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气球上的五星期

(法)凡尔纳 著 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 《阅读快车》编委会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05出版)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 《阅读快车》编委会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

(法)凡尔纳 著  

页数:

176  

内容概要

  高山大海、沼泽洼地、沙漠河流,还有猴面包树、无花果树、金合欢树、罗望子树,还有大象、河马、鳄鱼、胡兀鹫、豹子与鬣狗……美丽而神秘的非洲就在面前,不想冒险旅行一番吗?来吧,乘上凡尔纳的热气球,我们的旅程开始了……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儒勒·凡尔纳 《阅读快车》编委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乘气球旅行第二章 报刊上的消息第三章 朋友的阻拦第四章 前往非洲的先驱们第五童时刻准备着第六章 忠诚而可靠的仆人第七章 神奇的双层气球第八章 扬帆起航第九章 愉快的旅程第十章 弗格森博士的秘密第十一章 “维多利亚号“升空了知识链接第十二章 气球上的第一天第十三章 生病与遏险第十四章 月亮之子第十五章 最美的景观第十六章 六象拖气球第十七章 初见尼罗河第十八章 颤抖山与食人族第十九章 战争树、鹰和屠杀第二十章 营救传教士知识链接趣味重温(一)第二十一章 传教士之死第二十二章 水危机(一)第二十三章 水危机(二)第二十四章 水危机(三)第二十五章 水危机(四) 第二十六章 绿洲上的幸福时光第二十七章 越过黑人区第二十八章 阿拉伯人第二十九章 猎人肯尼迪第三十章 乔跳出了气球第三十一章 寻找笑散的乔第三十二章 艰难的逃生之路第三十三章 空中大营救第三十四章 乔的历险记第三十五章 尼臼尔河的源头第三十六章 廷巴克图第三十七童飞蝗军团第三十八章 气球瘪了第三十九章 火灾第四十章 最后的旅行第四十一章 凯旋趣味重温(二) 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第一章乘气球旅行1862年1月14日,在滑铁卢广场召开的伦敦皇家学术会议上,听众如云。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弗朗西斯?姆爵士,正在发表他那动人的演说:“光荣的英国儿女——萨弥尔?弗格森博士,将乘气球飞越非洲。假如成功,就能把我们在非洲地图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补充完整;如果失败了,至少也将成为人类智慧最伟大的设想。相信他是不会辜负祖国的重托的!为了鼓励弗格森博士的勇敢行为,会议立即表决通过一项补贴,数目高达2500英镑。”人群顿时沸腾起来,人们纷纷呼喊着萨弥尔?弗格森的名字。会议厅也似乎被这些叫喊声震撼得晃动起来。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步人了会场。他中等身材,五官端正,脸色红润,鼻子高挺(一个天生为了从事地理发现的人正该有这种鼻子)。他神情镇定,目光温和,透露出智慧的光芒,显得魅力非凡;他的双臂很长,双脚平稳,步伐稳健。总之,博士给人的印象十分严肃。此时的会场上,欢呼声和鼓掌声此起彼伏,博士用讨人喜欢的手势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他走向演讲台,用坚毅的目光看着大家,右手食指指向天空,开口说了一个字:“Exce1sior!①”这简短而伟大的演说又换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这位萨弥尔·弗格森博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打算献身于什么事业?弗格森生于航海之家,少年时就参与了航海冒险,他天性勇敢,善于思考,在摆脱困境方面更是能力非凡。在父亲的培养下,他不仅学习了水文学、物理学和力学等严谨的学科,还掌握了一些植物学、医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22岁时,弗格森已经周游了世界。他加入了孟加拉工程兵部队,在许多战斗中立下功勋。离开军队后,他迈上了去往印度半岛北边的征程,从加尔各答走到苏拉特。这漫长的旅程对他来说,就像是一次简单的漫步。1845年,弗格森离开苏拉特,前往澳大利亚并加入斯特尔特船长②的远征探险队,寻找那片可能存在于新荷兰中部的内陆海。1850年前后,弗格森返回了英国。他又热情地陪同麦克?鲁尔船长的远征队,从白令海峡环绕美洲大陆到达费尔韦尔角④。这次远征直到1853年才宣告结束。从1855年到1857年,在施拉京特维特兄弟的陪同下,弗格森访问了整个西藏西部,带回了很多稀奇的人种学方面的调查报告。几年下来,萨弥尔?弗格森就成了《每日电讯报》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使这份售价仅一便士的报纸的发行量高达每日十四万份——而弗格森却不属于任何学术团体。在旅行中,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弗格森都能克服。他是地道的旅行家:胃可以任意收缩、扩张;腿可以按临时床铺的长短伸展自如;白天能随时入睡,晚间也能随时醒来。他是个埋头实干、不愿高谈阔论的人。他只喜欢周游世界,并且不知疲倦。他就像一列火车头,总是被道路牵引着走。他只想做他喜欢做的事,压根儿就没想成为风云人物。会议结束后,大家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从饭桌上鱼的大小,可看出被邀的人物何等重要。尤其是搬到筵席中的那条鲟(xQn)鱼①,身子就几乎与弗格森本人一样长。人们按照旅行家们名字的字母顺序依次祝酒:阿巴迪、亚当斯……最后,为萨弥尔?弗格森博士举杯。大家坚信:他的旅行,一定能把前面这些著名旅行家的劳动成果连成一体,并最终建立非洲地理大发现的整个体系。第二章报刊上的消息1月15日,就在爵士发布消息的第二天,《每日电讯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孤寂的非洲终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过去探寻尼罗河发源地总被视为异想天开,一个实现不了的梦。”