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

《南方周末》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南方周末》编  

页数:

294  

Tag标签:

无  

前言

  老实交待吧,这套丛书的缘起,跟《南方周末》创刊二十五周年有关。 创刊二十五周年,逢五,“南周”未能免俗,搞了一些纪念性的事情。 先是在紧邻生日的那一期,打了一个纪念包,在二十五年里各选了一点紧邻 生日那一期内容的只言片语,弁于每版的上部;头版则是一篇编辑部文章, 题曰“生于1984”。 生于1984,说了个大实话,并由此声称自己是“一份80后的报纸”,顺 手捡了个现成。记得惹起过一些非80后的读者朋友的非议,但我想,以他们 的天纵神武英明,对我们的这一点小九九,应该洞若观火。要我这个个中人 老实交待的话,跟80后攀个同年,也不过是“南周”想跟年轻人,包括非80 后的年轻人,勾肩搭背的意思,属于淘气——也许算不上是“精致的淘气” ——一类,不是要刻意排他的。办报,自然是要人看,谁不想男女老中青华 洋通吃呢! 那大实话里也有一些别的意头在里边,也是个现成,我们的读者恐怕是 一望而知的,这也属于一种淘气。奥威尔的《1984》,精不精致不知道,知 道的是,这是一种年份的偶合,却无疑义。 告别1984,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大故事;生于1984,“南周”书写着中国 的大故事。噩梦慢慢醒来,拿破仑对睡狮的预言,似乎正在兑现。中国人敢 做梦了,中国人能圆梦了。为“南周”幸,为国家幸,“南周”提出了“中 国梦”这个概念。在上海文广传媒的支持下,我们在上海向“中国梦”的践 行者致敬,也以此作为我们二十五年生日庆的一部分。 以国家作为梦的前缀的,听得最多的是“美国梦”;“中国梦”,一望 而知,也是现成,也是挪用,也许也是淘气。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人口最多 的国家,像从乌托邦的虚空中着地的安泰那样,缓释出力量;像一个还在为 青春痘烦忧的少年一样,勃发着生机。这跟一个早已在地的巨人,跟一个健 康成长的少年,私心觉得,也许是可以分庭抗礼的,当然,也可以握手言欢 。这两个伟大的国家,难免拥有一些共同的梦想——不是说“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吗——当然,有实现梦想的不同道路。殊途而同归,大约归于 人。 这同归的路,是人道——是人像个人的样子的道,是让人能像个人的样 子的道;是人不是被缚的、不是被养的、不是被“被”的,不是跪着的、不 是一个人站着的、不是几个人站着的,是所有的人都站着的……道。 有些路是挤的,有些门是窄的,人的道是难的。但总有一拥再拥三拥而 上的,总有破门破窗破头而入的,总有分身粉身焚身以殉的。悲欣交集,非 黑即白,或者灰色,平淡如水,忽而绚烂,忽而绚烂归于平淡,是人的故事 。 生于1984,有生以来,“南周”记录着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记录 着人像个人的故事,国家像个国家的故事。除此而外,它能做什么?还能做 什么呢? 我曾经说过,《南方周末》是个补集。那一年的2月11日,它甫一出世 ,就是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的补充的;自此以来,它也不过是 以尽可能专业的方式,做了点同业不能做的,不愿做的,有时候是不敢做的 ,或者忘了做的。补充而已,借用一个数学的术语,是为补集。以后,补集 似乎成了它的宿命,或者,竟是一份使命。 “南周”奔三了,幸耶非耶,同业与“南周”的交集越来越多,“南周 ”能“补”的就越来越难,也越来越少;只是使命难卸,宿命难免,“南周 ”同人一如既往地找着,补着,找补着…… 矫情点说吧,写着写着,就想到曹雪芹笔下无材补天的石头。女娲炼就 了三万六千零一块,补天剩下的那一块,自怨自悼之际,遇了两位肢障人士 ,不是“被”,自请被携去红尘走了一遭,于是,中国出了个《石头记》。 “南周”当然不是《石头记》。我们这里首先结集的,都是“南周”第 二十五周年里刊出的各色东东,算是今年的那些补集,或力求成为补集的补 集吧。作为“南周”年度丛书,亦以为“南周”创刊二十五周年的又一个纪 念。 顺便卖一句广告: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分门别类,选编这些各 类补集,年度作一合观,以见我们努力找补的一点成绩,以作读者了解中国 的参考。跟平时一期一期或应时应景又不可预测而发的一篇一篇(自不是连 载),这用心合辑的“南周”年度丛书,虽不“新奇别致”,应该也是别有 生面的吧?花些银子,不一定冤枉。 再废话一句,是为序。 2011年4月19日于陈留居

