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大道
1970-1
吉林出版集团
张学亮
119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问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共和国故事海上大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海上大道》讲述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中央决策与落实行动宁波市筹建杭州湾交通通道组织召开三次大桥研讨会议国务院办公会通过建桥项目任命王勇为跨海大桥总指挥二、设计审定与统一意见指挥部组织进行大桥设计指挥部征集桥型优化方案国家计委上报总理办公室指挥部进行大桥工程招标三、大桥奠基与施工建设举行大桥开工新闻发布会举行大桥开工奠基典礼打下跨海大桥第一根钢管林国雄进行大桥优化设计大桥发展公司召开股东会绍兴大桥再次引起风波杭州湾大桥开始桥梁架设战胜台风杭州湾大桥坚持施工四、大桥贯通与验收通车举行大桥全线贯通仪式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媒体、市民关注杭州湾大桥
宁波市筹建杭州湾交通通道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向国内外宣布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重大决定。 1992年6月26日至29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会议。其中在公路建设方面,国务院首次提出要重点建设三条北通道和两条南通道,其中一条南通道就是上海——宁波——福州——汕头——深圳沿海干线公路。 1992年10月,在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又进一步提出: 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宁波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就行动起来,大家都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994年2月17日,宁波市政协委员徐观清在宁波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拟建宁波至上海跨越钱塘江(杭州湾)大桥的建议”提案,其中明确建议“杭州湾大桥桥址可选择在慈溪庵东至平湖乍浦西端”。 1994年2月18日,在宁波市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钱国本等10余位慈溪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杭州湾大桥选址问题”的议案,议案中第一次提出要跨海建桥直通上海的构想,并选好了桥址,就在慈溪庵东镇西三一带。 慈溪代表团团长、当时的慈溪市委书记汤黎路向主席团领导分别作了重点汇报。 与此同时,宁波市政协副主席朱尔梅率领一批政协委员冒着凛冽的寒风前去慈溪海上实地考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位杭州湾基础资料搜集先行者,他叫傅涌廷,当时他在浙江省供销社做采购工作。慈溪产棉花,嘉兴产蚕丝,所以傅涌廷经常往返两地。 慈溪、嘉兴南北两岸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但是傅涌廷开着机动三轮车,一大早从慈溪出发,到嘉兴通常已过了吃晚饭的时间。 1984年,傅涌廷调到慈溪经委工作,经常接待外宾考察。当时从上海到慈溪,无论从陆路经329国道绕道杭嘉,还是走海路经宁波转道上海,都要费时10小时以上。 有一次,几名意大利客商到慈溪来,接到客人后,傅涌廷首先听到的是抱怨:“我从罗马到上海只需要12个小时,从上海到慈溪竟然也花了12个小时。”最后生意当然没谈成。 傅涌廷当时想:“如果有座桥就好了。” 1986年,傅涌廷调到慈溪市计委当主任。第二年,市领导交给他一个任务:想个法子,缩短与上海的距离。 傅涌廷马上组织考察,他亲自坐着小船,花了两天时间,到对岸的嘉兴乍浦和上海金山仔细地查看了一遍。 傅涌廷想到,架桥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是要想船的法子。 但傅涌廷他们又想到,南岸有10多公里滩涂,潮来淹没,潮落显露,常规的定期航班肯定不行。 大家想到了气垫船,这种船可以水陆两用,非常适合。 1990年,50座气垫船开通了,从慈溪的庵东到达嘉兴乍浦只要45分钟到1个小时。但还是不方便,先要坐车到码头,再坐船到对岸,再弃船坐车去上海,有时候碰到刮大风,船开不了,到了岸边只好又折返回去。长久之计还是要造桥。 1994年,宁波市决定研究建杭州湾通道的可行性,在市计委、市交委和慈溪市抽调力量研究此事。 傅涌廷这时虽然已经退休,但他还是爽快地答应负责慈溪工作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心愿,为家乡人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