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河

[加]多娜·米尔纳 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
出版时间:

2012-11-1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  

作者:

[加]多娜·米尔纳  

页数:

305  

字数:

200000  

译者:

王文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河》讲述有时, 那些颠覆我们生活的事件并非一开始就如大难降临,
相反,它们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美加边境的一处农场,狭长的山谷和宁静的小镇,曾经是加拿大15岁女孩娜塔莉的完美生活背景。那时,她对家人会永远生活在一起的信念坚定不移,但是一场战乱,一个美国男子的到来,一切都发生了难以遏制的改变……
一个悲凉不安的家族秘密,爱恨纠葛,故事如此残酷而又充满柔情,作者诉说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多娜?米尔纳(Donna Milner)
加拿大作家。《大河》是她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已经在12个国家和地区热销,并被翻译成6种语言,并且入围世界上奖金最高的单一文学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
米尔纳从事房地产工作25年,直到退休才开始追求埋藏心中多年的写作梦想。她的很多富有新意的非小说作品刊登在地方期刊、《读者文摘》等刊物上。
她有四个孩子,目前与丈夫生活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州。

章节摘录

1仿佛热浪中蒸腾而起的一个幻象,他沿着我家门外那条蜿蜒的土路, 徒步而来。我在门廊背阴的地方注视着。一九六六年七月那个炎热的夏日,我十四岁,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十五岁了。身后绞衣机里的水就快排完了,我倚在门廊边上,在太阳下眯缝着双眼。外面院子里,刚洗好的衣物纹丝不动地耷拉在横跨整个院子的三条晒衣绳上。床单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白得刺眼,倒给我家一溜儿整齐晾挂在那儿的各色衣物当了背景。妈妈嘴里满是衣夹,背对门口站在木制的防水台上。她俯身从柳条洗衣篮里拉出一件斜纹粗布衬衫,哗的一声,用力将湿漉漉的衣服抖开,然后夹在晒衣绳上。那天,妈妈看起来与往常不太一样。在洗衣日里,她通常是用一块方巾拢住头发,然后在额头处打个结。那天下午,她却用发卡和梳子绾住秀发,顽皮的金色发卷和细碎的发丝散落在脸庞和颈项上。当然还不止这些。她那天看起来心神不宁,甚至脸颊绯红。我肯定她在脸上抹了些雅芳胭脂。早些时候,她把哥哥们的牛仔裤丢进绞衣机里洗时,发现我在偷偷打量她。“唉,这天真够热的。”她说道,接着向后拢了拢头发,把它们夹在耳后。妈妈正忙着把最后一批洗好的衣物晾起来,无暇顾及外面路上的情况,所以是我先看到了他。他从牧场边的弯道上绕出来,跨过护牛栏,穿过影影绰绰的白杨林荫,然后又走到白花花的日光下。他一边肩上挎着粗呢大包,另一边挂着个黑色的东西。等他走近了,我才看清那是个吉他盒。随着他不紧不慢的步伐,盒子在他身后晃荡着。“嬉皮士”在我的词汇表里可是个新词,一个外国词。它指的是那群奇装异服、高举“做爱不作战”和平标语游行的美国人;一群把花朵插在防暴警察枪管里的反越战示威者;它还意味着一群逃兵役的家伙。我们农场南边是绵延一英里半的边境线。有传言说,他们中有些人从那越境跑到加拿大来。谣传而已。于我来说,除了这些谣传,他们不过是山谷地区信号时断时续的电视里出现的模糊图像。现实生活中,我还从未见过一个真的嬉皮士,直到此时此刻。“怎么了?”妈妈的声音将我从恍惚中惊醒。她从洗衣台那边走进来,把空的洗衣篮递给我。我还没吭声,她就转身看向大路。这时,我们的牧犬巴迪昂着头,嗖地一下从平时午后打盹的门廊台阶下冲了出去,宛如一团模糊不清黑白相间的影子。这只边境牧犬越过尖桩篱笆,飞奔至牲口棚那边,发出一声已然迟了的警告。“巴迪!”妈妈冲着它喊了一声。而那个长发的陌生人已经屈膝跪在路边,轻声地安抚着对他咆哮的牧犬。不一会儿,他站起身,跟巴迪一起继续往院子这边走来。他在围栏外对我们微笑,任由我们的狗舔他的手掌。妈妈也对他笑了笑,抚平有些潮湿的围裙,下台阶朝他走去。我迟疑了一下就放下洗衣篮,也跟了上去。我在门口见到了他。妈妈在等他。