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宗羲的经学与史学

吴海兰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

吴海兰  

页数:

327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选取黄宗羲的经学与史学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是考察中国传统经学与史学的初步性尝试。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明夷待访录》与《明儒学案》是中国思想史、史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所开创的清代浙东学派,则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中外学者的丰富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其久远的学术魅力与思想史上的突出地位。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天崩地解”的时代和学术思潮 第一节 “天崩地解”的时代 第二节 明末清初的学术演变 一、王学的盛极而衰 二、倡导经世致用的经史之学兴起第二章 黄宗羲经史之学的渊源流变 第一节 浙东尊经重史的学风 一、尊经重史 二、倡导经世 第二节 黄宗羲的学术渊源 一、家学 二、师友交谊 第三节 黄宗羲经史之学的规模 一、经学规模 二、史学规模 附论 《明史》道学传废立原因探析第三章 黄宗羲的经学与史学 第一节 黄宗羲的经学与历史运动观 第二节 黄宗羲的经学与历史盛衰论 第三节 黄宗羲的经学与社会史观 第四节 黄宗羲的经学与学术史思想 第五节 黄宗羲的经学与历史编纂学思想第四章 黄宗羲经史之学的特征 第一节 明末清初经史之学的特征 一、经学特征 二、史学特征 第二节 黄宗羲经史之学的特征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 二、“经术所以经世”与“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三、史学的批判特色第五章 黄宗羲与浙东后学的经史之学 第一节 甬上讲经会与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传播 一、甬上讲经会 二、甬上证人书院 第二节 浙东后学的经史之学附录 明末至清初的学术大事系年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需要指出的是,王门后学固然有其流弊,也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王艮、颜山农、何心隐、李贽等人强调人自心自性的醒悟,宣扬离经叛道,要求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引起众多人乃至平民百姓的共鸣。这种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有所反映,如汤显祖的言情说、袁宏道等人的性灵观以及空前繁茂的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中的优秀之作,都宣扬了反封建礼法、追求人性解放的人文精神。  二、倡导经世致用的经史之学兴起  明代嘉靖时期(1522-1566),可谓明皇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明史》称“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②立国以来一直困扰统治集团的“北虏南倭”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心腹大患;至于朝廷内部,则是辅臣之间互相倾轧,宦官横行专权;政治腐败,庞大的军费开支、税制的混乱和接连不断的天灾,造成了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对此,当时的御史杨爵(1493-1549)在嘉靖二十年就曾上疏指出:“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已极。腹心百骸,莫不受患。即欲拯之,无措手地。方且奔竞成俗,赇赂公行,遇灾变而不忧,非祥瑞而称贺,谗谄面谀,流为欺罔,士风人心,颓壤极矣。诤臣拂士日益远,而快情恣意之事无敢龃龉于其间,此天下大忧也。去年自夏入秋,恒肠不雨。畿辅千里,已无秋禾。既而一冬无雪,元日微雪即止。民失所望,忧旱之心远近相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黄宗羲的经学与史学 PDF格式下载



厦大这套书里面有几部精品,这本书还没有完全读完,只能说选题是传统史学里比较重要的一个主题,很有兴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