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
2011-7
上海书店
《南方人物周刊》 编
261
无
《南方人物周刊》的创立是基于《南方周末》。它最初的主创人员也都来自于后者,它的文化理念自然地延续了《南方周末》的传统,公平、正义、良知等价值观成为这一团队的共识;同时,对人的价值取向,平等、宽容、人道的理念又成为这本杂志的核心价值。从这套丛书中,你不难读出这本杂志所要传递的精神气息,从表层的作品中你更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他们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学会平等这门常识课在《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刊培训会上,大家围坐在一个四方形的会议桌旁,没有主席台,也没有领导位,学着开平等民主的圆桌会议;大家互称老师或姓名,没有权威指令,没有一家独大,只有争辩、畅想,共同为这个即将出生的婴儿描绘一个愿景,而它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如何平等相处,如何尊重他人,这不仅是这本杂志所要传递的价值观,也是这个团队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如它开会的模式,或相互的称谓,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团队不以权力、学历、职位取人,而是把平等建立在人生而平等这一普世价值上,它不是一个团队的管理规则,而是内生于每个人心中的常识与理念。中国改革的三十年就是一个建立常识的三十年,平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最为熟悉又最为陌生的词语,在“官本位”仍然浓厚的国度里我们并未做到“以人为本”,多以权力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当资本充盈在市场经济的动脉里,“金钱”又成为论定人之地位的砝码,权贵与资本被视为成功的标尺。我们承认,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差别,财富有多寡,但人格是平等的。不少人会问,《南方人物周刊》做成了,关键在哪里?当然有很多答案,比如定位准确,南方报业良好的平台,有一批优秀的员工,但最为重要的是内部的团结,没有内耗,大家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作为管理层,大家理念趋同,相互支持,哪怕业务上难免有不同观点,但都能出于公心,而不计个人得失。他们不仅要平等待人,还要身先士卒,规则针对任何人,不因你是管理者而网开一面。正是从这些细节中,《南方人物周刊》建立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一位经历过各种内耗的员工谈他之所以选择来杂志社,原因就是“你们内部没有争斗”。没有争斗并不等于没有争执。一个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样一个平等的环境里,员工可以大胆地提出问题,采编会上也可能吵得面红耳赤,对管理者提出批评,因为都是业务讨论。但最终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发现,我们还不会民主地讨论问题,虽然我们都能背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真正辩论时却有可能意气用事,事实上每次争辩,都是一次学习民主的过程。可以想象,依据这样一种理念,出于对工作的批评,是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南方人物周刊》是少数几家对记者没有量化考核的单位,一些前来交流的同行觉得不可思议:那不是让记者放任自流混日子吗?我说我相信我们的记者,他们有自己的职业尊严,会为荣誉而战,制度只是为了约束他们的最低工作,但不可能成为内心的动力。如何激发他们内心的工作欲和责任心,让他们体会到不仅仅是为工作而做,也是为自己的职业而做,这才是管理的精髓。况且,杂志社对文章的要求更高,我们要鼓励记者写好稿,就要给他相应的时间去打磨,不要让他时常处在量化的压力当中,写出好稿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记者的状态总有起伏,一段时间状态不佳,要让他有调整的时间,管理者要宽容地对待记者一时的消沉,相信他们的实力,他们才会有信心,一旦恢复过来,又会重现昔日的辉煌。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便是尊重所带来的价值。在传媒的高度竞争中,人才的流动成为常态,《南方人物周刊》也不例外。面对每位要走的员工,我都强调三点:一、我尊重你们的选择,同时为人物周刊感到遗憾,因为你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员工;二、祝福你们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三、如果在外不顺,欢迎回来。人物周刊有一些员工已是几进几出,他们在外转了一圈后还是认同人物周刊的企业文化,这种开放的心态和魅力才是留住员工的最大动力。因为我们一直希望的企业文化是能为员工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他们不仅在这里获得事业的成就感,同时能够享有起码的生活尊严,二者缺一不可。以真实人性为方法论长久以来,我们对人的认识囿于一种二元对立的判断,手持非黑即白的道德画笔,要么把人神化,要么把人鬼化,好人好到极致,恶人恶到极点。这种脸谱化、妖魔化的认识论,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分,表扬稿和批评稿之分,人性自身的善与恶被撕裂为两半,分别披在所谓“好人”和“坏人”的身上;更为荒谬的是,出于某种政治和利益的需要,不顾客观真实的新闻原则,为某些人大涂油彩或大泼脏水,使得当下的新闻报道中,表扬某些人比批评某些人要付出更危险的代价,批评某些人比表扬某些人更具有获利的先机。重新打量每个生命,这是《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以来所一直秉承的对人的认识理念。