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留学教育史

谢长法 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7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

谢长法  

页数:

224  

字数:

232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加强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是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途径,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史学家舒新城就曾“将目次拟定,材料集好”。拟就“初等、中等、高等、师范等教育专史”先做系统之研究,“再就各专史而别辑百万言之《近代中国教育通史》”,但终因忙于其他编辑事务,“为时间所限制”,“不能专力于此,只以余暇整理《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国留学史》两册”。①今天,随着研究条件的改善和研究队伍的壮大,在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相辅相成的通史、断代史以及专史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尤其是专题研究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组织编写出版《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就是出于以上认识所做的一次初步尝试。而为了既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又能达到深化教育史研究的根本目的,经过斟酌,本丛书确定从学制系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学制系统外的有关教育两方面组织选题。  对学制系统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据传,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即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至汉代,学校教育也得到更快的发展,特别是官学制度,更是为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魏晋时期教育的多元发展,至隋唐、宋元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已臻完备。然而,这种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不仅就形式上仅有“小学”、“大学”之分,而且至明清时期,随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

内容概要

探讨中国一百多年来,特别是1949年以前留学教育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轨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全面考察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演变过程,提示了留学教育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并旁及留学生在教育领域的活动及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全书史料丰富,体系严整,特别是对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民国时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嬗变。

作者简介

谢长法,1965年11月生于河南新乡,先后于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和传统社会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第一节 留美幼童的派出与撤回  一、留美幼童的派出  二、留美幼童的撤回 第二节 留欧学生的遣派第二章 波澜壮阔的留学日本运动 第一节 留日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维新运动时期留学日本的呼声  二、“新政”初期对留学日本的倡导与奖励(1901—1906.6)  三、“新政”后期对留学日本的约束与管理(1906.7—1911) 第二节 留学日本的三大潮流  一、适应“兴学”需要的师范留学潮  二、为“立宪”政治服务的法政留学潮  三、发展武备要求下的军事留学潮 第三节 清末留日运动中的奇葩:女子留学  一、女子留日产生的内在动力  二、女子留日的曲折发展  三、留日女生的主要活动第三章 清末留学欧美的基本轨迹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留学欧美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涓涓细流的女子留美  一、甲午战争前的留美女学生  二、甲午战争后至民国成立前的留美女学生 第三节 “退还”庚款与留美学生的选派第四章 民初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留学教育 第一节 对留学教育的规范和整顿 第二节 留学生及其派遣的主要形式  一、官费留学生的派遣  二、自费生出国留学  三、实业团体和实业家资遣学生出洋 第三节 清华学校与留美学生的派遣第五章 国民政府抗战前的留学教育 第一节 留学教育的艰难曲折发展  一、对留学教育的整顿与限制  二、留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留学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教育部和各省统一选派留学生  二、清华大学派遣留美生和庚款留学生的选派  三、其他类型的公派留学生  四、留学教育的主要特征第六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留学教育的演进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留学教育  一、对留学教育的限制和对留学生的救济  二、倡导规范下留学教育的新发展 第二节 战后留学教育的演进  一、公、自费留学生的考试选派  二、青年军留学考试和翻译官留学考试第七章 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第一节 清末留学生与教育近代化  一、服务新式教育机构,致力新式教育实践  二、编译新式教科书,输入新式教育理论 第二节 民国留学生与教育近代化  一、推行民主办学,开展国际交流  二、倡导女子教育,破除大学“女禁”  三、创建现代学科,推动科学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波澜壮阔的留学日本运动  第二节 留学日本的三大潮流  三、发展武备要求下的军事留学潮  清朝武备向以八旗绿营为支柱,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湘淮军取而代之,但经过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冲击,湘淮练勇一蹶不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苦心经营30年的新式海军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清末厉行新政后,为了实现军事近代化,决定编练新军,但无奈又缺乏合格的现代军官,因此,为培养新式军事人才,清廷停止了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令各省设立武备学堂,于是,一些军事学堂纷纷开设。如1902年6月和1903年3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创设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和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等。在创设军事学堂的同时,清廷也决定遣员出国(特别是赴日)学习军事。1898年,张之洞与刘坤一联合向日本派出30名陆军留学生,此后,各省纷纷效尤。如1902年,袁世凯就挑选武卫右军各学堂毕业生前往日本学习。据1902年的调查,是年在日本的陆军留学生计有:近卫兵第一至第四联队、近卫骑兵联队、近卫野战炮兵联队、近卫工兵大队的见习士官39人,东京、大阪两炮兵工厂共6人,陆军士官学校25人,成城学校45人,共计115人。  1903年8月,张之洞在《自行酌办立案章程》中规定:“保送学生入日本各学堂,除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及文科医科各专门不限人数外,其政治、法律、武备三门,宜分别限定名数,每年只准保送若干名。武备一门,非官派学生不准保送。”由于该章程不久即作为清廷派遣留日学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所以对当时留日军事生的派遣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04年1月,出使日本大臣杨枢上奏建议:“……日本陆军经营数十年,成效最著,中国似宜添派学生来东,专送人陆军各学校,以期成就远大,用济时艰。”为了从总体上指导、规范留日军事生的选派,1904年5月,练兵处又制定了《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规定,陆军学生的派遣,“以四班为一轮,每年选送一班,每班一百名”;“选派学生,各省须有定额”;并要求“凡已设武备学堂各省、旗,其学生应在该学堂内选派,若未设学堂之处,则于文武世家子弟内选派”;所选学生,要求“必须身家清白,体质强壮,聪明谨厚,志趣向上,并无暗疾嗜好,于中学已有根柢,武备各学已得门径,年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者为合格。其未有武备学堂之处,于武事本未谙习,而经史时务之学必须优裕”。之后,练兵处对各省所咨送的学生进行考验,合格者,送人日本肄业。而不少省份遵照《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之规定,也纷纷从本省武备学堂选派学生赴日学习军事。如1904年9月,山西省由本省武备学堂中选派学生20人赴日学习陆军,“以备常续备军将校之材”;10月,江西武备学堂派胡谦、李烈钧、欧阳武、余鹤松4人至日本振武学校肄业;12月,云南派百余人赴日,其中学陆军者28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留学教育史 PDF格式下载



本书不错,系统介绍中国近代以来留学教育历史过程和大事件。既是留学史料汇编又是学术思想总结。


此书是帮同学购买,对内容了解程度较差。仅谈一谈个人看法。中国自近代大大落后西方,要想摆脱屈辱的境地,向强者学习无疑是重要途径。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的先声,新旧思想的碰撞愈加激烈。与今天的留学形成鲜明对比。希望大家立志高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导师历时几年完成的一部著作,里面内容丰富,对很多历史史料进行了重新的补充和整理,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备,可做研究之用,也可作为教师自我教育之用。推荐购买!


书的质量很不错,内容也很好!发货速度还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