷入了低潮。  但是,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困难压不倒造反之人,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更何况黄巢是进京赶过考的人,见过大世面,小小的盐池早就已经容不下他这条大鲤鱼,他命中注定是要干大事的人,早年他在另一首《题菊花》的诗中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听听这是什么口气?难道他作这首诗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改变菊花的生长周期吗?错误!这是比喻,这里面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他要改天换地,他要向腐朽陈旧的封建王朝宣战,而这首诗,正是黄巢射向晚唐政权的第一颗炮弹。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又造时势。黄巢虽然胸怀大志,但还得看看有没有供他实现理想的土壤,他不过是个私盐贩子,说得难听点就是个走私集团的头目,能有多少实力?他的那份理想要是放到太平年代,只能算是妄想,可是在那个漆黑如夜的晚唐时期,到底能不能为他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呢?  晚唐败象  大唐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八日,懿宗死,二十日,懿宗第五子,年仅12岁的唐僖宗李儇被宦官集团一手扶上了皇位。  懿宗是唐代出了名的昏君,对国家的事情,基本上不怎么去管,花起钱来倒是大手大脚,从来都不含糊。这个人比较好吃,什么好吃就吃什么,每个月都要在宫内设宴十几次,山珍海味什么都有,而且吃起饭来还要响应孔子的号召,绝对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据说有一道叫“灵消灸”的菜,是从羊肉中精选出来的,一头羊只能得四两肉,可以保鲜甚久,“虽经暑毒,终不臭败”。还有一道叫做“红虹脯”,不知道是怎么做成的,但做好以后放在盘子里的肉丝一缕缕向上挺着,可以高达一尺,拿筷子一压,就缩短三四分,将筷子挪开,立刻就恢复原状,十分的神奇。吃得时候还要听音乐,看优伶演出,殿前供奉的乐工常有五百人之多,懿宗只要高兴,对这些优伶乐工随手的赏赐都有上千贯钱,从来不问这些钱是从哪来的。  懿宗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旅游,但身为天子,太远了去不了,就在长安附近转悠。好在长安为历代古都,名胜古迹还有不少,一天到晚也闲不住他,每次出游,都兴师动众,“内外诸司扈从十余万人,所费不可胜也”。更打着祭拜祖先的名义去游十六陵,也就是唐朝历代帝王的陵墓,这十六陵分布在陕西境内的六个县里,懿宗今天去一处,明天去一处,每次出行,都要带上“钱十万,金帛五车,十部乐工五百人,犊车朱网画香车五百乘,诸卫士三千”。  懿宗有一女同昌公主,是他宠妃郭氏所生,备受宠爱。懿宗选定进士出身的韦保衡做女婿,出嫁之日,倾宫中珍宝以为资送,史称各种珍宅“不可具载,自汉唐公主出降之盛,未之有也”。更在广化里赐宅一座,其奢华程度无与伦比,就连里面的箕筐都是用金丝编制而成。另外又“赐钱五百万缗,他物称是”(缗,货币单位,同贯,并为一千文)。  只可惜这公主享不了这么大的福分,第二年就死了,懿宗伤心之余,竟然迁怒于翰林医官韩宗召、康仲殷用药无效,不但将这两人斩杀,更将其两家宗族“枝蔓尽捕三百余人,狴牢皆满”。宰相刘瞻因此事闹得“物议沸腾,道路嗟叹”,招来谏官叫他们上疏劝阻,哪知这些言官连一个敢应承的都没有,刘瞻只好自己上疏,却不想惹得懿宗大怒,即日便被罢相出京。等到同昌公主下葬之曰,排场更大,送葬队伍竟然长达二三十里,又令百官献上无数珍宝,加上皇宫之物,放在韦氏庭前一把火烧了,以致京城百姓竞相到“韦家争取灰以择金宝”。  这还不算,懿宗笃信佛教,不顾财政亏空,广造佛寺,又倾举国之力,由法门寺迎来佛骨。这次迎佛骨是在唐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进行的,但懿宗一意孤行,不惜“削军赋而饰伽南,困民财而修净业”。甚至说:“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不过这句话倒让他说着了,咸通十四年三月佛骨入京,懿宗七月便不治而亡,正所谓“佛骨才入应门,龙已泣于苍野”。  一代昏君唐懿宗的死,也并没能为大唐王朝奏响福音,新继位的唐僖宗李儇绝对是他爹的亲生儿子,昏庸程度比起唐懿宗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说他昏庸似乎有点冤枉他,因为这个人其实非常的聪明,《资治通鉴》里说他“骑射、剑槊、法算(算术),至于音律、蒱搏,无不精妙”。这明显就是称赞他是一个全面型的人才。但是人光聪明也没用,这个同志的工作态度极不认真,国家大事一概不理,整天跟宫里那些小太监泡在一起,只要这些人能哄得他高兴,我们李大公子打起赏来那是绝对的不抠门,没钱就从国库里拿,出手比他老子还大方。朝中事无大小,一概交给大宦官田令孜去办,千万别去烦着他。  僖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他这个人比较好赌,倒不去打麻将、推牌九,而是喜欢赌鹅,没事就去找他那几个兄弟赌(别人也跟他玩不起),一只鹅赌注动辄高达五十万钱,古人常用万贯家财来形容一个人的豪富,一贯等于一千文,这样的家产放到僖宗手里,也就能买回几只大鹅。再有就是下围棋、打马球,据说他围棋下得非常好,是人都赢不了他,估计也没人敢赢,怕赢了他变成鬼。马球打得也不错,曾自称“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按说这也是正当的娱乐活动,但僖宗玩得实在是有点过了,朝廷选三川节度使,这么大的事情,僖宗却对手底下这些高级干部一不考察,二不培养,直接让他们打马球比赛,按比赛成绩安排工作,就如同儿戏一般。