我们希望一改过往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把人还原到人性原点上,抛弃意识形态的功利性和道德的简单化,回归人物应有的多元、复杂、善恶并存、变化莫测的基点上。可以想见,世事有多繁复,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对人的认识上,我们只有心怀谦卑敬畏又冷峻谨慎,才能更接近人物的本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物的真实性。这既是对采编人员的职业要求,同时也是内生的一种文化理念,从而更为理性地去看待人。理念无疑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则是行动的利器,器物层面的方法论可以使记者的采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掘进到人物的内心和实质。就人物采写的方法论而言,因其记者个性的不同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但大致可定位在从人的本性出发,进而推及到人的职业属性,最终拓展到人的社会属性。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性格的人在同一事件面前会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这对我们采访人物具有指导性意义。所以,面对面的采访给了记者一个最真接的印象记忆,他的形象、气质、谈吐及各种微妙细节,不仅使记者对人物有一个直接的性格判断,而且会在记者后来的写作中成为影像的记忆,成为开启人物为什么而做的动因和钥匙。人出生于某个阶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会在其身上烙下与其他阶层和职业不同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个性和思想情感,从阶层和职业属性入手是把握人物特质的一条捷径。所以,人物记者也常常分线,他们可以在长期的专业采访中成为某一行业的准专家,可以最有效地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说术业有专攻。采访时政人物要从政治利益考量,采访财经人物要着眼商业诉求的最大化,采访文化人物更看重他对世界的观察感知,采访艺术家则要捕促他对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样你才能呈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质。但人最终还是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他的性格如何,职业所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何,他都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观察一个人,我们常常要把他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放在与他相关的同时代的人物中进行比较鉴别,既要找到人物的个性和职业属性,又要看到时代的潮流是如何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人就是在这种有限的规范中,展现出不同的命运,它既是时代的,又是个人的,既能看到人物个性的张扬和命运的陡转,又能呈现时代风云流变。从这套丛书中,你就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个人物的命运,还能读出时代的变迁。徐列2011年6月1日
《世家》是《南方人物周刊》上“家族史”专栏历年精品的结集,记录梁启超、曾国藩、袁世凯等八位近现代风云人物的百年家族史,既上溯其家族发迹之源,又追踪其子嗣延续之流;纵观其气运之流变,细窥其陨败之兆象,《世家》揭示其荣盛之玄奥。实可谓“记一家兴衰,观百年荣枯”。随文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更特别制作“垂丝图”梳理家族谱系,可谓兼取《史记》书表纪传之长,使得此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堪称一部别开生面的近现代家族史。
《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它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读者奉上一席精神盛宴。
总序
曾国藩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族楷模
曾国藩守旧的国家栋梁
书生带兵
洋务之痛
天津教案
弱国外交
曾府幕僚离曾国藩最近的人
智囊与奏折
另一种影响
直系后裔很少做官
君子之泽,五世未斩
后人大多规矩、老实、谨慎、勤奋
曾家很多女性终身未嫁
三十万卷藏书的命运
与晚清四大藏书楼媲美
楼在,书散
李鸿章家族推着中国步入现代化的晚清第一重臣
李鸿章舟大水浅无力回天
暗中同情变法老臣
天津教案扶上青云
御用火车太监拖
甲午战争一败涂地
《中俄密约》的骗局
临事方知一死难
李氏后代从外交官到科技人
长子李经方曾想扶老爹当皇帝
梁思成高足李道增一生的遗憾
张爱玲和李鸿章家的女人们
《孽海花》里的择婿佳话
揭开血淋淋的疮疤
努力向左翼靠拢
永远的争议者
梁启超家族中国思想文化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缩影
梁启超雄文横扫旧世界
初识康有为
变法前后
革命与改良
声讨袁世凯,讨伐张勋,与康有为决裂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
梁家第二代从抗战到“文革”
1930年前后,梁家留学海外子女归来
北总布胡同3号成了京城著名沙龙
梁家由此开始八年的各自漂泊
“炸弹是飘下来的,好像闪闪发光的银片”
梁思成、林徽因 不许女儿听汪精卫老婆演讲
不顾脊骨硬化,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我们围着毛主席高唱国歌”
林徽因:“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
梁思顺:“我要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相信我没罪!”
