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坠落的人

[美国]唐·德里罗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月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美国]唐·德里罗  

页数:

269  

字数:

163000  

译者:

严忠志  

Tag标签:

无  

前言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是美国当代四大文豪之一,后现代小说阵营中独具魅力的领军人物。迄今为止,他已创作十五部长篇小说、四本剧作以及若干短篇小说和散文,是一位既拥有众多读者又在评论界享有盛名的艺术家,获得的著名奖项包括美国艺术和文学院文学奖、美国全国图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福克纳笔会小说奖。  1971年,唐·德里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的传说》问世,他从此佳作不断,早期作品包括《球门区》(1972)、《琼斯大街》(1973)、《拉特纳之星》(1976)、《球员们》(1977)、《走狗》(1978)、《名字》(1982)。1985年的《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1988年的《天秤星座》获《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1991年出版的《毛二世》轰动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坛。1997年的《地下世界》成功描绘了20世纪后期的美国社会,在《纽约时报书评》2006年评选的过去二十五年中美国最佳小说里名列第二。2001年创作的《人体艺术家》从内心世界角度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2003年他推出了长篇小说《大都会》,该书被评论界称为“后现代社会的万花筒”。  《坠落的人》于2007年出版,在美国好评如潮。作品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为题材,历史背景恢弘,语言张力巨大,时空变化频繁,叙事结构复杂。在此,笔者不妨根据男主角基思的经历,梳理一条故事脉络:  基思是一名律师,在世贸大楼里工作。在“9·11”袭击那天,基思大难不死,身上带着尘土和血迹,手里提着别人的公文包,回到已经分居多时的妻子丽昂的寓所。在随后数周中,基思被幻灭所困,与妻儿渐行渐远。或许是由于同病相怜、需要相互慰藉的原因,基思与公文包的主人、恐怖袭击的另一名受害者弗洛伦斯发生了一段婚外情。后来,基思逃避家庭生活,成为一名职业扑克牌玩家。然而,在游戏人生的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在恐怖袭击中丧命的牌友,“9·11”已经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坠落的人》带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作者脱离传统小说的写作常规,解构小说常见的叙事架构,取消悬念,模糊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戏仿传统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在叙事结构和时空调度上别具匠心,形成了多个层面上的不确定性。读者可根据自己喜好,进行深入探索。本文仅就小说的隐喻意义和叙事手法作简略讨论。

内容概要

2001年9月11日,纽约曼哈顿,39岁的律师基思历尽艰辛,从位于世贸中心大楼的办公室里逃出。在遮天蔽日的尘土中,他重新走向已经分居的妻子丽昂和年幼的儿子贾斯廷的世界。在其后的日子里,丽昂摸索着基思的思绪,试图将他与以前那个形象重叠起来。而灾难之后的基思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转而让自己沉溺于扑克。和许多纽约人一样,他们的生活从此满是失落与悲伤,情感世界因巨大的历史力量而面目全非。 在《坠落的人》中,唐·德里罗以其复杂而睿智的语句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在个人层面上展现出来,无比精准地刻画了“9·11”之后的岁月中纽约人所深刻感受到的那种情感上的空虚与隐约的绝望。

作者简介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 ),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出生于纽约意大利移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奥美广告公司做过五年广告文案。自1971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美国的传说》以来,德里罗已出版十余部长篇小说和四本剧作,发表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代表作品包括《白噪音》、《地下世界》、《名字》、《天秤星座》等。他曾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福克纳笔会奖、耶路撒冷奖等众多奖项,被认为是四位同时代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
德里罗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多数作品以反映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和生活为主,尤为关注美国的大众媒体、消费文化、意识形态等对人的行为、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影响。

