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

大卫・汤普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4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大卫・汤普森  

页数:

295  

字数:

187000  

译者:

谭天/杨向荣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很有挑战性,并经常引发争议,是当代美国电影艺术中最具个人化的成就记录。《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这些标题就已经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个由斯科塞斯一手创立的世界和电影制作风格,具有一种强烈真实感的暴烈之美。组成本书的访谈回顾了斯科塞斯多年来不停地找寻能够吸引他的题材的旅程,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他对电影充满了瓷意的激情——这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见。 在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评比中,斯科塞斯执导的《飞行家》虽然获得了11项提名,却最终无缘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迄今斯科塞斯还没有获得过奥斯卡的加冕,但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说的:“不错,我希望像约翰·福特那样获上四次奥斯卡金奖。但是,我来自一个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地方。无论我是否想获得这个奖,我都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更需要的是电影。”他是美国电影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作者简介

马丁·斯科西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1942年11月17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著名的“小意大利”区——皇后区一个熨衣工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意大利移民的后裔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赋予他以无数灵感,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
在好莱坞

书籍目录

序/赫卡柏是他什么人?编者志前言 马丁·斯科塞斯:作家、幻想家、走私者、偶像破坏分子第一章 在小意大利区的童年——纽约大学第二章 谁在敲我的门?——大篷车伯莎第三章 穷街陋巷——再见爱丽斯——出租车司机第四章 纽约,纽约——最后的华尔兹——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第五章 下班以后——金钱本色第六章 基督最后的诱惑第七章 纽约故事——好家伙——恐怖角第八章 纯真年代——个人之旅第九章 赌 场附录 《基督最后的诱惑》争议始末马丁·斯科塞斯作品年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 PDF格式下载



内容一般,主要是记述斯科塞斯中早期电影的大概的拍摄过程以及一些杂谈.但喜欢西科塞斯的还是值得一看.


喜欢斯科塞斯的电影,慢慢看。


马丁爷爷,社会电影家,一个个经典镜头,诉说一个个社会善恶故事。书不错,比较客观真实的记录了马爷爷早期的电影心路历程。


还没看,感觉不错


很好,书,内容


完美!!!!!!!!!!!!!!!!!!!!!!


很好!--值得推荐!-----------


美国的社会电影家,电影新浪潮儿,电影小子一个个经典镜头,诉说一个个社会善恶故事。书不错,内容主要是比较客观真实的记录了期早期的电影心路历程及记述斯科塞斯中早期电影的大概的拍摄过程以及一些杂谈*但喜欢西科塞斯的还是值得一看*


但是斯科塞斯的文笔不如他的电影作品来得精彩。


这本书就是马丁在拍完[基督的最后诱惑]前的人生经历,但不要指望能够看到多么专业的评论性文字


千万别当专业书看


  约翰福特创立了西部片,我们创立了街头片,这就是我们要干的事情
  ——马丁•斯科塞斯对乔•佩西如是说
  
    2007年2月26日,马丁•斯科塞斯站在柯达剧院星光璀璨的舞台上以一部大制作的黑帮片《无间道风云》敲开奥斯卡的大门、手捧奖杯时,他也许最应该感谢是纽约皇后区大街上的人们。这片街区距离他执教过的纽约大学所在地格林威治村不远。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某种意义上,他一直住在这片街区,从未走出过。从他第一部电影开始,人们一再感受到那片意大利人街区的景象。那里有帮派分子,有祖母、孩子和教父,有虔诚的天主教徒,也有穷困潦倒的摇滚歌手。当然,还有一些无所事事的电影迷,其中就有小马丁•斯科塞斯。曾经童年时立志成为一名画家的小马丁在他父亲这位超级影迷的影响下被大银幕上的庞然影像所陶醉,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从小便患有哮喘的马丁每次发作时被家人带入电影院能得到片刻的缓解。作为意大利西西里移民的后裔,他习惯了这里令人心惊胆战的街头气场和经常有“狠角色”出现的电影院,以致3岁时他就梦想当个牛仔,直到10岁左右,西部片依然是他的最爱;同时,小意大利区上那些最有势力横行街头的黑社会人物都会触帽向神父致敬,说些体面的话,他们的车子和宠物就能获神父赐福,这让他在八九岁时决心成为一名神父。年轻的斯科塞斯对救世之论思考甚多,觉得要想获救最好的方法似乎是当神父,因为只有神父可以随时与上帝交流——就像拿起电话来就能讲话那般容易。1951年第一次参加圣餐仪式的照片上,小马丁有着一双坚定的奉献上帝的眼睛。这双眼睛后来奉献给了摄影机,使他的电影也带上了深邃的宗教意味。
  