她没料到的是,她等来的是如冷风般的一段辛酸。2我本该知道的。这些年来大家讳莫如深。可每个人的眼里都存有疑问。我怎么会一直没有察觉呢?三十四年过去了,我仍在问自己同一个问题。我时常沉浸于对过往的回忆,回到童年“以前”,物是人非以前的那段日子。那时,“家人不可能永远在一起”这个念头在我看来是难以想象的。那时,我全部的世界就是我们家的农场。它坐落在英属哥伦比亚省卡什柯德山区深处一条狭长的山谷里,那是一片绵延四百多英亩的土地。其余的一切——农场北边三英里外的埃特伍镇,包括镇里的两千五百位居民——不过是我们完美生活的背景。或者说这一切,仿佛就是我生活的全部,直到快十五岁时。那是我所有“后来”记忆的出发点。有时,我能将记忆冻结——那些关于“后来”的记忆。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我可以假装一切从未发生。我有时甚至相信事实真的如此。然而,一九六六年那个夏日是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的。那天是我人生的分水岭,从拥有一个完整美好的家,到生活中的一切被彻底颠覆。那些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生活的事件并非一开始就如大难降临,惊天动地。有一阵子,它们甚至显得那么美好。后来,妈妈总是责骂那些慢慢蚕食了我们这个小农场的一切变化。高速路兴建起来,其中一条连通了我们镇和加拿大一号公路。在东库坦尼亚斯,河谷地区被洪水吞没,人们在那建起水坝发电,将电力输送到正在蓬勃发展的省城以及我爸爸说的“南边那个闹电荒的邻居”。“现在到处都是工作机会。”晚饭时,妈妈忧心忡忡地说。那天,从我记事起就在农场工作的雇工杰克没打招呼就离开了。“谁会有兴趣到一个犄角旮旯里的奶牛场工作呢?”“我们会有办法的。”爸爸嚼着嘴里的饭说,“摩根和卡尔可以先帮着搭把手,娜塔莉可以在乳品间帮忙,我们会挺过去的。”他俯身过去拍拍她的手。“不行,”妈妈抽回手,站起来去拿咖啡壶,“你的牲口越养越多,我的儿子相继辍学。起码得让一个儿子读完高中吧。”她没再往下说“然后去上大学”。她没法再说出这个梦想了。卡尔是她最后的希望。妈妈在《埃特伍周报》上刊登了一条两行字的招聘广告,然后就雇用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应聘的人。“他的声音很好听。”七月的那个早晨,宣布了雇人的消息后,她说了这么一句。早餐后,她开始收拾盘子,仿佛不经意般地又冒出一句:“他是个美国人。”我瞥了父亲一眼。他浓眉上挑,正消化着她这番话。我知道他们对逃兵役到加拿大避难的美国年轻人看法相左。我寻思着会不会有机会看到他们第一次真正吵起来。爸爸很少跟妈妈争吵,可那会儿他不满的是妈妈事先没跟他商量就自作主张,而且还是在这件他一贯态度鲜明的事情上。他一言不发地站起身,抓过挂在门上的宽边礼帽——他送奶时才戴的帽子,刷地一下扣在脑袋上。我知道他很不高兴。“呃,”爸爸和卡尔关门出去后,妈妈说,“我想,这事儿挺顺利的。嗯,娜塔莉?”她手里攥着橡胶手套,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我不会再把一个儿子白白搭在农场上。”从提得动奶桶开始,我那三个哥哥的生活就完全服从于挤奶时间表了。每天清晨,他们天不亮就起床,站在楼上卧室总是冰冷的地板上穿好工作服。我甚至觉得博伊尔是穿着衣服睡觉的。博伊尔,家里的老大,自己在阁楼那有个壁橱般大小的房间。十二岁时他就不愿再与摩根、卡尔共用一个卧室。他在楼上两个卧室之间的横梁处给自己搭建了个窝。客厅天花板那有个口子,他就钉了个简陋的木梯,从那儿爬上去。十四岁时,他在那儿做了个真正的楼梯。冬天,那小小的阁楼间有时冷到你可以看到自己呼出的白烟。夏天,即使打开窗户也无法驱散房间里的闷热。可是博伊尔从不抱怨。这个房间是他的圣殿,房间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堆满了书,凡有幸受他之邀去那儿玩,或者可以去阅读那些书籍的人,无不嫉妒他在这所祖父于世纪之初就亲手修建好的农舍里缔造出来的一方天地。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所以有一间自己的卧室。这个房间原来是博伊尔的,我出生后就把他挤了出去。哪怕博伊尔因此恨过我,他也从来没表现出来。我倒是很愿意跟他分享一个卧室的。可我那时太小,根本不明白他需要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过了很久,我还喋喋不休地追问为什么他得跟男孩们睡一个房间,又为什么要搬到阁楼上去。每天早晨,博伊尔总是第一个下楼到厨房的人。他捅开炉灰,添上柴火,给妈妈把那个笨重的铁炉子重新点上后,才出门去牲口棚。