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松溉古镇

赵万民 等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赵万民 等著  

页数:

141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内容概要

松溉古镇是重庆市居于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底,人选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松溉古镇历史上因“水码头”的物资转换而得到规模发展。其独特的山水和城镇的构成关系,形成“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的人居环境特色。松溉建镇历史悠久,镇史辉煌,律动的建筑遗存、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遗址以及独特的码头文化奠定了古镇的历史价值和今天的旅游发展地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介绍了松溉古镇名字的由来、区域、沿革、经济、人口以及其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况,从山水格局、空间布局、街巷肌理及环境景观等方面来解析古镇形态,在建筑特色、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展示松溉古镇独特的社会文化习俗,并提出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策略,对古镇保护规划及其建设、旅游发展等方面做了可借鉴的探索。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教生阅读和研究的资料。

书籍目录

1 古镇基本概况 1.1 自然与区域环境 1.1.1 自然 1.1.2 区域环境 1.2 沿革 1.2.1 早期 1.2.2 中期 1.2.3 后期 1.2.4 近现代 1.3 经济 1.3.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情况 1.3.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 1.4 人口 1.4.1 10年镇区人口情况 1.4.2 2004年镇域人口分析 1.4.3 村镇人口比例 1.4.4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1.5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 1.5.1 对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 1.5.2 城镇化水平的地区性差异 1.5.3 村镇体系 1.5.4 镇域中学、小学、幼儿园 1.5.5 镇域市场分布 1.5.6 医疗卫生2 古镇形态 2.1 古镇山水格局——山、水、镇 2.1.1 选址——依山就势 2.1.2 布局——因地制宜 2.2 古镇的空间布局 2.2.1 空间形态 2.2.2 古代城镇布局 2.2.3 当代城镇布局 2.3 古镇肌理 2.3.1 街区与街巷 2.3.2 现状建筑群 2.3.3 典型古街巷介绍 2.3.4 古今对话——存在的问题 2.4 古镇的环境景观 2.4.1 景观整体情况 2.4.2 山景——山体形态与分布 2.4.3 水景——水系景观分布与形态 2.4.4 界面 2.4.5 特色环境景观要素3 建筑特色 3.1 建筑形态 3.1.1 组群 3.1.2 空间 3.1.3 造型 3.1.4 构筑 3.2 类型研究 3.2.1 会馆建筑类型特点 3.2.2 庙宇建筑类型特点 3.2.3 宗祠建筑类型特点 3.2.4 民居建筑类型特点 3.3 典型建筑 3.3.1 宗祠建筑 3.3.2 庙宇建筑(宗教建筑) 3.3.3 传统民居 3.3.4 碉楼 3.3.5 其他4 装饰艺术 4.1 装饰特色 4.2 形式 4.2.1 图案 4.2.2 雕刻 4.2.3 色彩 4.3 装饰测绘 4.3.1 门、窗及装配件 4.3.2 撑拱、驼峰、脊饰、柱础 4.3.3 檐枋、雀替 4.3.4 瓦当、滴水 4.3.5 梁饰、花墙、垂瓜柱 4.3.6 家具5 社会文化 5.1 社会 5.1.1 社会组织 5.1.2 社会现象 5.1.3 社会风情 5.2 文化遗存 5.2.1 物质文化遗产 5.2.2 非物质文化遗存 5.3 风景旅游 5.3.1 青紫山 5.3.2 飞龙洞 5.3.3 温中坝6 保护与发展 6.1 古镇的保护 6.1.1 保护的核心 6.1.2 保护分级 6.1.3 保护措施 6.1.4 分期保护规划 6.2 古镇保护规划 6.2.1 建筑高度控制规划 6.2.2 绿化、景观与风貌规划 6.2.3 城镇风貌格局保护规划 6.2.4 重点地段整治规划 6.2.5 传统街道及节点整治 6.2.6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6.3 旅游发展规划 6.3.1 旅游业现状概况 6.3.2 旅游资源评价 6.3.3 古镇旅游发展战略 6.3.4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后记

章节摘录

  “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庙,黑白相间的民居,朴素淡雅的园林”,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建筑装饰上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风格,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建筑遗产,可谓建筑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象征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古代宫殿、民居、园林、桥梁、石窟、祠堂、庙宇等的等级制度,它得益于民间美术,默默地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昨天的滋养,它的延续依赖于构件本身的辉煌。  我国长江流域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成了建筑的主要材料。先民们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慢慢地掌握了木材加工的技能,渐渐地形成木骨架大屋顶的建筑风格,木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载体。在木构件上油漆本是为了保护木材,木构件下加石础是为了隔湿,渐渐地,它们演变成彩画和雕刻。为了便于糊纸的菱花窗格演变出成百上千的图案。门钉,本是一种构件,古代的版门,用钉子连接木板,再在铁钉上加盖帽防止雨水腐蚀,后来门被改造,不再需要门钉这种构件了,但门钉作为一种装饰被保存了下来。为了避免雨水沿钉孔渗入腐蚀木结构,在钉头上加一盖帽,这种盖帽经过加工演变为各种小兽。汉时,瓦当由原来的半瓦当演进为圆瓦当,其功能是提高瓦头的束水效果。大部分瓦当没有华丽色彩,全是灰色,质地粗糙,但在大片的白墙黑瓦之间,整齐的椽头上千百个瓦当连成一串灰色链珠,极富装饰性,因此瓦当也成为一种装饰品。  松溉古镇紧邻长江,拥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如祠堂建筑装饰和其他地区此类建筑装饰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不同,有较强的生活气息,特别是与渔业有关的生活场景。例如,陈家祠堂的墙饰就是以表现渔业生活为主(图4.1)。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松溉古镇 PDF格式下载



资料,不错


详实、有用


是帮别人买的,只是觉得价钱还可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