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林语堂  

页数:

218  

字数:

180000  

译者:

黄嘉德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世间不管什么大师或是名家,他们的“经典”、 “杰作”,终究是一家之言。 林语堂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了国内享誉盛名的幽默大师。在1936年告别上海文坛以后,他在海外专事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曾出版过英文著作三四十种,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种版本, 《生活的艺术》最为畅销,在美国就出40版之多。美国文化界把林语堂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在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上,他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确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面对这样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和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作家,面对他著作等身、众见不—的洋洋作品,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养分呢? 大师者,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也有难以求全责备之“小”。在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之际,读读林语堂的作品,看看他走过的道路,对于当今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大有益处的。对大师的东西,我们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取真之“大”,弃真之“孙”,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

书籍目录

绪论 序文 第一篇 道之德 第一章 论常道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 第二篇 道之训 第七章 无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满的危险 第十章 抱一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三章 荣辱 第三篇 道之体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道废 第十九章 知所属 第二十章 天与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显现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之源 第二十六章 轻与重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滥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骤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十八章 堕落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则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 第四十五章 清正 第四十六章 走马 第四十七章 求知 第四十八章 以无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民心 第五十章 养生 第五十一章 玄德 第五十二章 袭常道 第五十三章 盗夸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 无荣辱 第六篇 政治论 第七篇 箴言想像的孔老会谈

章节摘录

书摘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邀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有关道不可名的观念,……


编辑推荐

林语堂:「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已就是如此。」「《道德经》有很多似非而是的议论。而且认为柔弱胜刚强,主张处下、不争,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老子认为万物都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且又循环不息,终于返本复初的缘故。人生既变化不居,兴衰就如日夜亘替,而人的精力臻于强极之时亦趋向孱弱之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子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耐心、静心,以及文学和哲学的一定基础,都是阅读这本书的基本条件


建议购买同一出版社的另一版本。


这本书还不错,已经看完了


如果能看懂英语的,就不要看翻译的了,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翻译可能就是丢失的过程.


  老子境界高,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与名乃玄幻飘渺变化莫测不可名状。
  “无为则无不治,虚民之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此亦为愚民之治?
  “不尚贤,不学道,不求智,天下万物皆顺应其本性。” 不以规矩,此为任性乎?
  
  我不求智,必有世人求智;我不学道,必有世人学道;我无为,必有世人有为。故出世,乃有勇之士可为,乃参透世事之贤士可为,非吾等凡夫俗子可遑论。
  
  


   朱红色的大门最近才漆过一层。那镀金的手扣环在门上闪闪发光。这座大门高约十二尺,宽约十尺。炫耀着建这幢大宅的大官气派。地砖泛着深红色,似乎不是现在铺的,每块是一尺半见方。门厅两侧的门房屋子特别宽敞。令人忆起几十年前,房子是房子,空地是空地的时代。正门上的隔板和边门都漆成黑色。杜范林很留意大门的外观,他要保持这股古典的高贵气派,他指派门房老王保持门环的光泽。虽然有人揶揄说:“那幢房子连那对石狮子都令人唾弃。”可是看到门上的朱红色和金黄色,都会不由自主地羡慕这家人富裕。除了正式场合以外,这大门从不开放,可见它的装饰价值远超过实用价值,但是它确实博得了来访者的敬仰,被认为是这家人社会地位的显著象征。
  
   第一个院子,铺着硕大精致的石板,走上三级台阶就是第一厅堂,这儿是接待客人用的。中央的镶板上挂着一张爷爷的水彩画像。细致的格子窗略泛金黄色和桃红色,可以进而瞥见第二个院子。家具都是雅朴的檀香木打造的,带有圆圆的角和大理石的面。墙上挂着几轴字体不凡的书法。西墙上挂的是柔安的父亲仔细临摹的“翰林”字体。东墙上挂的是光绪年间最后的忠臣之一——也是杜忠的好友——翁同龢题的对联,这副对联约有一尺余高。对联的旁边是一幅马远的巨幅山水画,这可是稀世珍宝呢!
  
