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王的人马

(法) 伯恩斯坦,[法]米歇尔•伯恩斯坦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法) 伯恩斯坦,[法]米歇尔•伯恩斯坦  

页数:

110  

译者:

周国强 译 胥弋 校  

Tag标签:

无  

前言

  景观社会中的爱情场景  ——《国王的人马》代序  胥弋  一提起小说《国王的人马》,读者也许会想到美国桂冠诗人、新批评派代表人物——罗伯特?佩恩?沃伦那本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不过,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是另一本截然不同的书——法国“影射小说”(roman à clef)《国王的人马》(Tous les chevaux du roi),它于1960年问世,书名源于一首法国民歌《在宫殿的台阶上》(Aux marches du palais)。读者也许会问,何谓“影射小说”?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所写的小说,人物的真实姓名在书中被隐去。  之所以要选择这本法国版的《国王的人马》,还要从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法国文化奇才居伊?德波说起,几年之前,德波所导演的影片首度出版全集,由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监制,没想到这套影碟很快就流入国内盗版市场,被我收入囊中。德波的影片《景观社会》是由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构成的,有时甚至影像全无,其中夹杂着一些导演本人的画外音,这种极端的形式令人惊叹,观众不禁会问,导演究竟是何许人也,其电影所要表达的是什么?2009年,笔者有幸在巴黎书市漫游,无意中发现由加利玛出版社出版的厚厚的德波文集,它几乎出现在所有书店的醒目位置。与此同时,德波的重要著作《景观社会》(Société du Spectacle)和《景观社会评论》等,也相继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了。时隔40年后,似乎已经被人淡忘的德波,不知何故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  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0—1994),法国作家、诗人、电影导演和社会活动家,“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建构者,是一位极具煽动性的争议人物。他出生于商人家庭,因父亲早亡而家境衰落。中学时代的德波,迷恋上被超现实主义者奉为鼻祖的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遂将其视为毕生崇拜的偶像。上世纪50年代,德波自戛纳中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巴黎,与一些先锋艺术家交往甚密,经常游荡于巴黎左岸一带,开始其职业社会活动家及艺术家的生涯。  “字母主义国际”(Letterist International)是一个成立于1946年的“极简主义”地下团体,它脱胎于第四国际,由一些超现实主义的追随者组成。1957年7月,其核心成员德波、伯恩斯坦、阿思格?约恩等在意大利一个乡村的酒吧里,决定与另一组织——“意象主义包豪斯”(Imaginist Bauhaus)合并,于是创建了“情境主义国际”。1967年,德波的经典论著《景观社会》问世,该书后来在“68年5月风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运动中出现在巴黎街头的各种标语和口号,有许多出自这本书,例如:“打倒景观—商品社会”、“废除阶级社会”、“大学终结”,等等。德波通过构建一种“景观”的概念,来揭露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其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马尔库塞和卢卡奇等对商品的批判。  米歇尔·伯恩斯坦是德波的第一任妻子,也是SI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给该组织募集资金,她曾在报纸上撰写关于用占星术预测赛马的文章。《国王的人马》为其小说处女作。小说故事情节以她与德波的“开放式婚姻”为蓝本,同时也是对法国作家拉科洛的书信体小说《危险的关系》和萨冈的青春小说《你好,忧愁》的“易轨”(détournement)——将先前存在的艺术元素重新应用于一个新的整体。伯恩斯坦将二者的讽刺和虚构融为一体,调制成一部在诸多层面上均获得成功的“影射小说”。对法国最激进的先锋派分子来说,这本书的成功证明了法国当代文学的破产,同时也表达了情境主义者对心理小说的蔑视。《国王的人马》是对《危险的关系》的一种狡猾改写。  这部小说具有明显的巴黎人的前卫意识。像《危险的关系》中的人物一样,该书的男女主人公吉尔和热讷维耶芙也卷入一场诱惑游戏当中。艺术批评家吉尔与热爱艺术的年轻姑娘卡洛儿产生恋情,热讷维耶芙因为害怕失去吉尔,虽心有不甘,却不敢作声。而这种表面上的潇洒,无法掩盖二人恋情的终结。不久,她与文学青年贝特朗不期而遇,发生了一夜情。假期来临,吉尔夫妇去南部小城圣-保罗度假,也将卡洛儿和贝特朗带去。在那里,他们最终各奔东西。吉尔带着卡洛儿去了荷兰,热讷维耶芙则与贝特朗来到了卡涅,住在女友埃莱娜家里。