“巴尔特①博士沿着丹纳姆②和克拉珀顿③开辟的道路一直到了苏丹;利文斯通④博士从好望角到赞比西亚盆地反复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调查;伯顿⑤上尉和斯皮克⑥上尉发现了内陆大湖;他们为现代文明打通了三条道路。三条道路的交叉点可谓是非洲的心脏。但至今还没有一位旅行家能涉足该地区。我们的全部力量正应该使在那儿。”“不过,弗格森博士这位无畏的发现者打算乘气球由东至西穿越整个非洲,这次惊人旅行的出发点将设在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岛④。至于终点,只有上帝知道了。”这篇文章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首先它激起怀疑的浪潮,很多人认为弗格森博士可能只是一个纯粹虚幻的人物。但是,彼得曼博士(德国地理学家)在哥达出版的《公报》中发表的文章,平息了这些质疑的声音。因为彼得曼博士声称,自己了解弗格森博士,并愿意为他勇敢的朋友作无偿担保。质疑的声音很快就全部消失了,因为旅行的准备工作,正在伦敦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里昂的几家工厂已接到大量订单——制造气球用的波纹绸;英国政府也允许弗格森博士使用“决心号”运输舰——该舰的舰长叫皮耐特。随即,成千上万的鼓励信、贺电纷至沓来。巴黎地理学会的学报,随时发布此次探险队准备工作的详情和进展情况。w.科内尔博士在《德国地理学报》上对此次尝试的可行性、成功的可能性、可能遇到的困难、飞行航线的优势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此外,他高度赞赏了弗格森博士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伦敦,甚至在整个英国,很多人都在为此打赌,有人甚至投下了巨额赌注。大家都在猜测:弗格森博士存在不存在;旅行会不会进行;探险活动能不能成功;弗格森博士可不可能回得来。这样一来,无论相信的、不相信的,还是外行的、内行的,都把目光投向了弗格森博士。不知不觉间,他竟然成了众人心目中的英雄。当然博士也很乐意向人们提供远征探险队的详细情况。不止一位胆大的冒险家找他,想与他同甘共苦,共同飞向非洲,但都被他一概回绝了。许多发明家都向他推荐自己发明的各种仪器,但他一个也不愿接受。有人问弗格森博士是不是已经发明了类似的仪器,他总是避而不答。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做着探险的准备工作。第三章朋友的阻拦弗格森博士的好朋友——一个地道的苏格兰汉子,也是当地公认的优秀射手——猎人狄克·肯尼迪,能用枪击中刀刃,能把子弹劈成重量分毫不差的两半。他身高6。英尺①多,皮肤褐色,眼睛乌黑发亮,力大无穷,坦率、果断又有些倔强。两个人都是各自行业里的佼佼者,虽然他们从来没有机会互救互助,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始终不渝。肯尼迪时常劝阻弗格森别再去探险,因为那毕竟是个危险的事儿。对于这番劝告,弗格森并不理会。每到这时肯尼迪就在想:“他这又是在琢磨什么呢?”一天早上,《每日电讯报》终于让他找到了答案。“天哪!”他叫道,“疯子!幻想家!乘气球穿过非洲!原来,他一直琢磨这个!亏他想得出!不,不行!我非阻止他不可!”肯尼迪又急又气,当晚就坐上火车,赶往伦敦,一到弗格森博士的家门口。门被打开的一瞬间,他就无法控制地大喊大叫起来:“弗格森,快来看看,这是不是真的?”说完,肯尼迪将《每日电讯报》一把扔给了好友。“哦,这的确是真的,而且准备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准备的东西在哪儿?我非把它们砸个稀巴烂不可!”“别生气,”博士接着说,“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因为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不过请你放心,我不会不给你写信就走的……”“嗨!我才不用……”“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去非洲。”弗格森斩钉截铁地说。肯尼迪跳了起来,这一跳就连羚羊都不得不叹服。“啊!难道要我和你一起发疯吗?我可不去!”“那我就一个人去!”“弗格森,”肯尼迪平静下来,“你的计划太荒诞!太狂妄!危险太多,困难太大了!”“困难嘛,当然会有。”弗格森严肃地说,“至于说危险,生活中时时都有,因此我们不要去操心命运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正如谚语说的‘命中注定被吊死,就绝不会被淹死!”’两人争论了半天,最后肯尼迪说:“既然你要横穿非洲,为什么不走正常的路,而非要从空中飞呢?”“为什么?”博士激动地答道,“因为至今为止,所有从陆地走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与自然力作斗争,结果是遇难者不计其数!有了气球,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乘上气球,无论酷暑、激流、风暴、沙漠,还是野兽、土人,我都不用怕!热了,就升高些;冷了,就降低些;遇到悬崖绝壁,就越过去;遇到河流大川,就飞过去;遇到狂风暴雨,就爬到它上面;遇到激流,就像鸟儿一样从上面掠过!我前行时不会疲惫,我停住时也不用休息;我可以时而疾驰在最高空,时而滑行在近地面。非洲就展现在我的眼睛底下。”“那么,你掌握操纵气球的方法了吗?”“还没有,不过,我想利用稳定的信风,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英国政府把一艘运输舰交给了我使用,最多3个月,我就到桑给巴尔了。在那儿,我们把气球充满气,然后就升空……”“我们?”肯尼迪叫道。“怎么,看样子你还有什么反对意见?”


编辑推荐

《气球上的五星期》:插图:提炼原作精彩场景 原创图画尽情展现章节导读:提取章节点睛内容 故事精华尽在眼底知识链接:追溯情节相关历史 阅读广度科学延展趣味重温:回味原著人文精粹 主角悲欢如同亲历科学而神奇的热气球一波三折的探险经历生死相随的真挚友情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气球上的五星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