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戏台建筑

罗德胤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罗德胤  

页数:

184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名,重金请来歌星、影星,面对广场上万千观众,一展歌喉,台上一呼台下百应,把一个千年传统“搭台唱戏”演绎得淋漓尽致,尽显中国传统戏台演出的特点:平常另有用途的平坦场地,高出地坪搭起的台子,为了某种目的(往日的酬神祭祀、节日喜庆,今日的宣传城市、招商引资),由主办者出钱请戏班子,观众无需出钱——这一点,80年前齐如山在《中国剧之组织》一书中就已指出“观剧者不用出资”。可见,尽管时代变了,戏台演出的传统方式依然在中国大地上传承。  罗德胤从硕士论文开始,又经博士论文研究和留校任教做乡土建筑调查,多年来进行中国古戏台的研究,实地调研了众多中国古戏台建筑遗存,足迹遍及大陆各省,查阅了大量古今相关文献资料,历时逾十年,完成了这本学术专著。  对于中国古戏台,已有一些学者(但为数不多)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有从戏剧史进行研究(如冯俊杰),有从建筑声学进行研究(如王季卿),亦有综合性研究(如廖奔、车文明)。而罗德胤具有建筑学与建筑历史的背景和古建测绘与乡土建筑调查的多年实践,加之他喜好旅行和摄影(他读研究生时曾独自一人,经由晋中、陕北、关中、陇东、青海到西藏,直至珠峰脚下)。使他的研究和这本著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书名“中国古戏台建筑”,实有两种解读:一是“中国古戏台建筑(的)研究”,即把中国古戏台当作一种建筑类型(犹如宫殿建筑、寺庙建筑、住宅建筑)进行研究;二是“中国古戏台(的)建筑研究”,即对中国古戏台从建筑学的角度以相应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书的内容看,既有前者又有后者,但以后者为主。这正是该书的特点。书中对中国古戏台的形制、形式、组分、架构、装饰等的沿革与金元明清历代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其发展的社会和戏曲因素与建筑动因进行了研究,对众多的古戏台实例进行了测绘,并在书中提供了6个省35个实例的测绘图,这既是本书研究的佐证。也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书中不少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中国古代看戏从“从上向下观”到“从下往上观”的演变,山花向前形式的探讨,戏台架构和斗拱形式的发展演变,“八字壁”的声学功效等。图文并茂与尺寸的提供也反映了建筑学研究的特点。

内容概要

  《中国古戏台建筑》重点探讨戏台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关注影响这一过程的相关因素。第一章指出戏台建筑的两个基本特征:形象华丽和依附性强。继而分析影响戏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戏曲表演、观众规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戏台所处的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等。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关于不同时期戏台建筑的讨论。戏台形成于宋金时期(时称舞亭、乐楼等),第二章是对该时期相关文献的分析,同时对之前的演剧场所也加以回顾。第三章是对金元舞亭的考察,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对其形制、台基、柱、墙、大额、斗棋、梁架等元素逐一讨论。第四章探讨明清时期戏台建筑的四种发展趋势。第五章考察几种特殊的戏台,包括皇宫大戏楼、茶园剧场、“斗台”与“并台”、院外戏台等。  第六章是对戏台建筑发展轨迹的分析与总结,分别讨论了戏台的平面、屋顶、粱架与斗棋、装饰以及观演环境等诸项因素的变化历程。第七章是戏台测绘案例。第八章是古剧场声学的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