热讷维耶芙发现自己仍然爱着吉尔,回到巴黎后,她与埃莱娜产生短暂的同性恋情,之后便与贝特朗分手。吉尔回来了,他最终抛弃了卡洛儿。贝特朗去当兵了,埃莱娜与女友去了美洲,卡洛儿则沉湎于对爱情的回忆中。一切似乎又重新回到起点。但吉尔似乎已经另有新欢。虚假的面具之下,隐藏着真实的痛苦,年轻人道德缺失的焦虑,萦绕在左岸与蓝色海岸之间的那一片片苍白的浮云,留给人们无限的怅惘和失落……  这部作品中的“恶”被替换成一种观念——“婚姻是开放的”,这种嬉戏很可能是受到“波特拉奇”(Potlatch,直译为:冬季赠礼节)的影响,这是一种北美印第安人的节日仪式,部落酋长在仪式中将食品和财物全都分送给他人,坚持赠予,拒绝交换,这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彻底否定,对于早期的情境主义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德波所创办的情境主义杂志也因此而得名。  伯恩斯坦的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并不是什么“开山之作”,就连她本人后来也承认这是一桩纯粹为了赚取稿费的苦差事。即便如此,如今那些关注“情境主义国际”的人仍津津乐道,因为这不仅是一份关于他们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而且还是对他们的观念及来自其内部的“生活方式无政府主义”的机智诙谐的评论。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又十分迷人的关于情境主义技巧运用的精彩范例。小说中居伊·德波扮演了一个冷漠的自由思想家;伯恩斯坦扮演其女友,还有一些次要角色,如画家阿思格·约恩等等。小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法国“68年5月风暴”中的先驱人物——“情境主义国际”精英们的集体群像。  《国王的人马》中有一段男主人公吉尔与卡洛儿的对话(见本书第2章),自1960年出版以来,它被大量地引用,据说是波德莱尔之后在法国文学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段话。1966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编印的小册子《关于大学生活的贫乏》中引用过,这本小册子最终成为“68年5月风暴”的导火索之一,它将“对学生生活的批判”升级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它巧妙借用了美国早期西部故事的连环画《潘趣和思科》,将其中一幅关于马背上的对话的插图,采用剪接拼贴的方式进行“易轨”,替换成小说中那段经典的对白,这是情境主义者们惯用的手法(见本书附赠藏书票)。  德波与伯恩斯坦相识于1952年,两年之后他们结婚,这段婚姻维持了八年时间。婚后二人住在圣马丁大街的一间狭小的公寓里,那里毗邻古老的中央市场(les Halles),平凡而嘈杂,到处阴暗却充满生机。真实的爱情场景便在那里上演。当时,他们虽然没有固定工作,却过着一种快乐而充实的清贫生活。为了去实践一种“精神地理学”,他们在午夜的巴黎游荡,穿梭在迂回曲折的街巷中,脚踩着黝黑发亮的鹅卵石,完成一次又一次超现实主义的“漂移”(dérive),记录下日常生活的各种体验。  在存在主义者经常出没的“花神咖啡馆”、“双叟咖啡馆”旁边,是德波与情境主义者一起聚会的肮脏的“莫内乌咖啡馆”(chez moineau)。在那里见不到衣冠楚楚、油头粉面的布尔乔亚们的身影,过去厮混的往往是小偷、妓女、皮条客以及酒鬼,这些都是诗人维庸和作家热内笔下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终日四处闲逛、声名狼藉。衣衫褴褛的德波,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酒鬼,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比大多数写作的人写得少,但是我比大多数喝酒的人喝得多。”作为“情境主义国际”的领袖人物,他意气风发,冷酷而富有魅力;做事雷厉风行,进行闪电般的爱情,珍惜同志间的情谊……  小说中的爱情场景,也使我自然联想到当下,生活在景观社会中的人们,他们仍然活在一个虚构的乌托邦中。商业的高度发达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迫使人们被囚禁于景观的牢笼中。虚幻的媒介让人把景观当成了避难所,它充斥在我们周围,令人目不暇接,且无所适从。景观的影响还在日益加深,它控制着我们全部的生活,让我们为之沉迷,被其奴役,终生无法解脱。我们尚未摆脱“集中景观”的束缚,却又戴上“扩散景观”的枷锁,最后成为空前绝后的“综合景观”的囚徒。在景观社会中,一切皆可消费,爱情也不例外。人们不再拥有自我意识,只能无条件地、一味地屈从,人们随波逐流,看不清未来……  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全都是景观社会中的“套话”,爱情也变得苍白无力。所有的反抗与叛逆几乎都是徒劳的,注定会被看作是白痴和笑柄。因此,在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对景观社会的批判,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身处一个如此典型的景观社会中,人们不禁会对“爱的可能性”提出深深的质疑……  2011年8月15日于京  这些夫人们的,护胸甲上的,大厅里小提琴上的,广场中小号上的蓝色饰带,全都混杂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在小说中更为常见的景观。  ——红衣主教莱兹

