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倪志安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倪志安  

页数:

380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贯彻马克思独创的从实践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从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的维度,力图系统地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原理和应用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教育观念”的创新。本书由以下三篇内在关联而有机构成:
上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该篇共八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人类世界”范畴。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社会历史时空”范畴、生产力观、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人一自然一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以及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等8个疑难问题。
中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该篇共八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理教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历史主义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路线方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等8
个疑难问题。
下篇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该篇共八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教学中,有关从实践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科学发展观视域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和辩证法、科学发展观与实践历史观的一致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思维逻辑——实践逻辑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要实现的“三大转变”等8个疑难问题。
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即从实践理解马克恩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本书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系作者倪志安在以往研究成果[《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探》(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原理和应用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一般项目(思政专项
)的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

倪志安,1954年生,四川邻水人。现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衔导师。社会兼职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方法论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方法论研究,以顽强毅力攻克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撰写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价值的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具有开拓创新性的学术著作6部,其他专著教材9部。在其科学成就中,《毛泽东思想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别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毛泽东思想方法论》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二等奖;《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理论来源》(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专著),收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有十多篇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外国哲学与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等全文转载和《光明日报》之《文摘报》、《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推介。
代表作专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毛泽东思想方法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毛泽东思想新论》等。代表作论文有《对唯物辩证法实质的新思考》等。

书籍目录

题记——本书的写作初衷、创新价值和助益作用
上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划时代革命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世界”范畴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范畴理解的缺陷
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的“人类世界”范畴
三、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范畴的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时空”范畴
一、传统教科书理解的时空观在解释社会历史问题上的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时空”范畴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时空”范畴的意义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意义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
一、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缺陷
二、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
三、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意义
第七章 “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
一、“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二、从实践理解“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律
……
第八章 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中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_的实事求是方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方法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
下篇 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第一章 从实践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视域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视域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与实践历史观的一致性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逻辑——实践逻辑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要实现的“三大转变”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作者与本书相关的论著目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上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把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理解(诠释)方式,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传统教科书这样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是具有一系列根本性缺陷的。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从实践理解问题的这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道路,正确探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基本特征,从而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划时代革命意义。一、传挽教科书对马克思维义思谁方式的理解及其缺陷(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我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众多教科书,归根到底是按照从苏联借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方式来编写的,因而,不管它在形式上作了何种的变化,但在精神实质上,这样的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科书,都可以统称为“传统教科书”。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解读,具有以下两个根本的缺陷: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理解得不对。“马克思主义”是以它的主创者―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个思想体系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所独创的从实践理解一切相关问题(简称“从实践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密切相联系的。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