直到一九五九年我们家用上了电炉,他起床下楼才直接到前院,在那儿换上齐膝高的胶鞋去干活,无论冬夏。每天凌晨四点五十分整,博伊尔都会砰地摔上厨房门,让屋子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干活去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和住在挤奶棚楼上的雇工杰克一起,把牧场里的奶牛赶进挤奶棚里。摩根和卡尔从不着急起床干活。爸爸常常一大早就大呼小叫,用冰水吓唬他的两个小儿子起床。 “穆特和杰夫。” 他这样叫他俩。摩根比卡尔大两岁,可是从小卡尔的个子就高一截。两人从来都是孟不离焦、形影相随的。一看到摩根揉着睡眼沿楼梯蹒跚而下,我们就知道卡尔肯定也在后面跟着。摩根的厚羊毛袜前半截总在脚丫子前呼扇着,像脚丫上多长了一截东西。妈妈一看到就教训他,要他把袜子拉起来。我们都觉得奇怪,他这样居然不摔跤,尤其是楼道那儿黑糊糊的,可这截耷拉着的袜子就跟天生长在他脚丫上一样。哥哥们的这番晨练出操就跟妈妈做祈祷一样规律。妈妈什么时候都做祷告。小时候,她要求我们严格遵守这个习惯。每餐动刀叉前,我们须得低头祈祷。每天晚上挤完牛奶,她都手拿念珠,领着我们在客厅里,对着壁炉架上的玛利亚和基督画像祷告:“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主与尔偕焉。”她诵这《玫瑰经》时,我和哥哥们跪在满是划痕、有着粉灰色花纹图案的油布地毯上,努力克制自己的烦躁不安。妈妈笃信这样一句话“一起祈祷的家人能永远相伴”。年幼时,我会抬头偷看妈妈低着头、手里滑动念珠、双唇低诵经文的样子,心里想着如果祈祷能让人如此美丽,我愿意老老实实去做祈祷。妈妈原是个基督新教徒,和爸爸结婚后皈依了天主教,从此满怀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第一次和你父亲步入圣安东尼教堂时,我就有种归属感,”她曾经这样告诉我。“这种感觉,”她说,“是永恒。那教堂、那些雕塑、图画和肖像仿佛早已存在于此——并且会——永存于此。从教堂彩色玻璃窗外流泻而进的阳光、那些仪式、那永远燃烧的蜡烛、那芳香,”她喃喃低语,仿佛在自说自话,“所有的一切感觉是那么自然,甚至是契合。”念珠就是她的安慰,一种真实,一种她能牢牢抓住的依靠。它们在她指间滑动,犹如呼吸般自然。“皈依,”她说,“犹如踏上归途。”她本来希望所有的孩子都皈依天主教。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也许博伊尔除外——像她那般虔诚。甚至连一出生就是天主教徒的爸爸也不如她那般虔诚。……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令人无法释卷。这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段讲述了战乱是如何摧毁几代人生活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家族记录。——英国《出版新闻周刊》这本小说在作者清晰思路的掌控下摄人心魄——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救赎、悲剧和秘密的故事。米尔纳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悲情的美感,这本小说以其戏剧性的优美笔触和精准的地域感将会成为经典。——澳大利亚《独立周报》《大河》是一本饱含真情实感的作品,它敏锐的捕捉到了时代特征以及这个时代中令人揪心的两难境地。——美国《丹佛邮报》米尔纳对于语言有着准确的把握,对营造悬疑气氛也有极高的天赋,这二者结合就《大河》这部作品精彩绝伦。——英国《泰晤士报》一部融合温情与智慧的处女作……催人泪下、意蕴悠远,作者时而简略时而敏感细腻的讲述了娜塔莉和她的家人拼凑回忆碎片的故事。——美国《科克斯书评》《大河》将一部感人至深的家族传奇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向我们娓娓道来。——佩蒂·荷西,畅销书Waterstone’s Kensington的作者米尔纳的故事令你陶醉其中,故事中充斥着太多的爱情和心碎,以至于最终破裂。米尔纳的故事叙述着眼于细节,令人对每个场景、每个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小说值得读者反复品读。——《书袋》(The Bookbag)在这本笔触优美的多视角处女作中,多娜·米尔纳向我们证明“过去”无从选择,人们只能带着过往经历继续生活,也可以将“过去”埋葬……米尔纳时而平铺直叙时而言辞激烈,严谨的故事结构展现出她的作家天赋。——美国资深书评人


