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
2011-12
江克均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江克均
262
小说以1903年至1950年这个中国历史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为背景,述说了成都老绣馆在这几十年间的风云变幻中,起落浮沉的故事。既有绣商之道、画家之灵、绣匠之巧,也有伟人、名人的身影与风采。人物故事多是虚构的,有的则是取材于历史,照顾到小说情节发展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艺术虚构创作的。《蜀绣:老绣馆传奇》中的经营之道,刺绣之艺则是绣界前辈中佼佼者的实践归结,可供有志者借鉴。
第一章 勇揭皇榜第二章 主绣被诬第三章 奇遇高手第四章 巧护绣幛第五章 顺利完工第六章 坐柜尝辛第七章 创业布局第八章 首开绣坊第九章 洞房展绣第十章 劝工总局第十一章 引画导绣第十二章 小弟惹祸第十三章 造势赢誉第十四章 镶花救困第十五章 名扬全球第十六章 积德化险第十七章 闯过禁区第十八章 绣解诗谜第十九章 诚实为本第二十章 戏服之谜第二十一章 洋行专营第二十二章 绣花鞋美第二十三章 受讹入牢第二十四章 红色绣店第二十五章 写谱遇震第二十六章 绣出洋画第二十七章 抗日前驱第二十八章 捐绣义卖第二十九章 智斗日特第三十章 创三异绣第三十一章 有车无路第三十二章 “双百”联展第三十三章 号通陕北第三十四章 被面兴衰第三十五章 一夜跌落第三十六章 喜迎朝阳后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川成都。 正月大年十五刚过,十六早晨,科甲巷和九龙巷几处地方贴出了一张官家招贤榜,上面写道: 圣上钟爱蜀绣精美,故传谕本督于皇太后万寿大典之际,采选上等寿幛一对进呈。圣眷隆厚,百年不遇。闻我四川绣界精英辈出,巧匠如云,得无一人当此大任,不负圣恩?有愿为者,即揭此榜。一俟完工,必厚加赏锡。 此谕, 署理四川总督 岑春煊 此榜一出,市井哗然。 然而,十几天过去了,却无人揭榜。 原来,中国历史上有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绣花”。它是人工以彩线用绣针按照设计的线纹,在绢、绸、缎、布、帛上刺缀出各种图案,用于美化服饰、佩饰、装饰和日常用品,它和织锦技术统称“锦绣文彩”,深受人们的喜爱。四川成都一带的绣品称为“蜀绣”,是中国最有名的绣种之一。光绪皇帝宝座之后的平金九龙屏风就是雍正皇帝在世时,由内务府调了十名蜀绣绣工,用十个月时间绣制而成,该屏屏心部分为米色绸地,彩绣海水江崖、流云、蝙蝠及暗八仙纹,当中以平金工艺绣金龙、每扇一龙,中间一扇绣正龙,其余各扇为升龙或降龙。此屏历经一百多年仍光泽夺目。光绪皇帝对屏上刺绣工艺非常赞赏。明年将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光绪欲行新政,想着怎样与太后调和关系。他知道太后十分喜爱绣品,于是想起蜀绣工艺的精致,即告内务府总管口谕四川总督府选蜀绣能工巧匠为太后大寿专绣寿幛两幅,要求工艺精巧,技压寿典各种礼品,让太后满意,此事办好了必有赏赐。岑春煊接得皇上口谕,甚为高兴,即着劝业道台沈秉堃到刺绣行业总会“三皇神会”与该会会长赵伯清会商,请赵会长与各个绣馆绣庄联系,看谁家有本事承担这件官差。谁知,由于灾害和战乱频发,多年以来蜀绣业已渐没落,原来的一批成名绣工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远走外地,有的下落不明,有的早已改行。只有“华成”、“德和”、“太升”几家大的刺绣绣坊还有几位“顾绣派”老师父尚在。然而,赵会长与华成绣铺的杨亚龙老板、德和绣庄的朱永和老板、太升绣庄的王长太老板说起此事,三位老板都不敢接手,生怕绣不出好的寿幛,触怒皇上,引来灭门之祸。 赵会长无奈,只得找到沈秉垄道台,说:“沈大人,近些年因天灾人祸,蜀绣人才断档确是事实,各大绣庄不敢承接皇上下达的重任也在情理,我倒有个主意不妨一试。” “哦?”沈道台一听此言,忙道,“说来听听。” 赵会长说:“自古招贤英雄出。不如请道台大人回禀总督大人,以总督府的名义张榜招贤,许以重奖,也许会找到能人完成皇上交办之事。” 