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

陈留生 陈留生 学林出版社 (2012-03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陈留生 学林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

陈留生  

页数:

332  

内容概要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从传统伦理视角来切入、考察并论证五四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并从人格视域探讨了五四作家与传统伦理的关系,是一本学术研究专著。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在对近百年有关五四文学的发生动因的研究做一个鸟瞰,并在分析、指陈各主要研究视角的成败得失以后,从五四作家传统伦理化的人格出发,对五四文学的发生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相关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探寻,以便解决一些在五四文学研究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留生,1960年7月出生,江苏金坛人。中国现代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连云港师专副校长。在《文学评论》、《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通俗文学评论》、《学海》、《南京社会科学》、《南京师大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著著作4部;曾获教育部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是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鲁迅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的构成 第一节 “三不朽”:五四作家的人格基点 第二节 五四作家对“西学”的接受 第三节 五四作家的人格结构:传统伦理是“体”,西方学说为“用” 第四节 五四作家的心灵交战第二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立人”是伦理理想与西方学说的整合 第二节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第三节 “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 第四节 发乎情,止乎礼仪第三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功能观的确立 第一节 “为人生”与“文以载道” 第二节 “为艺术”与“言志”、“缘情” 第三节 对文学教化功能的强化 第四节 对文学“怨刺”功能的张扬第四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取材指向 第一节 对家的厌弃与眷恋 第二节 人欲与人伦的冲突 第三节 彷徨于“兼”、“独”之间 第四节 文化浪子的怀乡情怀第五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语言变革 第一节 “文学工具的革命”与白话语体的确立 第二节 五四文学语言的资源 第三节 写实语言与写意语言的二重奏 第四节 对五四文学语言的再思考第六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 第一节 以善为美 第二节 以真为美 第三节 沉郁的悲剧意蕴 第四节 感伤的抒情风味结语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其次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的个性主义主要是着力于建设方面,为每个个体争取属于他们的权利;而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则主要偏侧于破除方面,为了扫除封建专制,最终实现救亡图存。也就是说,西方的民主与个性主义主要立足于人本体,更多的是直奔个体自身的需求的,他们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而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主要是被当做一种工具,是基于对西学的“用”的角度来借用这些概念。  再次是五四作家在言与行上的歧异,在抽象意义上,他们一直在呼唤个性主义,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及其自己的行动方面,却不按个性主义行事,特别是在最关乎个人命运的婚恋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了足够的暧昧性,也就是说,他们在婚恋这一私语化色彩最浓的问题上的想法与做法却与西方个性主义原貌不相符合,胡适就是典型例证。他初到美国时,他“对美国式的自由恋爱、婚姻及家庭生活方式在观念上是排斥、批判的”,他甚至“在《我国女子地位高于西方女子》、《演说吾国婚制》等文章中,强烈地抨击西方的自由婚恋。”他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之见解,则从西方人。”①他在《病中得冬秀书》一诗中,意自我安慰地写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他的婚姻完全是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模式内运行,难见个性主义影子。这种歧异在鲁迅、茅盾、叶圣陶、朱自清等身上都一脉相承,他们当然都有各自的苦衷,但都如此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只能说明,个性主义并未在他们身上扎根,休说开花、结果了。  ……


编辑推荐

陈留生的这本《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在对近百年有关五四文学的发生动因的研究做一个鸟瞰,并在分析、指陈各主要研究视角的成败得失以后,从五四作家传统伦理化的人格出发,对五四文学的发生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相关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探寻,以便解决一些在五四文学研究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的人格及其文学创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