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歆语诸国胜览(第三卷)

曹文泽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

曹文泽 主编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为《歆语诸国胜览》第三卷,分上、下两编。与前两卷一样,本卷以语种为线索,按地理排列,从“语言概况”、“国情咨文”、“文史辑萃”、“名物掌故”四个方面,展示对象国历史文化的精粹。本卷正文共收录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尼日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伊朗、印度、丹麦、俄罗斯、法国、芬兰、荷兰、克罗地亚、塞尔维亚15个国家,另有两个英语国家美国和加拿大作为附录也收入本卷。

书籍目录

上编 亚非 巴基斯坦 菲律宾 韩国 尼日利亚 塔吉克斯坦 坦桑尼亚 伊朗 印度下编 欧洲 丹麦 俄罗斯 法国 芬兰 荷兰 克罗地亚 塞尔维亚 附录:美国 加拿大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巴基斯坦语言概况(一)乌尔都语的起源与演变乌尔都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印度语支,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形成于德里附近的一种方言。16世纪,印度处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之时,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的大批词汇通过德里的军营和市场与这种语言融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立的方言。该种语言用阿拉伯语文字和一些附加字母书写。那些附加字母用来表示印度和波斯语词中某些特殊的音。后来,它被称为乌尔都(Urdu,“营房语言”的意思)。在伊斯兰教进一步取得优势后,它又成为印度次大陆上大部分地区的交际语。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地语成了印度的重要语言,而乌尔都语则成为巴基斯坦的主要语言。包含这两种语言的旧名称“印度斯坦语”,自此不再使用。可见乌尔都语事实上与印地语是同一种语言,只有少许词汇及方言差别,但由于宗教原因,印度教及锡克教徒使用印地文,穆斯林则使用乌尔都文,并把相应的语言改称为乌尔都语。 (二)乌尔都语的特点与使用 乌尔都语跟印地语非常相似,它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波斯一阿拉伯文字母书写,而后者用梵文字母书写。乌尔都语包含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自右向左横向书写,而印地语则力图保留一些较古老的印度词。

后记

经过两年的努力,《歆语诸国胜览》三卷本终于全部编撰完成。凝结了十数位编撰人员心血的书稿即将付梓,欣喜之情无以言表。诚如第一卷《序》所说,“非通用语对象国历史文化概览丛书”的任务即为:将诸对象国的历史文化呈现给读者,以“传播美妙语言,架设沟通桥梁,传递和谐讯息”。丛书定名为《歆语诸国胜览》,其目的一在于配合学校完成回馈社会的“歆语工程”,另一目的在于向那些为沟通中西文化而付出一生乃至子孙的古人致敬。所以,本丛书的编撰从一开始就力图与《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域番国志》、《海国图志》等卷轶看齐。当然,本丛书的史学高度无法企及前述四种古籍,但第一卷在发行之后,得到了读者热烈响应,令我们既大感意外,又为之雀跃不已。我们没想到,大学生读者在奥运会及其相关活动的志愿服务时,能够运用第一卷的信息,令外国人不仅惊奇于中国学生外语的纯熟,也惊奇于对外国风土人情的熟悉。我们没想到,外国朋友来中国之后,能够结合第一卷的内容,更清晰地描述本国事物,从而获得中国青年的积极回应。我们更没想到的是,本丛书对于高、中等院校的教学上也有佐益,通过利用本书撰述,不需要四处查阅资料,拓展课余知识的效率大大提高。这三个没想到或许只是我们道听途说的来自于读者的溢美之词。事实上,只要丛书对读者有帮助,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印象里,先哲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伴随已知世界扩展的是,更多的未知世界呈现了出来。同样,丛书只能触及对象国很少的内容,更多的信息,还需要读者亲自去探索与获知。青少年正处于求知解惑的关键时期,对于学问尤其是域外世界的知识的渴求,仅仅靠几本教科书是无法满足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的总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今,开放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面向世界、沟通中外离不开外语的学习,而外语学习又离不开对对象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功夫在诗外”,报考外语院校尤其是如北外这类重点外语大学的中学生,在报考之前或就读之前,即掌握丰富的对象国历史文化,能为大学四年的外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推荐

《歆语诸国胜览(第3卷)》特点:世界很大,精力有限,《歆语诸国胜览》帮你尽览天下奇观。篇幅很小,视野很宽,《歆语诸国胜览》让你获取真切体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歆语诸国胜览(第三卷) PDF格式下载



书有点旧,卖得太贵了,历史方面讲得不够详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