编辑推荐

多娜·米尔纳与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共同入围“小诺贝尔奖文学奖”——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入围作品。《大河》一举攻占12个国家和地区小说畅销榜的经典之作。《大河》深入爱与宽恕等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一个特殊人群——到加拿大避难的美国反越战者。广阔山林,越橘飘香,《大河》以诗一般的语言展现了加拿大边陲小镇的独特风貌,以及小镇居民的道德观念与社会风气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巨变的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河 PDF格式下载



鲁敏(摘自新京报,作者为2010年鲁迅文学奖得主) 《大河》非常适合在旅行中阅读,南京至上海高铁上一往一返,加中间一个晚上,我正好读完此书。旅行读物,这词儿说来似乎简漫、轻巧,其实对书来说,要求极高,太火爆肥腻不可,太清新寡淡不可,太过严厉高深更不可——个中分寸,难以一言以蔽之。同样作为一个写书人,某种程度上,能够写出一本适合作为旅程读物的书,甚至是我努力的目标之一。就我的口味和理解,旅行读物需得具备几个条件:高度的情境代入感、精密的戏剧化技巧、普世的人性关切与追问。换言之,就是既有畅销小说的阅读欣快感,又有沉厚的经得起咀嚼的人文内核。《大河》恰恰具备了这些因素。  《大河》的时间跨度很长,前后历时三十多年,但故事主要集中在邻近美国的一个加拿大山区小镇,娜塔莉跟她的父母双亲和三个兄长平静、相亲相爱地经营着一家牛奶场,好像一辈子都可以这样风平浪静、永不分离地过下去,直到以“大河”为名的俊美男主人公、一个反对越战的美国逃兵,以雇工的身份进入这个农场,一切都被打破了。在最初,他如一枚石子投入湖面,荡开的涟漪有着别样的美与魅力,人人都被稳健、友善、有着动人嗓音的大河所深深吸引,他帮他们改进农场,得体地赞美母亲,与沉默的哥哥博伊尔一起读书,暗中教父亲识字,少女娜塔莉更是对他一见倾心。好像一切都没什么问题,然而命运之所以被命名为命运,就在于它会把微小涟漪渐渐演变为惊涛骇浪:在大河身边,既有少女娜塔莉的炽热迷情,又遭逢到母亲的深沉魅力,更有哥哥博伊尔的纯美断臂之爱……危险的无法兼容的人物关系,终于在偶然但激烈的事情中导致玉石俱焚:大河因误解被驱赶、并于惊逃中死去,博伊尔被大火毁灭,少女娜塔莉遭遇恶人强暴成为未婚妈妈、伤痕累累远走他乡……无情的场景一寸寸撩起,令人心惊,一切皆出发于柔软的爱,却坠落至无法挽回的深渊。  仅仅是这么一个纠缠的故事,或也不足为奇。《大河》虽为多娜·米尔纳的第一部长篇,但显然,她深谙小说之道,在悬念的处理与控制上极有“手腕”。三十年前的往事、当下的母亲临终幻想与娜塔莉的返乡赎罪之旅,时间轴交相穿插,惨烈的戏剧核心从一开始就如利剑高高挂起,渐渐逼近,却又始终不肯落下,让读者在焦惶不安中感到一阵阵冷风扑面。这种高度戏剧化的技巧,比起许多平铺直叙、一条线一根筋讲故事的文本,是真正尊重到读者的情感与智力。此书最见功力的是后三分之一——把生活撕裂了之后如何修补,这也是最考验立意高下的地方,正所谓如何“从头收拾旧河山”,《大河》让我们看到,生活可以和美平静,也可以遭遇误解沉默、崩坏毁灭,直至放弃与离散,但最佳的终点路径则是修复、救赎、宽恕与跨越。小说这一部分的处理充满力量和深度,使得《大河》获得超越了普通畅销读物的深厚人文情怀。  相对于其他各国对此书的翻译引进并连续占据当地排行榜,《大河》进入中国可能算是晚的,当然原因必定有很多,但我倒是想到,我们对长篇小说的审美定位,一直以来,似乎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宏大叙事、地域跨度、背景壮阔、史诗般的、黄天高土……事实上,长篇小说的审美需要现代性的进步与改良,最起码,我们可以找到别样的主题与内核,比如,与脆弱有关,与秘密有关,与偶然有关等等。类似的杰出作品在当代外国文学有很多,比如奥兹的《我的米海尔》、吉姆·克雷斯的《死》、安妮·普鲁的《断臂山》与《船讯》等等。现在,《大河》又提供了一个值得比照的样本。  再想多说一句的是,《大河》画面感极强,细节饱满,切换自然,简直就是一部基本成形的艺术电影,尤其是对主要人物大河的刻画,如此灿烂美好、魅力非凡,令人一下子想到出道初期的布拉德·皮特。不禁有此期盼,如果当真拍成电影,谁来扮演大河最为妥帖呢?这是一个可爱的悬念。


