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重叠问题
2009-5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国胜,谢晓明 主编
582
454000
无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语言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展示出强大的活力和能量。中国语言学是世界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中国语言学事业有所推动,我们组织撰写“华中语学论库”。作为专用名称,这里的“语学”主要指汉语语言学,近期的15年时间里以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为重点。“语学论库”,这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将来主客观条件具备,在研究范围上可以不断扩大,在研究时间上可以无限延展,在研究队伍上可以辈辈交接,代代传承。“华中”一词,既跟研究队伍的华中群体相关,又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名称相关。 汉语语言学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特别是《马氏文通》出版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汉语语言学沿着“创业——拓新——发展”的轨道不断推进。目前,汉语语言学所统括的汉语语法学、汉语语音学、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用学等等学科,都已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喜人局面。 但是,初步繁荣并不意味着已经成熟。对于语言学这样一门社会科学来说,成熟与不成熟的突出标志,应该是学派或流派是否已经形成。在这一点上,科学跟艺术情况相同。比方说,我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高峰,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形成了这“派”那“派”,只要一提到“梅派”和“程派”,稍有京剧表演艺术知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两个具有各自特点的著名流派。又比方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早已达到了成熟的高峰,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形成了这“体”那“体”,只要一提到“颜体”,稍有书法艺术知识的人就会知道它是不同于“柳体”“欧体”等的有独特风格的书写体,甚至还会知道颜真卿打破了“书贵瘦硬”的传统书风,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体。然而,汉语语言学的各门学科,即使是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现代汉语语法学,仍然缺乏显示成熟的任何标志,距离真正成熟实际上还十分遥远。 当今的汉语语言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二求”:一求创建理论和方法,二求把事实弄清楚。这是互补互促而又互成因果的两个问题。没有理论和方法的成熟,一门学科不可能是成熟的。而理论和方法的创建,是学者们长期深入研究的成果,是有效地进行群体性思考、独立性思考和开拓性思考的结晶。因此,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带有学派的印记,反映一派学者的思想体系、研究特点和总体成就。另一方面,没有对事实的清楚了解,理论和方法的创建便成为空中楼阁。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之所以至今尚未成熟,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之所以尚未创立起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事实的了解基本上仍然处于朦胧的状态。真正适合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只能产生在我国语言文字的沃土之上。因此,应该强调“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不然,我国的汉语语言学在世界语言学中就可能永远处于附庸的地位,就永远不会有跟国外理论对等交流的时候。
本书是关于研究“汉语重叠问题”的文集,书中具体包括了:《句法位置对词语重叠的要求》、《试析叠字及其修辞功能》、《关于重叠的若干问题:重叠(含叠用)、层次与隐喻》、《动词“看”重叠的几个问题——关于动词重叠的思考》、《广州话动词重叠的形式与意义》等文章。
大会致辞序”从语言系统看景颇语动词的重叠单音名词的AABB叠结现象略论带宾动词重叠和“了,”套合的“V了VN”结构句法位置对词语重叠的要求语义格与动词重叠从语义新视野看汉语的一些重叠现象汉语复叠类型综述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重叠·指大·指小——汉语重叠式既能指大又能指小现象试析试析叠字及其修辞功能关于重叠的若干问题:重叠(含叠用)、层次与隐喻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语用分析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地位汉语重叠现象的类型学特征动词重叠问题杂议汉语动词重叠的时间特征说“V—V”“重叠”语法手段与“疑问”语法范畴动词“看”重叠的几个问题——关于动词重叠的思考汉语动词重叠的语义研究汉语“ABA/BAB”式构词格探析关于动词重叠的几个问题数量词复叠宜都话重叠法构成名词兰州方言名词、量词的重叠广州话动词重叠的形式与意义晋语重叠式研究湖北宣恩话中“V下V下的”式动词重叠及其相关问题苏州方言的重叠式《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考察古汉语数字重叠《诗经·国风》AA式结构的语义构成名词重叠式的历史发展汉语动词重叠式产生的历史根据副词重叠现象的语法化考察汉语重叠查找软件的设计、使用及拓展现代汉语AABB重叠式词构成基础的统计分析附录:重叠研究索引后记
《诗经》的叠字运用,尤其集中在摹声和摹状两个方面。在摹声方面,“关关雎鸠”、“习习谷风”、“呦呦鹿鸣”、“邕邕鸣雁”、“水流活活”、“坎坎伐檀兮”,这种模拟声音令人如闻其声。另外摹状方面,同是写马,形容小白马的纯洁可爱用“皎皎”,用“业业”写它的高大雄壮;“翼翼”极真切地形容出它那整齐强健的步伐;“骙骙”则写出了它的威风凛凛;在《小雅·驮杜》中更以“瘤瘤”形容其长途奔驰的疲惫。这种用字和精确达意堪称语言运用当中的一绝,真是“两字穷形,情貌无遗”。 即使在《诗经》以后的古诗里,叠字运用也很多。在《古诗十九首》里就用了二十九处,《孔雀东南飞》一诗中,·连用了二十三组叠字。在唐以后的诗词曲赋及小说里,叠字更是常见。叠字的运用之所以一直盛行不衰,说明这类修辞现象确实具有形式简便而能有助于我们生动形象地描摹人或物的各种具体情景,从而起到“令对话人或读者俨然如见”(王力语)的效用。基于此,历代在探讨诗词的叠字运用上,不乏种种精辟的论述。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夭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和易夺?刘勰的这段话,不仅是对叠字的神气美妙的高度颂扬和赞叹,同时也是对叠字起源及其功用的重要评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正说明了作者在当时已注意到了叠字构成和运用上的重要特点了。 宋朝张戒《岁寒堂诗话》有“中的为公”之说,他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维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
华中语学论库(第2辑),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无
书比较新,学校图书馆还没上架,在当当网上竟发现了,订货第二天送到,写论文过程中用到,送货很及时,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