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实训
2010-8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蔚文,陈世文,曹献雨 著
23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又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与课程建设相匹配的教材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各高职院校正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重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内容的内涵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以工作过程为线索组织教学的新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高职教育领域有了许多亮点和突破。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金信息管理系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出一套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它包括《会计技能训练》、《中小企业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收筹划与税务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审计实训和典型案例分析》等。 该系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材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形式编排,实训内容模块化,并且根据财经类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性、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企业全仿真的业务,训练学生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和账务处理能力,并把各种专业技能、专业技术的训练,融合在业务的处理之中。 第三,教材体例新颖,内容图文并茂,账表逼真,贴近现实,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仿真度高,真实感强,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运用最广、开发最新的用友和金蝶财务软件为蓝本,对会计工作中的电算化基础操作进行了重点讲解,培养学生的电算化能力与操作技能。具体内容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设置、总账系统日常应用、薪资管理系统日常应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日常应用、应收应付系统日常应用、UFO报表日常应用。教材侧重财务软件的日常应用和基础操作,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会计电算化实训》可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实训用书,也可供财会从业人员参考。
项目一 会计电算化概述及软件安装任务一 会计电算化概述一、会计电算化内涵二、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五、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任务二 会计电算化软件介绍和安装一、用友ERP-U8.61系统二、金蝶K/3财务系统项目二 用友ERP-U8.61版的使用任务一 用友ERP-U8.61系统概述任务二 系统管理一、启动系统管理二、增加用户三、建立账套四、设置操作员权限五、设置系统自动备份计划六、修改账套七、账套的输出与引入任务三 基础设置一、启用系统二、设置部门档案三、人员设置四、客商信息设置五、设置数据权限任务四 总账系统初始化一、设置系统参数二、设置会计科目三、设置项目目录四、设置凭证类别五、输入期初余额六、设置结算方式任务五 总账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一、凭证管理二、出纳管理三、账簿管理任务六 总账管理系统期末处理一、银行对账二、自动转账三、转账生成四、对账五、结账六、取消结账(取消结账后,必须重新结账)任务七 UFO报表一、报表格式设计二、设置关键字三、报表公式编辑四、报表数据处理五、利用报表模板生成“资产负债表任务八 薪资管理系统一、建立工资账套二、设置工资项目三、建立工资类别四、设置在职人员工资账套人员档案五、设置在职人员工资类别的工资项目六、设置公式七、确认个人所得税的计提基数八、录入并计算1月份的工资数据九、工资分摊设置十、工资分摊并生成转账凭证十一、月末处理十二、查看银行代发一览表十三、查看薪资发放条任务九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一、启用并注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二、初始设置三、设置资产类别四、设置增减方式的对应科目五、设置部门对应折旧科目六、原始卡片录入七、日常处理八、总账子系统处理九、期末处理十、账表管理任务十 应收款管理系统一、设置系统参数二、设置存货档案三、应收账款初始设置四、录入期初余额五、应收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六、票据管理七、转账处理八、坏账处理九、账表查询及月末结账任务十一 应付款管理系统一、设置系统参数二、核对存货档案三、应付账款初始设置四、录入期初余额五、应付系统日常业务处理项目三 金蝶K/3财务系统的使用任务一 金蝶K/3财务系统概述任务二 K/3财务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一、账套管理二、系统初始化三、总账管理四、现金管理五、报表六、工资管理七、固定资产管理八、应收应付管理项目四 综合实训(用友ERP-U8.61)一、系统管理(设置账套、操作员及权限)二、总账核算系统的建立三、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四、工资管理系统五、固定资产管理六、日常经营业务七、报表编制与日常管理八、参考操作流程参考文献
加之体积庞大,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当时只有少数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掌握、操纵计算机。因此,会计电算化发展缓慢,仅限于一些单项核算和计算业务的处理,如工资计算、库存材料收发管理等一些数据量大、计算简单且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当时的会计电算化主要以模拟手工核算方式为主,目的是替代手工的繁重劳动,提高处理效率。 (二)会计信息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 会计信息系统处理阶段又称综合处理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管理系统资源的操作系统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也开始出现并渐趋完善。在这一阶段,单项数据处理开始逐渐向综合数据处理转变。除了完成基本的账务处理等核算任务外,开始较系统地处理并提供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简单的记账、算账的“簿记系统”被带有一定管理、分析功能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代替。 (三)管理信息系统处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管理中全面应用了电子计算机,各个功能系统均可以共享存储在计算机上的企业数据库。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企业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最高决策,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决策支持系统处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会计电算化进入了决策技术处理阶段。在数据处理方式上实现了完整的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库,能提供高层次的决策方案和决策信息。这一阶段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均有最大的独立性,数据冗余度最小,出现了分布式网络系统。 从上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可知,前两个阶段属于电子数据处理阶段,只有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在第四个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功能有了很大的扩充,它可以为决策提供信息资料和方案,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通过财政部认可的软件就有40多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再加上各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更是不胜枚举。许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