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学报
2012-6
上海学林出版社
郑通涛
250
380000
郑通涛主编的《国际汉语学报(2012年第3卷第1辑)》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以探讨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交流最新的汉语研究动态,挖掘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多元特征,展示汉语研究的成果,为汉语研究与国际汉语教学提供新的交流园地,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内容而言,我们主张“三个并重”,即本体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海外汉语教学研究与境内汉语教学研究并重。
以效果为基础的对外汉语国别化教材开发
从国别化观点谈对外汉语教材的《教师用书》编辑
从《海外小学中文课本》到《汉语乐园》——海外儿童华语教材编辑风格之变革
对越商务汉语教材编写构想
对外汉语中高级综合性教材中动词注释问题探讨
论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汉字教学再认识
对韩汉语教学的语料研究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阶段引入音译词的实验
泰国学生汉语书面语应用之偏误分析与思考
美国师生对《中文听说读写》评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马上”与“眼看”的对比分析
与“眼”相关的两组词研究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被”字句习得考察
“X不是A而是B”新构式的认知研究
英汉主语的历时发展机制对比研究
音节之于汉语语法
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衍生和词汇化等级
作格结构主语话题化程度及相关问题研究——《作格结构的认知语义探析》商榷
美国社区汉语教学模式及教材模式探讨
泰国大学的汉语教学模式探索——以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为研究个案
现有对俄汉语教材的不足及非学历化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土耳其汉语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波兰汉语教学及教材使用概况
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分词连写策略
冯小刚电影台词语言研究
语料库技术在外向性词典元语言控制中的应用——以对外汉语新词语词典为例
十九世纪汉学视野中的上海方言音类与词类——《约翰福音书》(1853)前言及绪论
稿约
二语学习者获得语感有三种途径。一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和练习所进行的有意培养,主要是老师说,学生听以及提问、对答、讨论等练习。二是直接到社区去听、说。来华留学生走出校门听到的多半是南腔北调、芜杂粗糙的口语,在短暂、零散的随机对话中,很难得到良好的训练;但在没有语言环境的国外,就连这样的渠道都没有了。第三个途径就是阅读,当然也应该包括声像读物或收听、收看媒体的节目。这个渠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复杂多样的,很难选择到便于掌握语感的初阶会话和读物。因此,有足够数量、可供各种需求选用的读物(含有声的)就成了初学者迅速获得第二语言语感的关键。眼下来华留学生除了薄薄的课本,坊间虽然也有各种读物出售,但是往往篇幅太长,内容太深,而且形式单调,不配套,可供选择的品种不多,能向国外发行的更少。一下课,接触本地人的机会太少;在境外学习的人,只是靠小薄本的课本,更是难以获得培养语感的条件。 3.从可持续发展说,阅读是更重要的二语习得的途径。 语感的建立不只是初学时期的要求,中期之后依然有逐步扩大和提高的必要。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语感的获得也必须与时俱进。二语习得要达到与时俱进、应用自如,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后,长期地坚持阅读,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最好是进入第二语言的交际圈,生活在国外的学习者没有这样的条件,最重要的途径也就是阅读。阅读是随时随地可以自主安排的,茶余饭后的浏览,入睡前的休憩,地铁、火车、轮船上的零碎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和传播,为了可持续发展,编印广泛题材的、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形式的读物,是一个艰巨的长期任务。英语的国际传播在这方面的许多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用通俗的现代语言改写、缩写历史上的文学名著,新编的人物、历史故事、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通俗读物(包括民间文学、戏曲、武术、饮食文化等),各种人文学科的通论、通史的简编本,各个行业基本知识和最新动态的介绍,新时代的新词语、新术语小词典等等,都会受到异国他乡的读者欢迎。我们不能把汉语的国际传播理解为只是在国内外设立教学班,办办展览会,开开讲座。我们还应该想到:用汉语言文字编写的大量读物在国际上广泛散播之时,就是汉语和中华文化同步走向世界之日。 二、汉语二语习得在阅读教学上的特殊困难 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二语习得在阅读上有更多的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正是汉语异于其他语言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包括: 1.汉字的障碍。汉字是世界上于今尚存的表意为主的古老文字。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学会了数量不多的拼音字母和并不复杂的拼写法,就能拼读语词,只要理解了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辨识词语;掌握了不多的语法规则,就能通读句段、文本。而汉字则表音度差,虽然大多数汉字有“声符”,但是声符表音很不准确。周有光先生曾做过统计,不计声调,声符的有效表音率只有39%,含声调的表音率则只有17%(周有光,2004,302、306页),难怪尽管是“形声字”“有边读边,无边读上下”,经常出错。即使是表音度好的(如:青、清、蜻、鲭),声符本身也既多而杂,一符多音(青、情、请、菁)、一音多字(情、晴、氰、擎),在词语里,一字多音(亲:亲人,亲家)和一字多义(清:清水、清理.、清官、清朝)都很常见。至于汉字的形体,虽然也可以举例说明若干“造字原则”,但因历时久远,字形和字音的变化很大,大多已经很难说解。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也多是靠不住的。西方人学汉语时,通过汉语拼音学口语很快,通过汉字读书面文本,则难免望而生畏。即使是使用过汉字、如今还在学、用的日本、韩国,许多字的字形、读音和意义也和汉语不同,要学好,难度也不小。 2.字词无界。西语的拼音文字是按词连写的,现代汉语的拼音读物大多分词连写,也提供了阅读的方便。但不加注拼音的汉字读物则仍是逐字分写,词与词之间无从划界。加以缺乏形态标志,词、语、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就很难一目了然。“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的不同读法所产生的笑话,就是抽去了标点和停顿造成的。“咬死猎人的狗”可以读成不同结构的句子,便成了歧义句。这种情况对于已经有了语感的国人来说并不会造成普遍的问题,对于西方人就会寸步难行,尤其是书面语中的长句子,常常都断不开。至于阅读无标点的古文就更是无从下手了。面对这种情况,也有学者提议过,汉字书写的书面语也采取分词连写,但是响应的少,积习太久难以落实。现在看来,汉语二语习得的读物很需要有足够的拼音读物引路。初、中级课本最好是先“全文注音”,再减少为“难字注音”;不注拼音的,不妨也试试先“分词连写”,待到扩大语感后,在高级读物再恢复按字分写的老办法。阅读课本如何有计划地从注拼音到注汉字逐步过渡,是个需要专门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