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群魔(套装上下册)

[俄]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

[俄]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

全两册  

字数:

683000  

译者:

冯昭玙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群魔》一直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最反动的作品”,一部“含血喷人之作”。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日苏联《真理报》评论员文章称,“小说《群魔》是对革命最肮脏的诽谤。”
《群魔》是一部抨击“涅恰耶夫主义”或涅恰耶夫左倾冒险主义的政治小说,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代序:深受尊敬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韦尔霍文斯基生平事迹若干片断
第二章 亨利亲王。说亲
第三章 别人的罪孽
第四章 瘸腿女人
第五章 聪明绝顶的蛇魔
第二部
第一章 夜
第二章 夜(续)
第三章 决斗
第四章 大家都在等待
第五章 游乐会之前
第六章 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在忙碌中
第七章 在我们的人那里
第八章 伊万王子
第九章 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被抄家
第十章 海盗。灾难性的早晨

章节摘录

  四 有一次,还在关于解放农奴的消息刚传出来,俄罗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准备迎接复兴的时候,一位彼得堡的男爵途经我省,拜房了瓦尔瓦拉· 彼得罗芙娜。男爵在最高层社会里交游极广,而且很了解改革的内情。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十分重视这类访问,因为自从她丈夫去世之后,她与上层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完全断绝了。男爵在她那里坐了一小时,用了茶。座上没有其他任何人,但是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请了斯捷潘 ·特罗菲莫维奇,把他郑重介绍给客人。男爵甚至曾经听说过他,或者装作听说过他,但是在喝茶的时候很少跟他攀谈。当然,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不会丢脸,他的仪态举止十分优雅。虽然他似乎不是出身名门,但是机缘凑巧,从孩提时开始,他就在莫斯科的一户贵族人家中接受教育,因此教养良好;法语说得同巴黎人一样。这样,男爵一眼就应该看出,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虽然幽居外省,但她周围是些什么人。然而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当男爵证实当时开始流传的关于伟大改革的消息完全属实时,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突然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乌拉!甚至做了一个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他喊的声音并不高,甚至还很优雅;他的欣喜也是预先经过考虑的,他的手势是在喝茶前半小时在镜子前有意练习过的;但是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纰漏,所以男爵不禁微微一笑,虽然他立即异常客气地插入一句,说到全体俄国人目睹即将实现的伟大改革,心中必然深受感动。然后他很快就告辞了,离开时没有忘记向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伸出两根手指。回到客厅后,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先沉默了三分钟,似乎是在桌上寻找什么东西;但突然转向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脸色煞白,目光炯炯,压低嗓门慢吞吞地说道: “我绝不会忘记您的德行!” 第二天,她若无其事地和她的朋友相见,从来不提发生过的事。但是十三年以后,在一个悲剧性的时刻,她提起这件事,责备他,她的脸色煞白,完全像十三年前第一次责备他时一样。她一生中只两次对他说过这句话:“我绝不会忘记您的德行!”男爵的那一次是第二次;但是第一次也十分典型,似乎在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命运中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决定提一提。  事情发生在1855年春天,在5月问,亦即在斯克沃列什尼基接到斯塔夫罗金中将逝世的噩耗以后。将军是一位浮躁轻率的老人,在受命去作战部队奔赴克里米亚的途中因肠胃失调去世。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成了遗孀,穿上了一身丧服。的确,她不会过多地悲伤。因为最近四年她和丈夫因性格不合完全分居,她定期给他津贴。(将军本人除了门第和人情关系之外,一共只有一百五十名农奴和俸禄,而所有财产和斯克沃列什尼基庄园都属于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她是一位极其富有的包税人的独生女儿。)虽然如此,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还是使她震惊,于是她摈绝社交,幽居庄园。当然,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在她身边,寸步不离。  五月春光明媚;黄昏的景色尤其迷人。稠李开花了。朋友俩每晚在花园里相会,在亭子里坐到深夜,彼此倾诉着自己的情愫和思绪。这样的时刻往往充满诗意。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在自己的命运转变的影响下,说话比平常多一些。她好像是依偎着她朋友的心灵。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晚上。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突然产生了一个怪念头:“这位悲痛欲绝的孤孀是否寄希望于他,是否在等待他在她服丧一年期满之后向她求婚呢?” 这个想法是卑鄙的,但是高尚的气质有时也会促成卑鄙的思想倾向。他开始琢磨,发现事情的确有点相像。他考虑了起来:“财产巨大,这是真的,但是……”的确,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不完全像个美人:她是个高个子、黄皮肤、瘦骨嶙峋的女人,脸长得过分的长,有点儿像马脸。斯捷潘 ·特罗菲莫维奇越来越动摇了,因为顾虑重重而痛苦,甚至因为犹豫不决而哭了两次(他常常哭泣)。每天晚上,就是说在亭子里,他的脸上不由自主地出现了一种任性而又带嘲讽的、卖俏而同时又傲慢的表情。这种表情的出现是无意的,不由自主的:一个人越高贵,这种表情就越明显。天知道该怎么评说呢,但是很可能,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心中并没有产生足以证实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所猜想的那种念头。而且她也不愿把自己的姓斯塔夫罗金娜改换成他的姓,尽管他的姓也非常响亮。也许,在她那方面一切只不过是一种女性的游戏,一种无意识的女性需要的表现,在许多特殊的属于女性的场合这是很自然的。不过我不敢担保;直至今天女人的心都是深不可测的!且听我往下说。  想必是她心中很快就猜透了她朋友脸上的奇怪表情;她非常敏感,善于察言观色,而他有时却太天真了。但是黄昏的会面仍照常进行,谈话也同样富有诗意和情趣。终于有一次,在夜晚降临时,在十分活跃兴奋的富有诗情的长谈之后,他们在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居住的厢房门廊旁热烈握手,亲切告别。每年夏天他都从斯克沃列什尼基宏大的主楼搬到这几乎处在花园里的厢房里来。他刚刚走进自己的房间,在烦恼的沉思中拿起一支雪茄烟,还没有点着就停住了,一脸的疲倦之色,一动不动地站在敞开的窗户前,仰观羽绒般轻柔的白云在月亮旁飘过。突然一阵轻轻的窸窣声使他全身一震,他转过头去。四分钟前刚离开他的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又站在他面前。焦黄的脸几乎变成了紫色,嘴唇紧闭着,嘴角不住地抽动。整整十秒钟她一声不响地以坚定的无情的目光直视他的眼睛,忽然轻声急语道: “我绝不会忘记您的德行!” 当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在十年之后关起门悄悄地告诉我这段哀伤的往事时,他向我发誓,他当时惊得发呆了,竟没有听见也没有看见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是怎么消失的。由于她以后一次也没有向他提起过这件事,而且一切都若无其事地照常进行,他一生都倾向于认为,这一切只不过是他患病前的幻觉,尤其是当天晚上他果真生病了,一病整整两个星期,亭子里的相会因此也终止了。  然而,虽然他希望这只是幻觉,他每天,一辈子,似乎都在等待这一事件的继续和可说是这件事的结局。他不相信,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他有时瞧着他的朋友,就一定会感到奇怪了。  ……