试想一下,连大领导都抱着这种态度工作,手下人有可能不去钻他的空子吗?结果比赛成绩毫无悬念,第一名被大宦官田令孜的哥哥陈敬碹夺去,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当上了剑南西川节度使,而田令孜的另两个心腹杨师立、牛勖分获二三名,赴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  再说那个田令孜,原本姓陈,咸通年间被宦官田某收为养子,去势(阉割)带入宫中做了宦官,僖宗小时候就由他来照顾,跟他感情很深,背地里管他叫阿父。田令孜也不客气,真拿自己当爹看,每次去见僖宗都要带上两盘水果点心,两人面对面坐好,把点心吃了,有说有笑地闲聊几句,田令孜转身就走,一句国家大事都不谈,跟哄小孩一样,僖宗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也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要说中国古代这些皇帝里,缺德的有的是,缺爹的好像还真就这么_个,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有人说当时田令孜权力太大,僖宗也是不得已,我看这也未必,太监说到底不过是伺候皇上的奴才,他就是权力再大,僖宗不乐意,还犯得着管他叫爹吗?  不过话说回来,唐末宦官权势之大,为历朝历代所未有。明朝太监专权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干岁,也算一代风云太监了。不过要是把他放到晚唐时期,那就彻底白给了。崇祯一上台,动动小手指头就把魏忠贤给灭了,跟晚唐这些宦官们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晚唐最后十个皇帝,有七个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这其中有两个被他们害死,一个被他们活活气死,正所谓“弑君,立君、废君,形同儿戏”。  宦官集团能有这么大的权力,是跟他们掌握了主管京畿戍卫的神策军的军权分不开的。神策军原本是天宝年间名将哥舒翰所创,驻守在甘肃临洮,用以防御吐蕃,到安史之乱时,这支军队入京勤王,指挥权便落在了大宦官鱼朝恩之手,到安史之乱平息后,这支军队便留在了长安,正式成为唐朝禁军之一。开始的时候,还不显山露水,但晚唐时期,朝廷克扣军饷,而这支军队由于一直由宦官统领,待遇从优,所以边关将领都纷纷要求隶属于神策军,这样一来,神策军军威大振,德宗时便有十五万人之多,成为晚唐六大禁军(左右龙武、羽林、神策)中的绝对主力。当时宫禁内外有“四贵”之称,即指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二人和神策军左右中尉各一人。这四名宦官内属皇帝近侍,外控禁军兵权,把持朝政,权倾四海,甚至可凌驾于皇帝之上,故史有“弑主立君,出于中尉,生杀予夺,决于北司”之语。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唐朝的南衙北司制度,南衙是指皇宫以南、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关,北司则是指皇宫以北之内侍省为首的宦官集团。这两个机构分掌唐王朝的军政大权,可谓是分庭抗礼。但在封建社会里,信奉的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关无力对抗手握兵权的宦官集团,在权力争夺中一直处于下风。僖宗时期更是如此,当时的宰相卢携眼见田令孜势大,不敢与其抗衡,便一头扎进其怀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田令孜大权在握,为所欲为,公然卖官鬻爵,肆无忌惮。又在朝堂之上,遍插亲信,偶有正直官员上疏弹劾,还没等僖宗看到奏覃,人便已被田令孜派人加害了,而僖宗对此从来都是不闻不问。有君臣如此,国焉能不亡?  懿、僖二宗时代,大唐亡国之相已尽显无疑。懿宗继位仅四个月,浙东人裘甫树起反旗,短时间内就有数万人相从,天下震动。同年,原大唐属国南诏国主酋龙,撕毁了与唐朝政府签订的盟约,自称皇帝,建国号大理,派兵攻陷了大唐的播州(今贵州省遵义),两国战争正式爆发。咸通九年七月,徐州戍桂林士兵的哗变,更是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以致命一击。  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今天的桂林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但在唐时,却是个瘴疠肆虐、专门用来流放犯人的荒凉之地,再加上当地的少数民族比较多,治安不算太好,北方人士都将此处视为畏途。而被唐朝政府从中原调集来的士兵处境极为悲惨,一方面这里山高皇帝远。统兵将帅胡作非为,对手下士兵残酷统治;另一方面,北方士兵到了这里水土不服,受不了这里的瘴疠,造成大量死亡。好在唐朝政府有所规定,南戍士兵三年一换,这也是考虑到北方士兵在这里所能承受的生活极限了。  哪知道到了咸通九年六月,这一批戍边的徐州兵已经整整在这里待了六年了,再次向统兵将领提出了回家的要求,按说这个要求是极为正当的,没想到当官的却以“找人换他们花钱太多”为由,叫这批士兵再留守一年,顿时激起了这批士兵的强烈不满。七月,忍无可忍的戍卒共推料粮官庞勋为首,杀死部将王仲甫,冲入监军院,夺取兵器,兵变正式爆发了。  原本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兵变,懿宗政府为了避免势态扩大,派人颁旨说要赦免他们的罪过,让他们在沿途官府协助下返回徐州。