沈秉堃大人是一位比较善于体察民情、清正廉洁的道台,完全体谅赵会长的难处,便对他说:“赵公言之有理,就照你说的办。” 沈道台随即向岑春煊总督作了禀报,岑总督到成都时间不长,来后又军备紧张,对蜀绣业情况感到十分茫然,为了迎逢皇上自然着急要找到绣家,当即应允,即着办事人员写好榜文在刺绣业集中之处张贴。但对沈道台交代,若十五H之内无人揭榜,便把各大绣铺老板抓来,强行安排,违者以抗旨重处。 坐落在九龙巷东街头的“庆丰绣馆”老板章庆之这个春节过得十分爽意,因为大儿子章光成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回来了。 章庆之中等身材,年过五十却未发福,慈眉善目,一派儒雅之风。章庆之祖籍安岳,中过举人,后因家道中落,不满官场腐败,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携妻带子到成都从商。此人实为能干,先是白天在私塾教学,晚上则在东大街夜市摆摊,收售古玩字画,逐渐有了积累,不到五年便在顺城街置了宅院,又在九龙巷盘下三问店铺做起收售绣货的生意。章庆之知书达理,又历经风雨,诚信买卖,宽厚待人,在绣业名望日增,人们尊称他为章先生。夫人田秀娥温文贤淑,俭朴大方,刺得一手好绣。 夫妻二人膝下有三子一女,长子光成,次子光中,小女玉玲,三子光环。章先生二十九岁得长子,头三胎差不多两年一个,只是老幺间隔大些。光成今年正好二十二岁,光中二十,玉玲十八,光环仅有十岁。大的三个孩子自小都由父亲亲自任教,《百家姓》、《三字经》、《诗经》、《论语》、《中庸》无所不读,父亲温和中带有严厉,子女听话,三兄妹聪明善学,个个成绩不错。只是自开绣馆以后,由于环境熏陶,三兄妹都喜欢刺绣,吵着要跟妈妈学绣花绣鸟,章先生无奈,只得在闲时请馆中绣师黄敬业教他们绣些小东西。黄师父年龄比光成也大不了,多少,但刺绣技术极高,又是个认真的人,教绣时板着脸,一点都不温和。师父一丝不苟,让他们先从打空针练起。没过多久区别出来了,光中、玉玲仍然本分学绣,长进也快。然而光成不同,虽然也学会了绣花绣鸟,但喜好却与弟弟、妹妹有了差异。只要店内来了买主,章先生或二掌柜贵叔陪同介绍绣品时,他就会靠拢旁听观察。他十二岁那年,有一次,一位大爷来店购结婚礼品,看得眼花缭乱下不了手,贵叔左说右说,他都拿3;T主意。光成突然发话:“爷爷,您看那副鸳鸯戏莲门帘,做工精细,华贵大方,送给新人挂在门前,会天天都记着爷爷的人情。”这位大爷大喜,连声说:“小弟娃你真会说话,很合我意,巴适,就耍宦了。”贵叔和在柜上的章先生不禁愕住。章先生暗暗自语:“这娃娃二天经商有点板眼儿。” 光成快满十五岁时,章先生对夫人说:“秀娥,成都这地方是桑蚕之乡,丝绸锦绣历来都是民生主业,我们这个绣馆也算是我章家传世家业了,必须要有长沅筹划。据我观察,绣业再有能工巧手,但如果没有经营高手,有货卖不出去,也难以为继呀!因此,我打算让成儿去上海南洋公学读书,深造深造,学些新的知识,以便学成之后扬我家业,为民增惠。夫人意下如何?” 田秀娥舍不得与孩子分开,轻声说:“老爷想得甚是周全,只是成儿尚小,涉世不多,一人在外,我放心不下。” 章先生移步来到秀娥身边,拍着她肩膀安慰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这么办吧。” 就这样,章光成跪拜父母,与弟妹拥别,在贵叔的陪同之下从陆路由成都至重庆,尔后只身取水路到上海,于光绪二十三年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商务班学习,兼修美术和英语。业余之时拜上海名画家吴庆云为师。六年间,光成工学兼顾,开学时上课,放假时打工,与家中只是书信联系,最后以各科成绩优秀取得毕业文凭,春节前才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成都。 春节前几个月因清军在督院街周围与义和团曾有激战,九龙巷离得较近,各行各业生意受到影响,商家们叫苦不迭。章老板自然不会例外。清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义和团残酷地赶出城外,又在春节前将义和团首领廖观音杀害。此后,为了营造太平气氛,官府特意把春节期间东大街夜市、灯市弄得更加热闹些,才使街上人气逐渐恢复起来。 儿子回来了,商气有了回升,章先生一家春节就过得十分热闹了。家里和店铺都张灯结彩,甚是喜气。章光成从上海给父母弟妹及贵叔、黄师父和店里伙计人人都带了个小礼品。店里其乐融融,大家都夸大少爷想得细致周到。P1-3