章节摘录

  1  街道不复存在,已然变成了一个世界、一个时空,散落的尘土遮天蔽日,近乎黑夜。他踩着瓦砾和泥土,往北行走;人们从他身边跑过,有的脸上系着毛巾,有的头上顶着上衣。他们用手绢捂着嘴巴。他们手里拿着鞋子,一个女人两只手里各抓着一只鞋,从他身旁跑过。碎片和残砾在他们四周不断落下,有的人在奔跑中跌倒,神情茫然,动作笨拙;有的人钻到小车下面躲避。  隆隆的声音依然在空中回荡,双子塔楼变形倒塌的轰响。这就是现在的世界。浓烟裹着尘土,一浪接着一浪,夹带着办公室文件,夹带着切口锋利的复印纸,呼呼地飞掠而过,冲过街道拐角,涌向四周的街道——这是笼罩在上午黑暗之中的另一个世界。  他身穿套装,手里拎着公文包。玻璃碎片在头发和脸上闪亮,就像殷红的大理石圆荚。他路过一个写着“特价早餐”字样的招贴;这时,有人从他身边匆匆而过——警察和保安人员,他们两手抓住枪柄,以便稳住武器。  里面的情景模模糊糊,死气沉沉,他本来应待在那里的。他环顾四周:一辆轿车半截埋在残砾中,车窗碎了,噪音传了出来,遭到严重破坏的汽车收音机传出的声音。他看到人们湿淋淋地从身旁跑过,衣服和身体被消防喷淋器洒下的水浸透了。街道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被遗弃的鞋子、手袋、手提电脑。一个男子坐在人行道上咳嗽,鲜血从嘴里冒了出来。纸杯怪异地跳跃着,从他身边滚过。  周围的情景也是这样的,有人从一千英尺高的窗口坠落下来,进入自由的空间;燃烧的油料发出一股股刺鼻的气味;空中掠过一阵阵尖利的警笛声。人们所到之处,引起一阵骚动,在周围聚集起议论的声音;他离开一个人群,同时又走人另一个人群。  在这一切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它并不属于这里,高高在上。他看着它坠落下来。一件衬衣钻出蹿人高空的浓烟,在微弱的阳光中飘浮,慢慢降落下来,朝着河面飞去。  他们跑着,然后停下脚步,有的站在那里,身体摇摇晃晃,在炙热的空气中吃力地呼吸;带着不相信口气的哭泣声、诅咒声、不知所措的呼唤声此起彼伏;纸片、合同、简历在空中飞扬,从他身边扫过,完整的生意片段在狂风中飞舞。  他一直走着。有的奔跑者停下了脚步,有的改变方向,进入小街。有的往回走,望着它的核心区域——生命在那里痛苦挣扎,东西不停地坠落下来,烧焦的物品被火焰冲向天空。  他看见在返回的人群中有两名穿着运动短裤的妇女;她们哭泣着,目光从他身边扫过,脸上露出崩溃的神色。  他看见一帮打太极拳的人从附近公园里出来:他们两手伸开,大致与胸部持平,肘部弯曲,似乎所有这一切——包括他们自己在内——都可能被置于中止状态之中。  有人从一家餐馆里出来,想递给他一瓶水。是一个女人,脸上挂着防尘口罩,头上戴着棒球帽;她把瓶子收回去,拧开盖子,然后重新递给他。他放下公文包,伸手去接,几乎没有意识到他没有使用左手,他只得放下公文包,伸手接过瓶子。三辆警车驶入街道,响着警笛,朝老城飞驰而去。他闭上眼睛,喝下一大口水,觉得那水流夹带着尘土和烟雾,进入了身体,向下流淌。她说了什么,他没有听见,只是把瓶子递还给她,抓起公文包。他觉得吞下的那一大口水带有血腥的回味。  他继续走。一辆超市购物车出现在他面前,里面空空的。车后有一个女人,面对着他,脑袋和脸上缠着警用塑料带——标示警戒的黄色带子,标记犯罪现场用的。她的眼睛就像发亮的面膜中微小的白色涟漪;她站在那里,两手抓住购物车把手,望着滚滚浓烟。  这时,他听到了第二幢塔楼倒塌的声音。他穿过坚尼街,觉得眼前的情景,不知何故完全变了样。一切都显得不同寻常:铺着大鹅卵石的街面,铸铁制成的建筑,一切全都变了样。周围的一切缺少了某种非常重要的东西。无论这意味着什么,它们全都没有完工。无论这意味着什么,它们是看不见的:橱窗、装卸平台、喷漆的墙壁。也许,东西在没人观看时就是这个样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德里罗写下了“9·11”小说定义之作……他在《坠落的人》中达到了一种罕见的细腻程度,找到了他对荒谬的感知和再现真正悲痛的能力之间的平衡……这标志着一位美国卓越小说家的归来。  ——《哈佛书评》  《坠落的人》是为“9·11”中的纽约和那些坠落者而作的一曲圣歌。这歌用平静而节制的声音唱出来,毫不故作姿态……德里罗将所有的细枝末叶削去,以简短、利落、直接、明快、俭约的方式展现了一个重大的时刻,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述抓住了其可怖的冲击力……出色。  ——《泰晤士报》  《坠落的人》是一部攫人心魂的合唱作品……它更多是关于通过单个家庭的生活展现的公共历史事件的心理辐射作用,而较少关于事件本身。德里罗在其内心深处发问:“现在我们如何生活?”  ——《洛杉矶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坠落的人》于2007年出版,在美国好评如潮。作品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为题材,历史背景恢弘,语言张力巨大,时空变化频繁,叙事结构复杂。  基思是一名律师,在世贸大楼里工作。在“9·11”袭击那天,基思大难不死,身上带着尘土和血迹,手里提着别人的公文包,回到已经分居多时的妻子丽昂的寓所。在随后数周中,基思被幻灭所困,与妻儿渐行渐远。或许是由于同病相怜、需要相互慰藉的原因,基思与公文包的主人、恐怖袭击的另一名受害者弗洛伦斯发生了一段婚外情。后来,基思逃避家庭生活,成为一名职业扑克牌玩家。然而,在游戏人生的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在恐怖袭击中丧命的牌友,“9·11”已经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坠落的人 PDF格式下载



读后感觉还不错


挺想看的书


说实话不属于那种有意思的书,所以要慢慢看,那种感觉很难体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