内容概要

  《国王的人马》是史上最离奇、最耐人寻味的小说之一,是一部生动地披露“情境主义国际”内幕的小说。它的灵感来源于拉克洛的经典小说《危险的关系》,以及弗朗索瓦?萨冈的畅销小说《你好,忧愁》。伯恩斯坦将二者的讽刺和虚构融为一体,调制成一部在诸多层面上获得成功的“影射小说”。对于法国最激进的先锋派分子,小说的成功证明了法国当代文学的破产,同时也表达了情境主义者对心理小说的蔑视。《国王的人马》是对《危险的关系》的狡猾改写,小说中,“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居伊?德波扮演了一个冷漠的自由思想家;作者伯恩斯坦扮演其女友,还有一些次要角色,如画家阿思格?约恩等。小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法国“68年5
月风暴”中的先驱人物——“情境主义国际”精英们的集体群像。

作者简介

  米歇尔·伯恩斯坦,生于1932
年。与其前夫居伊?德波一样,是“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成员之一。该组织解散后,她成为了法国左派报纸《解放报》的文学评论家。《国王的人马》为其处女作,于1960
年出版。之后小说迅速告罄,在长达40年间难得一见,直到2004 年才在法国再版。
  译者简介
  周国强,1944 年生于上海,1965 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1976
年调入武汉大学法文系,任法国文学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翻译作品达50 余种,约700
万字。主要译著有:雨果《笑面人》、鲍里斯?维昂《岁月的泡沫》、帕尼奥尔《我父亲的光荣》、普鲁斯特《重现的时光》(合译)、杜拉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英国情人》、萨洛特《天象仪》等。

书籍目录

绝不工作!
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革命者 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观社会》的作者;
法国“68年5月风暴” 先驱人物的真实爱情生活;
随书赠送 法国68年经典漫画式藏书票 一枚。