   不过,整个古典庄严的气氛被廉价的油画复制品“巴黎之抉择”破坏无遗。画里是三个站在不同角度的裸体女神,前市长的儿子祖仁买回来当摆饰用的。他搬出去住在东城的住宅区。
  
   一座椭圆镀金的穿衣镜框斜立在角落上,是十八世纪闺房里摆的那种。这件进口艺术品叫做西洋镜,被人看成一种时髦高雅的玩意儿。据说平常看不见的妖魔鬼怪,一到镜子前就会现形,所以具有照妖驱妖的双重功用,又能让杜范林在出门办公之前,顾影自怜一番。他习惯在出门前站在镜子前面,撚撚胡须,研究一下他那圆肿、易发胖的脸孔。
  
   世上的事真虚伪。表面上,这家人都活在那位大政治家老祖宗的庇荫下。老祖宗那幅天庭饱满、和颜悦色、蓄留白须的画像正由墙上对子孙微笑呢!然而整个大厅的布置就像它目前的主人一样,刺眼、不调和以及充满了粗俗的自信。与其说这是大政治家、大学者后裔的房子,倒不如说是做咸鱼富商买卖——她叔叔就是——的房子更恰当。
  
  
  
   很不错的一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Lin Yutang was, in my mind, the best literati to interpret Laotse's and Chuangtse's works into English and introduce Taoism to the western world. As he once commented on himself, he was more keen on Taoism than any other belief.
    Everyone must perceive and interpret the same words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is book contains LYT's understanding of Taoism.
    Whatever you name it, the Tao is there, observable and also invisible,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feel, to find and to comform to the Tao within ourselves.
    Tao manifests inside and also in the external world.
    Once awakened from the dream of life, we could accquire the mystical unitity and harmony--the one.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智慧之言流于字间。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比什么《老子解诂》还实在,比王弼注还透彻”。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作无,一个叫作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梁漱溟认为中华民族的思想最终会成为世界上的主流思想。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思想的重要部分,他讲求道法自然,宁心静气,和谐相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如何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扬于整个世界,是很重的责任。林语堂踏东西文化,评宇宙文章,使西方人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看了林语堂的作品后,他说:“我看完林语堂的文章,我想到唐人街一见到中国人就鞠躬。”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可谓大师。 《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想外国人介绍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将老子思想和庄子的思想柔和贯通,读起来给人豁然开朗的效果。林语堂一生讲求自由闲逸,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说这本书比什么老子诂解还实在,可见他对自己这本书的满意。


  闻道者的慈悲
  ——林语堂与《老子的智慧》
     我想,相比季羡林先生,我更乐于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读完《老子的智慧》以后,更加确定了这一点。倒不是说两人学问有所长短,单纯是出于阅读的习惯而已。序论也好,序文也好,目录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对道家的感悟与理解,七大篇涵盖道家之精髓,加上《想象的孔老会谈》一共十个部分,次第井然。习惯现代的阅读方式,对哲学已经有些恐惧的现代人,似乎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提示,若有些功利主义去阅读的话,也能找到自己想要读的地方。我想若是高中要上黄老之学,把这作为教材也很好,不知教委编排《论语》选读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先生的《孔子的智慧》呢?
     言归于书,其实后面的具体的章节先生并没有发散太多,大多以注释为重,但是他归类的方法却很有意思,以思想为脉络,而不是直接解释《道德经》或《庄子》,夹杂上自己的理解,他是在传授他所吸收到的那些学问。他读书著作都颇丰,时代让他可以了解更多孔门和道家的发展,他融汇然后为我们这些初学者摆放到眼前,成为了不得不赞赏之的文化大餐,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高三那年是我人生当中文化水平最高时刻”的互联网一代来说,是一种能够系统便捷有效理解的手段和利器。因为先生把传播弘扬与交流中华文化作为自身的使命,他的文章对于不理解东方文化的西方人都易读易懂又富于传神的美,对于依然有文脉之命根的我们来说,自然会唤醒很多东西。
     窃以为序论是最精彩的部分。似乎像是任继愈《中国哲学史》那种课本开头的序论一样,会讲述流派传承之类,但细细读来不尽如此。有点长长的前言的味道。序论里是作者出发的思路,是作者回望历史的感叹,是通过对东西方思想的融汇、对比然后领悟以后脱口而出的悟道。(我想与他信仰基督有关,牧师家庭出身,成长在福建沿海,对于宗教、信仰与思想的思考与矛盾应该会总结出更多的东西。读的多了,大抵会是见过更多的事,时值动乱之年,世道中所见得多了,自然能够感悟的也就多了。)
     我想先生必是可以算是闻道者的。他不说自己的成与得,只是述而非自我曲解的评或者带着某种倾向的揣测,他自然而然把他领悟的东西摆到我们的面前,只是没有用艰深的语言,而是用了一种到今天我们可以读得懂的方式。我想,这可算作是大爱吧。如按他解释老子之言,大爱应可称为慈。
     让想要读懂自己的来去的人能够轻取自我,应该可以算作是闻道者的慈悲吧。
     By 林怿
     2012年7月25日
     21:52
     写于蓝牙小筑