梁家第三代低调的社会中坚
荣氏家族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在近代中国最鲜活的样本
荣德生从棉纱大王到红色资本家
上海的早晨
创世纪:从面粉厂做起
“如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宋子文、孔祥熙要将荣家产业收归国有
风雨乱世,“众枯独荣”
选择共产党
红色资本家是怎样锻造出来的
无论怎样,中信不会破产
荣智健和他的儿女们
初试身手,资产增值四百倍
跻身中信泰富第二大股东
舆论哗然,荣家出局
袁世凯家族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转型期中不幸的当国者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
这个人
在官场
埋葬了清王朝,用什么代替它?
暗杀时代——谁暗杀了宋教仁?
称帝闹剧
五种人鼓动袁世凯称帝
从《二十一条》到“十二条”
被遮蔽的功绩
咎由自取
袁家后人在袁寨
整理家谱和家族史
从门当户对到平民联姻
荒唐才子袁克文
袁家出了个袁家骝
袁克定拒当日据时期北平市长
钱氏家族吴越钱王后代江南读书人家
钱王和他的杰出后代
祖孙三代五位国君
钱缪家族文人群体
续接中断的家族史
毛泽东保护钱伟长
江南读书人家:钱基博、钱钟书、杨绛
钱穆:“这是我的女儿第一次为我擦背!”
《钱氏家训》的力量
钱学森提升中国国防力量
“美国有史以来最蠢的一件事”
恶劣环境下研制出两弹一星
美国不平反,绝不踏上美国国土
钱永刚人生没有如果
家族背景拖累了他的进步
“考上了,痛痛快快放我走”
如果父亲钱学森当年不回国
英氏家族中国面向世界的微观样本
英氏家族中国面向世界的微观样本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千里与官场格格不入
英千里走后
英若诚我为什么热衷于中西文化交流
自由选择的第四代和第五代
英达英家是脚踏实地的假洋鬼子
西方文化英家人攀援上升的另一面墙
做任何事都一骑绝尘
再出一个《我爱我家》不可能了
英氏家族的遗传密码
非洲食蚁兽aardvark
把悲剧当喜剧来演
鲁迅家族民间和庙堂从未忘却的纪念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
周令飞将被神化的祖父“矮化”
许广平在周扬的指导下回忆鲁迅
毛泽东将鲁迅神圣化
愈学习鲁迅,愈没有鲁迅
“要是鲁迅先生还活着”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
鲁迅的后人们
“公派自费”留学日本
周令飞为爱私奔台湾
“太爷爷的文章,我们读起来没有那么强的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变迁
语文课本里的鲁迅
有关鲁迅作品的教学圣经
马寅初家族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冲撞的心灵史
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
不听周恩来劝阻
“马寅初在准备攻击毛主席的炮弹”
“文革”中总理指示保护马寅初
沉默有时,发声有时
马寅初被批始末
靠革命,还是靠节育?
斯大林:人多是个好现象
党是赞成节育的
这是哪家的马?
