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四川省环保厅 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

四川省环保厅 编  

页数:

574  

字数:

780000  

内容概要

  本书为四川省污染源调查成果汇编集。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四川省各级人民政府从2006年10月起至2009年10月止,用三年时间组织开展了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这次普查通过对全省49167家工业污染源、138624家农业污染源、103669家生活污染源和199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调查,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全省各类污染源的准确基础数据,掌握了全省各类污染源的分布、产生和排放情况,综合分析了全省各地区、各行业、各流域主要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和特征,形成了由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等10份报告和污染源普查数据库构成的一系列普查成果。

书籍目录

一、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报告
前言
1四川省普查工作总体情况
2主要工作方法和成效
2.1组织方面
2.1.1明确普查目的,把握普查进程
2.1.2成立普查机构,落实普查任务
2.1.3制定普查方案,组织普查试点
2.1.4抓好普查重点阶段组织领导
2.1.5总结阶段组织领导不放松,做到“三不减”
2.1.6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2.2经费落实情况及成效
2.2.1《全省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预算编制指南》
2.2.2抓资金落实,确保足额到位
2.2.3落实专用办公设备的配备
2.3宣传工作及成效
2.3.1加强思想认识,增强普查工作紧迫感
2.3.2制定普查宣传方案,保证宣传质量
2.3.3开展普查宣传月活动
2.3.4各地宣传有声有色,注重实效
2.4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培训工作及成效
2.5普查监测工作及成果
2.6普查清查工作及成果
2.7全面普查工作及成果
2.7.1强化领导,落实到位
2.7.2继续开展普查宣传
2.7.3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2.7.4布置阶段任务,落实阶段措施
2.7.5搞好人户调查和普查表的填报
2.7.6强化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
2.7.7严格普查数据的填报和管理
2.7.8质量控制工作大见成效
2.7.9数据汇总审核与分析工作初见成效
2.7. 10普查档案管理工作
3初步结论和主要成果
3.1初步结论
3.2主要成果
3.3存在的问题
3.3.1普查准备阶段,部分地区领导重视不够
3.3.2普查机构工作条件较差,保障不能及时到位
3.3.3普查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
3.3.4业务培训不够扎实,宣传效果不够理想
3.3.5清查阶段的问题也较多
3.3.6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
3.3.7资料管理普遍不规范,档案不齐全
3.3.8地震重灾区的普查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3.4普查工作主要体会
3.5对这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反思
二、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前言
1四川概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概况
1.1.2自然资源
1.2经济与社会概况
1.2.1基本情况与年度特点
1.2.2农村与农村经济
1.2.3工业生产
1.2.4第三产业
1.2.5工业经济效益
2普查工作时间进度、普查范围及培训
2.1普查时点及普查工作时间进度
2.1.1普查时点
2.1.2普查工作进度安排
2.2普查对象、范围
2.3普查员的数量及培训情况
3普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3.1普查的技术路线
3.2普查对象的筛分和整理
3.3重点源监测工作情况
3.3.1重点源的确定
3.3.2重点源监测的数量和监测频次
3.3.3国控、省控重点源监测工作及数据采用情况
3.3.4重点源监测质量保证
3.3.5重点源未监测或监测不规范的原因
3.4产排污系数运用情况
3.4.1普查对象行业类别的认定和系数应用方法
3.4.2污染物产排污量的核算和认定
3.4.3无直接产排污系数行业的类比方法
3.5物料衡算情况
3. 5.1采用物料衡算法的企业数量及行业分布
3.5.2物料衡算的方法”
4清查工作及普查对象的确定
4.1工业源
4.1.1普查对象
4.1.2普查对象的确定
4.1.3普查范围
4.2农业污染源
4.2.1种植业
4.2.2畜禽养殖业
4.2.3水产养殖业
4.3生活源
4.3.1普查对象
4.3.2普查对象的确定
4.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4.4.1普查对象
4.4.2普查范围及普查对象的确定
4.5对清查工作的评价
5普查质量保证
5.1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5.2清查和入户调查阶段质量保证
5.2.1清查过程的质量保证
5.2.2入户普查阶段的质量保证
5.3数据录入过程的质量保证
5.4汇总审核的质量保证
5.5普查工作质量评估
5.5.1普查表填报和数据录人工作质量评估
5.5.2普查工作质量评估结论
6普查结果与分析
6.1各类污染源的汇总数
6.2工业源普查结果与分析
6.2.1工业源数量及分布
6.2.2工业源用排水、废水、废水污染物
6.2.3工业源废气及废气污染物
6.2.4工业源固体废物
6.2.5工业源危险废物
6.2.6工业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消耗臭氧层物质
6.2.7伴生放射性普查结果分析
6.3放射性污染源普查数据的汇总分析
6.3.1伴生放射性污染源情况
6.3.2工业源
6.3.3生活源
6.3.4放射性污染源总体情况及评价
6.3.5主要结论、辐射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6.4生活源
6.4.1生活污染源普查基本情况
6.4.2生活污染源用水及污染物产排情况
6.4.3生活污染源能源消费及废气产排情况
6.4.4机动车保有量情况及排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6.4.5生活污染源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情况
6.4.6医用电磁辐射设备、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情况
6.5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6.5.1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概况
6.5.2污水处理厂普查结果及分析
6.5.3垃圾处理厂普查结果及分析
6.5.4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理厂普查结果及分析
6.6地区总体情况及评价-
6.6.1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产生、治理、排放总体情况
6.6.2废水污染物
6.6.3废气
6.6.4固体废物
7主要结论
7.1主要环境问题