  只是说几句浅薄的意见,不一定准确:
  1.文笔优美,读来是一种享受。
  2.林先生似乎走的是以庄解老、老庄对照互现这条路。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合理性,毕竟老庄的精神有一脉相承之处。但是,能否完全以庄解老,至少我是有疑问的。
  3.另外,我觉得一些翻译似乎有可以商榷的地方。比如,林先生在一些地方将道或自然翻译为God。前后两者明显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不确定这样是否会造成误解。
  总体来说,此书很不错。


   最近两年可谓处于人生的低潮期,因此选择读读关于《老子》的书。然而关于《老子》的书很多,因此买了中华书局版的《老子道德经注》和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希冀能从古今、中外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一下《老子》。
   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这个版本,以庄解老,思路开阔,底蕴深厚,文笔灵动,语言睿智,读来使人受益颇多。


  晦涩难懂,确实充满智慧。
  
  初春买来,深秋读完。最初只能艰难的一点点读懂,也曾问自己干嘛要来阅读这种类型的书呢?人融入书中后,才越发觉得值得二字。对比当下流行的那些心灵鸡汤,更偏爱这种晦涩难懂,一点点启发智慧的书籍。
  
  多听听老子的话有很多好处,不少人往往是伤痕累累的之后才能深刻体会老子的话。
  
  人生不能缺少,修行与阅读。智慧的提升,内心的宁静。
  


  书是初略的看一下而已,老子的智慧,见仁见智。
  不过看完书后,再了解一下林先生自己身世,便知林先生的体悟。
  要知道,得此道的不易,毫无思想的去隐世那是真农民。
  “得道者”多数始终是假“悠闲”,背负起来再要扔掉,谈何容易?


  17世纪传入,许多哲学家借此获得灵感和观点
  
  ●一战后,欧洲人从中寻找拯救文化没落的良方
  
    作为道家思想的开创者,老子凭借《道德经》为国人所熟知,其在《道德经》中所阐发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毫不夸张地说,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让人称奇的是,自16世纪《道德经》传入西方后,老子及其思想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和认同。
  
  《道德经》英文版
  
  海外初识《道德经》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
    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当他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连连称赞中国人太伟大了,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尔斯泰当年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文化并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术的现实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欧洲的学者和文人圈子里,广大民众对于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让整个欧洲民众认识老子、了解其思想的契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欧洲文化危机。
  