马家儿孙
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马本初的坎坷命运
马思泽为爷爷辩护
继承马寅初的乐观豁达
编后记
版权页:插图:1885年,大清外交官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一文,称中国“似人酣睡,固非垂毙”。同治年间,由恭亲王奕诉和文祥在北京主持,由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在京外推动的自强运动,是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棒喝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胁下最初的觉醒。从咸丰十一年恭亲王和文祥聘请外国军官在天津训练新军,到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中国积极致力于国防的近代化,而国防的近代化又必然要求交通、教育和经济的进步,于是同时有了建铁路、设新式学堂、设招商局、开采煤矿金矿等一系列的新举措。自强运动只是在科技层面上学习西方,该运动的五大领导者都认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内在精神完美无缺,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借鉴他人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遗憾的是,技术进步远不能解决一切,甲午海战,排名世界第八的中国海军败给了排名十一的日本海军。梁启超对于自强运动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中国两千年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变法——王莽的变法和王安石的变法,都以失败告终。1898年,光绪亲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推行了冒犯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百日维新。很快,戊戌变法以惨败告终。1901-1905年,慈禧太后推动了一次几乎与1898年的改革雷同的改革。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实业家张謇说,“日本的胜利和俄国的失败是立宪主义的胜利和专制主义的失败。”梁启超也开始大力鼓吹君主立宪思想。1905年12月,五人考察团赴国外考察。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发布“宪法大纲”,规定宪法生效以前,仍有九年预备期。这个“大纲”实际上给了皇帝比日本模式更大的权力,它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权统统属于皇帝。1910年,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宣布宪政筹备期缩短为六年,但是很快他就组织了一个“皇族内阁”,十三个任命者中皇亲国戚占了五位。几个月后,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政府的统治。20世纪的中国以如此轰轰烈烈的巨变开始,随后的百年,有更多的轰轰烈烈,更多的迂回曲折——民国兴起、袁世凯复辟、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国共角逐、八年抗日、国共内战和新中国建立。1949年以来的历史,其复杂性和丰富性并不因为距离我们更近已被穷尽,它的深处,深处的更多真相,仍在被人们不断挖掘。回顾历史,惯常的做法自然是从第一年说起。这样一种做法有它的方便之处,但是也有可能斩断近代史这一处处因果相联、难以机械拆解的活体。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最想弄清楚的,是我们从哪里来,以便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在哪儿前进了,又在哪儿倒退了,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哪些方面却原地踏步。自创刊以来,《南方人物周刊》一直忠实于自己的办刊宗旨——“记录我们的命运”。2009年,无疑是一个挖掘中国和中国人之命运的富有意味的年份。不久前,国外有人说,二十年后,中国将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第二政治大国,而有关中国崛起的言论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1949年距今是一个甲子,再往前推进一个甲子,恰恰可以涵盖百日维新的重要时刻,并且可以衔接由奕诉和曾国藩等人主导的自强运动,将近代中国的梦想和今天的光荣打通,将百年前的激荡与今天百味杂陈的现实联接,通过一个个影响过中国的著名家族的故事,来完成我们对于百年中国的回望。这是我们推出“百年家族系列”的缘由。首先出场的是曾国藩家族。曾国藩是晚清至关重要的两位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李鸿章),堪称革新和守旧的典型。从清末开始,曾国藩生前最看重的名声已经“毁誉参半”。从民国章太炎所称的“民贼”,到解放后范文澜所说的“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曾国藩顶着这些帽子进入历史。新中国建立后,老一代史学家在“曾国藩是刽子手还是近代化先驱”这个命题上,耗费了不少心思。20世纪80年代初,岳麓书社推出的三十册《曾国藩全集》引起外电评议:“其重要性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随后,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引发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曾国藩热”。从曾国藩这样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上,人们汲取了诸多政治智慧、实干精神、为人处世之道。喧闹中,我们也能听到一些沉潜学人的声音,他们沿着曾国藩留下的奏议、书信、日记和诗文,深入到百余年前中国士大夫身处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对这一阶段的中国真面目给出独立的判断。
