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激流中的人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

(德)西格弗里德·伦茨  

页数:

189  

字数:

90000  

译者:

孙汇琪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老潜水员欣里希斯生活在二战后德国的一个港口城市,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决定:要想保住工作,养活年幼的儿子、未婚先孕的女儿以及日渐衰老的自己,就必须篡改证件上的年龄。
  可无论欣里希斯如何挣扎,令人窒息的打击偏偏在这时接踵而至:女儿看透了男友游手好闲、鸡鸣狗盗的本质,绝望中企图跳桥自杀;港口里沉没的潜艇中蕴藏着价值不菲的电池,即将触发一场不计后果的冒险;而那个为了挽救全家人所保守的秘密,也面临暴露的危险……

作者简介

  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
  
德国当代杰出作家,1926年出生于东普鲁士,和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并称为“德国当代文学三巨头”,被誉为德意志民族的“心灵守护者”。25岁即凭借《空中之鹰》获得“莱辛文学奖”,此后陆续获得“德国图书贸易和平奖”、“歌德文学奖”等20多个重要奖项,并被汉堡等城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伦茨的代表作有:《激流中的人》《德语课》《默哀时刻》《失物招领处》等,它们意蕴深远,沉郁厚重,将现代人的孤独、失败、过失、考验、责任、良知,拷问得深沉而悲凉。

章节摘录

  他躺在沙滩上,一动也不动。暮色苍茫中,他一个人躺着,双手托着下巴,两眼凝视着河水,显得严肃、认真。河水混浊,水流湍急。它平滑而又急速地流过此地,没有打漩涡,又畅通无阻地流向远方。男孩把目光投向彼岸。他观察着堤坡下的船灯,密切注视它们的运动:灯光彼此交叉,绿色的、淡黄色的,平稳而缓慢地划过夜幕。后来他看见一盏三角航行灯离开堤坡,脱离其他灯光,慢慢地远离城市及其高耸入云的光芒,转向河中央。  这盏旧渡船的三角航行灯倾斜着离他越来越近。它在河面上划过夜空,静悄悄地、缓缓地向前移动。男孩仍旧躺在又细又冷的沙滩上,两眼盯住渡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格拉斯和伦茨,他们对我的吸引力比德国这个国家对我的吸引力还要巨大,如果能见到他们,我想这会成为我的隆重的节日。  ——莫言  ⊙德国战后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作者以简单笔触和丰富感情,书写在今天看来仍然深具社会意义的批判主题。因其文学和现实价值,在德国课堂中成为了当仁不让的推荐读物。  ——德国“教师图书馆网”  ⊙一部看不到激昂,听不见呼喊的作品。看似不着笔力的叙述技巧,充满自制力的写作风格,赋予全书一种轻柔但却让人悚然的力量。  ——汉斯·赫尔穆特·基斯特(德国著名作家)


编辑推荐

  ★“德国当代文学三巨头”  被媒体誉为“德意志的良心”  《德语课》作者——西格弗里德·伦茨成名力作  ★德国教育界一致推荐  ★展示海明威式文笔,硬汉形象令人深切动容  ★最普通的人,最平凡的生活,却体现了卓越的道德关怀和不凡的写作技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激流中的人 PDF格式下载



西格弗里德·伦茨 德国当代文学巨头


什么是硬汉 来跟海明威大叔学学~ 男人们冲啊


艰难的生活,一个男人苦苦的支撑,为了家,为了儿女,坚持与隐忍。关于苦难,我们的社会似乎已经不屑于提它,到处是飘渺的文字,虚无的思想,甚至是矫情的无病呻吟。这种深刻的苦难,有力的文字,值得阅读。


如题。这本书属于深阅读,与当下那些快餐式的小说不同,是对人性的扣问。


如果你喜欢一个作者,
一定要完整的读完所有的作品,才能够,找到他的灵魂。
从边边角角,到细枝末节。


活动凑单买的还没看,不过看介绍是我喜欢的类型。


很久没看过这一种平时的现实主义小说了,意外的还是会被这一类朴素的作品打动


推荐个同事读的。现在的社会,能够这样咬紧牙关,努力进取,尽职尽责地承担义务的男人不多了。好汉子!


