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诗百篇导读
2011-6
马超、 雪潇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06出版)
马超,雪潇 编
436
无
《百年新诗百篇导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1919——1977)(40首),下部(1978——2009)(60首),包括附录1:甘肃当代诗人诗作选读20首,附录2: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新诗部分选本目录,附录3:中国现代诗歌百年大事记。
深呼吸,更深些——《百年新诗百篇导读》导言/马超 上部(1919—1977)(40首)胡适《乐观》(1919年) 扩展阅读 胡适《梦与诗》郭沫若《太阳礼赞》(1921年) 扩展阅读 郭沫若《晨安》朱自清《湖上》(1921年) 扩展阅读 朱自清《灯光》(外一首)冰心《圣诗》选三(1921年) 扩展阅读 冰心《春水》选三冰心《繁星》选三闻一多《太阳吟》(1922年) 扩展阅读 闻一多《忆菊——重阳前一日作》李金发《里昂车中》(1925年) 扩展阅读 李金发《弃妇》冯至《蛇》(1926年) 扩展阅读 冯至《十四行集(选三)》穆木天《苍白的钟声》(1926年) 扩展阅读 穆木天《苏武》朱湘《昭君出塞》(1927年) 扩展阅读 朱湘《采莲曲》胡风《夕阳之歌》(约1927年) 扩展阅读 胡风《为祖国而歌》徐志摩《再别康桥》(1928年) 扩展阅读 徐志摩《沙扬娜拉(さょぅなら)——赠日本女郎》何其芳《欢乐》(1932年) 扩展阅读 何其芳《预言》卞之琳《断章》(1935年) 扩展阅读 卞之琳《投》废名《十二月十九夜》(1936年) 扩展阅读 废名《街头》艾青《我爱这土地》(1938年) 扩展阅读 艾青《鱼化石》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1938年) 扩展阅读 田问《人民底舞》(节选)魏巍《蝈蝈,你喊起他们吧》(1941年) 扩展阅读 魏巍《叩门》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1942年) 扩展阅读 戴望舒《过IH居》杜运燮《山》(1942年) 扩展阅读 杜运燮《秋》郑敏《金黄的稻束》(1943年) 扩展阅读 郑敏《成熟的寂寞》阿垅《无题》(1944年) 扩展阅读 阿垅《纤夫》闻捷《苹果树下》(1952-1954年) 扩展『剜读闻捷《舞会结束以后》未央《枪给我吧》(1953年) 扩展阅读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贺敬之《回延安》(1956年) 扩展阅读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公刘《上海夜歌1》(1956年) 扩展阅读 公刘《夜半车过黄河》流沙河《草木篇》(1957年) 扩展阅读 流沙河《理想》蔡其矫《雾中汉水》(1957年) 扩展阅读 蔡其矫《川江号子》张志民《倔老婆子》(1959年) 扩展阅读 张志民《冷却了的钟声》郭小川《望星空》(50年代末) 扩展阅读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沙白《水乡行》(1961年) 扩展阅读 沙白《南国小夜曲》洛夫《烟之外》(1965年) 扩展阅读 洛夫《边界望乡》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 扩展阅读 食指《在精神病院》黄翔《野兽》(1968年) 扩展阅读 黄翔《我》曾卓《悬崖边的树》(1970年) 扩展阅读 曾卓《有赠》绿原《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1970年) 扩展阅读 绿原《访贝多芬故居,波恩》余光中《乡愁》(1972年) 展阅读余光中《当我死时》牛汉《华南虎》(1973年) 扩展阅读 牛汉《汗血马》多多《致太阳》(1973年) 扩展阅读 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穆旦《冬》(1976年) 扩展阅读 穆旦《我》非马《醉汉》(1977年) 扩展阅读 非马《罗湖车站——返乡组llfl之八》 下部(1978—2009)(60首)北岛《回答》(1978年) 扩展阅读 北岛《宣告》舒婷《双桅船》(1979年) 扩展阅读 舒婷《致大海》顾城《弧线》(1980年) 扩展阅读 顾城《生命幻想曲》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1980年) 扩展阅读 席慕容《七里香》江河《星星变奏曲》(1980年) 扩展阅读 江河《星》昌耀《慈航》(1981年) 扩展阅读 昌耀《斯人》王寅《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1981年) 扩展阅读 王寅《朗诵》杨牧《哈萨克素描》(1982年) 扩展阅读 杨牧《我骄傲,我有遥远的地平线》周涛《野马群》(1982年)……附1:甘肃当代诗人诗作选读25首附2:中国现代诗歌百年大事记附3:部分参考书目共同的心愿——代编后