进入激荡百年的纵深处2009年对于媒体来说是个大年: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对中国人来说,六十年是一个甲子,一个大轮回;对媒体来说,这六十年有太多的风云人物可以追忆,有太多沉重的往事需要重提,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可以书写。我们的担心是,如果我们也从1949年说起,百分之百会与大多数媒体撞车。更何况,两年前我们已经做过一个“回望三十年系列”,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做了一次深度梳理。选题会上,徐列提出,能否再往前推一个甲子,从清末民初说起?从清末民初说起,意味着我们要涉足历史领域,这是创刊以来我们从未大规模尝试过的。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自强运动说起,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给今日中国找出复杂的深层的因,梳理出一种有历史感的合逻辑的因果关系。那样的抱负多少有些自大。但是,我们相信,这些处于近代史重要节点上的核心人物,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相信,今天的一切,其光彩或者灰暗,无不有其或远或近的源头可以追溯,无不有其深埋的并且一直在我们血脉中运行不息的集体心理可以挖掘。中国是一个因果报应和命运色彩极其浓厚的国家,中国人宁愿把因果报应挂在嘴边,也不愿意理性地缜密地探求种种因果背后的深层逻辑关系,精研轮回般反复莅临的厄运、倒退与失败的真正原因。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敬重历史,敬畏教训,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面对被政治涂改得面目全非的历史无动于衷——仅有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他们的成果通常囿于学术范畴之内,很少令大众发出“原来是那么回事”的惊呼。还原历史,还原历史人物的真面目,媒体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南方人物周刊》的口号是“记录我们。的命运”,是“重新打量每一个生命”,列入“百年家族系列”的人物,恰恰是需要我们重新打量的,与我们的今天息息相关的,而记录他们的命运,也就是记录我们自己的命运。这一年,在别的媒体从解放军进入北平说起的时候,我们开始推出“百年家族系列”,第一个出场的是曾国藩家族。报刊零售点反馈回来的消息是,这一期的销售好得出奇。随后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及其家族,“纵横百年”的梁启超家族,袁世凯家族,荣毅仁家族,和钱学森家族。六个“百年家族”中的四个,进入了全年单期销售前十名。“百年家族”因此成为《南方人物周刊》第一个跨年度的系列,一直做到2011年,并且有可能再往后顺延。有关历史人物及其家族的深度报道为何受到读者如此热烈的关注?其实我们早该知道,错误的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扭曲与遮蔽、杜撰与改写,对于历史人物非黑即白的粗暴判决或者光环加身,以及只可意会的重重禁忌,使得我们有解不完的谜,使得所有近代的人与事,在我们将其从政治宣传的颂辞或咒语中解放出来,提去脸谱与锡箔,让他们用原先的语调讲话,原先的脾性行事的时候,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震撼与冲击。我们当然不可能以二十页左右的篇幅穷尽这些重要人物与时代的进步和退步,与国家的繁荣或衰退的关系,他们和他们的家族的命运。我们所希望的,是读者了解到这些家族故事之后,有可能沿着这个线索与脉络,进入中国激荡百年的纵深处,以真正了解我们的来路——我们有过怎样的希望和挫折,怎样的喜悦和创痛,我们曾经向着怎样的前途迈进,曾经与怎样的势力抗争;真正了解,今天的我们,与过去有着无法斩断的关系,过去的智慧,今天仍在滋养我们,过去的蠢行,今天仍可警醒我们。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就不会知道我们想要和可以往哪里去。杨子2011年7月3日
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扭曲与遮蔽、杜撰与改写,对于历史人物非黑即白的粗暴判决或者光环加身,以及只可意会的重重禁忌,使得我们有解不完的谜,使得所有近代的人与事,在我们将其从政治宣传的颂辞或咒语中解放出来,揭去脸谱与锡箔,让他们用原先的语调讲话、原先的脾性行事的时候,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震撼与冲击。过去的智慧,今天仍在滋养我们;过去的蠢行,今天仍可警醒我们。 ——编者
无
读《世家》,由《南方人物周刊》编辑,上海书店出版。此书记录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梁启超,鲁迅,钱钟书,英若成,荣毅仁,马寅初九位近现代人物的百年家族史。
内容的精彩程度就不多说了,永远支持《人物周刊》!
