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

范瑞平,贝淡宁,洪秀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范瑞平,贝淡宁,洪秀平  

页数:

27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华正在崛起,儒学可当复兴?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今已是人民共和的天下,至圣先师何在?中国模式初现峥嵘头角,大道三通直面普世价值,仁义礼智何为?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选文三部十五篇,三部所题“政治儒学复兴的正当性”、“可行性与可取性”、“走向未来”,直指儒学的当下与未来,可欲与可行。既有当代大陆儒家的黄钟大吕之音,亦有港台新儒家绵延之嫡绪,间有西来贤者对儒家的同情之理解,抑或来自自由主义阵营的儒家式建构,前世今生,旧邦新命,无不是在如今肆虐寰宇的世界潮流之中,追问着这个感人至深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书籍目录

范瑞平前言 政治儒学复兴的正当性问题 蒋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 蒋庆回应王绍光对“王道政治”的批评 盛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陈弘毅评盛洪的历史维度原则 李晨阳天一地一人之天,还是超越天一地一人之天? 范瑞平评李晨阳的天人观与民主观 陈祖为儒家宪政的合法性问题 贝淡宁评陈祖为的合法性观点 唐文明儒教、宪政与中国:一个初步的思考 可行性与可取性问题 白彤东新邦旧命 韩星三才之道与王道政治 姚中秋论儒家式多中心治理秩序 杨汝清以孝治天下 杨朝明儒学特质与廉政文化 林安梧中国政治传统之过去与未来 走向未来 张祥平德治中国,德覆天下 贝淡宁儒家学说与社会主义的和解? 洪秀平梁金瑞论家族文化复兴对儒家文化复兴之基础性意义 范瑞平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圣人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真正成为圣王?《中庸》引用孔子的话说(或可理解为假借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故大德者必受命。”这就是说,像舜因为有大德所以必然领受天命而为圣王,言外之意今天的圣人应该当王。作为儒家传人,孟子非常关注圣人如何成为圣王的条件问题。他的看法是:“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孟子·万章上》)即便是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能成为王,可见,由圣人转化为王的概率是很小的。这是因为它欠缺一种现实的、可靠的制度保证。 圣与王在现实中分而为二以后,圣难以成为王,儒家只好寻求在圣与王分而为二情况下圣怎么制约王,于是孔子开始有了明确的“道统”意识,以与君主所代表的“政统”形成两个相涉而又分立的系统。以政统言,王侯是主体;以道统言,则是师儒。后来,“德”与“位”相待而成的观念就由此而起。孔子以后,以师儒为道的承担者,理想的儒者是君相师儒,政统与道统不再合一,道统之中不再有历代帝王的地位。孔子将君臣间相互关系原则区分开来,在说“君君臣臣”的时候,强调的是君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说明君与臣是对待的、互为条件的。在孔子那里,臣对君的“忠”是以道为条件的,“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这样,就把君臣关系统摄于更高的“道”上。“道”成为君臣关系存在的前提,丧失了这个前提,臣的一方完全可以终止君臣关系——臣是有主动权的。 思孟学派把“道统”与“政统”的分立具体化为“道”与“势”、“德”与“位”的分立,认为“道高于势”、“德尊于位”。郭店儒简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的文献,《语丛一》云:“君臣,朋友其择者也。”又云:“友,君臣之道也。”即是说君臣关系是一种朋友间的相互选择关系。《中庸》说:“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认为礼乐的制定需要德位统一,也就是儒者与君主的分工合作。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离娄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学者真正关心的是大的治国之道。他还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编辑推荐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研讨儒家政治哲学和政教建设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延伸。《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的出版,将使国内在儒家政治哲学和政教建设研究的大致面貌,得以完整地获得体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 PDF格式下载



该书很好,很强大,对儒家宪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看了以后很有启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该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