【雪潇导读】李金发的名字,和中诗西化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同时,李金发的名字,也和呻吟与苦楚联系在一起,这与他受到的法国象征派诗歌之颓废与厌世深有缘源。他几乎神秘兮兮地要把波特莱尔式的“恶之花”移植到中国。这首《里昂车中》,忧郁是依旧的,灰暗也是依旧的,但是并不是十分怪诞。 “细弱的灯光凄清地照遍一切”,这是车中的灯,却是不明亮也不有力也不热情的--这为全诗定下了李金发一以贯之的灰暗基调。“使其粉红的小臂,变成灰白。”车上有几位里昂姑娘,但是在李金发眼里,她们的粉红小臂却在渐渐变成灰白。“软帽的影儿,遮住她们的脸孔,/如同月在云里消失!”这两行写得很美,也不难理解。接下来写车外的景象:“朦胧的世界之影,/在不可勾留的片刻中,/远离了我们/毫不思索。”车在行驶,一切都在远离,因为远离,于是有了悲伤的理由--诗人本色,老调重弹。然而作者内心的疲乏,终于忍不住开始了向外部事物浓重的涂染:“山谷的疲乏,惟有月的余光,/和长条之摇曳,/使其深睡。” 至此,一连串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象的链条,在时间上连接并在空间上扩展后,就形成了灰暗与阴冷的诗歌情调,疲倦与空虚的意义即从中涌现,一次偶然车行里昂的疲乏,就迅速扩展为人生全程的疲乏。 但是在这疲乏之中,毕竟还有些许的亮色:“草地的浅绿,照耀在杜鹃的羽上。”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桔子》,讲述的也是一次坐火车的经历,开始的时候,那位旅途中人同样心情灰暗,但他最后却看到了桔子以及桔子般的心灵亮色。可是李金发在里昂的亮色却一晃而过,盘据在他感受中的,又成了“车轮的闹声,撕碎一切沉寂;,远市的灯光闪耀在小窗之口,/睢无力显露倦睡人的小颊,,和深沉在心之底的烦闷。”李金发写诗,有喜用古僻字和外文的癖好,本诗虽无外文亦无僻字,但仍不免文言的句法,如:“呵,无情之夜气,/蜷伏了我的羽翼。/细流之鸣声,/与行云之飘泊,/长使我的金发退色么?” 当然,在这些文字中,作者的内心与外部的事物竭尽了沟通之能事。其实,他所信奉的契合理论即“自然是一庙堂,圆柱皆有灵性”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学说极其一致。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世界,同样是中国人“象征的森林”。中国人同样不乏刹那之间的内心感觉,同样强调自然与心灵之间的诗性通联:“在不认识的远处,/月儿似钩心斗角的遍照,历人欢笑,历人悲哭,/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鲜血,是流萤!”波特莱尔《随笔》:“我并不主张欢乐不能和美结合,但我的确认为欢乐是美的装饰品中最庸俗的一种,而忧郁却似乎是美的灿烂出色的伴侣。”所以,读李金发的诗,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嫌疑,因为他的忧郁,不像是生命的,更像是观念的。但是,李金发学习象征主义,反对直抒胸臆,重视暗示、幻觉和联想,强调艺术通感,仍对中、国诗歌的艺术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诗教云者,就是诗歌教育,它既指材料性的教之以诗,即以诗歌为代代传承、久传不衰的文化载体,也指工具性的教之以诗,即以诗歌为修习心性、面对世界的文化方式,甚至也指终极目标性的以诗歌为宗教为信仰为追求。 由马超等主编的《百年新诗百篇导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1919——1977)(40首),下部(1978——2009)(60首),附录1 甘肃当代诗人诗作选读20首,附录2: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新诗部分选本目录,附录3:中国现代诗歌百年大事记。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