庞勋等人也同意了,而且还将兵器交了出去。哪知山南东道节度使(治在今湖北襄樊)崔铉听说徐州军即将进入湖北,立即尽点州兵,“欲尽擒之”,这一下就把事情闹大了。  庞勋等人得知此事,自然不肯自投罗网,转而泛舟东下,由浙西渡过长江,进入了淮南地区。徐泗观察使崔彦得知庞勋带兵回到了淮南,决定出兵进行武装镇压。而此时的庞勋一路上招兵买马,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自此,一场由桂林戍卒兵变转变而来的两淮农民起义正式爆发。  由于此时的唐朝政府已经是腐朽不堪了,大批生活无着落的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庞勋声势迅速壮大,于十月十七日攻陷了徐州,活捉了主将崔彦及其大批部将。唐朝政府这才感到事情重大,连忙调集大批军队赶来围剿。但此时为时已晚,庞勋已经成了气候,虽说唐朝政府全力以赴,但直到咸通十年十月,才将这场起义完全扑灭。  这场由庞勋领导的两淮农民起义历时一年半,虽说最后是以农民军的失败而告终,但给唐朝政府造成的打击是致命的。一方面,起义发生在唐朝统治的腹心之地,双方交战人数达到数十万之多,给唐朝的经济和财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正所谓“徐寇虽殄,河南几空”;另一方面,虽然庞勋本人力战而死,但参加起义的农民军并未被全部消灭,而是逃散到各地,不久就又成了其后接二连三发生的农民起义的主力军。  转眼到了咸通十四年,天下毫无一丝平静。七月,懿宗死,僖宗继位。是岁,关东大旱,赤地千里,饿殍盈野,百姓流离失所。乾符元年(874年),南诏进犯西川黎州,党项、回纥进攻天德军,唐王朝内忧外患,焦头烂额。  按说天下大乱,正是英雄展翅之时,但此时身在曹州的黄巢,却依然在等待中观望。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最有利于他的机会。果然,没用多久,这个机会来了,濮州(今河南范县)人王仙芝反了。  造反合伙人  王仙芝和黄巢一样,都是以专业从事贩卖私盐活动为生。从事这项职业的人,都有以下几个特点:凶狠、狡猾、残暴、头脑灵活、反应速度快、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又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积累出与政府武装斗争周旋的丰富经验。也正因如此,晚唐时期,这一行业中风起云涌,从最先发动起义的王仙芝、黄巢,到后来靠镇压黄巢起家的王建(前蜀政权建立者)、钱缪(吴越政权建立者)、朱碹(濮州刺史,晚唐著名藩镇)等人,可谓是人才辈出。但是,由于这些人不是赤贫的农民,从某些方面上来说,还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的局限性相比于普通的农民起义还要多一点,这一点以后再说。  唐僖宗乾符元年底(874年),王仙芝与手下尚让、尚君长等人在濮州长垣县拉起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并于次年正月初三发布了一道檄文,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正式起兵反唐。以“平均”为旗号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个提法在当时来说很新颖,也很有吸引力。其后几个月,王仙芝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攻城拔县,连下重镇,声势迅速壮大,与此同时,黄巢也于曹州冤句聚集数干人,积极响应,“攻剽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这两个人合到一处,声势浩大,四海为之震惊。受此影响,河南、山东、浙西等地受压迫的穷苦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形成了“群盗侵淫,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的局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君臣相残;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小人得志,伦理败坏……本书以诙谐独特的文风,将残唐的血雨腥风跃然纸上,演绎了鲜血与屈辱交映,粗俗与野蛮共存。值得推荐!  ——贺子岳(传播学教授)  今人治史,最重要的就是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抛开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这-点说说容易做到殊难。旗主的史观是积极的,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给我们展示五代波澜壮阔的画卷。  ——GDHEIMA(天涯网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时代,各路枭雄蜂拥而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各民族激烈碰撞,最终大融合,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曾经封杀(天涯网友)  说实在的,我觉得五代十国还有五胡乱华这两个时代都是可以写出很精彩很吸引人的文章的,它们的文学性和历史价值甚至远远大于三国时期,只不过历史上直到今天一直没有足够精彩的历史小说被创作出来(像三国演义那样),所以才被世人所忽略。我由衷地希望,旗主能坚持下去,把这篇巨作完成。拜托了。  ——叫我齐天大圣(天涯网友)