《大河》作者是加拿大的多娜 米尔纳,这本小说在作者清晰思路的掌控下摄人心魄地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救赎、悲剧和秘密的故事。特别喜欢读这类小说,一天,仅仅一天我便手不释卷地读完了它,读后依然意犹未尽。
不知道是以前读过还是如何,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也只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我依稀记得。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那就是到一个本是陌生的地方,但却感觉那么熟悉,好像曾经来过,可有确定此生绝对第一次来到这里,那为什么会有如此熟悉之感?也许前生曾经驻足?读书也有这样的经历,不知道哪本书,对里面的一个场景或者是一个故事就有那种熟悉的感觉。
故事讲述得曲折迷人,主要以自己家的奶牛农场为背景,因为人手不够,需要招一个工人,于是大河走进了她的家庭,于是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大河这个中心人物开始了,不,其实他没来之前,故事就已经开始了,可等大河这个主要人物出现后,故事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了。等大河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而且越发引人入胜。故事中关于大河所着笔墨并不多,可这部小说以大河为题目,却又是那么准确。
妈妈,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中心人物,从开始追求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来说,她就在为自己的子女、为丈夫、为这个家庭而默默地付出,女儿、儿子都是她的至宝。她懂每个孩子,她渴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幸福、快乐,但当她面对17岁的女儿怀孕,面对大儿子的同性恋,面对大河的死去,面对女儿无法走出自身的阴影,她感觉到无助了,于是让女儿离开了自己的家。当她垂危之际,只想告诉女儿,她听到了那个婴儿的哭声,但医生却说那是一个早产儿,已经夭折。她临终前,这个心愿一直为了。终于,那个孩子回来了,在外婆离去前回来了,女儿回来了,而且走出了三十多年的阴影中,家人冰释前嫌,一家人聚在一起,妈妈闭上眼睛方心地离开了!
女儿,本书中更为中心的一个人物,以她的视角写出的这个故事,有时候跳到三十年代,有时候是以妈妈为主角,同时写出50多岁的她经历的心理煎熬。一个和睦的家庭,因为一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和大河有了一次性接触。她是那么爱他,可他却爱着她的哥哥。让这个事情的发生,使得这个完整的家庭支离破碎,家人之间没有了交流,有了不能触碰的底线。而“我”却在那个大河离去的夜晚,遭到强暴。并一直认为自己怀的是那个道德败坏之人的孩子。故事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地长处一口气,因为在她准备接受这个孩子,而且不管他的爸爸是谁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地他是大河的孩子,这个比什么都让人释怀。大河的生命得以延续,多让人欣慰的故事结局啊!
读小说,就读这样的小说,曲折离奇,富有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只有一个目的,读下去,探究故事的结局。一旦小说能产生如此吸引力,那么作者就是成功的。