    一战后西方文化大危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8年大战结束,长达四年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各国投入战场兵力达7500万人,其中死伤者达3000多万;因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害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2700亿美元。对于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来说,昔日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大批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被毁坏。欧洲民众更是目睹亲友死于战场,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世界。“世界到底怎么了?”“西方文化到底怎么了?”西方人开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战爆发前,一位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便已对西方文化进行总体反思,在战后出版的名为《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没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有着生长、成熟、衰败的过程,最终无论何种文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没落”恰是当时西方文化虚无的极佳写照。人们不禁深思,难道近二、三百年来光辉灿烂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于灭亡的命运,终将毁于一旦?经历一战的惨痛,欧洲人在痛定思痛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救世的良方。
  
    从东方寻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写信给印度诗人泰戈尔,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欧洲文化的弊病已经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东方文化的精髓,不将东西文化融于一炉,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这一年,梁启超到达西欧参观,当梁启超向西方友人说起孔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时,那些友人听后都跳了起来,埋怨他“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给他们,真有些对不起人”。
    一战后,在欧洲人中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热、中国文化热。在这股热潮中,西方人发现,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最好的拯救良方莫过于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他们发现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此老子思想在西方真正热了起来。
    当时很多西方学者到中国来寻找失落情感的归宿和医治西方文化弊端的药方,像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19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人提倡的礼让、和气、智能、乐观的人生之道远非西方文化所能及,因此西方文化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而西欧的民众尤其是青年,纷纷组织团体来研究老子思想,像德国当时著名的组织“自由德意志青年”和“游鸟”就以老子为精神领袖,其行事一切以老子哲学为依归,追求道家的境界。一些社团在章程中写道,德国的青年深受组织的束缚,拘束自己的创造精神,因此现在要以老子为导师,追求自己的精神之权利和无条件的自由。1919年,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写了一篇《听着,德国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德国人应当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要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老子的思想由此在西欧影响广泛,当时有位名叫魏时珍的中国学生到欧洲留学,发现大学的教授十分热衷于与他探讨中国文化。一位姓陈的中国学生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一所乡村中学里,老师向学生讲授“无为而治”的道理,并盛赞老子学说比孔子学说深奥。当时老子成为欧洲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之一,不少家庭都收藏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对于老子的崇拜,在战败国德国体现的尤为明显,战争的失败使德国民众对西方文化弊病有着更深的切肤之痛。而老子的思想就像一剂清醒剂,直接指出了西方文化的弊病,因此深受德国青年的崇拜。
    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初读道德经
  
  道德经非常注重精神同时也注重生命 注重身心都顺应自然
  它把人这个生灵放在无穷的自然中来看
  除了反对过度的欲望 以及由此带来的暴力、虚伪、伤身……是很宽容不苛责的
  它不崇尚智巧贤能 不要求知识广博
  道德经中的真人至人自信却绝不自大
  自信 他宠辱不惊 不自我标榜
  不自大 他顺应自然 不干涉别人 不令人强从
  
  道德经里面关于治国的那部分
  看起来很荒诞
  很容易让人想到共产主义社会
  其实如果先不从社会体制看
  先从教育看 从经济看 无为而治是很有道理的
  虽然我不确定 但是也许它是对的 也许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后真的会实现
  
  现在我们惊讶于道德经竟然没有受那个时候的科学认识水平限制的痕迹
  也许只是科学技术和过度私欲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使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狭小 常常在微不足道处过分认真
  返璞归真 体会大道 人类要经历多少才能回归啊?
  
  最后说说这个书的版本 一.我没全读懂不敢评论 二.用庄子解读老子是个方法 三.个人觉得好多处翻译还不太对
  其实五千言哪个版本最原始已经难考
  前人能体会大道 今人也可以去体会一样的大道 文字只是指向明月的手 不必过分拘泥原文 明月正当空
  


  或许每一个人的领悟都不一样
  感悟也不一样吧~
  前半本部分还对很多地方有详细的注解,不过到后面部分注解就少很多了
  也能感觉到很多地方共鸣的地方不太一样。。。


  after finished reading,all is just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LYT himself from taoism.every one may read it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Lin Yutang was, in my mind, the best literati to interpret Laotse's and Chuangtse's works into English and introduce Taoism to the western world. As he once commented on himself, he was more keen on Taoism than any other belief.
  Everyone must perceive and interpret the same words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is book contains LYT's understanding of Taoism.
  Whatever you name it, the Tao is there, observable and also invisible,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feel, to find and to comform to the Tao within ourselves.
  Tao manifests inside and also in the external world.
  Once awakened from the dream of life, we could accquire the mystical unitity and harmony--the one.
  