编辑推荐

  大唐盛世,轰然倒塌。黄巢、朱温、李克用……群雄逐鹿,纵横捭阖,血雨腥风。看《血染刀锋八十年》,你能看到浮躁社会的人性之残!看《明朝那些事儿》,你能看到人性之坚!看《流血的仕途》,你能看到人性之毅!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君臣相残;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小人得志,伦理败坏……本书以诙谐独特的文风,将残唐的血雨腥风跃然纸上,演绎了鲜血与屈辱交映,粗俗与野蛮共存。值得推荐!  ——贺子岳(传播学教授)  今人治史,最重要的就是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抛开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这-点说说容易做到殊难。旗主的史观是积极的,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给我们展示五代波澜壮阔的画卷。  ——GDHEIMA(天涯网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时代,各路枭雄蜂拥而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各民族激烈碰撞,最终大融合,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曾经封杀(天涯网友)  说实在的,我觉得五代十国还有五胡乱华这两个时代都是可以写出很精彩很吸引人的文章的,它们的文学性和历史价值甚至远远大于三国时期,只不过历史上直到今天一直没有足够精彩的历史小说被创作出来(像三国演义那样),所以才被世人所忽略。我由衷地希望,旗主能坚持下去,把这篇巨作完成。拜托了。  ——叫我齐天大圣(天涯网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血染刀锋八十年·屠唐枭雄卷 PDF格式下载



  机缘巧合1个月前在天涯上看到旗主去年发表的草稿 对这段历史很有兴趣 断断续续今天才读完残唐部分
  
  感觉受益颇多 我读史比较喜欢平实而接近历史的 可以附带作者的个人观点 但不喜欢太重的感情色彩 旗主的写作手法倒是很符合我的口味
  
  从小听《三国》总听到一句话“ 乱世出英雄” 不知道是不是各种版本看得听得太多 竟然觉得这些人物都象邻家的阿伯阿婶 没了高大强的形象
  
  从小长在南唐的都城 从小读后主的词句 却对五代这段乱世知之甚少 难得这么多年后终于解了惑
  
  虽然还没有读五代卷 已经看到各路枭雄金戈铁马驰骋而来 一定波澜壮阔 让人不能安寐
  
  可惜前部里少了那么几个入小乔般点睛的美人 不知后部如何
  
  准备读完这段历史再去看南北朝 五胡乱华那一段


  跟这本书还算有缘分,刚在天涯社区看了一点原贴,隔了两天就在书店看见实体书。一口气读完,比起历史感十足的学院派史书,多了一分轻松,比起戏侃类的史书又有一分厚重。笔者用清新的笔调写出了残唐时期的纷乱历史,对这个时代历史感兴趣而又不想埋头于故纸堆里的读者可以读读,尤其是后面的几个人物附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