编辑推荐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群魔(套装上下册)》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塑造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及七十年代初民主青年的群像。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群魔(套装上下册)》的主人公之一是自称为革命者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他通过其领导的秘密组织进行恐吓、讹诈、纵火、暗杀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心理描写拆穿了他的骗局;他是个阴谋家和恶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群魔(套装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书没得说,质量不错,封面感觉也挺好,就是定价高了点。苏联时期《群魔》因为“政治不正确”一直备受冷落,以至于国内很长时间只有南江一个译本。近年来又多了臧仲伦、娄自良等几个译本,但远不如《罪与罚》那般十个左右译本吸引眼球。曾对比娄译和南译的某一章,意思表述不同处极多,甚至有几处完全相悖,不懂原文,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群魔》挺好!让我们从反面了解社会革命的复杂与曲折。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卖次数看得读者一般是关注社会的,不过不要走向反面,要有好的信仰!还要有理性!就会好好欣赏这本书!


人性就是如此。即使离开作者的年代,离开著者所在的民族,也可以找到同样的人。


陀氏的经典之作。拷问人的灵魂。


翻译风格有点像译林出版的那本。本来想买人文的,结果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最后的一章没删(因为人文版的最后一章没有翻译),当当送来之后,看到有最后的一章(在吉洪的修道室里),庆幸还好没买人文版的。


好书就是要抢购啊!!很满意啊!


开头就喜欢上了,让人有不想睡的冲动!


快递的速度很快,看过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觉得很好~


喜欢,喜欢。


就是出版社一般


本来想入手人文版的那套.后获悉拜见吉洪那章有删减,而南江那套没货就买了这套。有人说不同的翻译风格导致某些上下文理解起来会有歧义,因没有看过其他译本,不得而知。序言引用的一段典故一语双关,信仰若是脱离实际意义上的人群,将是可悲而又可怕的。


由于没货了,所以这一套没买到。纸质一般,所以打算换别家出版社买。


五折的书。还好的!!!


虽然是平装书但蛮结实的,纸张赞一个光滑不透字,排版也很舒服,这个价格很值得。


内页纸张差了点


对于是否要对这篇小说给出高分,一直在犹豫,不过自己看得很痛苦,没有当初看陀氏其他小说的那种震撼,那就三星吧。
   如果是冲着《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而来看《群魔》的话,十之八九会失望。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这本小说完全没有陀氏代表作在心理描写上的纠葛与冲突。往小里讲,这自然是作者放弃了上帝视角叙事后必然受制于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果(虽然最后他部分放弃了第一人称叙事,如在《最后的决定》中出现了“我们”,但“我”从来未曾加入五人小组,有此可知作家本人也在叙事人上陷入混乱。)
   不过,往大的方面讲,陀氏可能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写得和以往的小说一样。这本小说充满了作家本人基于宗教基础的对各种的政治派别的看法,这压根儿就是一本政治小说。 如果要从小说的角度讲,写得不好。 当然,换个角度讲,如果能够从政治的角度去看,那么,我们会收获很多,有些时候,再美好的理想都是有沾满现实鲜血的一面的,陀氏只是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现实的一面,而理想在他看来可能就是虚妄的。 可惜,陀氏这样做就有点让小说陷入了困境,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也许是我期待太高吧,也许,也只是我没看仔细。


因为书还没看,说点儿跟书无关的吧,俄罗斯的人名太难记了,这本书也不是一般人能当做消遣来看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