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产业结构变迁与汇率制度选择

张广斌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广斌  

页数:

191  

字数:

166000  

前言

  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源于金属本位退出历史舞台和信用货币兴起时期。进入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后,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随着美元地位的逐渐走弱,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的呼声日趋高涨,对于汇率制度选择的大争论拉开了帷幕。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世界货币体系蕴涵了浮动汇率制度取代固定汇率制度的冲动。固定汇率制度的拥护者处于防守地位,浮动汇率制度的拥护者处于攻击态势。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在进行汇率制度选择争论时,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变量和汇率制度外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争论大多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之间展开,经济学家们的观点难免会染上本国主流学派的观点,并在潜意识中以卷人争论的经济学家们所在国家作为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蓝本。这样,一方面导致了对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忽略,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相似,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对他们进行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都不大,对汇率制度选择“期限”的忽略也就在所难免。  进人牙买加体系以后,无一例外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或者干脆放弃本国货币,直接以某一发达国家的货币作为本国货币。

内容概要

本文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在较长时期内汇率制度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本研究的出发点是产业结构变迁,最终目标是汇率制度选择。通过研究,如果能够有力地论证产业结构变迁和汇率制度选择之间存在着较强关联,则从理论上可以说明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深层次原因,从应用前景上可以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提供一个较易于衡量的参照系——产业结构变迁。同时,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对我国的汇率制度选择作出阐释。

作者简介

张广斌,汉族,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1973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沙河市。1996年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统计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为汇率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本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1.2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 
1.4 本书所做的创新工作f
1.5 本书的逻辑框架 
第2章 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下的汇率制度和选择理论 
2.1 早期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2.2 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的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争论 
2.3 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第3章 现有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局限性 
3.1 宏观分析的局限性 
3.2 外生分析的局限性 
3.3 “短期”分析的局限性 
3.4 忽略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引致的局限性 
3.5 产业结构——解决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局限性的一个新视角 
第4章 产业结构高度和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分析 
4.1 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历史解释 
4.1.1 三次产业分类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4.1.2 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4.1.3 产业结构高度替代变量的寻找 
4.2 汇率制度分类概述 
4.2.1 名义分类法 
4.2.2 实际分类法 
4.3 汇率制度变量的选取 
4.4 Logistic:回归分析 
4.4.1 对数据来源的说明 
4.4.2 1997年数据回归结果 
4.4.3 2000年数据回归结果 
4.4.4 2003年数据回归结果 
4.5 对三组数据回归结果的比较 
4.6 对回归结果的两点说明 
4.7 对例外事项的说明 
第5章 产业结构变迁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关系的内在机理 
5.1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主导产业更替与产业结构变迁 
5.1.1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5.1.2 技术进步、主导产业更替与产业结构变迁 
5.2 汇率制度选择中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的地位 
5.2.1 预算约束条件下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关系的理论 
5.2.2 预算约束条件下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关系的个案分析 
5.2.3 小 结 
5.3 主导产业更替对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5.3.1 对相对静态国际贸易理论的简单评述 
5.3.2 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的阐释 
5.3.3 世界主导产业更替过程中的贸易结构转换——以纺织产业为例 
5.4 基于两个极端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5.4.1 模型的假设条件 
5.4.2 A国出口厂商和政府的行为分析 
5.4.3 B国出口厂商的行为分析 
5.4.4 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判断 
5.5 产业结构变迁与汇率制度选择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第6章 我国汇率制度选择与产业结构适配性 
6.1 我国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 
6.2 我国的主导产业更替和进出口结构 
6.3 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的思考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由铸币本位向信用货币过渡的历史时期,大量的经济学家对当时的国际金融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所研究的内容几乎包含了以后所有国际金融问题的原始雏形。  桑顿从增加货币发行量会提高本国出口商品价格,从而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发生收支逆差的角度,论证了通货膨胀会引起本国通货汇价下跌。他的这种论证,没有把货币数量多少直接与两国的币值比较相联系,而是把货币数量与两国的物价相对水平的比较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桑顿是100多年后卡塞尔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先驱。  关于利率差异对资本短期国际流动以及汇率波动的作用,詹姆斯·斯图亚特曾做过分析,后来,托马斯·图克继承了这一思想。图克不同意以利率变化来调节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但是,他看到,“通过一种对证券的强制行动,意味着或者抬高或者降低利率。这种行动的结果,在前一场合,它使可利用的资本变得不足,推动外国资本流人;在后一场合它使可利用的资本变得过多,推动资本流出。通过这种活动,会对金块的流入或流出发生影响”。他认为,通过利率与信用状况的以上变动,英格兰银行能够对外汇汇率直接发生影响。②图克的这种看法,实际上包含了利率平价说的思想萌芽。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产业结构变迁与汇率制度选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