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西口

沈健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

沈健  

页数:

215  

字数:

190000  

内容概要

  明末清初之际,晋西北,晋中以及陕北等地区的百姓,向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的外长城地区迁徙谋生,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史称“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跑口外”走西口从明末清初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历时近三个世纪,在我国移民史上写下了浓厚而沉重的一笔。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上的走西口
何谓“走西口”
“西口”究竟在哪里
走西口的历史渊源
走西口的路线
哪些人在走西口
第二章 晋商与晋商文化的兴起
晋商的历史
晋商的雄起
晋商文化
晋商精神
晋商的衰败
晋商的历史贡献
大盛魁
“复盛公”
儒商常家
“先有祥泰隆,后有定远营”
第三章 走西口与汉蒙文化的互动
民歌走西口
走西口与二人台
蒙汉调
爬山调
汉蒙语言文化变迁
晋文化对西口地区的影响
走西口与蒙汉村落民俗文化的交融
第四章 走西口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
晋蒙商圈的形成
晋蒙地区的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与今天的山西省原本同属一个省级行政区,从文化地理的角度上看,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是山西文化区向北延伸,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地区。民国《绥远志略》称:“绥远(包括归化地区)汉族约占十分之六,多来自山西、河北、陕西、甘肃等地,多于清中叶移来,山西人数居各省之首。” 在归化土默特地区,山西移民便构成当地汉族居民的主体。山西人移民北上,将山西文化也移入新的居留地。由于山西人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具有了晋文化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山西人“走西口”的过程,也是晋文化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扩展的过程。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最丰富、最活跃的载体。文化总是伴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向外传播。大批“走西口”者将山西等地的文化因子及模式移入他们在内蒙古的新居留地,使当地文化打上了晋文化特色的烙印。晋文化在归化土默特地区的扩展,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教育等方面。 语言和文字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从一个地方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深层次的东西。讲相近语言的社会群体,往往属于同一文化源流。语言工作者经过对内蒙古地区汉语方言的调查及研究,得出一些颇具价值的结论,内蒙古中西部汉语方言与山西、陕西方言相近,并与移民有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从清初以来一直成为山西移民北上的聚居之地,在当地人口中迁入最早、人数最多。当地方言即是这些移民所输入,当地形成的方言也就以山西方言为主。因此,现代学者多称之为“内蒙古晋语”,将其看作晋语的分支。“内蒙古晋语”是山西北上移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慢慢演化而形成的。 清代自康熙、雍正以后,归化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一些文教建筑。1724年出现了第一座孔庙和土默特旗官学。这座官学又名“启运书院”,是归化土默特地区最早的书院,它专门招收蒙古贵族子弟学习满、蒙文和汉文儒教经义。与此同时,在归化土默特地区出现了许多私塾。据《绥远概况》记载:“昔在有清,以科甲取士,以乡里之间,不乏经师,设帐课徒。”这说明当时私塾很普遍,私塾的教材主要是启蒙读物《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有些程度比较高的私塾甚至可以以“四书”、“五经”为教材。伴随着文教事业的发展,在归化土默特地区又先后出现了先农坛、关帝庙、文昌庙等,反映了归化城在许多方面都逐渐与内地的城镇相接近。这个情况的出现,与汉族平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增多有直接的关系。一批有文化的山西移民为这一地区文化教育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编辑推荐

《走西口》从明末清初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历时近三个世纪,在我国移民史上写下了浓厚而沉重的一笔。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走西口 PDF格式下载



纸质印刷都不错,内容读起来也浅显易懂,将明末之后,汉族进入内蒙讨生活的历史讲的很通透。


详细了解了晋商屹立不倒四百多年的秘诀,就是诚信走天下,值得现今社会所有人学习,晋商是中国的犹太人。


一直以来,对移民研究很是感兴趣,买到这本书,对研究有帮助。


书还不错,买了全套,值得细细品读


13年出版的,比较详细的描述了走西口,内蒙古中西部人们有几个了解自己的历史?可悲。


书不错,还没看留着慢慢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