生活是个大染缸,惟有经过荡涤,才能显出真谛。大河的出现改变了沃德家几乎所有人的一切,秘密珍藏起来后,亲情也躲在云层后面,爱恨都是如此痛楚,让人无法呼吸。精彩的故事,美好的结局


先是在报纸的连载中看到这本书,到书店没找到。赶**当活动,一气儿买了十多本书。爱不释卷,喜欢那宁静的小镇,喜欢大河和博伊尔。


娜塔莉对哥哥的爱,对大河的爱,还有书中基情的真挚,没有噱头的感觉,故事非常不错,很感人。


这本书对于加拿大边陲的描写非常美,主人公一家和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也让人感到很温馨。读起来挺有些悬疑故事的感觉,所以这是一本会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的书。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而每个人都有痛苦的经历,和难以启齿的秘密。读了这本书,你也许会试着吐露出那些深藏的秘密,因为秘密往往更伤人。另外,你也会知道曾有那么一些美国人,他们不愿意侵略,不愿意拿生命为不义的战争而杀害那些无辜的人命。至今,当美国想对叙利亚动武的时候,仍有些人在用自己的行动抗议。我觉得这就是美国精神,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是个自由的地方,因为在那里你可以选择。没读过,就读读吧


逢人就推荐,如果你还能让心沉寂下来一刻的话,就读读这本书:关于爱和成长。我读后的感受是,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踩着别人的肩膀的,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有人付出血的代价---心上的或是生命的血。所有的成长都是这样循序而行的。不要为曾经的错误自责过深,长大后,只要你也愿意为别人的成长付出你的能力,并把使你成长的力量转化成正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正直宽和的人,那么所有曾为你的成长而付出过的人都会为之欣慰。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或多个大河,而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大河。


大河居然是个人名,全书出现不多,但所有人都因为“他”而命运多舛。一个小女孩因为大河成长为一个女人的故事还是很动人的。


人生如河,有平静,有波澜;有时,波澜起伏在平静之下,有时,尾随波澜而至的是平静。总是不经意地就被书中温暖的文字戳中泪点。大河,如果他出现在我的人生中,我亦会如书中的每一个人,为他沦陷。


大河确实让我安静地想想家人的爱


这是一本你猜不到结局的书,大河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人的昵称。


作者用她如泉水一般的文字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娓娓道来,虽然情节并不曲折,读来却让人感觉荡气回肠。


一个家族的故事,一段无果的爱情,一个惊人的秘密。


没有经历的女人很难写出这样的故事,但不得不说作者不仅仅有生活的阅历,还有对文字的超常驾驭力。对景物环境,心理描写都让人感觉很到位。


故事很新颖,不愧是跟村上春树齐名的女作家。


娜塔莉在爱与恨中成长着,在这个时代依然有很多她的影子,但我们这个时代如何能看见哥哥的身影,如何能找到宽容的亲人呢?亲情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果传递。


不论你是否相信,我的经历中也有娜塔莉一样的经历,只不过我的爸爸是我们整个家族的支撑,而娜塔莉的母亲是家庭的召唤。喜欢这样的感觉。


不仅仅有很美的意境描写,真实的北美山林间,家族的情感已足够震撼内心。难得这么好的作品,作者真没有听说过。超越了很多我看过的书。


作家的想象力置于精确的时代感与地域感中,敏锐地捕捉那令人揪心的两难境地”。在“将‘过去’埋葬”时,已然获得了完全的救赎。


花了一下午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真的是爱恨纠葛,有些细节还需细细品味。


看完这个小说有很多感慨,正如书中所说,秘密比真相更可怕。


整本书具有悲情的美感,每个人都怀揣着秘密活着不想伤害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十分感人。


在当当买了这么多书,很少写书评,可对这本书,读完后实在太想说话了。作者的文字非常优美,故事感人至深,越到后来,是流着流在读,像是到看一部感人的电影,真希望有机会看到这本书改编的电影。


这本书,我看完了,一口气看完。不是特别吸引我的书我是不会这样不管不顾一心只读书的。确实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标题就是我看这书的最终感悟。成长终需代价,无论是别人的心或血,还是自己的心或血,总之,成长之后如果释放的是正能量,这样的付出或给予就值得。建议每个成年人阅读。心性,会因此更宽广。还有就是,欧美文学,思想性大都不错,只是性观念啊,我不喜欢那样的思想灌输给末婚的人。家里有青春期适龄的孩子,入可尚可,但是不要给他们读。不是谁的青春代价都可以被岁月包容。


用优美的中文,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国外人的生活,一边读,一边感慨翻译的如此流畅。喜欢,推荐!


