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
2011-7
四川大学
李彗生
312
126000
仁,作为儒家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中伦理道德的首要内容,历经几千年来的发展,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对人格的养育,心志的养成,待人待己、兴邦治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规范、约束和导引作用。古往今来,众多名垂青史的伟岸人物,皆为大仁大义之士。历史如此,未来也应是如此。仁,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春秋时就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到了孔子创立儒学学派时,又将“仁”发展提高到社会“全德之称”的地位,“仁”成为社会道德的总和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讲到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首先,“仁”是一种品德或道德常识。其次,这种道德意识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恕之道和克已复礼。第三,“仁”是社会道德的总和及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孟子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政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时,孟子还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首先,孟子提出人行仁德就是道,这是以仁德为人道所具有的本质,在认识上对儒家伦理学起着很大的影响。其次,孟子提出仁义道德和仁政的政治主张。这样,仁义便成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从“爱人”之心到“不忍人之心”发展而来的。韩愈、朱熹、柳宗元、王安石、程颢、程颐等历代大贤认为,“仁”是修身立家治国的根本,五常之中,“仁”为最贵,无所不统。“盖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者也。惟其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是以未发之前四德具焉,仁义礼智,而仁无所不统。”爱仁者,人爱之。在今天,大力提倡“仁者爱人”、“仁政爱民”,既是人的善良本性使然,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对提升中华民族全民素质,尤其是对培育和养成青少年健康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博大的胸怀,将会起到不可或缺的功效。
黄霸仁爱察民心
何远『怕』民不怕官
不爱金银的皇帝
陈幼学为民置业
大禹治水不回家
敢吞蝗虫的皇帝
龚太守息盗有方
汉文帝爱民如子
刘秀开国施仁政
倪若水贵人贱鸟
百姓送粮留太守
刘备撤军不弃民
仁政爱民『小尧舜』
刘翊为氏斥恶霸
冒死阻猎好司马
田仁会暴日求雨
魏母爱前妻之子
孟子游魏说仁政
人们称他为『召父』
叔敖仁爱开山泽
四菜待客的县令
商汤捕鸟网开三面
汲黯放粮不怕死
魏文侯与民休息
文王爱人埋枯骨
文翁兴学开教化
荀子仁战为百姓
周济仁爱放『罪人』
子产为相施仁爱
版权页: 插图: 1 正是春意盎然的季节,芬芳的花儿竞相吐艳,草木都透着浓浓的绿色,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 2 在皇宫的一个后花园里,一对中年夫妻在辛勤的劳作着。只见男的正在耕地,女的则在采摘绿绿的桑叶,俩人有说有笑,特别高兴,没有一点劳累的样子。 3 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对中年夫妻就是西汉景帝和皇后。他们非常节俭,亲自耕地,采桑喂蚕,用自己收获的产物作为宗庙的供品,用自己织的布做祭服。他们以亲自劳动来做示范,号召天下的人都注意节俭,发展生产。 4 有一次,汉景帝召集文武大臣们商议国家大事,他问大臣们:“你们说天下所有的东西,什么最珍贵?”
四川巨人文化有限公司,结合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的时代特点,推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型连环画丛书,定位于大众传播,重点面向小学生、中学生和社会青少年,将儒学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仁、和、廉、恕、智、行等优秀传统,用图文并茂的传统连环画形式表现出来,把这些文化精华,从“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的状态变为深入浅出,古今结合,通俗易懂。 这本《仁的系列故事》(作者李彗生)是其中一册,书中图文并茂,简明扼要,紧紧围绕“仁”这一道德范畴,自成一家,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感人。
仁不只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也是修行者的,必须的。只要人人有了仁,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