7.1.1水环境问题
7.1.2空气环境问题
7.1.3固体废物
7.2对策与建议
7.2.1控制污染源头,改善水环境质量
7.2.2狠抓废气污染龙头企业,加强管理,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7.2.3加强固废、危废、医疗废物储存管理,杜绝倾倒丢弃情况发生
7.2.4核实四川省生活源化学需氧量产生及排放量,为十二五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
三、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放射性污染源普查分报告
四、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分报告
五、加强污染源废气污染物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六、加强生活源、农业源污染治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七、进一步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控制水环境污染
八、核实四川省生活源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产排量,为十二五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九、加强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管理,防止环境污染事故
十、加强污染源管理,防止挥发酚、氰化物及重金属污染水环境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全省21个市(州)政府于2007年1月开始召开政府工作会议,部署污染源普查工作,当地环保部门组织牵头开展普查机构建设等相关工作。至2007年8月底,全省21个市(州)、绵阳科学城和181个县(区),均成立了由分管市(州)长或分管区(县)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和由环保局主要领导任主任、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普查办公室;建立了市、县两级普查机构体系,部分市还建立了市、县、乡(镇)三级普查机构体系(如成都市、达州市、泸州市、广元市等市,在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成立了普查办公室,确定了分管领导,落实了专职普查员),绵阳、德阳等大部分市的大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普查机构,形成了普查组织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主动积极配合的工作局面。各市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普遍采取了联席制度,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配合较好,环保、农业、畜牧、水产等主要部门大力支持,都抽调了人员专职参加具体工作。 由于普查工作时间长、跨度大,为保证机构人员的连续性,2008年各级政府领导换届后,省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现任副省长陈文华同志担任,省环保局组织省普查办及时将全省普查工作的进度情况向省政府新的领导班子进行了汇报,保证了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全省各级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责任人在2008年也变动较大。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各市、县普查机构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及时调整人员,确保普查机构领导到位、人员在位,普查机构和人员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将人员更换情况及时上报省普查办。 在机构相对稳定的同时,各级政府狠抓普查任务的落实,及时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纳入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政府专项目标管理,环保、农业部门为具体责任考核单位,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人户调查工作,并责成农业部门专门负责农业源的普查工作。在2008年污染源普查全面实施阶段,污染源普查作为各级普查机构当年阶段性的中心工作,由各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行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做到普查人员、经费、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在2008年上半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加强宣传和培训,及时将宣传、培训、入户调查、表格填报、数据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层层抓落实。 各市(州)、县(区)普查领导小组在普查准备、实施和总结阶段都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及各种普查工作会议,对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动员和部署。全省各市(州)、县(区)都编制了普查工作地方实施方案,制定了质量管理和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各级普查办公室都配备有专用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办公经费,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各级政府普遍将污染源普查工作纳入了2008年、2009年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和重点督办项目。在2008年,各市(州)政府还与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任务和职责,加大了督查、督办力度,确保了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从2007年1月的普查准备阶段至2009年9月普查总结发布阶段,全省各级普查机构从事普查工作的专职、兼职工作人员共有2624人(其中专职人员1333人,兼职人员1291人,不含农业普查小组工作人员),环保部门人员约占68%,本科以上学历约占40%,大专学历约占58%。


编辑推荐

《四川省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记录了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调查成果,能够为全省各级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准确预测污染物排放趋势,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确保环境安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这些普查成果也为今后开展全省规模的污染源普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案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PDF格式下载



印刷质量一般,纸有点发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