    作为美国第一代电影学院出身的导演,1960年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电影之前,马丁•斯科塞斯一直就读于皇后区的天主教学校。此前,他已经看过太多的美国西部片,约翰•韦恩的名字频繁出现在他后来的电影中,其中,1969年他的第一部长片《谁在敲我的门?》中,主人公J•R在长椅上和一位陌生姑娘长时间谈论着约翰•韦恩和他的西部片,具有一种奇特的甜蜜和预感。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一尊圣母像,接下来,是鲜活的皇后区街景。这两个形象主宰了他今后的大部分电影。斯科塞斯学习电影期间(1960-1965年)时逢法国新浪潮电影全盛期,意大利艺术电影在国际声名大噪,东欧电影开始崭露头角之际。这些电影给当时一批学院派学生一种自由感,一种能够无拘无束尽情发挥的感觉,拍片不再必须按照老规矩非得有长镜头,中镜头和特写不可,这种叙事手法和从小到大看到的1930,1940年1950好莱坞影片大异其趣。在欧洲新浪潮电影影响下,美国也出现了地下电影运动。约翰•卡萨维茨、罗杰•科尔曼等人带动了美国B级片制作的潮流,一些全新的、不同于以往好莱坞的电影出现在格林威治村的电影院里,这给电影学院的学生们以极大的鼓舞。不幸的是,马丁的第一部电影长片遭到了发行上的失败。为了生计,他只好回到纽约大学担任讲师,同时做一些剪辑的零活。
  
  
    街头对于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场景。它甚至是电影的本性。在《穷街陋巷》中,他借查理之口说道:“上教堂不能赎清你的罪恶——只有在街头才能做到。”意大利后裔的街头帮派风气,直接造就了马丁•斯科塞斯电影暴力和救赎的特殊关系。这种救赎需要枪支、血腥和凶狠。在谈到迈克尔•鲍威尔(他后来的合作者之一)的影片《偷窥狂》和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时,马丁•斯科塞斯认为它们是“探讨电影摄制原理与危险性的伟大作品”,某种意义上,侵略性的画面(暴力、血腥)类似宗教的献祭和牺牲,而这一切,应该发生在街头。这种强烈的、“不健康的”电影画面背后的哲理,或许正是使他的影片不能为好莱坞主流决策人物接受的原因之一,也使他长期被排除在中庸、保守的奥斯卡游戏规则之外。另一个理由是他的电影往往不会给出一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
  
  
    斯科塞斯与好莱坞著名导演兼制片商罗杰•科尔曼在1971年1月的那次会面是决定性的,他接受了《大篷车伯莎》的片约,迈出了他在好莱坞拍片的第一步,也几乎奠定了他一生拍黑帮片的命运。这是一部类似《雌雄大盗》的影片,斯科塞斯仍用艺术片的方式精雕细刻,事先把每个场景画下来,使罗杰•科尔曼非常满意。《大篷车伯莎》的成功,使得斯科塞斯能够拍摄一部延续《谁在敲我的门?》风格的电影《穷街陋巷》,这次斯科塞斯彻底把摄影机掮到了大街上——纽约下城东区街道、酒吧、店铺,并把镜头对准毒贩、妓女、皮条客,大量使用手提摄影机,时而急速时而迟缓,描绘意裔美国人的生活状况,并在童年时代流行歌曲的配乐中,完成了一次儿时和少年记忆的回归,同时以此向华纳公司早期强盗片致敬。
  
    在1970年的圣诞节聚会中,斯科塞斯在朋友的引见下认识了罗伯特•德尼罗,当时这两个年轻人都只有28岁。交谈之下发现,他们都在纽约“小意大利区”长大,上同一所学校,进同一家咖啡屋,参加不同的帮派。那以后,他们合作过8部影片。斯科塞斯最脍炙人口的影片几乎都由德尼罗主演——《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好家伙》、《喜剧之王》、《恐怖角》,其中最经典之作是1975年炎夏拍摄的《出租汽车司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跟随越战归来的出租汽车司机特拉维斯,终日游荡在战场般危机四伏的纽约街道,对嫖客、妓女、总统候选人、白领女郎、失恋者,这些以街道为家、终日行走和流浪的人们投去流星般的匆匆一瞥。在这部超低成本的影片中,摄影机大量透过湿漉漉的车窗凝视纽约街头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将这座大都会描绘得炎热而又冰冷、神秘而又陌生。缓慢移动的长镜头又使夜之都会繁华热闹、孤寂、庄严、堕落。主人公特拉维斯是“先知与毒贩”的混合体、上帝与魔鬼的独生子、都市中的独行者,一个双手没有钉痕、内心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的、无可救药、无人可救的现代基督,他在末尾那场鲜血淋漓的枪杀中“复活”,继续做他的出租汽车司机。马丁•斯科塞斯将幻想与现实结合成奇幻的影像,天衣无缝。这部影片海报上德尼罗一个人沿着街道踽独行,旁边冰冷着写着:“在每一个城市,都有独行人。”
  