章节摘录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快就明白了卡洛儿很是讨我们的喜欢。我只是在前一天才听人说起她。那是在一个小型画展上,陈列厅里挤满了那些注定成不了名的画家,他们每逢有画展开幕式必到。我在那里遇见了一些过去的朋友,他们也正是我永远都不想再见到的人。画廊的女主人已经感到这个画展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她放开高亢的嗓门,汲汲于引起众人的注意,谈论的却是她的鞋子,好让一位重要来宾明白她已经将成败置之度外。与常规相悖的是开幕式后没有鸡尾酒会,来宾没什么可喝的。  我用目光寻求吉尔的救助。我看到那位画家正激动地对他高谈阔论。他们身边已经围起了几个人。这位画家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浑身散发出某种过时的现代派气息。吉尔在反驳他的观点,显得不厌其烦,我很欣赏他的悠然自得。老画家已经和我们的上一辈一起玩完了,可他并不因此泄气。他很爱我们。我想,正是我们的青春进一步证明了他的青春。  而我却卷入了与他老伴的谈话。  “我该把我的女儿带来,”她说,“她和您年龄相仿,可她就是长不大。和您相处会对她大有裨益。”  宽厚和厌烦不大能兼容。我掂量着老太太苍白的慈爱。像这样的一个女孩,发育还有些迟缓的,我真不愿意去考虑她的教育培养问题。可是还得关心一下。我询问小姑娘现在干什么。  “画画。我相信她有才华,只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像她父亲一样,”我冒冒失失地说。就这样,我又了解到问题不在于弗朗索瓦-约瑟夫的这个女儿,而是在第一次婚姻……在说完一句话的当儿,我热忱地表现出了想见她的欲望。我的热心肠会不会导致错觉呢?我真愿意吉尔在我的位置上。他当然会比我更和蔼可亲。  之后,她还讲到女儿最要好的朋友贝娅特丽丝,后者写出对她的年龄来说很漂亮的诗歌,老太太正准备把她刚买的这本兰波诗集送给她。最后,她邀请我和我的丈夫第二天共进晚餐。  晚餐很愉快。弗朗索瓦-约瑟夫不再考虑他那些画会有怎样的命运,完全放松下来了。他的朋友们一一罗列出三十年前的那些观念,还是挺有趣儿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对黑色幽默那么看好,以至于连他们的愚蠢言行都能被模棱两可地乱评一通。当大家提及那个经销图画而不出售小蛋糕的女人,粗俗不逊地议论她的妩媚之处时,弗朗索瓦-约瑟夫为她翘起的屁股大加谀辞。  “不像你,卡洛儿,”他说,“你还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能让男人喜欢呢。”  “我会赶上潮流的,弗朗索瓦-约瑟夫,”卡洛儿一边回答,一边在椅子上优雅地扭动。  弗朗索瓦-约瑟夫显然对这个赶上潮流非常敏感,使我难以助他一臂之力,为他使卡洛儿摆脱自闭而做出的努力加一把火。他在沉默,恐怕长久以来,他都处于这虚假的姿态中。也许,正因为卡洛儿是这种尴尬的关怀的对象,我才关注到她。  一个二十岁的女孩轻而易举地便能让五十岁的男人明白,她觉得他们都是些老朽,这一点卡洛儿远胜过别人。我利用她去厨房煮咖啡的机会,前去给她帮忙。  我感到自己并不是很受欢迎。  她站着,看上去个子矮小,纤弱得不可思议。散乱的刘海,剪得短短的金发,穿着打扮像个小淑女,雪白的衣领翻开在蓝色的罩衫上,从外表看不出她有多大。她做出笨手笨脚的样子。卡洛儿不是在煮咖啡,而是在毫无掩饰地瞎胡闹。她是想让我晕头转向,身陷其中,只要我可笑地为她提个建议,表现出有丝毫干家务的本事。  陷阱躲过去了,却还是于事无补。我能装出来的淡漠,去冲水,去找咖啡杯,使我暗中得以脱离那群正在议论几家不大出名的出版社的人们。我俩给他们端上一种黑乎乎的饮料,招来一阵友善的愤怒。我们一块儿成了众矢之的,油然而生同谋之感。为了扩大这一优势,我对大人们中的父母亲说话,把稍带些挖苦的谈话主题转向卡洛儿。弗朗索瓦-约瑟夫因为能说说自己的女儿而高兴,口若悬河。卡洛儿却显得惊惶失措,沉默不语。我听说她住得很远,在十六区,她会弹吉他。吉尔也不吱声,他望着我们,目光中流露出我熟悉的关注。  然而,却是我提出用我们叫的出租车送送小姑娘。当吉尔在走廊上碰到我的时候,他亲切地问我,我们接下来还干什么。我回答说:  “当然是征服她啦!”  我不记得在车里还说什么了。我挺好,我累了。很自然地该轮到吉尔辛苦一下了,哪怕只是出于礼貌呢。然而,当时的情况仿佛丝毫没有难为他。我们途经皮加尔(Pigalle),那里有一家副食店很晚还开着。