内容概要

文化是一个很“阔气”的词。文化的地界很宽阔,做文化观察的第一要义就是阔。多看,多知。
文化亦是一个“厚实”的词。文化的人事很复杂,做文化观察的第二要义就是沉。多问,多想。
本书精选2010年度《文化》版佳作,收录了设计、环保、电影、新闻、教育、文学、思想、学术等所作思想随笔40余篇。

作者简介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

书籍目录

总序
序文化之软
第一辑 电影·艺术·人物
 为什么要骂张艺谋?
  ——张艺谋批评史
 请再修改
  ——奥运官方纪录片《永恒之火》诞生记
 伤害最终会被带进坟墓吗?
  ——他们的《唐山大地震》
 “我收藏的是他们的梦想”
  ——蔡国强与“农民达·芬奇”
 “共产党的钱不能要,国民党的钱也不能要”
  ——幅抗战大画的台海之旅 
 中国人站起来了,干嘛必须坐着看演出
  ——迷笛音乐节怎么和政府打交道
 咱们民谣有力量
  ——“民谣在路上”巡演侧记
 《龙须沟》:一出戏就说清了我们的政权
 都写好了,照着演就行了
  ——《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
 “每天早上起来不要跟我说话”
 一舒乙说老舍
 《宝岛一村》:与眷村有关的日子
 威斯巴登剧院的德国模式
 “我要学政治”
  ——吴冠中的最后岁月
 捧我的人把我捧上天,踩我的人把我踩成屎
  ——访问郭敬明
 儿子+弟弟+丈夫+父亲一范伟的合格线
 甜歌苦鬼左小祖咒
 “我从不妄自菲薄”
  ——专访日本女优苍井空
 必须打上马赛克
  ——“有码”的日本AV产业
第二辑 文学·历史·教育
 “出了事,我担着”
  ——87版《红楼梦》的流言
 红剧在前,红学在后
  ——《红楼梦》校订本的传奇
 “就是一层薄纸,拿手指一捅就破”
  ——欧阳健再批“脂伪本”
 我的国家不是叫我生气,就是让我伤心
  ——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政治生涯
 “诗人社会是怎样一个江湖”
  ——诗人多多专访
 “我不想把这本书写成检举信”
  ——李承鹏眼里的足球内幕
 “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
  ——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我爷爷还不是抗日英雄
 “卡廷惨案”绝不只是一场大屠杀
  ——专访波兰“国家记忆研究院”
 高级研究员克日什托夫·波萨克
 德布雷:曾与格瓦拉并肩战斗的人
 “哀悼日”的前世今生
 “韩寒是主动不念了,我是被和谐了”
  ——被自毁前程的中学生
 为客户服务
  ——一位中国民办小学校长的日常压力 
第三辑 专题系列
 除了熊猫,还有谁能代表中国? 
 一根钢丝能承受多少惊叹
  ——“少林小子”在空中
 白岩松:我已经进入了得罪人的时代
 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
  ——从乡愁到美丽岛
 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
 姜文:如果用永久记忆来做电影,我会死的
 吴宇森:我希望中国能够强大而谦卑
 徐冰:社会为什么要让你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
 职业艺术家?
 文化要用母语讲
 为什么我们输不起

