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汤炳正论楚辞

汤炳正 上海科文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上海科文  

作者:

汤炳正  

页数:

3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实际上,对二十世纪学术的探讨研究,早已在很多学者的倡导支持之下展开了。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必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扩展,特别是我们考察二十世纪的学术文化,眼界还有必要进一步拓宽。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极其丰富多彩,不能只局限于一时一地,例如北京、上海的几处大学和机构。应该说,由于时势机运的流转变迁,很多地方在学术上曾形成学科或思潮的重心,那里的学者在多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成果和贡献。  四川就是这样。自古以来,蜀学有其脉络,虽说蜀道甚难,但蜀地学人影响被于天下。晚清以至民初,情形更是如此,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学人云集,蔚为盛况,于四川文化发展开前所未有的局面。仔细探究四川的学术史传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大家论学》即是如此规划的。这套丛书第一辑即专门编选四川地区卓有建树的学人著作,加以介绍其思想成就的前言,便于读者阅读。现在第一辑所收作者,都是中国学术界公认的著名学者,无愧“大家”称号。他们大多著作等身,非短时间所能通览。这些选本足以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学术概要,相信一定会博得欢迎。  这套《大家论学》还将继续编印下去,分辑搜集、编辑全国各地二十世纪著名学术大家的专题学术论著精萃,使之较为全面反映中国二十世纪学术文化发展成就的窗口。

作者简介

汤炳正(1910-1998年),字景麟,室名渊研楼,山东荣成人。语言学家、楚辞学专家。1935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受业于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曾称其“为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太炎先生对他期望之高、欣赏之甚,由此可见一斑。在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上深受章太炎先生影响,又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前进。治学严谨,能于小中见大,于现象中求规律,对屈赋中许多千秋难解之谜,提出新的结论与答案,受中外学术界所重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楚辞研究》主编、中国诗经学会和章太炎研究学会顾问。擅诗词,在三十年代即以写清末名妓赛金花的《彩云曲》而闻名于世。著有《语言之起源》、《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渊研楼屈学存稿》、《楚辞今注》(合著)、《楚辞欣赏》(主编)等。

书籍目录

出版弁言汤炳正治学述略我与楚辞《屈原列传》理惑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左徒”与“登徒”《九章》时地管见《楚辞》成书之探索释“温蠖”关于“九章”后四篇真伪的几个问题试论《天问》所反映的周楚民族的两次斗争从屈赋看古代神话的演化《招魂》些字的来源屈赋语言的旋律美关于楚辞学史上的一起疑案从包山楚简看《离骚》的艺术构思与意象表现《屈赋新探》后记附

章节摘录

我与楚辞我与《楚辞》结缘,是比较晚的。记得少年读书时,家塾藏书,经史子集都有一些,然无《楚辞》。老师讲课,也不及《楚辞》。其时,一位远房叔叔从曾任京官的亲戚家得了一部《楚辞》,置诸案头,对我说:“这书读起来很有趣味。”但也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现在回忆起来,其书系古刊大本,纸色暗黄,有似现在传世的芙蓉馆《章句》本。可见,当时用以教育青少年者,唐诗宋词而外,很少涉及《楚辞》。我师事太炎先生时,先生亦未尝以《楚辞》相授。我跟《楚辞》产生不解之缘,是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家乡沦陷、逃亡西南的年代。这也许是我的流亡生活与屈子产生了共鸣。但其时,我正专攻语言文字之学,对屈赋还无暇顾及。虽偶尔讽诵吟咏,但跟学术探讨之间,还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我现在体会到,对任何文化遗产的研究,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时代的政治,时代的思潮,时代的情趣等等,无一不渗入学术研究领域。抗战时期,郭沫若、闻一多等,曾掀起研屈高潮。他们都能以新的观点方法,分析屈赋,塑造屈子的伟大形象。他们的成果,曾在当时抗日的政治斗争中,起过意想不到的影响。当时我任教于贵阳师范学院,正值抗战刚刚结束,反内战的思潮正在高涨。学校要我为中文系开一门楚辞课。出乎我意料之外,开课不久,其他各系的学生,都纷纷参加旁听,挤满了教室;教室坐不下,就自带凳子,在室外露天听课。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并不是由于我讲课有什么魔力,而是弥漫于青年当中的时代思潮,跟伟大诗人屈子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某种默契而使然。


编辑推荐

《汤炳正论楚辞》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汤炳正论楚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