  罗德胤,1973年生,2003年获博士学位,现执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从事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主要著作有《蔚县古堡》(2007)、《南北雨瓷村》(2008)、《仙霞古道》(2009)、《清湖码头》(2009)、《峡口古镇》(2009)、《廿八都古镇》(2009),译著有《建筑的故事》(2003)。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依附于祠庙的华丽建筑戏曲表演观众传统建筑特点戏台所处之建筑环境地方建筑风格第二章 从“搭台观戏”到“搭台唱戏”关于戏台的界定从“搭台观戏”到“搭台唱戏”从临时“乐棚”到固定“舞亭”第三章 金元舞亭形制山花向前之形式探讨台基柱墙大额大额上之斗棋与梁架四种结构方式舞亭与戏曲发展第四章 明清戏台的四个发展趋向亭式戏台集中式戏台分离式戏台依附式戏台戏台与戏曲第五章 几种特殊的戏台皇宫大戏楼茶园剧场“斗台”与“并台”院外剧场第六章 戏台建筑之演变轨迹平面形式屋顶梁架与斗栱台口框表演台高度与层数戏台的装饰观演环境第七章 戏台测绘实例福建浦城县观前村叶氏宗祠戏台广西富川县凤溪村七星庙广西昭平市黄姚镇宝珠观戏台广西钟山县公安镇大田村水口灵祠戏台广西富川县富阳镇关岳庙戏台广西恭城县湖南会馆戏台广西钟山县两安乡莲花村龙归庵戏台河北蔚县宋家庄村口戏台河北张家口市堡子里财神庙戏台河北张家口市堡子里大庙寺戏台江西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程氏宗祠戏台江西乐平市车溪村敦本堂戏台山西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山西介休市洪山镇源神庙戏台山西介休市后土庙戏台山西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天官庙戏台山西阳城县下交村成汤庙戏台山西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山西翼城县西贺水村戏台山西翼城县中贺水村泰岱庙戏台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冶底村岱庙戏台四川都江堰市二王庙戏台四川成都市洛带镇川北会馆戏台四川成都市洛带镇广东会馆戏台四川成都市洛带镇江西会馆浙江江山市三卿口窑村黄氏宗祠戏台浙江江山市廿八都镇江西会馆浙江宁海县岙胡村胡氏宗祠戏台浙江绍兴市安城村大庙戏台浙江绍兴市舜皇庙戏台浙江绍兴市土谷祠戏台浙江嵊州市城隍庙戏台浙江嵊州市崇仁镇玉山公祠戏台浙江嵊州市施家岙村施氏宗祠戏台浙江宁海县强蛟镇下浦村魏氏宗祠戏台第八章 古剧场声学分析声压级分布混响时间脉冲响应参考文献附录1 金元舞亭之基本尺寸附录2 明代以前古建筑明间跨度及柱高实测数据表附录3 齐如山关于中国古代剧场之论述附录4 乐平市农村传统戏台统计表后记

章节摘录

  到宋金元时期,从“惟有露台阙焉”、“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等神庙碑文所记来看.露台或舞亭已经成为当时许多神庙必备的建筑之一。明清两代,尤其是在清代广大的农村地区,戏台分布极为广泛,达到“村村有戏台”的程度,而这些农村戏台几乎毫无例外都依附于神庙或祠堂。  六朝和隋唐时期佛寺内的“戏场”演戏(此时戏曲尚未成熟,演的是“百戏”之类的节目),是佛寺演奏梵乐功能的延伸,也是僧侣们为了宣传佛法、吸引更多信徒而采取的“本土化”措施。而宋代以后神庙内的戏台演戏,则是祭祀目的的外延,也是乡民们用来“酬神”(同时也“娱人”)的手段。这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对于以“人”为主体的观众的娱乐作用是共通的。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演戏的娱乐作用得到强化,而祭祀功能则在一定的场合下逐渐减弱,这最终导致瓦舍勾栏和茶园剧场的产生。瓦舍勾栏已无实物留存,相关文献又语焉不详。其建筑形制已难以被确切了解。不过,根据廖奔的考证(参见《中国古代剧场史》“勾栏演剧”一章),勾栏剧场也“借鉴了神庙剧场的一些特点,例如设立戏台和神楼”、可见戏台对宗教建筑的依附性在瓦舍勾栏中多少得到一些体现。相比之下,茶园剧场在这方面的痕迹就更为明显。茶园剧场的格局就如同将戏台所在的神庙院落盖上屋顶,使之变为完全室内的剧场。在早期的茶园剧场内,正对戏台的二楼看台(被称作“正楼”)是不允许观众停留的,这和神庙剧场内戏台所正对的“正殿”专属于神祗如出一辙。  清代皇宫内的戏台已完全摆脱祭祀的功能,成为纯粹服务于戏曲表演的建筑。这是戏台建筑观念上的一个进步。但不管是高达三层的大戏楼.还是一层或两层的中型戏台,抑或是跻身于斗室的小型室内戏台,都不过是庭院式神庙剧场在皇宫内不同尺度下的翻版,只是将“正殿”内的神灵换成了人间地位最尊贵的皇室成员而已。可以说,戏台的依附性特征在清官戏台上依然得到折射。  中国古戏台的华丽与依附性特征,是在其自身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造就的。这其中,有多种因素起到了程度不同的作用,笔者以为,比较重要的有戏曲表演、观众、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戏台所处之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等因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戏台建筑 PDF格式下载



印刷纸质太差了,关于古建的书籍要多出点测绘实例的内容,对读者才有更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