  Words are used to express meaning,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meaning, you can forget about the words.
  Therefore I hardly have anything to write in this review. Through reading, I learned something while neglected others, both are inpossible to express since I believe it would be futile to express my own feelings.
  
  I watch the world rushing about with the crowd to seek happiness, and see something seems to drive them along. Yet they all say they are happy. i have not participated in their happiness or unhappiness. Is there, after all, such a thing as happiness of unhappiness?
  
  


  读罢此书,即便还不能了解“道德”为何物,至少也能知道老子的主要思想:
  
  1、低调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不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无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4、至柔
  柔弱胜刚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5、藏智
  功成身退,天之道。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慈爱
  上善若水。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以上实乃养生之道。
  
  其他名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这本书,但是就是在今天我把这本书看完了。从刚开始阅读时的艰辛,到看完后的平淡,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以致现在都开始疑惑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决心把如此晦涩的一本书给啃完了的。也许正如一句话所说:一个人在读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时,开始总是感到烦躁,甚至会达到痛苦的程度。在此我不得不承认《老子的智慧》是属于伟大作品这一类。
   提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是这本书的作者,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也是最早将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传播到海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还有便是这本书的主角,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创始道家学派,倡导无为而治。
   《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全面的揭示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将老子的《道德经》重新分为七篇,以期给读者诠释一个全面、深刻、栩栩如生的老子。针对道德经的注释,则采用了老子学生庄子的解释,语堂先生从七万多字的《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来说明老子思想的意蕴。此乃本书最具特色的一点,庄子——老子学生,是距离老子最近,同时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古代思想家,两人并称“老庄”,因此,选取《庄子》一书中的解释来诠释老子的智慧,实属再恰当不过了,比起今人通过臆测与推断来主观还原老子的思想这一做法更具真实性与客观性。
   看完这本书,孔子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位高居庙堂的大圣人,而老子则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浪人。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在孔子的理论世界当中,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都有一颗仁慈的心,有义气,讲礼貌,守信用,这也许是孔子向往的世界中的完美人物形象。他提出了很多塑造这些德性的理论,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身先士卒,成为道德的典范。与此相反,老子则更加崇尚一种重返自然的状态,强调本性,正所谓“天然的才是自然的”。在此,就形成了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约束人类迈向高尚的路线;还有一种便是回归自然,放逐本性的路线。二者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便能概括,在此我们也是博采二者之长,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来看待这一龙争虎斗。
   对于老子的智慧,本人精选出几句最能代表老子思想的箴言,以期大家能够对老子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思想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便是无为而治,强调发挥人的本性,而不要过多的去加以束缚,国家制度框架的设置,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相反,使人心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倘若不标榜贤明,人民便不会起争心;不以奇货可居,人民便不会起盗心;不凸现名利的诱惑,人民的心思便不会被惑乱。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思想与当今的世界已不合拍,倘若没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人类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便不会进步。老子的思想描绘的更像是共产主义社会那种物质财富足够丰富的水平之下,政府和人民的一种存在状态,那时没有利益的驱使,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此时的无为,便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此时的世界或许就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国的现实版。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看的这本书,但是就是在今天我把这本书看完了。从刚开始阅读时的艰辛,到看完后的平淡,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以致现在都开始疑惑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决心把如此晦涩的一本书给啃完了的。也许正如一句话所说:一个人在读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时,开始总是感到烦躁,甚至会达到痛苦的程度。在此我不得不承认《老子的智慧》是属于伟大作品这一类。
   提到这本书,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是这本书的作者,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也是最早将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传播到海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还有便是这本书的主角,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创始道家学派,倡导无为而治。
   《老子的智慧》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全面的揭示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将老子的《道德经》重新分为七篇,以期给读者诠释一个全面、深刻、栩栩如生的老子。针对道德经的注释,则采用了老子学生庄子的解释,语堂先生从七万多字的《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来说明老子思想的意蕴。此乃本书最具特色的一点,庄子——老子学生,是距离老子最近,同时与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古代思想家,两人并称“老庄”,因此,选取《庄子》一书中的解释来诠释老子的智慧,实属再恰当不过了,比起今人通过臆测与推断来主观还原老子的思想这一做法更具真实性与客观性。
   看完这本书,孔子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位高居庙堂的大圣人,而老子则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浪人。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在孔子的理论世界当中,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都有一颗仁慈的心,有义气,讲礼貌,守信用,这也许是孔子向往的世界中的完美人物形象。他提出了很多塑造这些德性的理论,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身先士卒,成为道德的典范。与此相反,老子则更加崇尚一种重返自然的状态,强调本性,正所谓“天然的才是自然的”。在此,就形成了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约束人类迈向高尚的路线;还有一种便是回归自然,放逐本性的路线。二者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便能概括,在此我们也是博采二者之长,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来看待这一龙争虎斗。
   对于老子的智慧,本人精选出几句最能代表老子思想的箴言,以期大家能够对老子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思想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便是无为而治,强调发挥人的本性,而不要过多的去加以束缚,国家制度框架的设置,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相反,使人心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倘若不标榜贤明,人民便不会起争心;不以奇货可居,人民便不会起盗心;不凸现名利的诱惑,人民的心思便不会被惑乱。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思想与当今的世界已不合拍,倘若没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人类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便不会进步。老子的思想描绘的更像是共产主义社会那种物质财富足够丰富的水平之下,政府和人民的一种存在状态,那时没有利益的驱使,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此时的无为,便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此时的世界或许就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国的现实版。