期待有2011年百年家族的合集~
一个家族看到整个历史,世态炎凉
希望南方人物周刊的军阀系列也能结集了
虽然在南方人物周刊上看过,但再读此书,仍引人深思,希望更多这类书出现
有代表性的人物家史折射出历史的曲折,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到了那个年代不少世家背后的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对想要了解的人来说受益匪浅。物有所值
学学,写家史。
正如书中所说,不了解现在和过去,就不会知道明天我们会走到何方。书对历史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展现,让我们重温过去的那一段段历史,记我们更好的理解那个社会阶段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因、背景和做的逻辑。对我们今天认识历史有了更多的视角。
南周的书一如既往,我买了全套这个系列的,受益颇深。印刷纸张制作不用说了,内容更是。适合高中生及以上的阅读写作等。
人物示例丰富,了解到很多文化文人的成长经历
就不用追买以前的南方周末了
一直以为只有自己对这些往事感兴趣,看到书评,看来喜欢这段历史,关注这些人群的人还真不少,文笔行文也是自己喜欢的类型,视角,观点也认同。现在振兴文化产业,这样的书应该多出,多引导更多人群阅读
较为感怀梁对李之评价结合大背景以识人 切忌不可 偏执
好看啊~~很喜欢!
对名人的后代写的很详细
很不错,印刷精美。
书看着很轻松,了解前贤的家世,家族的力量。但不知道还缺点什么,总觉得这本书编辑的有些潦草。
值得一读,不会多么地详细,了解概貌,看完后对于家族这个概念会有一些清晰的认识。
大学时人物周刊每期必看,对百年家庭系列也很喜欢,文章的描述客观、实在,不夹杂作者个人的喜恶判断,作者在努力还原事实,至于对人物的褒贬则留给读者自己,喜欢这样的行文态度,喜欢这样的杂志。
世家有世家的味道
当今世上,又有几家可能当得上“世家”二字
南方人物周刊精选本,一定要顶
徝得一读
可以看看啦!
很好看,但是介绍英家那里,英达的访问占了太多篇幅,他还在世,没必要。
其实都看过。但是随手翻翻。还是很喜欢的。
不错,《南方周末》的书就是很让人舒服
9家人的传奇经历读来很震撼,特别是袁世凯和鲁迅,颠覆了历史课学的,如果纸张再好一点就是完美了。
内容不错 纸质不好 暂没浏览 还算期待
讲着几个家族,说的很多,不会像《最好的和最坏的已经过去》那么浅,写作文可以多很多素材。
很多故事,让我们很多固有观点开始颠覆。了解近代史的风云人物,很不错很真实的书
别的都挺好,挺方便!
文章内容较精致,见解独到,值得细读。只是图片质量老实不敢恭维。整体对这次换货速度和货品质量满意。
讲述一些人,是把南方周末及人物周刊的相关部分的集中
书很不错,也挺划算的,以后买书的第一选择
内容一般吧,还是原来的杂志好看。
感觉并非全部大家之笔
没想到南方人物周刊还出这样的书,后来看过书之后才知道,是周刊里面躲过的文章,但是已经很久不买周刊了,实在是不能承受价格问题,我记得最初看南方人物周刊的时候,是6元一本,后来涨到8元,现在好像是10元吧,反正是觉得,短短的两三年,涨价居然涨成这个样子,也不知道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不过南方的文字真的都很好,主题都很贴切我们的生活,人物采访做得也都很不错,有着独特的文... 阅读更多
这本文丛是南方人物周刊两本其中一本 这本的可阅读性比较高 内容丰富 很喜欢
书是正品,东西很不错,物美价廉!
好书啊,买了一点不后悔!
最好的 最坏的 逝去的 前世 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