这样的故事能感动我很久,虽然只是本小说,但强烈的画面感让我一口气就读完,有些伤感。


一本家族传奇,有时候最亲的人却不是真的了解你,看似和谐的家庭背后都有着秘密,最后女主人的释怀让家人最终团聚。


这本有关家族史的书,反应了即使是最亲的一家人也有不可以分享的秘密,让人思考。


快递真的很给力。看完书才过来评论的,真的,故事里的那个大家族中每一个人都很让人感动。


原本就是顺便买来的书,没有想到却能如此震撼。作者对细微的描写很有功力,感觉让我来到异国他乡,仿佛就置身上世纪60年代,凭借着想象就和作者同走青春岁月,我也想起了远在他乡的父母,让文字有些模糊,情却真真切切。此书必推荐给朋友。


最近突然不太像看悲剧的故事,所以先搁置一下,随后再看


期待看小说,期待一场心灵的旅行~


这可真算是2012年读到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了,作者将这样的故事融进了太多的元素,太多的情感。佩服啊。


时间是治疗一切创伤最好的药,亲情之伤可以自愈。娜塔莉的母亲是个伟大的平凡女人,就如很多家庭里的母亲一样。


书如生活一样平淡,看完了。很好,读别人的经历,在脑海里形成自己的电影一样!


看豆瓣新书上推荐买的,这两年少有的能让我落泪的故事。作者太彪了,处女作啊,惊雷啊。


好久没读到这么一本让自己感动得书了,赞一个!


很好看的温情小说,值得推荐


女主的故事让人入胜,细节描写生动,让人感同身受。


书很快就拿到了。看完甚至觉得还有一些秘密没被揭开呢。


一部震撼人心的书,一气读完,心潮起伏,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感动的书了,强烈推荐


文字特别美,很少见有翻译得这么好的外版书。


真的非常喜欢这个故事


喜欢故事里的哥哥博伊尔。


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故事。看过后久久不能释怀。


这样的感人故事,如此细腻的描绘让人心动。


书很好。服务真的很满意,顶一个,赞一个!棒!


书到了花了一个下午看完的,真的感触很多很多。


好久没读到像这样一本吸引人的书了。


翻译的很好,跟市面上那些翻译过来的外文书很不一样。


我是外貌协会,因为这美丽的封面,买下这本书,内容还没读。


朋友推荐读的,让我准备好纸巾擦眼泪。我刚看了开头,还木有到催泪部分。


看介绍说,这是作者的处女作,写的真的很不错,跌宕起伏,值得一看。


当当买书时凑单买的,本来没抱多大期望,结果是一堆书中最大的惊喜。笔触太细腻了。哥哥博伊尔让人心疼。


在实验室放着到现在。恩。


很喜欢外国文学对景物的描写,很细腻。拍拍电影是不是可以拿奥斯卡了呵呵


对小女孩的描写很到位,整个心路历程清晰可信。被强迫那段看得很揪心。


很深沉的一本书。分几天看完的。


感覺像在看電影


七号订的书,8号就送到了。正好过春节时看,女儿很喜欢。大家都高兴。很感谢。


囤货,细读


书是正品,还没有看,但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喜悦。


很有意思的书,行文很有韵味。


还没看,但喜欢这种叙述风格,慢慢看


看完了来写。。。很好看!