林语堂的著作要比柏杨更透彻


很好奇蓝牙小筑是什么样的地方,可以让人安心的读过这些书,然后写下这些平静的文字。


有位老师让我每天读一遍道德经。。我总是没能坚持,我想想还是去读吧..


道德经,用心去体会吧……生活就是验证……


Tao manifests inside and also in the external world.
倾听,遵循.


Words are used to express meaning,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meaning, you can forget about the words.
这句话我喜欢
好比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但是整体意思理解了
就没有必要计较单词的意思了


吹毛求疵地问一句:不弄懂不认识的单词,如何知道自己理解了整体意思?


2010-09-10 14:35:31 Dave
  Words are used to express meaning, when you understand the meaning, you can forget about the words.
  这句话我喜欢
  好比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但是整体意思理解了
  就没有必要计较单词的意思了
2010-10-21 09:27:04 飓风
  吹毛求疵地问一句:不弄懂不认识的单词,如何知道自己理解了整体意思?
-----------------------------------------------------------------------------------------
这两位同鞋,这句英语不是这么解的。
它的内涵是,语言只是传递意义的工具,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意义而非语言本身,好比我们渡舟过河后就应弃舟继续前行而不是留恋于舟甚至背驼着舟而行一样。
它说的就是很多人喜欢玩弄文字咬文嚼字陷于文字,最终成为文字的奴隶却还以为自已是坚持真理忠于贤哲。


哈哈 听你这么一说真是快意!


自知者明


环中


为什么要前进?为什么要进步?何谓“进步”?不知道楼主有没有深究其因,我准备从哲学里面找答案。


这本书绝不晦涩,因为是写给美国人看的。


人对物质、精神的追求也是人的本性的一种呀,人也是在进化的。所以不太认同LZ最后一段的看法。


好巧,在当当也看到了lz的书评,似乎很有意思,准备入手


这本书的翻译有问题,大家觉得吗?


被人转载到当当上去的,稍微改动了一下,忒无耻啦


晦涩难懂? 兰州外国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