真的是硬汉子,同时也温暖人心,好书呀。


这篇长篇小说生动的反映了二战后德国萧条的经济形势下人们生活的艰辛。小说选取了老潜水员这一形象,阅读之初,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作家会选择这么一个很少被塑造的形象进行艺术创作,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老潜水员的生活是不断的潜入水下,有不断的从水下潜回水面,在水下是未知、压力、陌生,在水上是一种熟悉与希望,而这恰恰是生活给老潜水员也同样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虽然生活是不易的,但是他每天仍能见到广告商打出的那些“每天晚上想些美好事情”的标语。开篇的那句“他躺在沙滩上,一动也不动”,渲染着一种阴森的、死寂的氛围,然而一股“生”的激流却在这了无生机的表象下汹涌澎湃的流淌。


很喜欢伦茨的作品。不过德语课的震撼更多


这本书是这批到货中,我第一本开始看的,首先封面的设计,纸质和故事的内容都很值得人去期待和花时间去品味。很赞。


西格弗里德·伦茨是德国当代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也是德国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代表作家,在当代德国文坛的地位仅次于伯尔和格拉斯。
《激流中的人》:
老潜水员欣里希斯生活在二战后德国的一个港口城市,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决定:要想保住工作,养活年幼的儿子、未婚先孕的女儿以及日渐衰老的自己,就必须篡改证件上的年龄。可无论欣里希斯如何挣扎,令人窒息的打击偏偏在这时接踵而至:女儿看透了男友游手好闲、鸡鸣狗盗的本质,绝望中企图跳桥自杀;港口里沉没的潜艇中蕴藏着价值不菲的电池,即将触发一场不计后果的冒险;而那个为了挽救全家人所保守的秘密,也面临暴露的危险……


搞活动买的,质量、印刷都很好,五星。


封面清新唯美,单是看封面就来兴趣


伦茨的《德语课》是我一直都想买的小说一直都没买这次他的这本《激流中的人》降价到了九块我看不买不成了就先入手了南海出版社的书质量还都是很过关的很喜欢准备拜读中~


之前我买的水有推荐,所以就一直很想看下,现在减价了,我就买了,应该不错吧~嗯,质量挺好的


我没有看,但是借给同学看了,她觉得不错。


看完《德语课》就很喜欢伦茨,这又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读小说,看大家,看大场景,但有的时候,打动人的却是一些质朴而真实的细节。
书中讲到老潜水员和女儿荡秋千,回忆起童年时光。其实,支持人在激流中博斗的,正是这些小事。


没看过呢,提醒一下,应该先读过德语课,才考虑这本。


没有太多代入感


还没有看,期待~还没有看,期待~


书的故事不错哦。


书的质量不错,2oo-1oo


外国的励志小说


激流中的人


帮朋友买的。帮朋友买的。


很非常好


  激流中的前行者---欣里希斯的海洋精神
  
   “这难道不可笑吗?在公路和火车上熬过了多少岁月,做成了多少笔买卖,到头来这条命活着还不如死了多值几个钱。”来自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伦茨开始了一个故事,扉页的一句话给生活定下了一个荒诞的基调。正如本书的主人公欣里希斯,年老力衰,即将失去工作,却不得不单独支撑着一个有着年幼的儿子和未婚先孕的女儿的家,生活如欣里希斯是会让人感到一些绝望的。但是人们在读完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确实有着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绝望时刻,但总有那么一些东西,会让我们找到活着的意义,会让我们愿意一直守护,直到重拾对于生活的热爱。伦茨不愧被誉为德意志民族“心灵的守护者”,他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试图挽救战后德国人民脆弱的心,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港口,投向了海洋。
  
   欣里希斯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矛盾的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潜水员,经验丰富但却因为年纪过大而可能要永远地退休。为了家里的两个孩子,他必须要继续工作以提供支持,诚实的他开始伪造自己的年龄。他依靠着伪造年龄的劳动手册得到了工作,第一次潜水所用的潜水衣“看上去就像一个上吊自尽的男人”。这套潜水衣,由一个去世的老潜水员所留下,一切似乎都预兆着一些不好的结局,当然作者不用在这里就进行剧透,在读者的小小惊讶中,欣里希斯“几乎是深情地把它拿到灯光下”。欣里希斯是喜欢这份工作的,不过分的说,他是热爱这份工作的,他虽然老实善良,但是骨子里,有着一股自信和冒险的精神。他说服老板不采用爆破而是采用他的方法吊起沉船,不仅帮老板省了一大笔钱,还让大家省了不少事,显然,大家都会很佩服和尊敬他。虽然在新工作上干的不错,但是年龄和心理都给他添了更多的疲惫。“欣里希斯走过浮码头,出乎意料的感到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此时的欣里希斯,在漂浮的码头上,是否感到了一丝不安的放松呢。这是海洋给予他的心灵依靠,因为暂时放下了紧绷的神经,长久操劳的肉体才感受到了累的感觉。
  