我们去买了酒和咸杏仁。卡洛儿斜睨着我们惊讶的神色,仿佛是请求照顾,要了一些醋渍小黄瓜。吉尔帮她要了一大堆,还要了醋泡洋葱,一些刺山柑花蕾,鬼知道,然后彬彬有礼地把这些东西奉献给她。我又加上我的一份:红辣椒、绿辣椒,看上去不难看,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能吃。  我们各有各的地位,既迷恋他人,又为人所迷。我们爬上九楼,中间还转过了许多走廊。我们来到了屋顶间。没错儿,卡洛儿就住在那里,那是个保姆房间,她给几位朋友的孩子当家教,用得来的钱付房租。她说,就这样,她得以享受完全的自由。如果她想呆在父母家,二老恐怕不会拒绝。可是这样的话,她就不可能为她自己,也为别人显示出炽热的证明。  我们像印第安苏人似的,在狭小的空间里席地而坐。吉尔给卡洛儿演示,把瓶子轻轻地在墙上敲打便可开启酒瓶的方法。我们重又喝起酒来。卡洛儿的吉他弹得很好。她随即十分腼腆地把打摺的裙子换成了牛仔裤。她说,“这是我在小男孩的服装柜台买的。”她面对着我们,盘腿坐在她狭小的床上。卡洛儿歌也唱得很好,而且是一些经典歌曲:美丽的女孩,芳龄十五,她们的男朋友打仗去了。在河边丢失了金戒指的女孩,因为季节流逝而哭泣,不愿意变心哟。去树林里的女孩,后来让人在海上思念,而旅途却没有尽头。  我对自己说,她并不蠢。我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如此可爱的宠物。不管怎么说,她挺讨吉尔的喜欢,他给她买了那么多小黄瓜,还用低沉好听的嗓门和她说话;我也喜欢她。其实,我的情感难得有超过这个界限的。  这个女孩,就她二十岁这个年龄而言,喝酒的时候还算规矩。有时也就着瓶嘴儿喝,那是为了表示她是个自由的女人:她还不时用眼角瞟我一眼,大概是在等待我掩饰不住流露出嫉妒的时候吧。她用一种有点儿偏低,带点儿稚气的嗓音唱歌,她说,这是烟所致,可我很清楚,那是想要取悦于人。而为了取悦我们,她还找来一些动人的小故事,用于向我们说明她还那么年轻,那么天真,那么信任所有富有浪漫气息的善良的人。  吉他是她的忠实伙伴,她与之形影不离。她什么都不懂,除了绘画和大海,什么都不爱。当然,还有一只毛毛熊。  临晨三点,有人敲门。我们喧闹得这个样子,邻居们出来干涉不足为奇。然而,敲门的不是邻居。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另一个卡洛儿。同样的个头,同样的年龄,同是那种少年的步调,十分瘦弱,却不那么纯洁无邪。两个人还都是剃成小平头的金发。  这个卡洛儿不友好地瞥了我们一眼,转眼间就把裙子换成了牛仔裤,肯定也是在那个小男孩服装柜台买的。这时,贝娅特丽丝做了自我介绍。我确凿地对她说我久闻大名。她则照她说的,认识我很高兴。这时,我仔细一瞧,她并不像卡洛儿。她们所共有的金发和她们的羸弱给人深刻的印象,然而,贝娅特丽丝脸上的神色显得不善与人交际,我行我素,总之,不是那么可爱。卡洛儿多么明显地希望有人疼爱,以她的不设防来取悦于人;贝娅特丽丝便是一味的防范,尽是咄咄逼人的礼貌。最后,她拿起另一把吉他,一边用目光打量着我们,一边弹奏起来。  我和吉尔走的时候,她们还在弹,不过,吉尔已经和卡洛儿约定,第二天下午再见。  累了,还有点醺醺然,然后有一张大床,和心爱的男人睡一觉,实在是一件乐事。况且,这还是刚才那个女孩给我们唱过的故事啊。我们很幸福,我们也很相爱。爱我们自己,爱卡洛儿,有点朦胧的爱,而且确实是睡觉的时候了。  “你高兴吗?”我问吉尔。  他点点头,然后用手搂住我的脖子。我也挺高兴。  “你喜欢她吗?”我又问道。  我的回答和他一样,也是肯定的。这挺正常。总之,如果吉尔喜欢的女孩和我喜欢的不一样,这就可能在我们之间引入一个分手的因素。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革命者,《景观社会》的作者,法国68年5月风暴先驱人物居伊·德波的真实爱情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王的人马 PDF格式下载



了解情景主义的必读书籍,写的很有意思。


这是一本很值得读的正版书。在当当上买了后,不出几日就送来了,包装很精美对书保护得很好!赞一个~纸质用料经典,内容翔实、耐读!印刷很用心哦!强烈推荐大家读一下!


说实话没怎么看懂~像流水账一样的叙事


收到书了好高兴


书太薄了吧,短中篇啊


这不是那个享誉世界的版本,是另一个法国人写的,内容一般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