  
    虽然斯科塞斯的影片多是关于黑帮、暴力、犯罪,但每一部影片都浸透着挥之不去的宗教气息。无论是《谁在敲我的门?》的主人公J•R,还是《穷街陋巷》的主人公查理,或者《出租汽车司机》里的特拉维斯,都有一种出于救赎与殉道而产生的对暴力和血腥的迷恋。然而,要等到整整10年以后,斯科塞斯才有机会拍摄一部真正有关宗教的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斯科塞斯11岁做教堂小辅祭时,就希望能拍一部关于基督生平的影片。他本想把故事背景搬到当代的纽约,拍一个西装革履的现代基督受难故事。这部由希腊作家卡赞扎基斯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惊世骇俗的电影,在投拍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起初派拉蒙公司决定投资,却在以色列的布景建好后莫名其妙地撤资。斯科塞斯只好继续寻找投资。最后环球公司找到了他。筹划了将近5年,影片终于在摩洛哥开拍。开拍前,斯科塞斯研究了大量根据福音书改编的电影。他试图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督形象,一个在人性与神性之间挣扎,最终顺服上帝旨意一步步走向十字架的基督。
  
    大街仍然主宰着这部影片。只不过,这次是耶路撒冷的大街。耶稣走街串巷,治病救人,传讲福音。他自始至终无法克制内心的恐惧;他创造的奇迹越多,内心就越恐惧,因为他越来越接近神。斯科塞斯在耶稣背负十字架前往刑场一段再次用了非常缓慢的慢镜头,以再现那场光天化日下的殉难。影片结尾,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魔鬼扮演的天使解救了他,他从此过上平常人的生活,娶妻生子,生老病死。在老死的那一刻,他深深后悔自己软弱,禁不住魔鬼的诱惑。他仰天大哭时,影片的时空回到十字架刑场,耶稣仍被钉在十字架上,满身血迹。他欣慰地、快乐地抬头望天,死去。这样的处理,事实上已经使这部影片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尾,这也是影片为人所诟病之处。虽然斯科塞斯的初衷是“还耶稣以人的本来面目,使信徒更爱耶稣,把耶稣受难当成自己受难”,但由于片中那些大胆的处理——犹大是英雄、使徒保罗成为谎言家等等,使影片上映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1990年以后,他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和机会,却也多了几分身不由己。好莱坞不断地诱惑他,也不断地挫败他。在斯科塞斯和好莱坞之间,仿佛维持着一种神秘的“旧约”。这是街头和摄影棚的对立。他在微妙的坚持和妥协之中,接拍了大量好莱坞电影,如爱情片《纯真年代》(1993)和传记片《飞行家》(2004)等,但更多的仍是黑帮片——《好家伙》(1990)、《恐怖角》(1991)、《纽约黑帮》(2002)、《无间道风云》(2006)。那些行走在大街小巷,从事贩毒、抢劫、杀人、赌博的主人公们,也总是“先知与毒贩”的混合体,一边犯罪一边赎罪,一边自由,一边失去自由。如同马丁•斯科塞斯本人一样,一边在好莱坞拍片,一边试图“寻找回自已”。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他对奥斯卡的一次次进军与一次次落选上。5次提名最佳导演、两次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却一再与小金人失之交臂。对于奥斯卡的垂青,斯科塞斯曾在1992年柏林电影节的新闻发布会上坦率的说:“我认为电影学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坚持好莱坞黄金时代价值理念的机构,我的电影代表的理念正好与之相反。不错,我希望像约翰福特那样获上四次奥斯卡金像奖,但是我来自一个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地方,无论我是否想要获得这个奖,我都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更需要的是电影。”
  
    仿佛从第一次获奥斯卡提名开始,他就不断地在问:“谁在敲我的门?”26年来,他几乎得出一种类似荒诞派戏剧的结论:“只要有敲门声,门外肯定没人!”马丁•斯科塞斯一次次用他的电影在夜晚的穷街陋巷完成他的救赎,当 65岁鬓发斑白眉毛浓黑的斯科塞斯终于以他此生拍得最缺乏原创性的黑帮大片《无间道风云》敲开奥斯卡的大门、手捧奖杯时,仍自嘲地问了一句,“需要再次确认信封(里的名字)吗?”。这好像是一场进行了多年的游戏,好莱坞就像秘密的魔鬼,始终不渝地帮助他抵御诱惑,最终成就了一部关于美国的电影圣经。
  
    “斯科塞斯职业生涯的迷人之处跟他的电影一样,本身就是后黄金时代的一部电影寓言。”大卫•汤普森在《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一书的导论中意味深长地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