   在家庭压力和对于伪造证件的不安中,幸好欣里希斯能找到一个朋友相伴。库德尔与欣里希斯一见如故,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两人并不相似,但在心里两人却互相认同,而且几乎是在一瞬间,库德尔便认为欣里希斯会是他的朋友,而他则应该帮助欣里希斯,欣里希斯也很感激,正如他所说“库德尔,你同我一起吃饭,这真好。”他们互相理解,相处得很好,“有时你要花上好几年都找不到这样的人,结果忽然就来了一个,你们互相握手,然后你就知道,自己等的正是他。”库德尔从某种程度上是欣里希斯的镜像,他更老实,更善良,君主送的钱币也使莱娜和库德尔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即使自己处境艰难,他也仍然会把自己的钱币给莱娜,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些忙。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莱娜终于对曼弗雷德彻底失望。在欣里希斯和库德尔保卫公司财产之时,曼弗雷德被抓住了,即使此时,老潜水员也依然希望能够劝说回曼弗雷德。对于年轻人,欣里希斯有着不满也有着希望,就像虽然自己的女儿不听劝告犯下许多错误,欣里希斯依然很爱她一样,即使是对于曼弗雷德,他也不放弃拯救他的机会。但是他得到的回报是来自曼弗雷德的揭穿自己的威胁。欣里希斯的行为注定了他有有一天要暴露,那一天便是要出海的那一天。几乎是玩笑似的,大海,她给予了欣里希斯安慰,给他依靠,并且满足这他在激流中冒险的欲望,却连他小小的一个谎言也不肯放过,让他失去最后的遮掩。欣里希斯所无法瞒过的,就只有自己和大海了。下班回家的路上,“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人”。因为他们有着工作,他们下班回家,脸上会带有憔悴和惬意。而欣里希斯却将会很快失去这一些东西。而此时我们才能真正的发现,博爱的宣传者们也只是应付了事,一旦到了下班时间,只有自己的休息才是唯一重要的。而那些标牌上的友好文字,在那飞驰的汽车上显得只剩下迫不及待的虚伪和一丝无奈的哀伤。即使如此,欣里希斯仍不放弃希望,他试图改动所有证件以瞒天过海,并不断给自己信心,一股不服输,冒险的精神已在他体内翻腾,可以让他的步伐变得矫健起来。
  
   港口对于出航的人来说,是海洋的开始;对于返航的人来说,是海洋的结束,而对于老潜水员欣里希斯,是生活的地方,这里就是他的海洋。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海洋是他们的希望,港口正是连接着希望的纽带。战后的港口一片热火朝天的重建景象,港口又开始像其自古而来的功能一样,开始源源不断地为港口的居民带来财富。但是战争的创伤过于深刻,港口的市民们看似幸福满面,其实根本没有从战争中恢复过来。虽然“市长头脑清醒,身体健壮,精神焕发,脸上是一副面向世界,明朗开放的神色”。这倒正是一个港口市长所有的样子,满满的海洋精神让他渴求世界,希望和外界交流。市长陪同君主参观港口,正是因为港口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精神的象征,即海洋是城市历史和精神的基础。但是一直无精打采的君主,与周围陪同者的精神焕发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到底是对充满海洋精神的人充满活力的赞美,还是只是讽刺了小市民式的猎奇和无聊?
  
