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诗学专著选读

张寅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寅彭  

页数:

26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诗学专著选读》选辑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著作,所收以专著为主,有别于专收短篇书信、序跋的权威读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收辑原则是创体和创论之作兼重,全部得二十种,可谓我国古典诗学专著最基本的可读之目。入录之作一般尽量保持其完整性,或全部、或按卷择其精华(唯《随园诗话》一种除外),庶免割裂之弊。每一种后面均作有一说明,要言不烦,每有选辑者多年来治诗学的一些心得,与选目同为《中国诗学专著选读》的用心之处。

作者简介

  张寅彭,1950年7月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清民诗文研究中心及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诗学、清代诗学、民国旧体诗及其诗学,以及日本汉诗学的,研究。著有《新订清人诗学书目》,辑有《民国诗话丛编》,编校有《梧门诗话合校》等。

书籍目录

导言诗品·上品/钟嵘诗式(一卷本)/释皎然本事诗(节选)/孟綮诗人主客图·广大教化/张为二十四诗品/司空图诗话/欧阳修唐诗纪事(节选)/计有功岁寒堂诗话(节选)/张戒白石道人诗说/姜夔沧浪诗话·诗辩/严羽江西诗派小序/刘克庄谈艺录/徐祯卿诗薮(节选)/胡应麟原诗·内篇/叶燮带经堂诗话·悬解门/王士稹张宗柟谈龙录/赵执信随园诗话(节选)/袁枚瓯北诗话(节选)/赵翼石洲诗话(节选)/翁方纲艺概·诗概/刘熙载

章节摘录

  此书品评自汉至南朝之诗人凡一百二十三家(含《古诗》一家),其中上品十二家,中品三十九家,下品七十二家,以此分出优劣。而“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但同一世代之先后排列,仍或寓高下之意,如建安诗人首列曹植,太康诗人首列陆机等。品评原则除了散见于各家之评语外,主要集中于序文中。合而观之,大要有二:一日“自然英旨,罕值其人”,一日“有滋味”。作者对于“诗”的基本看法与许多具体要求,多从“自然英旨”出。如诗的性质,认为诗是物候、遭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自然结果;诗的声音,认为诗“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轻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而王融、沈约等所创“永明体”声病之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真美”也就是“自然”之意;诗意的表达,认为诗既“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  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种“直寻”而非“补假”之作,便是“自然英旨”的范例。但“直寻”、“自然”并非纯任原始、“淡乎寡味”,故又提出“滋味”之说。“味”属自然之物,无形而又确实存在,且美臭之内蕴极为丰富,用以喻诗,十分恰当。魏晋以后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等均已使用,渐含审美之意,至此书,则又在重新解释“兴、比、赋”三义时发展出“馀味”之新意。《序》云:“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这里约汉儒释《诗》提出的“六义”为三义,又变“赋、比、兴”的次序为“兴、比、赋”,而最可注意的是对于“兴”的纯审美的诠释,完全不从汉儒政教或训诂的立场立论。此或为“比兴”说的别解,但却首次确凿地道出了中国诗以小见大的基本审美特征之一,是唐宋诗学“兴象”、“意在言外”诸说的滥觞,关系极大。与此相关,作者对于“吟咏情性”的看法,也不同于汉儒强调美刺讽喻的旧说,而是顺应当时诗赋创作普遍书写日常生活情景的倾向,侧重于情性的自然、日常的内容,尤其重视怨情的表达。如在列举的各种社会生活题材“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武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中,除末一种外,都属哀怨之情;在品评诗人时,也每每不惮其烦,具体指出各种哀怨的特征及抒写的特色。由于怨情最易动人,注重怨情犹如执住情性的“牛耳”,利于  写成“有滋味”之作。以上便是《诗品》中有创意的主要见解。此外,尚有文质相济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及兴、比、赋三者宜“酌而用之”,以避免“专用比兴,患在意深”与“但用赋体,患在意浮”的偏失等说,较为平允,也不失为有见。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谓“《诗品》思深而意远”,殆指此类,确非虚誉。  此书在品评历代诗人时,引人注目地将当时已有人运用的溯源法进一步具体化与系统化,在一百二十馀位诗人中举出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三十六家(含《古诗》一家),一一推溯其源流,形成分别源自《国风》、《小雅》与《楚辞》的三个系统(主要是《国风》与《楚辞》两个系统,《小雅》系统仅阮籍一人)。其下又包含层数不等的子系统,如直接源自《国风》的《古诗》作者、曹植,源自《小雅》的阮籍,源自《楚辞》的李陵,组成第二层次。除阮籍外,各家继续层层派生,多至五六个层次。而每个诗人的历史位置也借此得以确定,结合具体评语,最受推崇的是文质兼备的曹植,及曹植一系的陆机、谢灵运;其他各系则都被认为有文质不平衡之失。由继承累积而成的风格特征,在系统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楚辞》一系诗人特别浓重的哀怨特色等。这种明示历代诗人问承继关系的做法及其达到的系统程度,使《诗品》在一定意义上兼具“诗史”的性质。当然,对此的理解也不宜过于拘泥,否则“若一一亲见其师承者,则不免附会耳”(《四库全书总目·(诗品)提要》)。因为诗人尤其是大诗人所承受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不会局限于一两家,作者在此应该是指其主要方面而言。对于溯源法,《四库全书总目·(诗品)提要》与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不约而同,一日“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一日“深从六艺溯流别”,认作是此书对比于刘勰《文心雕龙》的主要特征。溯源法以外,尚用有摘句(如《序》摘“古今胜语”用以作论据)、象喻(如评范云、丘迟:“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等例)、知人论世(如评李陵诗联系其身世:“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等方法,后世也都各有嗣响。  由于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发展与古书亡失难以取证等原因,书中的一些具体品评,也颇有为后世诟病者。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诗学专著选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