刚看一章,喜欢


描写极其准确,好有画面感觉。


看完了才来评论的。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吸引你看下去,一口气看完,觉得酣畅淋漓。


买了这本书果真没让我失望。


看到书封就很喜欢。


好书啊,一下午就看完了。


刚看了开头,很喜欢女主人公的哥哥们。


喜欢里面女主人公的哥哥。


昨天看完了一晚没睡好,想妈妈了。主人公最终走出了精神的困境,回家了。


书送的真快,朋友说超感人。


是给别人买的,她说还不错


在博伊尔悠扬的钢琴声中,七十八岁的母亲娜蒂带着幸福与得偿所愿平静安详地离去了,随之一同落幕的是纠缠了一个家族三十四年的一连串秘密。亲情的救赎不同于友谊,它不是亲情中的个体对自我行为的悔改及对自我灵魂的修复与挽救,而是每个组成部分对彼此的救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治愈正是亲情的自愈,正如著名作家艾丽丝·西伯德在其小说《可爱的骨头》中阐述的道理:一个家庭,犹如身体上的骨骼,尽管有缺失了,但在不可知的未来终将长出新的骨干,变得完整;也如同沃德一家,一场当年的悲剧却最终为他们带来了葛文一家三口这个意外的惊喜。艾丽丝·西伯德与多娜·米尔纳两位女作家对故事情节完全不同的书写,却造就了对家庭这一概念异曲同工的诠释。如同那位在《可爱的骨头》中挽救了家庭的外婆一样,《大河》中最坚强、最笃定的角色也是由母亲娜蒂来担当的。这个当年的城市少女因爱上了乡村及一个大家庭而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一个农民,在此后的日子中一边辛勤地打理家务,一边将心事寄予她所信仰的主,默默地忍受着婚姻的不幸。是她,在发现了女儿的秘密后第一个在事实上原谅了大河;是她,勇于突破宗教和社会双方面的约束,甚至是在儿子能够接受和面对真正的自我之前,就正视并认可了儿子的爱;也是她,独自数月在温哥华守护着被烧伤的儿子……其实,一位母亲与自己女儿的关系就是她与她母亲关系的镜子,在娜塔莉成为娜蒂的救赎者的同时,珍妮也成为了她母亲娜塔莉的救赎者。哥哥博伊尔的爱与宽恕也在另一个层面上救赎了娜塔莉。如果说儿时的博伊尔对妹妹的疼爱是一种无意识使然,那么在灾难和变故发生后,他对妹妹的爱则更需要一种强大的勇气支撑。当博伊尔夜间听到妹妹的呻吟声拖着当时还尚未痊愈的身子去敲门时,他的爱战胜了曾经的龃龉;而他顶着路人无礼的好奇和注视,从治疗中心回家后第一次出门便是去到妹妹的病房时,他的爱不仅宽恕了妹妹的无知所为,更让他勇敢地面对了自己。而在兄妹间最终架起桥梁的人是史丹利,是他的引领让妹妹看到了三十四年间哥哥对她的默默关心和支持,他对娜塔莉说,不要低估了他的爱,也不要低估了他宽恕的能力。就像博伊尔说,秘密比真相伤人更深。撕去秘密的遮挡后,家庭成员间的爱与宽恕可以相互治愈真相造成的伤口。而谁说史丹利就不是博伊尔与娜塔莉的家人?还有维恩,是他第一个让娜塔莉认清了自己。更加不能忽视的是露西,是她在灾难后向博伊尔伸出的双手第一次弥合了这个家庭的缝隙。尽管娜塔莉的爸爸走了,妈妈的生命也步入了终点,但在彼此坦诚相待后,新的家庭成员的补充却一样让这个家庭骨架充满了欢声笑语。《大河》因其对家庭、爱与人性等的精准刻画,一经出版便一举攻占了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小说畅销榜,更与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一起入围了都柏林文学奖。此外,小说对加拿大南部山区秋日的层林尽染和冬季的白雪皑皑也有大量描写,而译者颇具古典笔调的译笔也让这令人难忘的异域风光地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刘卓)


一个关于爱情、救赎、悲剧和秘密的故事,读来令人深思。


想起一句歌词“是什么样的倔强,让我们不说一句真心话”。亲情,爱情,因为太爱对方而有了秘密。


好久没有在小说里读到这么美的意境了。北美那诗画的山地丛林孕育着的爱情故事。


爱情很伟大


一气呵成,我读完了。


不错,值得一读,后面比较感动。


买回来看出乎意料的好看!


很耐看的一本好书。


刚看了前面几章,觉得还不错。


看见豆瓣新书推荐有这个,书的风格我喜欢,准备下午看看。


还没有看,但是买的时候,看简介还不错,期待。


情节过于俗套,加入些惊世骇俗的情节,但首尾均在意料之中,无甚感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