   市区里确实处处挂着“与人为善,竭诚带人”,“每天晚上请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关心你的邻居”。表面上,人们在街头巷尾都挂着宣传友谊的牌子,但在貌似和谐的假笑下,有的只是冷漠与防备。 码头上会有向女士献花的少年,一切都是一副“激动人心的,精心策划的博爱景象”。当然虽然一切都只是精心策划而已,但从其出发点来看,一切都是另一种真正博爱的变形展现。人们只是需要时间来恢复和成长,他们不习惯如此即刻到来的,在废墟中和雾霾下的做作的亲近友好。就像给一个饥饿的乞丐一份精美的法餐一样,再美味也不是他想要品尝的,他要的是能够快速填报肚子的几只面包,而不是那些精美的,只顾舌头不顾肚子的小食物。欣里希斯也是这样,他需要工作,需要钱来支撑自己的家庭,办事处员工的彬彬有礼和街头的献花,于他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浪费。海洋精神者,都愿意实事求是。城市的街道上看似一篇忙碌,其实大家都只注意着自己。一只落水的猫可以引来全部市民的关注,会有警察出动去进行救助。人们知道保护动物,说明市民们心中还是有着爱心的,但是却只有库德尔发现了跳入水中的莱娜并救了她。在救起小猫的鼓掌声和莱娜孤独的落水声中,港口的市民们已经丢失了一些基本的东西。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形象是俾斯麦首相的塑像。这塑像是过去和现在的见证者,是人们海洋精神的寄托所在“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欢迎海员凯旋”。他时刻提醒着海边的居民们,虽然经历战争,受尽磨难,但是不应该忘记及时履行公民的义务,不要忘记这个港口的海洋精神。但是现实中的雕像也许并不那么有用,因为“他离得太远了”。不仅是时间上已经过去了很久,强硬统一德国并使德国强大的俾斯麦,现在已经化为尘土,对于现在德意志的苦难无能为力。俾斯麦的雕像只有愤怒而又无奈地庇护着雕像底下的人。“行为正派的年轻人有工作要做,因此反而默默无闻”。他们是被战争毁掉的一群人,讽刺的是,现在为他们遮雨的这位首相,却正是以铁与血而闻名于世。自从德国提出不再满足于陆地而也要争取海洋的霸权时,与德国联系紧密的世界也就不再安宁。变了味的海洋精神曾将德国推向了绝路。他离的太远了,并不仅仅是在现实的水泥基座上站的太高,也在于在人们的心中他已被埋得很深。战后的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其他,但也正是这站得高埋得深的“首相”,会在人们茫然抬头或者恐惧地蜷缩时,重新给他们一种莫名的力量,那是一种古老的力量,一种骨子里的海洋精神。现在,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希望能够再以去除偏见和狭隘的海洋精神帮自己重回大海。毕竟那些是不兼容与海洋精神的。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首相还得一直“呆板地,严肃地,失望地思索着”。
  
   “城里海风劲吹不息,市政府入口处上方的旗子迎风飘扬。风把旗子像帆一样鼓起来,似乎要把它们吹到遥远偏僻的海岸。”在这激烈的海风中,似乎每一个德意志人都被卷入激流之中。没有人绝望,他们正直,坚决地守护者家庭,诚实,勤劳地进行着工作,他们寻找,继承着海洋的力量不断前行。侧耳倾听,是万吨巨轮与大海拍出的滚滚浪花。
  
  
  


  失业的欣里希斯为了养活年幼的儿子和未婚先孕的女儿被迫在劳动证上改小自己的年龄,进入一家打捞驳船的公司,认识了大汉库德尔。与此同时,欣里希斯的女儿莱娜意识到男友不求上进鸡鸣狗盗的本质,绝望之下的莱娜投入夜色中的大河,被一路跟随的库德尔救起。虽然曼弗雷德希望与莱娜重归于好,可是他却没有办法除却身上的劣根,当然也无法得到莱娜全部的爱,无所羁绊的曼弗雷德更加的放纵疯狂,最终在一次偷窃行为中,遭遇意外,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此时的欣里希斯也因为改年龄的事件被暴露而失去了工作。 此书笔意冷峻,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悲伧,但是并不绝望,书中有大量的篇幅是描写那些深陷污泥的驳船,仿佛是在哀悼一个满是伤痕的时代,欣里希斯就如同那些已经没有任何作用的破船,遭到新时代的抛弃。一个像欣里希斯那样的家庭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绝望感的,但是他依然能够找到生活的希望,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观,一种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或者属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还有大汉库德尔虽然遭到不白之冤,依然保持正直善良的性格。他们属于被二战迫害的一群人,当生活的常规被打破,国家的精神沦为一片废墟,只有坚持一种高尚的信仰,不忘民族的尊严,才有希望获得拯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