蜀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它不仅是成都的一张名片,还是四川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对蜀绣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被蜀绣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所感染。由此,我对蜀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大量有关蜀绣的资料。我发现:蜀绣不仅在文化艺术上有着卓越辉煌的历史成就,就是在四川的经济发展史上也有非凡的贡献。 不说三国时期蜀汉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是靠锦绣,也不说蜀绣在历朝历代的税赋上的贡献,仅就民国时期而言,只是在重庆港这一个口岸,每年出口的蜀绣在好的年份就有十多万担。这对当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外极其封闭的四川成都而言,其商业上的造诣堪与晋商、徽商经营贩运食盐、皮毛取得的成就相媲美。惊叹之余,我萌发了撰文之念,想以小说的形式,把蜀绣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经营的艰辛、巧夺天工的技艺向人们加以宣传,以此为传承蜀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略尽绵薄之力。 在继续深入的学习研究中,我认为,要把蜀绣传承和发扬好,不仅要重视对绣工的歌颂、针法技艺的宣传,还必须注意到绣商在蜀绣发展中所起到的纽带、桥梁和组织的作用。正如郑观应先生在《盛世危言》中所言:“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绣商们为了蜀绣的延续、发展和兴旺,呕心沥血,从政策的争取、绣货花样的设计、绣工针法技术的创新、销售市场的拓展、各种行业风险的规避,各方面都不遗余力。应当说,在蜀绣振兴必不可少的几个条件:国家的繁荣,设计的新颖,绣工的高超技术,民众的接受认同和绣商的经营当中,绣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蜀绣的世界里,他们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因此,众多题材之中,经过再三斟酌,我选择了以绣馆绣商的活动作为宣传蜀绣的切入点。 这部长篇小说以1903年至1950年这个中国历史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为背景,述说了成都老绣馆在这几十年间的风云变幻中,起落浮沉的故事。既有绣商之道、画家之灵、绣匠之巧,也有伟人、名人的身影与风采。人物故事多是虚构的,有的则是取材于历史,照顾到小说情节发展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艺术虚构创作的。其中经营之道,刺绣之艺则是绣界前辈中佼佼者的实践归结,可供有志者借鉴。 原成都蜀绣厂的一些老同志,他们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书中关于蜀绣刺绣的教学方法、基本流程及工艺都蒙他们所教。老成都系列丛书和四川省、成都市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中所述的史实,对这本小说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人虽然做过一些文字工作,但写小说还是第一次。不过,作为老有所为的一种自励,我还是不怕献丑的。小说中有不少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江克均
这本《蜀绣——老绣馆传奇》是江克均著的长篇历史小说,述说了成都老绣馆在1903年至1950年这几十年间的风云变幻。 一部关于蜀绣辉煌历史成就的传奇故事,一部叙述蜀绣文化绵延传承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