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风貌建筑 公共建筑1
2010-5
天津大学出版社
徐洪斌
265
无
七年前,我内刚到天津工作时,就被这座城市迥异于婉约江南的北方风情所吸引。一幢幢美不胜收的历史风貌建筑和文物遗迹,一个个发生在这些历史建筑中的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历史风貌建筑与天津城市的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住一万两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积淀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七十二公里海河,流淌着六百余年城市的兴衰;三岔河口津渡,仿佛又见明清漕运繁荣景象;千年独乐古寺,依稀听到渔阳鼙鼓动地来;玉皇阁、天后宫,巍峨庄严体现着中华风采;解放路、五大道,小洋楼美轮美奂展示出异域风情。历史风貌建筑和文化遗产好像一面颇具匠心的多棱镜,映照出“南北交融,中西荟萃”的天津文化底蕴,折射出百年华夏风云!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独特的城市资源,全力保护、合理利用历史风貌建筑已成为天津社会各界的共识。历届天津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颁布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确认了重点保护的一大批历史风貌建筑,使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轨道。几年来,按照保护规划,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陆续开展了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宫花同、泰安道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明显改善了保护区的整体环境。同时整修了文庙、静园、原英国俱乐部、原大清邮政津局、饮冰室、曹禺旧居等一批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建筑,有些已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对外开放。“近代中国看天津”这一核心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然而,也应看到,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需要向先进城市学习。这次编辑出版《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系列丛书,全面介绍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慕本情况和保护利用的理念、方法,非常有必要。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更好地推动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迈上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希望海内外的朋友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多地了解天津,喜欢上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犹如一颗颗文化艺术的珍珠,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面对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绚丽多姿的风貌建筑,总会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禁不住放飞自己奔腾的思绪。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目前,天津人民正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到建设独具特色、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热潮当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灭津这座魅力之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城市的发展和延续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留下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印痕。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就是记载着天津城市“历史年轮”和发展历程的“史书”。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概况天津近代公共建筑综述宗教建筑教育建筑办公建筑
插图: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是天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见证。天津地区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属距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隋唐、宋辽时期,天津地区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建筑群。目前人类建筑活动的最早实物为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的独乐寺。明永乐二年(1404年12月23日)天津设卫,明成祖朱棣为纪念自己南下夺取政权之事,赐名“天津”,即天子的渡口,由此开始了天津城市的历史。历经明、清两朝,天津以老城厢为建筑的大本营,以漕运文化为基础,经历了由卫城到州城、府城的升级,也逐渐地由单纯的军事基地演变成为商贾云集的中国北方经济文化重镇。天津老城城池为占地约1.7 6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图2),与中国传统古城基本类似,平面是以鼓楼(图3)为中心的十字街布局,四条大道两侧配以小街、小巷,形成若干胡同街坊,老城建筑除少数公署衙门、文庙等为传统大式建筑外,民居以小式建筑为主,杂以部分南方民居形式,呈现了南北交融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图4)。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老城于1900年11月26日被八国联军拆毁,四段城墙改成了四条马路。从1860年开始,英、法、美、德、日、俄、意大利、比利时、奥匈帝国等9个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图5),天津九国租界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英、法、美租界的开辟。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同年12月7日,划海河西岸紫竹林、下园…带为英租界;次年6月,法、美两国亦在英租界南北分别设立租界。第二阶段:德、日租界的开辟与英租界的扩张。首先,德国于1895年在海河西岸开辟租界。1896年日本在法租界以西开辟租界。1897年,英国强行将其原租界扩张到南京路北侧。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公共建筑卷1》是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无
精装塑膜 很好
不喜欢中英文对照,英文占用了很多篇幅。照片均是彩色,每个建筑的历史照片太少。有些照片质量较差。照片不够精彩,估计是摄影师水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