章节摘录

  为什么要骂张艺谋?——张艺谋批评史 张英 姜 弘 我们制作一份清单,张艺谋批评史。目的不是清算张艺谋,亦不是清算 批评张艺谋的人。不是为了留恋过去,甚至不是为了关切今天,倒是为了期 望将来。期望我们有更多样的创作,有更多种的声音,亦有更多的平和;期望我 们终竟不免时代的烙印,却能够不受时代的绑架。期望一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一个张艺谋只是一个张艺谋,不要一种声 音长期占据公共空间,亦不要一个张艺谋总是沦为中心话题。这一层家常的意思,说给我们的电影业者、观者、批评者、管理者,和 我们的媒体同业。你信不信,我今天就是拍部《活着》,也会被人骂。——张艺谋谢晋走了,张艺谋来了 “张艺谋的沦落,终究是电影制度的问题。一个问题成堆的电影体制,把好端端的张艺谋变成了一个文化怪物。这个富有才华的导演,最终辜负了 我们二十五年前对他的热烈期待。”文艺批评家朱大可告诉《南方周末》记 者。当年对张艺谋的捧,是从对谢晋的贬开始的。据朱大可回忆,最早批评谢晋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劼,在上海 的沪西工人文化宫影评组主办的一个电影讲座上,首次提出“谢晋电影时代 应该结束”,赢得在场工人影评员的热烈掌声。1986年7月8日,朱大可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谢晋电影的商业性质”,以及“标准的好莱坞审美眼光 和习惯”,“更令人不安的是谢晋一味迎合的道德趣味,与所谓现代意识毫 无干系”。文章被大量转载,引发了关于谢晋电影的大讨论。李劼发表了《谢晋时代应该结束》的文章。认为谢晋这位颇有才气的导 演,在银幕上向四周“团团作揖”,以换取一片“热烈而盲目”的喝彩声和 掌声。“当时评论界的批评锋芒所指,与其说是谢晋电影的媚俗,不如说是 谢晋电影在权力面前的卑躬屈膝。”李劼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对张艺谋电影的挖掘,是在这场批评后不久发生的。“大概是1987年,《红高粱》到上海首映时,《文汇报》的文艺部主任给了我一张票,叫我务 必看一看。我去看了之后,觉得有些新意,在随后由《文汇报》举行的讨论 会上说了这意思。”李劼说,出席那个讨论会的,都是当时所谓的先锋人物 ,比如张献、孙甘露、格非等。“《红高梁》在上海文艺评论界获得了前所 未有的肯定,甚至有人当场表示,这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个盛大节日。《红高 梁》向世人表明了,中国电影不再按照权力意志炮制,而是随着创作者自己 的意愿编导。”李劼说,对谢晋的批评给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登场 ,扫清了道路。几个月后,《孩子王》上海首映式上,陈凯歌高兴地对朱大可说:“你 的刀捅到了中国电影的肺叶子上了。”“对《红高梁》的肯定,确实是希望 中国电影有所改观,突破谢晋模式。”李劼没想到的是:“张艺谋后来会变 成谢晋第二,并且比谢晋还要谢晋。”朱元璋式的传奇 张艺谋是用来推翻“谢晋模式”的“武器”,但张艺谋从来就不是这其 中一员。张艺谋一出生,父亲头上就顶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在这样的家庭 里长大的他,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很压抑、扭曲。1978年9月,超龄六岁的工人张艺谋几经周折,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 摄影系学习。由于当年学院招生过多,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人贴出大字 报,针对学院扩大招生名额和破格录取学生的事,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已经入学的张艺谋经历了退学、再入学,两进两出才艰难完成了四“年 的学业,这不是他的同班同学陈凯歌、田壮壮等人所能体会的。、 “张艺谋登上电影行业的历史舞台,是一个刘邦式的故事,一个朱元璋 式的传奇。”李劼总结说。1988年2月23日,《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 一次在西方A级电影节中获得大奖,消息传回中国,被认为是“为国争光”,当时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还举行了庆功宴。然而,仅仅三个月后,风向就开始变了。1988年5月起,以《中国电影 报》为大本营,发表了一系列对《红高梁》的批评文章。5月5日,《中国电影报》将这部作品称为“丑化、糟蹋:侮辱中国人的 影片”。10日,该报再次刊文《干涸的心田》,将批评的调子升为“辱华”。此后,《文汇报》同时刊登了批评和肯定《红高梁》的文章,作家白桦 是支持者之一:“红,片表现了旧时代的民俗、民风以及私生活等,我并不 觉得这是迎合洋人的口味,传统性很强,恰恰接近过去的生活真实。”当年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陈昊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说:“如果一部影片在国外获了奖,我们反而太敏感,很警惕,总认为外国人搞了 什么鬼,以至于原来自己认为是好作品也不敢再说好了,这难道是有信心和 自尊心的表现吗?”“谨小慎微”的张艺谋对批评尤其敏感:“《红高梁》在筹拍阶段,有 人指责‘张艺谋在《一个和八个》里就歌颂土匪抗日’,等到《红高梁》上 映,又有人指责‘《红高粱》里的人物活得浑浑噩噩,缺乏崇高感’。”P3-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通然后字顺(文化卷) PDF格式下载



它的厚重感要轻于同刊的评论卷。
但对于中国当下文化问题的思考还是值得一阅。拿评张艺谋那一篇来说,文章会对张艺谋电影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较客观的呈现,可以让大家阅读时可以自由公正的拥有自己的思考。


包装精美,如同抚摸姑娘的皮肤一样,内容不用看,光看包装就是你想要的。


在书店翻了几页之后决定买的,不错的书


内容还好 ,我觉得搞文字的,有点思想的可以看看。


书很不错,不管是纸的质量还是书的内容,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